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根深林始茂,哲人智足理方明——广西田林县民间文化人陈道平撰题

秉承弘文励教传统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支撑引领八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2-17 03:00:02 / 个人分类:教学改革

秉承弘文励教传统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支撑引领八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探索

   杨树喆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541004)

  【内容提要】广西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一是秉持教师教育传统,为学校持续发展铸造生命之魂;二是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为八桂师资培养优质新生力量;三是彰显教师发展理念,为教师专业发展创建优质平台;四是发挥学术服务优势,为基础教育提供全面智力支持。

  【关 键 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探索

 

  从75年前开创广西高等师范教育之先河,到今天引领八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始终秉持“弘文励教”的办学传统,坚持根植八桂、服务民族地区教育的办学追求,发扬拒绝平庸、锐意开拓的办学精神,传承、彰显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打造了服务、引领八桂基础教育的卓越功能和优质平台,培养了16万余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离不开”的教师教育人才,为广西教育发展与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秉持教师教育传统,为学校持续发展铸造生命灵魂

  把地方性和师范性结合起来,是广西师范大学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创办者立意高远的办学目标;彰显教师教育特色,服务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是广西师范大学一代代教育人的共同追求。无论是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时期的“晓庄式”办学思路、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时期的“师范加大学”和“关注乡土教育”的办学思想,还是今天“弘文励教、服务基础、打造品牌,引领八桂”的教师教育方针,无不体现出学校对高等师范院校传统使命的坚守和办学优势的彰显。

  创办于1932年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我国最早的高等师范教育专科学校之一。学校筹备之初,教育家唐现之即提出要把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办成“晓庄式”的学校,并提出把学生培养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新型乡村教师的培养目标。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杨东莼以“尊师重道,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出“培植能实现三民宗旨的县教育行政人员及乡村师范、乡村中小学教职员”的办学宗旨和“自由研究”“集体生活”的办学方针,重视开设师范专业课程,首开广西师范教育新学之风。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办学期间,曾作忠院长明确提出了“培养西南各省中等学校师资、地方教育行政人员与从事研究高深教育之学者”的办学目标,教务长林砺儒(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提出“师范加大学”和“关注乡土教育”的办学思想。学校创建者们的办学思想和实践探索,正因为深深根植于广西这块土地,适应广西教育发展的需要,虽历经艰难,却不断得以发扬光大,并成为推动学校坚持师范教育、坚持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力量源泉。

  新中国成立后,时称广西师范学院的广西师范大学成为广西唯一培养中学师资的本科院校,更是责无旁贷地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任院长、教育家张云莹高度重视办学质量,突出本科教学的师范性,关注基础教育,组织教师深入中小学,开展“九年一贯制”的教学实验,为学校本科教育构建实习与实验基地。20世纪80年代初,为发扬光大师范性和地方性相结合的办学精神,广西师范大学更明确地提出了师范教育的五项原则,进一步明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这五项原则是:一是把热爱师范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把面向中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三是把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四是把对教育科学的研究作为科研活动的重点;五是针对广西少数民族的实际进行教学。

  20世纪90年代,面对教师教育改革的浪潮,广西师范大学认真组织开展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进一步确定了“坚持以教师教育为办学特色”的战略方针。“十五”期间,学校明确提出要办成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骨干教师素质提升中心和国家级教师培训基地的目标,努力打造适应教师教育改革、引领广西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品牌。2000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成为全国16个培训基地之一。2001年,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时,学校获准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05年,学校为统筹教师教育资源,在广西率先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这些平台的构建进一步提升了广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和服务民族基础教育的能力。

  2007年12月,广西师范大学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全力把‘为基础教育服务’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做强”“制定并实施‘教师教育创新工程’,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教师教育新体系”,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深入基础教育改革一线,更好地发挥学校作为广西教师教育龙头和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作用。

  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为八桂师资培养优质新生力量

  为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富有深厚文化底蕴、适应时代要求的强能力、高素质的教师教育人才,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主要使命之一。对广西师范大学而言,这一使命更被学校视为立足之本。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是广西师范大学始终追求和践行的工作中心。

