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车村是泽州的一个村庄,从地图上看,位于泽州的东南,与河南毗邻。这个村庄的村名来历很有意思。故事讲的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宣讲他的儒家学说。一天,驾车来到晋国境内碰见几个孩子正在路上用土石筑墙玩耍。于是请孩童让道,其中一个孩童说:自古以来只有车绕过城墙走,哪有城给车让路呢。孔子无言以对,觉得在晋国连几岁的小孩子都这么聪明,我的那点学问何足道哉!于是调转车头,红着脸离开晋国(见图1)。后来,这里的人们知道这位收到问难的是大名鼎鼎的学者孔子,感到很自豪。于是把这个临近的村庄称为为“拦车村”。这个故事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究竟是真实发生的事还是虚构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此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千百年来就是这么认为的,它符合民众的感情,或是把孔子传说地方化了也有可能。从地名看,当地民众把他作为历史名人活动过的地方,那这个传说对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思想观念有无影响,这才是我关心的。
早上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一直不顺利,尽管和镇某领导打通了电话,自我介绍是省建设厅委托调查的高校老师,对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调查,仍被推诿,说来说去,他的意思有三点,一是春节期间已经有某理工大学的三十多个学生住在这里搞调查了好一段时间,还有调查的必要么?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申请了,县文化局调查了,不是做无用功么?三是他们的非遗项目去年申请国家级也没成功,有必要调查么。这样的担心也可以理解,我只好耐心解释,我们的工作是对建设厅的普查资料做核实和更细致的调查,重点与理工大的测绘不同,因为对古村镇的保护除了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们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于其他项目的申请成功与否,我们的调查或许会能起到促进的作用。现在对古村镇的了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毕竟现在有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保护政策,还有历史文化名村的名头和发展的起点。而且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考察和论证。经过电话里一番解释和交流,终于答应联系村里干部,让他们配合调查,于是长舒一口气。民俗学者在田野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我想,如果我以学生或老师的身份来和他们交流,或许会得到不同的回应。
于是联系村干部,介绍自己的身份和调查内容,得到很热情的回应。我们便乘车到拦车村,先到村委会,这是我们这些天考察的一贯做法,这里可以看到村里的资料,也可以让村委会安排重要访谈人,在翻阅资料和访谈中发现线索,然后下午做参观式田野和其他专题访谈。
村委会在一个院子里,门外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样式,上面残留着两个字“车礼”(后来才知道,这是拦车礼堂。)通过大门进去,迎面一排瓦房,后墙上挂有很大的宣传版面(见图2),以党旗做底图,标题是“建设拦车,繁荣拦车”,下方中间位一段鼓舞人心的文字:“我们生在拦车村,长在拦车村,是拦车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我们是拦车人民的儿女,拦车的兴衰荣辱和我们休戚相关。我们一定要尽全力,以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胆识、我们的聪明才智,建设拦车、繁荣拦车、为拦车人民的幸福,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奋斗。拦车村党支部、村委会宣”,内容类似村干部的履职誓言。两侧分别是拦车村的规划图和综合现状分析图,给村民绘出了美好家园的图景。版面的左侧是《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属于村落的教育内容。绕过照壁两侧是村委会的大院,两排低矮的房子,对面是六十年代舞台。在东边的房子里,我们看到了村委会推荐的两位对熟悉当地文化的文化人李保和韩忠。
李保是村里的退休老师,曾任拦车村小学校长,家境殷实,几个孩子在市里或县里任要职,退休后热衷于搜集整理村落文献,组织撰写了《拦车村志》并在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自筹资金给拦车村每户赠送一本。李老师给我们强调:只有每家每户都有了村志,才能更好的阅读,更好地传承村落文化,继承优良传统。顺便说起村子里的教育。村里有记载的有108名老师,有的还是五代教育世家。本村教育效果也很好,尽管现在不是镇的所在地,但拦车村中学比晋庙铺镇中学每年考试成绩还要好。另外村干部也重视文化建设,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庆典都鼓励村民表演节目并有物质奖励。
他们先拿出了天井关和拦车的申报材料,并对村落做了一些介绍,我们则对拦车村的商道习俗和村落概况做了访谈,得知该村位于山西通往河南的古驿道旁,村子狭长,中心街道便是当年的驿道,有四五里常,街道两旁有大量的骡马店和杂货铺。而且民居保存了店铺的样式,其特点多为二层楼房,楼下开店,楼上为客房,院子大,为的是能盛放更多的托运货物,房间格局小,可以容纳更多过往客商。
韩忠今年57岁了,讲话很有激情,谈到村里的音乐组织和社火活动总是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样子,很轻易地把人带到他的艺术世界里。他曾是拦车村男子八音会的组织者,对村落八音会的历史了如指掌,八音会是音乐组织,历史上多参加迎神赛社,现在则用于红白喜事演奏。该村现在有北街、中街、南街三个女子八音会。
简单访谈结束后,李保老师赠送了一本《拦车村志》(2007.8)很厚实的一本书,还是精装本,定价148元,接受这么贵重的礼物,真是令人感动,但李老师说这本书本来就是为宣传当地文化的,于是觉得肩头又增加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拦车村举行“圆锁”仪式的光盘,其中有个斋公主持,一边敲打着不知名的乐器,边唱诵着古老的歌谣,于是试着询问,有没有类似的经书。没想到韩光忠很快出去就给我们找来一本张委苗保存的经书(见图4),红色封面,用线缝制,25页,里面有《安神经》、《太阳经》、《还愿经》、《请神经》、《奉灶君老爷》、《烧纸火》、《五方经》、《开锁经》、《五朵花》等。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民众信仰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听说这本书的主人不在,不能了解它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真是遗憾!
