树木根深林始茂,哲人智足理方明——广西田林县民间文化人陈道平撰题

蛙的传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9-05 05:29:12 / 个人分类:壮族文化

蛙 的 传 人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当今时代,龙的形象变得空前地凸显。海内外的中国人一时纷纷自诩为“龙的传人”,对于龙图腾的文化认同,远远地超越了政治的分裂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殊不知,过分地强调龙图腾的文化认同,却忽视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中华民族原本是由许多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用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的话来说,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在这个统一格局中,以龙为图腾的主要是现今作为中国之主体民族的汉族,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则各有各的图腾。所以,忽视了这个简单的事实,不仅忽视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存在,而且也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的多元性。

        分布在广西红水河流域、云南文山、湖南江华、广东连山等地的壮族,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蛙为他们的图腾,他们并非龙的传人,而是“蛙的传人”。

        图腾是人类先民在探索自身来源时所得出的一个最早结论,其首要标志是被奉为“祖先”,与氏族具有“血缘”关系。换句话说,亲属观念是最早的图腾观念,而图腾的其他观念如保护神观念,是后起来的或是派生的,还有一些观念则是后人出于崇敬或赞美而附加上去的。种种民族志或民俗志材料表明,壮族先民曾经把蛙视为自己的祖先。武鸣壮人称蛙为gungqsou,音“龚叟”,意为“你们的公公”,也就是你们的祖先的意思。龙州县壮族把蛙叫做“阿祖”,并为此编创了一个有关阿祖与员外三小姐相爱而结婚的神话故事。在天峨、南丹、东兰、巴马一带,壮族人民每年都过“蛙婆节”,又叫“蚂拐节”。节日中,把蛙尊称为“蛙婆”或“蚂拐婆”,而第一个找到蛙的男子,则被尊称为“蛙郎”或“蚂拐郎”,意思是这位男子要与蛙婆成亲,并由他带着找到的蛙去向姑娘或妇女“求奶”。蛙婆节以葬蛙结束,当中人们要为蛙守孝和戴孝。这就是说,人们把蛙当作考妣看待,当作亲族看待,当祖先尽孝,从而也就认可了人与蛙之间的血缘关系。此外,从蛙婆、阿祖或龚叟、蚂拐等几种对蛙的不同称谓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壮族蛙图腾观念演变的一些蛛丝马迹:蛙婆是女性,出自母系氏族社会,是蛙图腾产生时的称谓;阿祖或龚叟是男性,来源于父系氏族时代,是蛙图腾变异时期的称谓;至于蚂拐,则是社会发展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此时壮族先民的蛙图腾观念已趋于淡化。

        汉族虽自认是龙的传人,现今却除了农民求雨之外,很少拜龙王。壮族崇拜蛙,却是比较普遍且非常认真的。有的地方(如红水河中游两岸)直至今日,每年春节期间都举行大规模的祭蛙仪式――蛙婆节。

        蛙婆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譬如现在的天峨县有个云榜村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有关活动。村里有一位壮族老人叫黄文新,出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从小就参加蛙婆节的活动。据他回忆,云榜一带从他的曾祖父起就有蛙婆节,他所跳的“蚂拐舞”及所唱的“蚂拐歌”,都是他祖上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南丹县罗富乡黄白村也有一位69岁(1990年时)、名叫陆腾英的壮族老人,他也是从小就年年过蛙婆节,年年参加请蚂拐、抬蚂拐游村活动,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说他的祖辈、父辈们也都会跳蚂拐舞和唱蚂拐歌。他还听老人们说,早在传说中的布洛陀时代(类似于汉族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有蛙婆节了。这些口碑材料,虽不能据此推断出蛙婆节产生的具体年代,但其来历十分久远,却是无庸置疑的。

        红水河中游两岸一年一度的蛙婆节的具体活动内容,不少学者都作过详细的描述。其中有的是耳闻目睹所得,有的来自深入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他们的记述在某些环节上虽有出入,但大致的情形是相同的。如举行蛙婆节的时间总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一般至十五结束,有的地方则延迟至月底。活动的程序,都离不开这样五个阶段:

