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锡伦自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21 00:01:00 / 置顶(3)
车锡伦,男,汉族。山东泰安人。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戏曲史教学和俗文学史、民俗学研究。生于1937年1月(农历丙子年十一月)。1950年1月-1955年7月在山东泰安第一中学读书。1955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五年本科毕业后进中国文学史专业“副博士”研究班,从朱东润、蒋天枢、王运熙、鲍正鹄先生学习中国文学史专题,从王欣夫先生学习文献学,同时,从本师赵 景深先生学习中国民间文学史,后学中国戏曲史。1964年4月由朱东润先生主持,毕业论文《南戏“拜月亭”研究》通过答辩正式毕业,“副博士”學位免了。1964年5月到内蒙大学汉语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1979年5月调山东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1981年5月,奉高教部令调扬州师院中文系,为任中敏(半塘)教授建立的词曲研究室业务负责人,后为研究室副主任。1997年在扬州师范学院按章奉命退休后,此后,随缘在各地、各单位挂名应聘(见下),继续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至今。
社会团体兼职:挂名很多,做过实事的有:1、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江苏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85-2001);2、江苏省民俗学会理事会理事(1984-1988)、副会长(1988-2008);3、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1989-1994)、副会长(1994-2006)、顾问(2006—);4、1987年中国戏曲学会成立,被推举为理事,很少“理事”。
一、职称和教学
1978年内蒙古大学 “讲师”;1987年扬州师范学院“副教授”。1993年后,不愿再去申报扬州师范学院的“职称”。1997年60岁按章奉命退休,后应聘为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等,在其他单位也应聘过兼任的“教授”、“研究员”等(见下)。
教学工作,主要从事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也开过“古代戏曲”、“中国俗文学概论”、“民俗学”等选修课。1984年开始在扬州师范学院协助他人指导中国戏曲史硕士研究生3位;1987年后独立指导中国戏曲史硕士研究生5位(因强调研究生必须具备“研究”能力,中间淘汰2位),参加過两届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教师任中敏教授)。
退休后,正式应聘指导的博士研究生2位:
⑴2005年受山东大学文学院聘请,指导故关德栋教授留下的博士生1位,按关先生遗命,论文题目是《清代说唱文学研究》,2007年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学位;
⑵2006年应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聘请,与吕微教授合作指导韩国留学博士生1位。本人主要指导其学习中国宝卷文献(版本和目录),2010年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学位。
2008年应聘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指导硕士研究生1位,论文题目《财神信仰与吴方言区的民间财神宝卷》,2010年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
其他,友人推荐或自己来访的大陆、台湾及国外博士研究生、年轻学者很多(没有做记录)。有多位接受指导较多,比较满意而应他们要求接纳为“及门”者3位。对认真做学问的年轻学人,乐于交流和尽可能给与帮助,要求严格。希望也相信年轻学者能“后来者居上”。
二、治学理念和重要学术研究活动
继承本师赵 景深先生的治学理念,研究活动主要集中于中国俗文学(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研究。
(一)治学理念和特点
1、认为中国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根基,主要由民众(包括民间艺人)以口头的形式创作、传播和传承;中国文学由作家文学、俗文学(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三部分构成。它们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互动和交叉,在创作主体、形式和传播方面又各有特色。
2、主要从事中国俗文学史和民俗学研究,研究范围涉及戏曲、说唱艺术、民间故事、歌谣、小曲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同时注重它们存在、传承的文化背景和演唱形态的研究,因此,研究的范围又扩及宗教、民间信仰、民俗、语言、音乐等方面,做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同时,由于俗文学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对象也涉及作家文学和通俗文学。
3、强调立足于中国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实际,研究中国的俗文学。研究方法强调“实证”、实事求是,注重文献的发掘整理、文本的研究,同时又亲自進行田野调查和搜集活动。认为外来的“观念”、“方法”可以吸收、利用,但不能受它们的限制。
4、坚持个人学术理念,注重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没有新见,不发表文章,不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不为利益所动,宁可获罪与人,不写逢场作戏、胡吹乱捧、弄虚作假的文字。
