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车锡伦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133385583
抄书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9-06 05:45:31
/ 个人分类:杂谈
抄书
车锡伦
古人读书,先要抄书。印刷书籍是唐宋以后的事;即使有了印刷的书,限于条件,许多人仍要抄书。明初大儒宋濂(1310-1381)成名之后,著文勉励同乡后学马生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属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即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少逾越。(《送东阳马生序》)
文中说因家贫,只能向人家借书、抄书,虽天寒手指冻僵也不停,以便按时还书,取信于人。就这样,他得以“遍观群书”。
读书人抄书,要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因此也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于是,抄书又成了读书的一种方式和功夫。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朱东润先生在无锡国专任职。他的儿子君遂想去国专读书。朱先生说,要经过“考试”,通过了才可以去。考试的方式是,取1200字稿纸一张,把当日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抄下来,不许涂改一字。君遂应试,第一张稿纸抄写未几一半,便出现错字,只好重抄。连抄了三张稿纸,才达到要求。
朱先生等老一代专家学者,大概都曾有抄书的功夫,所以也要求学生抄书。笔者在复旦中文系跟蒋天枢先生学《楚辞》,先生布置的作业是将《楚辞》白文抄一遍。后来在研究班,朱东润先生又让大家用毛笔抄许慎《说文解字》。笔者至今能认识几个小篆,便得力于那时将《说文》小篆字头认真抄了一遍。前几年,一位学生研究文字训诂,偶来寒舍聊天,说:许慎《说文》已经读了近十遍,未有所获。笔者建议他认真去抄一遍看看。不久,他便兴冲冲地来说:尚未抄完,已经发现许多问题,想写出来。笔者建议他,可以先写点笔记,整本抄完了再考虑写文章。
中国文字作为记录、传播语言的工具,数千年来几经变化。最初是用刀、钻,刻画在乌龟壳、牛骨头上,后来又刻、铸在石头、铜器上。后来有了毛笔,写在帛、纸上。纸、笔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已经用了两千多年,也连带形成了人们读书和思维的一套习惯,并形成了中国汉字的书法、金石艺术。现在有了电脑,有了数位化的电子书,人们学习知识是否就可以丢掉纸笔,一键下去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恐怕未必。
报载,时下的文科博士、硕士研究生,惯用电脑,已不习惯用纸笔写字,写起来也错别字连篇。想来,不仅不会去抄书,大概也懒得动笔了。听年轻朋友讲,现在用电脑查找资料,“复制”、“粘贴”,拼拼凑凑,勾勾画画,几十万字的“书”,十天半月也能“写”起来。
(1997写,2005修改)
相关阅读:
- 来自深圳尘肺病农民工的短信 (guoyh, 2010-7-14)
- 抽空记个和谐日记 (guoyh, 2010-7-14)
- 我们的社会建设得跟上,不能再拖了-中青报2010/07/15 (guoyh, 2010-7-16)
- 让我如何不暴戾? (guoyh, 2010-10-03)
- 活到老,学不到老 (twizsy, 2010-10-07)
- 李 半 仙 (王焰安, 2013-8-17)
- “白相”和“白赏” (车锡伦, 2011-7-15)
- 形成期之宝卷与佛教之忏法、俗讲和“变文” (车锡伦, 2011-7-20)
- 陈岗龙:《葵花记》蒙古文译本《娜仁格日勒的故事》 (车锡伦, 2011-8-22)
- “家”、“家乡”在哪里? (车锡伦, 2011-9-05)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读书人
杂谈
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