  (一)主动构建富含时代精神的教师教育专业与课程体系

  广西师范大学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顺应社会变革潮流,不断优化教师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积极构建教师教育专业群。至20世纪70年代,广西师范大学已形成了由中文、历史、政治、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9个师范专业支撑的办学格局,成为广西教师教育的领军院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学校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适时增设文秘教育、音乐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等教师教育专业,并开办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应用心理学、日语、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师范兼非师范专业,构建了多层次、多通道的教师教育类专业群。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8个教师教育类专业被评为广西优质专业,物理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化学4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积极构建教师教育课程群。为适应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2000年,广西师范大学对原有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构建。课程结构由原来四大系列调整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五大模块,建构模块化、立体交叉、相互支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拓宽普通文化课程,加强文理渗透,强化通识教育,增设了教育统计测量、教育评价、班主任工作、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管理等选修课,突出了师范特点,丰富了教育学科课程结构。学校积极开发、增设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全校教师教育限定选修课开设达87门。学校实行重点课程建设制度,鼓励课程建设中的团队精神,使教师教育类课程不断优化,形成校级、自治区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1门、自治区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4门、自治区级重点课程24门。以罗星凯教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丰富,实践成效显著,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积极构建教师教育教材群。“十五”“十一五”期间,广西师范大学承担国家规划教材项目5项,自治区精品教材3项、重点教材5项,有7种教材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37种教材获广西高校优秀教材奖(其中一等奖12种、二等奖17种)。其中主编的《教育学新编》《心理学》《化学新课程微型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现代化学教学论》《现代数学教育学》《中学英语: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生物课程教育学》《中学英语教学理念与实施》《初中语文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中学语文教育实践教程》《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等教师教育教材,紧密结合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对师范生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精心打造“人文、科学、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

  广西师范大学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为平台,加强学生人文-科学-实践综合素质养成教育。学校制订并实施了《关于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暂行规定》《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建设实施方案》,在全校组织了965门(次)包括师范技能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三大类内容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逐渐形成了传统文化教育、历史教育、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现代科技、生命科学、音乐、美术等12个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同时,学校规定所有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选修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的理工类课程,理工、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与此同时,广西师范大学还推出了一系列全校性、长期性、高品位、多层次、受益面广、影响力大,融思想、知识、能力教育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构筑整体推进的大课堂教师教育体系。学校每年开展学生理论学习月活动、“创新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独秀大讲坛” 活动、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活动,举办学术科技节、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活动,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广西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大学生理论学习月”活动被评为2003-2004年广西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创新成果奖;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连续10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的联合表彰。本科生在全国和广西各种高水平专业竞赛、大学生文化艺术竞赛、科技创新竞赛及专利发明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自2003年来,共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国家级奖项30多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广西师范大学对教师教育优势的弘扬,对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创新,收获了丰硕成果。一是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收获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学校连续五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在同类高校中罕见;获得省级以上的教学成果奖86项,在广西高校处于领先地位。二是为广西培养和输送一大批优质师资。近几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素质满意率达95%。75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培养了16万余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离不开”的各类专门人才,广大毕业生在社会各行各业建功立业,大部分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和业务骨干。据不完全统计,广西高中特级教师的70%以上、示范性高中校长的80%以上、各地市教育局局长的60%以上,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更值得自豪的,曾经在广西师范大学求过学的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在广西基础教育领域辛勤工作、默默奉献,正是他们支撑着广西基础教育这座大厦。

  三、彰显教师发展理念,为教师专业发展创建优质平台

  从关注教师成长,到研究教师发展,广西师范大学执着地寻求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从骨干教师培训,到教学名师培育,学校主动探索教师教育机制的创新。多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努力把握时代赋予的教师教育变革契机,在优化教师职前培养过程的同时,深入基础教育改革一线,根植广西基础教育的实际,着力创新教师职后培养形式,创建了“21世纪园丁工程”等教师教育的优质品牌,创新和拓宽了教师职后专业发展平台。