        (1)请蚂拐。大年初一清早,各个村寨都敲响铜鼓,老少一齐出动,成群结队奔向田野,争先恐后地翻泥挖洞,四处寻找蚂拐。相传蚂拐是天神雷王的女儿,谁先找到第一只蚂拐,就可以成为雷王的女婿,尊称“蚂拐郎”,也就成为主持当年“蚂拐节”活动的“峒主”;而这只蚂拐则被视为能呼风唤雨、赐福人间的神灵,尊称“天女”。当第一只蚂拐找到后,便鸣放地炮或鞭炮报讯,宣告天地人神“喜结良缘”。人们则为之欢呼歌唱,然后簇拥着“蚂拐郎”将“天女”迎入村寨。经过师公唱诵蚂拐的来历和功德并念咒作法后,人们将蚂拐弄死,由“蚂拐郎”虔诚地将其密封于一节竹筒“宝棺”里,再移放到用彩纸扎成的“花楼”中。接着,在铜鼓声和鞭炮声中,人们将“花楼”送至村头的凉亭安放,并唱起《贺喜歌》。

        (2)孝蚂拐。当天及以后的每天晚上,各家各户都要到安放“天女”的凉亭去焚香供祭,男女老少则聚集在凉亭内外为“天女”守灵。是时,先由师公念颂青蚂拐之功德,诉说人间之苦情;接着铜鼓齐鸣,年轻人跳起蚂拐舞和铜鼓舞,小孩们则装羊扮马玩耍逗趣……在欢歌笑语中,外村寨的歌手陆续到来后,青年男女自由组合成若干歌组,对起歌来,于是凉亭四周变成了歌的海洋。

        (3)游蚂拐。次日天亮以后,每隔三五天,在“蚂拐郎”的带领和一群少年簇拥下,由几名歌手抬着“花楼”,去游村串户。每到一户,他们便向主家唱起《报喜歌》。歌罢,主家向“天女”馈赠封包和粽子、年糕、米花、彩蛋等礼品,并鸣放鞭炮以示感谢。每次出游所得礼品,视为吉祥之物,称之为“百家粮”、“蚂拐粽”、“天女蛋”,归参加出游者分享;所得封包钱,则汇集作葬蚂拐祭牲及待客之费用。此外,出游时,也把葬蚂拐的时间、地点通知各家各户,以便作好准备。

        (4)葬蚂拐。节日的最后一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染彩蛋,准备丰盛的佳肴款待亲朋好友;早饭后,盛装艳服的男女老少,各自按家族、村寨为伍,打着绘有猪马牛羊、飞禽走兽和日月星辰的各种旗子,云集村头凉亭。然后,由“蚂拐郎”领头,敲铜鼓、放鞭炮,把“花楼”送往村外的葬蚂拐场地。场地上,竖起一根高高的竹竿,竿顶是一面面绘着蚂拐图象的旗子,垂下红、蓝、白三条长纸幡;竿下立有支架,悬挂数面铜鼓,由专人轮流敲打。各路人马及远近歌手云集,并把各自的旗子插在幡竿周围。下午时分,葬蚂拐仪式开始,先由师公祝祷,并将去年埋下的蚂拐棺,当众查验蚂拐骨骸的颜色,以卜年景。若蚂拐骨呈黑色,以为会有旱涝之灾,要预先防备;若呈白色,则预示棉花丰收。若蚂拐骨为金黄色,则视为吉祥征兆,预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顿时人们欢呼雀跃,鼓声雷动。随后,由“蚂拐郎”将新蚂拐棺埋下,歌手领众人唱起《祈蚂拐歌》。葬蚂拐仪式在歌声、铜鼓声和欢乐声中结束。

        (5)蚂拐歌会。紧接着,各路歌手开始自由对唱“排歌”,蚂拐歌会逐渐进入高潮。人们唱起《贺喜歌》,以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唱起《见面歌》,结识新朋友;唱起《盘歌》,以比试才智。青年男女还藉此抒发情怀,连情择偶。隆重的歌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

        以上是蛙婆节活动的大致轮廓。在这里我们看到,蛙的传人们现在还借着那古老的仪式来向世人表明他们的身份,并表达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TAG: 蚂拐节 蛙婆节 壮族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65492
  • 日志数: 70
  • 图片数: 6
  • 文件数: 42
  • 书签数: 22
  • 建立时间: 2008-09-15
  • 更新时间: 2018-08-0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