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的概念始于远古,向祖先或天祈求长寿是周人的一种普遍风气。
“不朽”的概念相对较晚。在公元前8世纪以后,诸如难老、毋死的嘏辞在金文中所处可见,永久保存躯体观念产生。一般来说,西周时期,人们只祈求有限的长寿和得享天年,春秋战国时开始祈求难老和毋死并广泛流传。 ———世间的不朽
另外,产生了一种求仙式的不朽观。为达到这种不朽人类就得作为神仙离开人世,二不能作为人永存于世。(顾炎武《日知录》) ———彼世的不朽
历史记载,齐王和燕王都派人到海上求仙和寻找不死之药。据说不死之药只有仙人有。这里君王追求的是不朽,不是成仙。
秦始皇之前,不死观念与“仙”只是这样间接的关系。
而直至在汉初,仙的形象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见《庄子》: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先秦至战国,长寿观念向彼世之仙转变。西汉大臣张良说他愿意放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本为长寿之人,这里指仙)游。
其实在汉武帝的时候,世间的不朽与彼世的不朽就已开始汇合,仙的观念已经世俗化。据说汉武帝说过,如果能飞升成仙的话,它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妻子。(《史记》卷二十八)在汉武帝的观念里,成仙和世间的不朽已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世间的不朽与彼世的不朽在此期间时刻矛盾着,却也在不知不觉地汇合,终于在汉代,彼世之不朽为迎合帝王的不朽需求,编造了多个故事,从黄帝到淮南王刘安到平民唐公房飞升的故事,这些故事从反映了求仙观念从贵族到平民的一个过程,也说明了求仙观念逐渐由了稳固的社会地位。求仙的流行是世俗化的过程,连带的“仙”的存在也由彼世走向了此世。
黄帝飞升:黄帝本是与蚩尤等大战的神话人物,经汉代术士的改造,黄帝成了白日飞升的人物。这是神话仙话化的过程,也是道教化的过程。据《史记》的记载,黄帝攀龙背升天,据说他的整个随从,连同七十多个妻妾也与他一道升天。这里多少有了些“仙”的世俗色彩,与世间生活相似。
淮南王刘安飞升:应劭《风俗通义》卷二第15、16页记载,淮南王服了不死药,不仅全家,连带的鸡犬都随他升天,比起黄帝,淮南王飞升的故事更多了世俗的味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大概就是从此而来。
全家飞升很快不是贵族的权利,老百姓也找到了人生的前途。
这个故事来自一名叫唐公房的神仙的汉碑。公元7年唐公房一家在真人的帮助下成仙。在“可去矣”之时妻儿不肯离家,真人问:“岂欲得家俱去乎?”“固所愿也。”于是以药涂屋,喂了牛马六畜。碑文下有这样的评论:“昔乔、松、崔、白,皆一身得道,而公房举家俱济,盛矣。”
盛的不仅是公房,还是成仙的观念在汉代真正成为了一种信仰,这观念得到了普及和流传,人人皆信神仙,皆望成仙。
这样世俗化的发展在汉代发生可谓是因果相连。家族群居之制由来已久,远古便存在。在汉代之前,固然已有很多强宗大族,秦与汉初推行迁徙大族政策防的就是宗族势力。但西汉建立之时并没有宗族系统。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不解),高帝曰:“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族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汉代随着“士”的发展和崇儒思想的推行,家庭的纽带越加紧密,并与“士”阶层联系在一起。在西汉末叶,士人成为了具有深厚社会基础的“士大夫”,他们背后附随了整个宗族。
士族的发展和成仙的世俗化可谓是一脉相连。
在汉武帝的求仙过程中,还有一个文化现象值得一提,汉武帝与西王母的故事。汉武帝沉迷于成仙,其个人的愿望已经干扰到了国家事务的处理。武帝通西域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可是在这样的一件事情里,汉武帝总也痴迷西方昆仑山巅,还有住在上面的西王母。也就是在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随着张謇通西域,西方越来越受到皇帝和道士的注意重视。据《汉书》文颖注,汉武帝说他想等昆仑山做神仙。(见《汉书》卷二十二)。对于西王母信仰,汉武帝在张謇的亚之行中委托打听西王母的确切下落。(伊濑仙太郎对此有研究)鉴于黄帝飞升的故事,汉武帝对“天马”甚为喜爱,相信天马会带着他与西方的西王母见面。这可不正是黄帝乘龙升天的另类版本嘛。
公元前一世纪,谷永简要地概括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及方士所作的努力:
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潜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童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仙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大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累絫,震动海内。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瞋目扼挈,言有神仙祭祀致富之术者以万数。
———《汉书》商务印书馆1927年卷二十五下
关于两位统治者的求仙,在封禅一事也可见。不约而同的两位皇帝都没有用儒生,(见《史记》卷二十八)估计用的是方士。而且宦官首领赵高曾伪造过秦始皇遗诏: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