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胜衣:朴实安静的新鲜空气【转】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1-05 18:38:48 / 个人分类:天涯呀


  转一个岭南沈胜衣关于《古代艺术仪式》的书评

  在这个“标题党”抢夺眼球的时代,近期有一本好书,却因为书名过于朴实、安静,乃至有点学院气与专业化,如果我不是在书店里随手翻开,不会知道原来那么合心:英国女学者简·艾伦·哈里森的《古代艺术与仪式》(刘宗迪译。三联书店,“文化生活译丛”,2008年9月一版)。
  首先,它虽然是神话——仪式学说的入门性和概论性读物,但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我心仪的古希腊,追本溯源地探究了古希腊的庆典、神话和美术,同时,也“展现了古希腊多姿多彩、风情万种的宗教和风俗文化”。
  其次,更令我惊喜的是,原来作者和此书是早经周作人推许介绍并亲自翻译过的。《译序》特别指出这一点,书后还附录了周作人《希腊神话一》一文。诚如译者所言,他翻译本书,是在“重续文脉”;而介绍前贤的译介情况和附录文章,这样的细节处理也是一种学术的接续,这样的“希腊重现”,见出译者、责任编辑和出版社的一份诚意,值得赞许。
  周作人早在本书出版的1913年就已读到原著,赞赏它带来“新鲜的空气”。此后,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多次翻译过哈里森(周译哈利孙、哈理孙)的《希腊神话》等著作有关章节,又多次撰文(《希腊神话一》、《希腊之馀光》和《我的杂学》等)推荐、介绍。他反复向国人推介哈里森的一个重要观点:古希腊人的爱美、其艺术之美,是因为美术家与诗人清除了宗教中的恐怖元素,净化了野蛮、愚昧和丑恶,使“宗教不但无力为恶,而且还有积极的为善的能力”。从而,“希腊精神避开了恐怖与愤怒而转向和平与友爱”——我感到,这是与周作人的思想相通,于其心有戚戚焉的。他推许哈里森乃至推崇古希腊,并不仅仅是出于神话研究等学术和文学的考量,而是大有针对国民性的入世意义。
  回到这本《古代艺术与仪式》,周作人和今译者刘宗迪没有夸大,写得实在很好。
  从小处说,本书介绍的古希腊文化背景,“尤其是她所刻意再现的古希腊春天庆典和酒神祭典的狂欢光景,更令人情不自禁地流连低回、心向神往。”当中,我特别喜欢的是节日庆典中的植物崇拜:古希腊人用顶端带有绿叶、满缀装饰物的橄榄树枝等做成“花柱”,颂神祈福,以求为村庄带来葱茏的春意生机;他们戴桂冠、秉桂枝亦然,“不是为了附庸风雅,也不是为了卖弄风情”,而是借此呼唤新的生活。这种植物化的生活,确实令人流连神往。
  在大处,本书的主旨是:原始宗教仪式是从现实生活中演变来的,而艺术并非直接源于生活,乃是源于仪式。这一发现的“现实意义”在于:“仪式是人类的一个永远的需要”,我们大多数人是凡夫俗子,不可能生活在高贵的超凡脱俗的艺术和学术中,只有在平庸的集体性仪式中自得其乐——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我们经常要无奈陷入的集体性活动,其于人类本质的必然性。这是本书给我等俗人带来的清醒认识。
  在总论性质的最后一章中,作者还以其缜密紧扣的逻辑思维、娓娓动人的平易口吻、典雅流丽的清新文笔,很好地阐述了艺术与科学、宗教、道德、哲学等等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艺术与生活,关于生活的真义,关于人成熟后应以科学态度化解伪艺术化带来的自我中心,关于不应一味眷恋过去等等,都很有启发意义——它不仅是一本讲艺术的书,还是一本谈生活的书。
  正如它不仅是泛论艺术与仪式,还是古希腊文化的上佳读物。这是一本书名并未涵盖所有内容、我们容易忽略的好书,值得在“标题党”泛滥的浮躁时日中细心品读,就像呼吸同样朴实、安静的新鲜空气。(北京晚报 2008-12-15)

 
分享到:

TAG: 古代艺术 沈胜衣 书评 仪式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48391
  • 日志数: 240
  • 图片数: 1
  • 书签数: 1
  • 建立时间: 2008-08-25
  • 更新时间: 2012-05-29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