之后,由韩忠和李老师带领,走出村委大院,来到街上。街道很直很长,也比较宽阔,据说从来没有改变过,因为两旁的房屋没有拆迁,但曾经矗立在道路上的牌坊不见了,据说是为了后来村落发展交通运输时行车方便。街道两边是整齐的古民居,大多是清代留下的商业店铺或车马店,墙壁被刷成了白色,显得很整齐干净。我们参观了下孔院(见图5),这里是李老师家的老院,位于北街的西侧,是一个两进院落,前店后宅,占地面积足有五六百平米,是拦车村规模最大的院落,但现在已经残破不堪。据李老师说,这里的房子因为上下两层分家时,因为公平起见,分属不同的兄弟,所以现在如果不能说服其他兄弟,他一直想修复的愿望就无法实现。村里这样的院落还很多,大多还住着年纪大的人,年轻人都在村边缘建起了新屋。每一个古老的民居院落和商业店铺的背后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一个院子的角落都隐藏着历史不可言说的神秘。
后来联系到制作“鸡鸣枕”的工匠叫王师傅,王的爷爷是从河南林县逃荒过来的,爷爷便是石匠,他从17岁开始跟爷爷、父亲学习木匠、石匠并从事此职业。鸡鸣枕是死者入棺后的枕头,由一整块木料雕琢而成,常见的是四板三层,可以通过折叠变换组合形状。(见图6)相传死者枕鸡鸣枕可以是灵魂保持清醒,鸡鸣叫后就可以到达阴间。这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在当地完整地传承,但现在使用者在减少。他从家里拿出来一件现成的作品,是漆成红色的外观很漂亮,像个工艺品。应我们的请求,他还拿出制作工具,有钻头、大锯、中锯、三种不同样式的凿子、两种斧头。他拿出来的时候很不好意思,觉得是极为普通的工具,没有什么可看的,但对我们来说却是极大的好奇,用什么工具才能做出这样巧夺天工的物件啊。
从王家出来往北,就到了北阁外的汤帝庙,汤王崇拜是晋东南特有的现象,尤其是在晋城,乡间处处有规模不一的汤帝庙,据传该地的析城山就是汤王求雨的地方。据李老师讲,这座庙最早见于唐代,后来历代有重修,是过去村民祈雨的地方。1940年代被侵华日军烧毁大部,现在只留下大殿,2002年村民进行了修复,并新建了戏台,这里每年阴历二月初二有庙会。李老师还给我们回忆了他小时候所见到的在庙内求雨的情形。在现场我们看到,汤帝庙山门很简陋,砖砌的门上方悬挂一方匾额,上书“汤帝庙”三个大字,进门后,院内堆满了砖石材料,工人们正在修复廊庑。正殿焕然一新,供奉汤帝神像(见图7),耳殿分别供奉碧霞元君和关帝神像,殿内一侧墙壁上挂满了信徒们还愿的锦旗,从二零零八年到二零零一年的都有,另外还有记述村民捐款建庙的功德榜。正殿对面是简易的戏台,此外,在东侧有一个搭起的简易棚子,里面供奉文昌帝。李老师说现在不是时候,要是在庙会时来这里就热闹了。其实庙会就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殊人群汇聚一起举行的神圣活动,神圣性是民众赋予的,离开了任何一个要素,庙宇都会显得很平常,只是一个冷清的建筑,是民众心目中的神殿。
不觉已经到中午一点了,在晋庙铺简单的用餐后,还是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中街的关帝庙,关羽作为山西的一个本土神灵,宋元以来,被当做财神和保护神在山西民间广为崇祀。关帝庙是拦车村的一个大庙,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保存比较完好。山门廊柱上有对联“守忠义观春秋功德长存 赐福寿佑科举财禄并茂”,是对关羽生平事迹的评价和对其神职功能的认识。庙内建筑按地势高低分上院和下院,上院包括正殿、偏殿、献殿和厢房。下院有看楼、钟鼓楼和戏台(见图8)。关帝庙每年阴历九月十三是庙会,有迎神赛会活动,中街南街北街秧歌各表演一晚。在正殿内神台上,关公巍然正坐,左脚踏猛虎,右手执书,意为坐读春秋,两旁侍立捧印的关平和执刀的周仓。庙内墙壁上悬挂着近几年信众送的锦旗,大都书写“有求必应”“保佑平安”的字样,可以看出这里的民间信仰还是很活跃的。在东侧偏殿有供奉弥勒佛的庙宇,内有很多蒲团和佛教乐器,经问询得知,这里是信众每月初一十五诵经的地方。此外,殿内殿外都有一些碑刻,记载了村落和庙宇的历史,容纳了村落关于信仰、官员、教育、村规民约的规定和记忆。