5、个人关注的研究课题很多,受教学工作、生活和环境之累,没有经费支持,正式完成的研究成果很少。已经出版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中国宝卷方面。对宝卷的历史发展、田野调查和文献整理,自成一家,尤精于宝卷文献版本的真伪、年代和地区的鉴定。代表著作有《中国宝卷总目》(1998初版,2000再版)、《中国宝卷研究》(2009)、《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学——车锡伦自选集》(2009)。在俗文学(民间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整理结集为《中国俗文学研究》。
(二)重要的学术研究活动
1980年代后,即偏居一隅,沉浮在下,而在任职单位因“不务正业”,难以申请到研究经费支持,主要在校外参与和筹划了一些研究计划。有些研究课题无果而终,或半途而废,今亦列出,或可供后来者参考。应邀参加内地的“学术”会议很多,多为写篇文章应付,故略。
1、1958年在复旦中文系学习期间,协助本师 景深先生编辑华东民间故事集《龙灯》(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参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执笔《苏区文艺运动》等章节,1959年寒假到江西调查三十年代中央苏区的文艺运动活动和资料。1959年参加作协上海分会“青年民间文学组”,8月由姜彬(时作协上海分会秘书长)组团带队,到江苏常熟白茆“山歌会”采风,同行有任钧(上海师院中文系教授)、徐景贤(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皮作玖(“萌芽”编辑部)。1960-1962年结合学习中国民间文学史,在 景深师指导下编出《古代儿歌资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古代童话资料》(手稿于“文革”中在出版社丢失)。1962年5月,作为民间文学方面的代表出席上海市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
2、“文革”后期(1972年后)感到应当编一部“切实、可用”的新诗韵。搜集到“五四”以来和当代诗集约五、六十部,用摘韵归纳的方法,发现凡严于用韵者,多与北方话民间演唱文艺的“十三辙”大致相同,因按照北京音系“十三辙”编辑新诗韵《韵辙新编》,附“合辙押韵常识”。197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时,编辑改书名为《诗韵常识》;1978修订再版,改回原书名。两版共印32万余册,在当时影响很大。
3、1977年在内蒙古大学汉语系讲授《元明清文学史》和《古代戏曲》课。因“文革”前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都没有唐代以后部分,发起、组织边远地区高校同仁编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1978年1月在故乡山东泰山组织第一次编务会议,到会21所高校教师和研究机构人员共50余名。没有“会务”经费,没有“仪式化”的程序,到会同仁直接进入教材编纂可行性、入编作品范围、体例等问题的讨论。此后,经参编同仁努力和相关单位支持,1978年10月教材定稿,1979-1983年分六册由陕西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本人拟定入选“戏曲”篇目,并注解部分作品。编委会议定不署任何人姓名,最后负责通稿者是已故高海夫(陕西师范大学)、李春祥(郑州大学)教授。
4、1979年在山东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关德栋先生交给的研究任务是搜集、整理《聊斋志异》在戏曲中的传播。费时两年,搜集、编辑、校点出《聊斋志异戏曲集》(本书列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九年规划(1982-1990)》,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分上、下册出版,与关德栋联名),另编著《聊斋志异戏曲叙录》《京剧和地方戏中的聊斋故事剧目》等。同时,奉命参与筹备“蒲松龄学术研讨会”(2000,山东淄博),因故未到会。
5、1981年担任扬州师院中文系词曲研究室业务负责人,为刚复苏的戏曲、说唱艺术史提供发表研究成果的园地、交流研究信息和扩大研究室的影响,创办并主编不定期论丛《曲苑》,以“《曲苑》编辑部”名义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因无经费支持,1982、1984出版两集后停办。因该刊出版周期太长,又组织研究室成员和校外来稿,编印内部交流“词曲研究资料”,自1981年底起至1984年,共编印16种,如任中敏《词曲通议》(徐沁君校点)、卢冀野《明清戏曲史》(陈企孟校点)和《论曲绝句》(季国平校点)、《历代曲家年里字号室名综表》(周妙中编著)、《四十五种论文集古代戏曲研究论文索引》(陈企孟编),等。
6、出于对民间信仰问题的关注和扩展“民间文学”(俗文学)的研究范围,八十年代初(1982年)开始调查和研究同民间信仰活动结合的古老的民间演唱文艺。先后调查的对象有民间宣卷和宝卷、香火神会和神书、赞神歌等。这些调研对象在当时都属“敏感题材”,均在业余进行,没有经费支持。其中对宝卷用力最多,按照传统治学方式,从文献整理、编目入手,同时进行文本与田野调查结合的专题研究。1996年后,《中国宝卷研究》始得列入為国家“九五”社科重点课题(批准号AZW020),《中国宝卷总目》列为高校“古委会”研究计划,得到一些经费资助,但1997年即在扬州师范学院奉命退休。以上两书已经完成并出版(见下)。
7、为根据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实际,建立中国民间文学(俗文学)研究体系,丰富中国文学史的内容。1981年后,除上述宝卷等调查研究外,曾筹划和参与许多科研项目:
(1)1982年初提出编纂《中国民间文艺大辞典》,草拟“编纂大纲”和“体例”,最初发表于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江蘇省民間文學工作通訊》第17期(1982)上。1986年始由姜彬先生牵头主编,改为《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列入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规划。历时五年完成。本人任第一副主编兼歌谣分类主编,执笔歌谣理论和古代歌谣(除“《诗经》中的民歌”)词条,并最后统编辞典全稿,补写部分词条。由于姜彬先生放手发挥各分类主编的“创造性”,体现各自的研究成果,这部辞典在民间文学的分类、入编词条和内容等方面,有许多特色和突破。
(2)1982年,按照关德栋先生的要求,拟定《中国讲唱文学丛钞》“第一辑”十种的编纂计划、“编写体例”。“丛钞”入编作品要求能满足丰富中国文学史研究之需要。本人承担《宝卷丛钞》、《道情丛钞》两种的编注。后因出版社毁约,作罢。2003年本人复提出计划,基本按照自著《中国宝卷总目》“体例”,约请海内外专家,分别编纂《中国讲唱文学总录》;每种“总录”的编者同时编注相应的“丛钞”。“第一辑”五种已被某出版社接受,后因责编离职作罢。
(3)经多年与关德栋先生讨论,1993年准备按照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的理念,修订其疏漏,补充新资料和新研究成果,由关德栋任主编,邀请大陆和台湾研究者共同编纂《中国俗文学史长编》(计划120万字),某出版社纳入出版计划。本人拟出编纂“大纲”和“体例”初稿。后作罢。关德栋先生已于2005年5月故去,这是无法弥补的憾事!
(4) 1995年9月在中国俗文学学会《中国俗文学家通讯》第8期上,发表短文《建立中国俗文学研究体系漫谈》,提出:①“建立科学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体系,要靠众力,经几代人的努力。用‘俗文学’或‘民间文学’的概念均可,关键在于从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出发,不要拿外国的概念和定义来硬套”;②“按照本人的设想,可新编一套‘辞典’、‘论’、‘史’、‘志’”,“上述‘辞典’、‘论’、‘史’、‘志’,多出几种,且论述有异,是好事,有助于研究的深入。学术研究不必‘舆论统一’,权威一统天下,实际上窒息学术的发展”。
8、1985年选任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后,与副主席周正良先生分工负责理论研究,曾多次参与主持“协会”及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民文协会协作举办的各种学术讨论会。1986年同周正良先生在江苏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立项,申请江苏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江苏省民间文学志》获准,任副主编。力图探讨以“志”书的形式,记述区域性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历时十余年,完成初稿,未出版。
9、1986年与王栋教授(已故)合作编辑江苏省民俗学会第一、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民俗论丛》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参加江苏省民俗学会组建的《江苏省民俗志》编委会,提出“宁缺勿错”的编纂原则。此后参加过多次编纂讨论会,并利用《民俗学》课教学,组织学生田野调查为该志提供部分资料。
10、 出于“道德重建”的考虑,自八十年代即向出版界推荐出版宣扬传统孝道、孝行的文献,供研究需要。1991年始说动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出版《前后孝行录》(该社“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丛书”第89种),内容包括《孝经》、正续《二十四孝》、《文昌帝君孝经》、《劝孝格言》等。署笔名“唐碧”。按出版社要求, “出版说明”,“审稿”、印刷付印单,均由本人起草、签名,即承担全部出版责任。2005年后拟定编纂、影印大型文献丛书《中华孝道孝行文献汇编》的“计划”。现已为某出版社接受。
11、1988年应姜彬先生之邀,参与“牵头”组织、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吴越地区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的考察和研究”,获批准。除参与田野调查外,并执笔最终成果《吴越民间信仰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第四章《宣卷与民间信仰》(与研究生方梅合作)。
11、1991年12月,应邀参加台湾中国民间文学学会、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主办“中国民间文学学术讨论会”(因故未能到会),提供会议论文《流传八百年的吴歌“月子弯弯照几(九)州”》。1996年6月,应邀参加台湾大学中文系主办“中国文学的多层面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首篇概论式宝卷研究论文《中国宝卷的发展、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会后应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邀请为“访问学人”,作短期研究,并发表讲演“中国最早的宝卷和宝卷研究问题”。2001年 6月应邀参加台湾花莲教育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主办“2001海峡两岸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明清教派宝卷的形式和演唱形态》;会后,应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邀请为“特邀访问学人”,做短期研究,并发表讲演《中国宝卷研究的世纪回顾》。2003年11-12月应邀参加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和台湾“大汉玉集”剧艺团主办“2003年说唱艺术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明代的陶真、盲词、门词和明代弹词》,会议前后,参加“弦鼓声声唱——两岸联合说唱演出”活动等。2006年12月应邀参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主办“俗文学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孟姜女宝卷故事漫录》。除参加上述学术会议和活动外,其间,先后在台湾各高等学校中文系和研究所发表学术讲演约20场,所讲多为有关“宝卷”和俗文学研究的内容,同时个人宝卷研究的著作、重要长篇论文也大都在台湾出版、发表,推动了台湾学界对宝卷的重视和研究。
