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车锡伦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133385583

寻找2004年报导和为山东微山湖“端鼓舞”拍照的朋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12-08 22:26:19 / 个人分类:杂谈

一个重大的发现!(重发)

  车锡伦按: 2004年10月,在“民间文化青年论坛•龙门阵”网站上,看到署名“丝雨”的文章《家族庆典唱端鼓——微山湖采风》和大量现场活动拍摄的照片。10月9日本人随即在“论坛•龙门阵”发贴《一个重大的发现!》,提出丝雨先生“家族庆典唱端鼓——微山湖采风”介绍的微山湖“端鼓”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记得该文和照片的作者有回应。由于当时疏忽,没有记下拍照者的姓名和联络方式,也没有记下发表时的“网页”。现在这些文章和照片,都已经被删掉,找不到了。但“端鼓腔”已经于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遗”项目、2010年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遗”名录,本人表示祝贺。本人在收入《中国俗文学研究》文集中的论文《山东、江苏傩文化区和蒲松龄记述的“巫戏”“巫风”》中要提到这件事,并将引用丝雨先生文和转载当时下载的几张照片。现原帖重发,并希望丝雨先生能回应联系,或其它朋友帮助介绍,告知联络方式,以便酬谢!


  丝雨先生“家族庆典唱端鼓——微山湖采风”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所谓“端鼓腔”,实际上是山东历史上的“姑娘腔”(傩祭歌舞,或称“巫腔”“装姑娘”等,蒲松龄称做“巫戏”)的遗留。山东的地方曲艺“山东琴书”,地方戏“肘姑子”(茂腔)等,都同它有渊源关系。“端鼓”是“端公(工)”的传讹。它同苏北的“香火”、辽宁的“民香”是一个系统。大约在1990年前后,辽宁艺术研究所任光伟先生同我谈起他调查的辽宁“民香”。他认为“民香”同江苏苏北地区的“香火”有关,是明末清初从山东东部地区传入辽宁。他曾多次到山东调查,苦于找不到相应的遗存。前几年,我从蒲松龄所说的淄博“巫戏”和历史文献中的山东“姑娘腔”等的记载,找到了一点线索,结合山东艺术研究所纪根垠先生文章中提到的鲁南早期山东琴书演员“扮姑娘”的材料,写了篇文章《蒲松龄“巫戏”考》,发在北京的《戏曲研究》(第59期)上。

  从“丝雨”先生的介绍,可确定无疑它就是傩祭歌舞:一、演出者女扮男装(“巫”的特点),手持的“端鼓”与苏北香火童子做“会”时的手鼓完全一样;二、演唱的书目有《魏征斩龙》,应当还有“唐王游地府”等系列唱本;三,“会”场外树神幡,“内坛”有大量“彩挂”,通神的“表”挂在神像前,等。根据“丝”文的介绍,这是一次规模很大(大概是三天三夜)的“家谱会”。这种“会”苏北的香火童子也做,九十年代初我在苏北金湖县农村就调查到。

  看到丝文的介绍,十分高兴。建议山东的朋友再做深入的调查。这项调查,可以解开山东历史上“巫戏”的谜团(蒲松龄、孔尚任都提到过);可以厘清山东许多地方曲种、剧种的源头。同时,也可揭开苏北、山东、辽宁作为一个“傩文化”区的总体面貌。按我的感觉,这个傩文化区的中心,应当在山东中南部地区。它的源头是孔夫子讲的“乡人傩”,形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傩”,是在唐代以后。根据我在苏北地区获得的材料,至迟在明代初年已经成型。

  八十年代以来,主要是戏曲界,对古老的傩戏调查,取得可观的成果。根据已取得的材料,唐代以后形成的地方“傩”,据我的考察,大致可分为:山西、苏北和山东辽宁、皖南和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几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傩文化区。它们之间有共同的地方,而表演的“傩戏”又各有特色。

  此项调查的关键之处和可能遇到的“敏感”问题,可以讨论。

  2004/10/9/扬州

  [ 本帖于 2004-10-9 15:56 最后编辑 ]


TAG: 端鼓腔 丝雨 微山湖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车锡伦

车锡伦

车锡伦,山东泰安人。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戏曲史教学和俗文学史、民俗学研究。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5911
  • 日志数: 106
  • 图片数: 1
  • 文件数: 2
  • 书签数: 2
  • 建立时间: 2010-01-19
  • 更新时间: 2014-04-27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