关帝庙出来,我们想了解拦车村的八音会的现状,于是一行人到女子八音会的会长赵家。赵某,1967年生,从小爱好音乐,自己拜师学习,能识简谱,后来组建了女子八音会,进了家门正好看到她在摆弄音响,房间里还摆着一些乐器。她们的八音会成立十几年了,清一色女性,成立初期以传统民乐为主,为红白喜事和节日庙会演出,后来由队员各自购置了西洋乐器,并在表演中增加了歌舞节目,从而适应了观众的要求,取得良好的效果。赵某还给我们介绍了女子八音会的成长历程和收入分配等情况。传统的曲目已经渐渐退出市场或者加入新的元素,现代化的歌曲舞蹈深受现代社会民众的喜爱,民间艺术总是在适应社会中发生变迁,并在此过程中保持了恒久的传承力量。
出门时已经到傍晚,回县城的车也没了,村里的李书记表示可以用他的私家车送我们返回市里,因为他在市里也买了房。坐在车里,拦车村渐渐远去,回眸眺望暮色中蜿蜒的太行山脉和坐落在山脊上的拦车村,不禁让人生发感慨:这个小小的偏远村落竟然与赫赫有名的孔夫子传说勾连起来,故事讲了一代又一代。后来又有多少君主、名臣、大将、文人、商人从此经过,他们或改变了历史的面貌,或写出传唱千古的诗篇,或留下村内林立的商铺建筑和一串串的驼铃声……如此不起眼的小村积淀了多么丰富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即将离我们远去,这些建筑业正受到新农村建设和改头换面的危险,看来我们对村庄了解太少了,而现在对古村镇的保护也太紧迫了。这些广大乡村中的干部和民众遇到的现实问题,更应该引起现在着手保护古村镇的政府和学者们的深思。
晚上与李书记在城里“西湖之家”吃饭,聊天。李建民,自称从小调皮,爱玩,但思想活跃,市一中毕业后,在一个农业干部管理学校上学毕业。现在为拦车村村主任,支书,在晋庙铺镇也任职,有加油站两处,还在晋运支部任职。自从任职以来,大力加强村落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了村落巷道水泥路,建设养殖园区,在村周围广植树木。今年主要抓两项工作,一是村委大院空置房改造,以便把村医院扩大,改善医疗条件。二是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及蓄水池工程建设。今后则要在建设历史文化名村方面下大力气,明年要在五里长街两旁放石凳石桌,修建汤帝庙等。言谈之间流露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激情和改善村落面貌的决心。其实农村就需要这种有头脑有能力的干部,既能积极解决抓住关乎民生的两大问题:医疗和教育,又能关心村落的传统和发展:村落文化建设。这样的村子何愁不发展不进步呢?
通过访谈和参观,可以归纳出该村的一些特点:
其一,重要驿站,军事重镇,是山西等地中原通往中原的门户,称晋南屏翰。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至今西气东输、阳城电输江苏都要通过此地就,二广高速路(二连浩特到广州)也在此通过。
其二,商业集镇,村内古建筑大多是清及民国以来的商铺和车马店。
其三,教育传统深厚,现在依然有健在的教师108名。
另外,还有一些不很清楚的或者需要今后了解问题,需要今后关注:
一是村落的商贸习俗、禁忌。
二是前店后宅的住宅格局安排。
三是拦车村的圆十二仪式及《开锁经》的使用情况。
四是鸡鸣枕在葬礼中的应用范围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