12、1997年8月应邀编写《辞天》“文学卷·民间文学”部分。规定字数六、七万字,介绍中国古、今民间文学的面貌(不包括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颇费一番思考,拟出大、中、小词条二百余条,按期完成交稿。原组稿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刘辉先生(已故)生前曾来信言:这部号称“四十卷”的《辞天》是某些“款爷”的商业筹划,后毁约,筹划人和稿件都“消失”了。
13、2002年,应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邀请,参加编纂《中国曲艺通史》(姜昆、倪鍾之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执笔该书第六章《古代曲艺向现代曲艺的转化——明代曲艺》、第七章第八节《清代的民间宣卷和宝卷》。先后参加本书各次编纂和定稿会议的讨论,并于2004年4-5月间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曲艺史研究代表团”赴日本交流。
14、2005年12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任为该院主持编撰的重点科研项目《昆曲艺术大典》(总主编王文章)《文学剧目典》主编。2007年12月应聘为《大典》编委会委员。历时五年,参加“大典”历次编纂会议讨论。由于参编同仁的共同努力,承担主编的《文学剧目典》已经完成,在出版中。
15、根据中国宝卷的历史发展和文献(文本)的特点,认为出版宝卷应当以选择善本、汇编影印为宜;根据宗教宝卷(包括民间宗教经卷)与民间宝卷不同的内容和文献意义,可分别汇编。九十年代后,先后应三家出版社邀请,拟定入编篇目、编辑体例,因各种原因均夭折。2005年后,拟定《中国民间宗教经卷汇编》(按教派分编)和《中国民间宝卷集成》(按地区分编)的编辑计划,因没有启动经费,没有助理,耗费大量精力、时间。2001年应台湾友人邀请参与编辑《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新文丰出版社,2006年影印出版),主要由台湾年轻学者王见川先生筹划、编辑。(按,《中國民間寶卷文獻集成。無錫卷》將於2013年出版)
按,网上有不少本人的介绍,都是他人代笔,多有过誉之词,虚夸不实之处。上述“简介”,由本人手订,力求准确,但难详尽。
虹桥退士泰安车锡伦自述
2011年5月手术后,时年七十又五。
2012年6月修订。
附录:正式出版的主要著作和论文目录
㈠专著和编著(按正式出版的时间先后排列,集体协作项目仅列参与主编者)
1、《古代儿歌资料》,上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
2、《诗韵常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
3、《韵辙新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4、《古代笑话选》,与陈企孟合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至六册),项目发起人、编委(本书无主编,不署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1983。
6、《聊斋志异戏曲集》(上、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曲苑》,第一集,主编(未署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8、《曲苑》,第二集,主编(未署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9、《民俗论丛》,第一集,与王栋合作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0、《彩图儿歌词典》,与蒋静芬合作著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11、《中国精怪故事》,与孙叔瀛合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2、《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第一副主编兼歌谣分类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3、《前後孝行錄》,署名唐碧編,“出版說明”書本名,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14、《俗文学丛考》,台北:学海出版社,1995。
15、《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北:学海出版社出版,1997。
16、《中国宝卷总目》,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8。
17、《宝卷·弹词》,执笔“宝卷”部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18、《中国宝卷总目》,修订本,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本书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1999-2000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它》,台北:学生书局,2002。