  (一)开创性实施“21世纪园丁工程”,为八桂基础教育打造名师

  具有开创意义的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被誉为广西骨干教师培养的种子工程、全员培训的火把工程、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体现了“教师发展”与“教师专业化”思想鲜明的时代特色。

  启动于1999年、历时5年的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是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大工程,其目的是为广西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中小学专家型教师,以带动广西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广西师范大学作为该工程的技术支撑单位,统筹规划,精心实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探索出导师与导师团队制、课题中心制、学历教育制、访学研修制、基地研修制等骨干教师培训“五制”新模式。经过三个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 学员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与思考,教育教学和教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参加该工程培训的学员除了在本单位、本地区积极承担大量的教学研究课、示范课,指导年轻教师等任务外,还充分发挥辐射效应。园丁工程巡回讲学团赴河池、百色、玉林、桂林等地进行了大量教学研究活动,听课教师达数万人次,辐射效应明显。“园丁工程”培训实现了导师与学员双赢,公开发表的论文达500多篇,出版基础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专著、编著10余部。学校承担的基于“21世纪园丁工程”的研究课题获广西“十五”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园丁工程实现了“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战略目标,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门报道。2001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视察学校时,听取了学校“走进基础教育”的专题汇报,对“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10年来,广西师范大学还先后承担并高质量地完成了大量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培训任务。如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第二期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培训、自治区级高中骨干班主任培训以及地方政府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学校主动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组织队伍开展直接服务于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的继续教育,并将教师教育培训活动主动引入边境县、边远山区县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先后在灌阳、巴马、忻城、崇左、融安等40多个县开办各种类型的骨干教师培训班,有效推动了广西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二)依托教育硕士专业优势,培养研究型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广西师范大学主动创造条件,积极培养高层次、研究型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1996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16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试点单位之一。学校精心制定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培养方案,由本校教师和外聘教师共同组成导师组,精心设计,精心教学,致力打造一批复合型、应用型的中学教师和管理者。学校注重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把学员作为教育资源进行开发;注重贴近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促使学员在课程改革中发挥带头作用;注重全面提升能力,尤其是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信息化教学,引导学员占领现代教育的制高点。截止2007年底,已在教育管理、中文、数学、现代教育技术等13个学科方向招生,共招收1249人,授予教育硕士584人,目前在校生592人。

  学校从2005年开始招收农村教育硕士,为靖西、龙州、东兰、三江、罗城、都安、凌云等20多个边境县及少数民族自治县培养97名学员。这是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探索农村地区优质教师补充新机制的有益尝试。

  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对200名教育硕士的抽样调查表明,其中有186人在学习期间公开发表论文259篇,出版专著或参编著作84部,承担市级(含市级)以上科研课题160项,93%的毕业生有科研项目或者有教育科研成果。如2004级语文学科教学·语文方向教育硕士杨迅(北海中学教师),由于教育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被评为广西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2007年5月,学校接受了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合格评估,在39个主要考评点中,我校23个考评点被评为A级,其中100分19个,95分3个,现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

  四、发挥学术服务优势,为基础教育提供全面智力支持

  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高等院校的价值实现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学校在这个舞台上潜心修炼、努力打造角色优势,充分挖掘和整合学术研究资源,主动构筑全方位服务基础教育的智力平台,为广西各级政府教育决策、区域基础教育改革、中小学校本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成为广西基础教育改革的坚强学术后盾。

  (一)打造学术研究精品,引领八桂基础教育改革方向

  广西师范大学自建校以来形成的“关注乡土,关注实践”学术研究风气,在新的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学校倡导与鼓励教师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与实验,一批研究与实验成果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以唐力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持续10余年进行了“中学化学程序启发式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其成果在广西和全国部分地区的中学得到推广应用,并于1997年获第三届全国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王才仁教授倡导的“英语双重活动教学法”在广东、广西、湖南和福建等省进行广泛实验,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已成为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流派之一。1998年,该成果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与研究项目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优势,广西师范大学整合全校资源,组成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及其人才培养”创新团队。该团队成立以来,坚持深入中小学一线,从教学实践中寻找研究的方向和课题。自2002年4月始,该团队多次赴广西各地进行考察、指导、评估,对广西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2005年12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及其人才培养”团队被自治区教育厅确立为首批“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学校于2002年启动了以“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总课题”为核心内容的“面向课程改革提升服务基础教育能力行动计划”,从2003起5年内每年投入20万元经费,资助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效果。