20、《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影印16开12册),与王见川等合编,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6。
21、《中国宝卷研究》,广西桂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本书获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届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第二届优秀学术著作”;中国俗文学学会“中国俗文学研究郑振铎学术奖”著作类一等奖,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2、《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學——車錫倫自選集》,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㈡论文(包括集体合作项目中执笔的章节和论文,为志书、词典撰写的条目类不收;有些论文被转载或收入论文集,仅列出已知者)
1960年
1、 谈诗歌的长短句形式,《山东文学》,济南,1960:1。
1977年
2、新诗韵的韵辙划分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呼和浩特,1977:5。
1978年
3、南戏《拜月亭》的作者和版本,《内蒙古大学学报》,呼和浩特,1978:2
1979年
4、再谈新诗韵的韵辙划分和编撰问题,《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济南,1979:2。
5、谈新诗韵,《泰安师专学报》,山东泰安,1979:4。
1982年
6、清代剧作家陆继辂及其《洞庭缘》传奇,《扬州师院学报》,1982:2-3。
7、明清儿歌的搜集和研究概述,《民间文艺集刊》,上海,第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983年
8、被作为神学附庸的中国古代儿歌,《扬州师院学报》,1983:3;又,收入《中国儿童文学年鉴(1983)》,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
9、也谈董永故事的起源和演变,《民间文学论坛》,北京,1983:2。
10、姚鼐《登泰山记》所述泰山南麓三谷订正,《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济南:1983:3。
11、浅谈女真族剧作家李直夫的《虎头牌》杂剧,《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呼和浩特,1983:4。
12、舅姑·丈人·泰山·岳父--对妻子的父母的称谓,《文史知识》,北京,1983:12;又,收入《古代礼制风俗漫谈》第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84年
13、东台地区董永传说考,《扬州师院学报》,1984:3。
14、唐代的巧匠传说,《民间文学论坛》,北京,1984:3。
15、《长生殿》主题思想讨论综述,署名唐碧,《文史知识》,北京,1984:5;又,收入《古典文学研究动态》,北京:中华书局,1993。
16、清人改编《聊斋志异戏》曲叙录,《曲苑》,第一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17、蚁穿九曲明珠--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文艺集刊》,第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1985年
18、八仙故事的传播和上中下八仙,《民间文学论坛》,北京,1985:4。本文获《民间文学论坛》首届银河奖”二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江苏省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也谈中国民间文学的概念和范围,署名乐陵,《民间文学论坛》,北京,1985:5。
20、小说《胭脂》和《胭脂舄》传奇,《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1、宝卷叙录(1),《东南文化》,第一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22、张五典的《泰山道里记》,《泰安师专学报》,山东泰安,1985:1-2。
1986年
23、清代扬州刻印的唱本,与陈企孟合作,《扬州师院学报》,1986:1。
24、《金山宝卷》和白蛇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民间文艺集刊》,上海,1986:1。
25、浙江嘉善地区的宣卷和赞神歌,署名唐碧,与金天麟合作,《曲苑》,第二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6、京剧和地方戏中的聊斋故事戏,《曲苑》,第二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1987年
27、宝卷叙录(2),《扬州师院学报》,1987:3。
28、庄逵吉和抄本《秣陵秋》传奇,《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文集》(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988年
29、宝卷叙录(3),《扬州师院学报》,1988:1。
30、江苏靖江的“做会讲经”(调查报告),《民间文艺季刊》,上海,1988:3。本文获《民间文艺季刊》第一届”飞鹰奖”。
1989年
31、清代以《珊瑚鞭》为名的剧本,《戏曲论丛》第二集,甘肃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32、“正末”“正旦”考(译文),(日)日下翠着,与佟金铭合译,《扬州师院学报》, 1990:4。
1990年
33、江苏南通的“童子戏”和“太平会”(调查报告),与金鑫合作,《东南文化》,南京,1990:1。
34、吴语区宣卷概说,《扬州师院学报》,1990:4。
35、《金瓶梅词话》中的明代宣卷,《明清小说研究》,江苏南京,1990:3-4。
36、回族的食俗,《中国烹饪研究》,扬州,1990:1;又,收入《伊斯兰教在扬州》,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991年
37、泰山女神的神话、信仰和宗教,《泰山研究论丛》第三辑,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38、流传八百年的吴歌《月子弯弯照几(九)州》,《中国民间文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湾中国民间文学学会,高雄师范大学,1991。
1992年
39、宣卷与民间信仰,与方梅合作,《吴越民间信仰民俗》第五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40、驱蝗神刘猛将的来历和演变,与周正良合作,《中国民间文化》,上海,1992:1,总5。
41、清同治江苏查禁“小本唱片目”中的俗曲,《扬州师院学报》,1992:2。
1993年
42、明代西大乘教的《灵应泰山娘娘宝卷》,《扬州师院学报》,1993:4。
43、江苏北部的香火神会、神书和香火戏,《江苏省傩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3,南京。
1994年
44、中国精怪故事和神、仙、鬼、怪故事系列,与孙叔瀛合作,《中国民间文化》,上海,1994:3(总15)。
45、介绍曹寅(楝亭)藏明刊《书史纪原》的“雪芹校字”墨迹,与赵桂芝合作,《红楼梦学刊》,北京,1994:2。
1995年
46、江浙民间抄本《古今宝卷汇编》,《艺术百家》,南京,1995:3;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转载,1995:8。
47、中国宝卷概论,《中国民间文化》,上海,1995:2(总18)。
48、清代两种民间宗教宝卷,《兰州学刊》,兰州,1995:4。
49、曹寅(楝亭)藏《书史纪原》上的“雪芹校字”,《国文天地》,台湾台北,10:3,总111,1995·8。
50、“小唱”、“清曲”和“扬州清曲”,署名唐碧,载《扬州日报》,1995年12月14日。
1996年
51、中国最早的宝卷,《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台湾台北,六卷三期,1996、9;又,收入《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
52、《破邪详辨》所载明清民间宗教宝卷之存佚,《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96:3。
53、现代中国宝卷研究的开拓者,《曲艺讲坛》,天津,创刊号,1996·9。
54、中国宝卷的发展、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会议论文集》,台湾大学中文系,1996·7,台北。
55、清同治江苏查禁“小本唱片目”考述,《文献》,北京,1996:2。
56、宝卷,《中国俗文学概论》第七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7、唐代民间流行歌曲[啰唝曲]及有关的几个问题,《扬州师院学报》,1996:1。
58、无锡“说因果”、“香诰”调查的意义,《朱海容作品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59、明清“清曲”和“扬州清曲”,《扬州史志》,江苏扬州,1996:3-4。
1997年
60、江浙吴方言区的宣卷和宝卷,《民俗曲艺》,台湾台北,第106期,1997·3。
61、中国宝卷文献的几个问题,《中国书目季刊》,台湾台北,1997:4(总30);又,《文献》,北京,1998:1;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转载,1998:4。
62、浙江嘉善下甸乡王家埭村的“赞神歌”(调查报告),《民间宗教》,台湾台北,第三集,1997·12。
63、宋元小唱考——兼析扬州清曲起源说的一种错误,《扬州大学学报》,1997:2。
64、小曲[叠落金钱]的流变,《扬州史志》,江苏扬州,1997:1。
65、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岛岛》源流考析,《民族艺术》,广西南宁,1997:4。
66、宝卷的系统和变迁(译文),(日)泽田瑞穗着,与佟金铭合译,《曲艺讲坛》,天津,第三期,1997·9。
1998年
67、中国宝卷漫录(四种),《文献》,北京,1998:2。
68、《结经》探源,《扬州大学学报》,1998:3。
69、江苏靖江农村做会讲经的“破血湖”仪式(调查报告),《民间宗教》,台湾台北,第四集,1998·12。
70、说“跳槽”,《明道文艺》,台湾台中,1998:4(总265)。
71、灶神·财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泰山女神·妈祖·狱神·土地·泗州大圣·观音菩萨·猛将,署名唐碧,《乡土》,江苏南京,1998:1-12连载。
1999年
72、江苏靖江农村做会讲经的“醮殿”仪式(调查报告),《民俗研究》,山东济南,1999:2(1999·6)。
73、“天地君亲师”牌位的来历,《民俗研究》,山东济南,1999:3(1999·9)。
74、泰山“九莲菩萨”“智上菩萨”考,《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山东泰安,1999:2。
75、关于《泰山道里记》的版本--《泰山道里记》研究之一,《岱宗学刊》,山东泰安,1999:3(1999·9)。
76、佛教与中国宝卷(上),《圆光佛学学报》,台湾中坜,第四集,1999·12。
77、关帝·钟馗,《乡土》,南京,1999:1-2连载。
78、话说“堂会”,《弹词艺术》,苏州,第24集,1999·3。
79、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敦煌研究》,兰州,1999:4,总62。
2000年
80、《泰山道里记》的作者聂鈫--《泰山道里记》研究之二,《岱宗学刊》,山东泰安,2000:1(2000·3)。
81、读宝卷札记——补《中国宝卷总目》,《台湾宗教学会通讯》,台湾台北,第五期(2000·5)。
82、海外收藏的中国宝卷,《中华文史论丛》,第6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
83、“蛋茶”,《民俗研究》,山东济南,2000:3。