  教师教育研究是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的重要特色之一,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的研究团队和一批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以王枬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在国内较早地运用叙事研究展开教师成长和发展研究,对广西基础教育领域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生成了诸如《岁月如歌——听优秀教师讲自己的故事》《教学人生——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案研究》《智慧人生——特级教师教学风格个案研究》等系列成果和《教师发展哲学丛书》以及《美丽教师》《智慧型教师的诞生》等专著。2000年以来,该团队在全国教育理论研究权威杂志《教育研究》上发表10余篇教师教育研究的论文。该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对广西乃至全国教师教育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广西师范大学还注重挖掘和利用区位文化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国际教师教育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先后与韩国顺天大学联合举办了三届中韩教师教育合作国际研讨会;与日本熊本大学联合举办了多届中日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与美国英格兰大学举办了三届中美教育研讨会。学校还聘请了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60多位长短期外国专家和教师到校工作,为丰富我校教师教育研究资源开辟了有效的渠道,为广西引入了更多优质国际教育研究资源。

  与此同时,学校许多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广西各级政府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学校承担了教育部课题《科学学科中考评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开发》《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案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人文强桂”重点课题《民族文化视野中基础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研究,承担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项目《广西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广西教育现代化区域推进模式研究》《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广西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研究》《基础教育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等研究课题,参与了《广西“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研制和一些地方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工作,在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广西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成果为自治区人民政府采纳,成为广西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二)深入基础教育改革一线,全面推动中小学校本发展

  为加强与基础教育联系与沟通,深化与中小学合作,广西师范大学在广西多所中小学建立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全方位开展中小学校本发展研究和实验。如教育科学学院从2002年起与柳州雀儿山小学、柳州八中、柳州四十中、宾阳高中等中小学合作,通过全员通识培训、专题研讨、课堂诊断、互动交流、课例研究等方式,不仅引领基地学校开展教师校本研修,促进了基地学校和教师的发展,而且通过大量的中小学课堂观察、案例收集与研究,使教师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强化了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为探索高校与中小学教育有效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从战略高度出发,强力推动“大学—中小学伙伴关系”的实质性建立。2006年,学校与桂林市德智外国语学校、桂林市长海实验学校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分别签署了共同建设“大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联盟”的合作协议书。通过深入中小学教学第一线,围绕教学核心问题,双方共同规划组织频繁、常态性的教研活动,以在合作互助中提升团队的研究水平及服务课程改革的专业能力。学校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我校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每个学科都提出了与中小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要求。全新的合作理念和务实的合作内容与方式,使双方都产生了深化合作、在合作中注入更多实质性内容的强烈愿望,初步显示了“大学—中小学伙伴关系”建立的实质性意义和良好前景。

  积极培育和开发面向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际项目,是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全面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标识性工作。近些年,学校先后主动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联合国“广西五校少数民族地区女童职业教育培训项目”“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中法做中学项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学习项目”“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模式研究项目”“西部地区英特尔教师教育技术发展项目”等国际项目,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其他委托组织的一致好评。其中的“广西五校少数民族女童职业教育项目”因在管理绩效方面的突出表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50多个亚洲评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最佳教育实践项目。

  五、结语

  75年的办学历史,锻铸了广西师范大学弘文励教的优秀传统,新时期的社会与教育变革又赋予了学校发扬光大教师教育特色,引领八桂、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使命。如今,广西师范大学正朝着“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广西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广西师范大学校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2.广西师范大学评建办公室:广西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2008年3月提交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


分享到:

TAG: 改革发展 广西师大 教师教育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