84、丙丁宫的火神爷,《乡土》,南京,2000:9。
85、宝卷中的俗曲及其与聊斋俚曲的比较,《蒲松龄研究》,山东淄博,2000:3-4。
86、宋代瓦子中的“说经”与宝卷,《书目季刊》,台湾台北,34:2,2000·9。
2001年
87、中国宝卷的渊源,《敦煌研究》,兰州,2001年第二期(总68期);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转载,2001:11。
88、中国宝卷研究的世纪回顾,《东南大学学报》,南京,第3卷3期(2001·8);又,《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台北,第11卷4期(2001·12);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转载,2001:12。
89、明清教派宝卷的形式和演唱形态,《2001海峡两岸民间文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湾花莲师范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2001·6。
90、宝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态,《燕京学报》,新十一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
91、《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漫录,《甘肃艺苑》,兰州,2001:3。
2002年
92、“林兰”与赵景深,《新文学史料》,北京,2002:1(总94)。
93、明清教派宝卷中的小曲,《汉学研究》,台北,20卷1期。
94、江苏张家港市港口镇“做会讲经”调查报告,《民俗研究》,山东济南,2002:2。
95、聊斋俚曲曲调的来源,《蒲松龄研究》,山东淄博,2002:2。
96、蒲松龄“巫戏”研究,《戏曲研究》,第58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6。
97、蒲松龄俚曲中的“十样锦”“十种曲”,《蒲松龄研究》,山东淄博,2002:3。
98、《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序,《蒲松龄研究》,山东淄博,2002:4。
2003年
99、 寒夜捣衣,《寻根》,河南郑州,2003:2,总52。
100、中国宝卷的形成和演唱形态,《敦煌研究》,兰州,2003年第3期。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转载。
101、清代说唱文学文献,《文献》,北京,2003年第3期。
103、聊斋俚曲与“倒喇”,《蒲松龄研究》,山东淄博,2003:3。
104、清及近现代吴方言区民间宣卷和宝卷概况,《温州师范学院学报》(浙江温州),2003:3。
105、清代说唱文学文献,与刘水云合作,《文献》,北京,23003:3。
106、明代的陶真、盲词、门词和明代弹词,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编《2003年说唱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07、山西介休的「念卷」和宝卷,载《民俗研究》,山东济南,2003年第4期。
2004年
108、清宣鼎的《三十六声粉铎图咏》(与蒋静芬合作),《戏曲研究》,北京,第66期,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11。
109、陈锦钊教授的子弟书系列研究,《中国俗文学学会通讯》第31期(2004年6月)。
110、对关德栋先生俗文学研究成就的思考,《中国俗文学学会通讯》第31期(2004年6月)
111、《二十世纪“俗文学”周刊总目》序,齐鲁书社,2004年出版。
2005年
112、明代的佛教宝卷,《民俗研究》,济南,2005年第一期。又,收入《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5年卷》(刘守华、白庚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3、陈平原主编《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民间文学研究通讯》,台湾花莲,创刊号,2005·5。
114、关家铮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俗文学研究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民间文学研究通讯》,台湾,创刊号,2005·5。
115、古代曲艺向近现代曲艺的转化——明代,《中国曲艺通史》(姜昆、倪锺之主编)第六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出版。
116、 清代说唱文学概述,《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傅璇宗、蒋寅总主编)上编第六章,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5出版。
117、清代说唱文学文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傅璇宗、蒋寅总主编)下编第四章,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5出版。
118、排除成见偏见,建立学科体系(《民间文学学术史百年回顾》笔谈),《民间文化论坛》,北京,2005年第5期(总145)
2006年
119、宝卷的形成和早期的佛教宝卷,《文史知识》,北京,2006年第一期。
120、道情考,《戏曲研究》,北京,第70期,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121、痛悼前辈关德栋先生,《关德栋教授纪念文集》(《中国俗文学学会通讯》第34期特刊)2003年3月。
122、佛教的俗讲、忏法与宝卷的形成,《周绍良先生纪念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8
123、孟姜女故事宝卷漫录,《俗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编,2006·12.
2007年
124、江苏山东傩文化区与蒲松龄记述的“巫戏”,《河南教育学院学报》,河南郑州,2007年第1期。
125、江苏“苏州宣卷”和“同里宣卷”(调查研究报告),《民间文化论坛》,北京,2007年第2期。
126、小唱考,《中华戏曲》,第35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5。
127、最早以“宝卷”名的宝卷——谈“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宁夏师院学报》,宁夏固原,2007年第2期。
128、关于“二十世纪“俗文学”周刊论文总目”以及“俗文学学派”,《文艺报》,北京,第38期(2007、4、5)
129、《泰山志校证》:古籍整理的新硕果,《光明日报》,北京,2007年5月19日。
130、倒喇考论,与刘水云合作,《中华文史论丛》,上海,2007年第2辑(总86辑)。
131、“佛说王忠庆大失散手巾宝卷”漫录,《韶关学院学报》,广东韶关,2007年第4期。
132、清及近现代北方的民间念卷和宝卷,《文化遗产》,第一期,广州中山大学, 2007。
133、苏州的民间宣卷和宝卷——兼谈民间宝卷的挖掘和出版问题,“2007年中国靖江宝卷文化学术会议”论文,2007·8,江苏靖江。
134、吴方言区民间叙事诗的传统谫论,“2007年白茆民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10,江苏常熟。
135、《二十世纪“俗文学”周刊论文总目》序,济南:齐鲁书社,2007。
2008年
136、中国宝卷新论,《东亚人文》第一辑,学林出版社出版,2008。
137、王海潮《五经会解》全套的发现,《藏书家》,第13辑,山东济南:齐鲁书社,2008。
138、泰山女神与东岳大帝,“第四届东岳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1,北京;收入会议论文集《东岳文化与大众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9、对江苏靖江做会讲经和宝卷的调查与研究——《靖江宝卷研究》后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河南郑州),2008年第4期。
140、明清以来山东半岛地区的民间宗教活动——探讨大泽山香会碑之宗教文化背景,“大泽山香会功德碑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008·11,山东平度。
145、《曾永义学术论文自选集·学术进程》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8月。
2009年
146、 新发现的清初南无教《泰山苦海圣母宝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河南郑州),2009年第一期。
147、清长生教编刊《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第二届中国秘密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山东济南,2009年8月。
148、《宝卷漫录(五篇)》,载《民间文学年刊》第三期“名家专稿”,台湾东华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编刊,2009年10月。
149、 江苏常熟地区的“做会讲经”和宝卷简目,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河南郑州),2009年第6期 。
150、泰山女神,载《名家话泰山》(袁久亮主编),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4月。
2010年
151、 读清末蒋玉真编“醒心宝卷”——兼谈“宣讲”(圣谕、善书)与宣卷(宝卷),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2010年3月出版)。
152、《常州宝卷》序,载《常州宝卷》(第一辑),珠海出版社2010年6月。按,本文修订后改题《“非遗”民间宝卷的范围和宝卷的“秘本”、发掘出版等问题》发表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河南郑州),2011年第一期。
2011年
153、形成期之宝卷与佛教之忏法、俗讲和“变文”,载《民族文学研究》(北京)2011年第一期。修改后收入中国俗文学学会年刊《中国俗文学》(陈平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154、清末民国间常州地区刊印的宝卷,载《民俗研究》(济南),2011年第4期。按,本文原为提供给 “首届江苏民俗文化研究高层论坛”( 2010年10月,江苏常州)的论文。
相关阅读:
- 罗炳良:乾嘉学派的学术理念 (admin, 2008-9-30)
- 《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學——车锡伦自选集》:自序·后记 (车锡伦, 2011-9-05)
- 车锡伦:家世、童年和学生时代(摘录) (车锡伦, 2011-12-02)
- 车锡伦:《诗韵常识》和《韵辙新编》——回忆录《似水流年》摘录 (车锡伦, 2011-12-04)
- 车锡伦《中国俗文学研究》目录 (车锡伦, 2013-2-14)
- 师门忆旧之一:车锡伦先生 (车锡伦, 2014-2-23)
车锡伦,山东泰安人。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戏曲史教学和俗文学史、民俗学研究。
标题搜索
日历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
27 | 28 | 29 | 30 | 31 |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6923
- 日志数: 106
- 图片数: 1
- 文件数: 2
- 书签数: 2
- 建立时间: 2010-01-19
- 更新时间: 201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