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好散步 石舫船头看鸳鸯

顾颉刚学术行年简表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19 06:51:23

  顾颉刚学术行年简表

 

  1893年 1岁

  5月8日(阴历三月二十三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894-1897年 2-5岁

  在家中由祖父、母亲、叔父教识字、读书

  1898一1905年 6-13岁

  入私塾,读《四书》毕,又读《诗经》、《左传》毕,读《礼记》未毕。读书之余喜听家人讲民间故事及苏州的掌故旧闻,由此启发了对历史的兴趣。读书不肯盲从,喜在书上批抹。8岁时根据《四书》中之历史系统及祖父所讲天地开辟的神话,串联成一篇《小史》。又读《古文翼》,学父亲学作文。自读《新民丛报》,喜爱梁启超的文章。

  1906-1907年 14-15岁

  考入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入校不久,因患足疾在家养病两月,阅《汉魏丛书》及《二十二子》,略识古书全貌。病愈返校,英文、算学遂不及人,故益致力国学。始读《国粹学报》,接受章太严"整理国故"的思想。

  1908-1912年 16-20岁

  考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受师友影响,极爱诗文,并常到玄妙观旧书肆阅览。二年级时,每晚由祖父教读《尚书》、《周易》、《礼记》,半年余读毕。翻阅《国朝先正事略》,从阎若璩传中得知其已把《古文尚书》辨明是魏晋间人伪造的;感到《今文尚书》中《尧典》等篇与《伪古文》文气相似,亦欲辨之。又读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知其将《汉魏丛书》中不少书列为伪书,深感古书中问题之多。

  1913年 21岁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因报农科,编入二部。制图、数学功课吃力。12月,每晚到化石桥听章太炎讲学,得知今古文经学的分歧,愿从章太炎"六经皆史"的观点。嗜观京戏。

  1914年 22岁

  因欲改入文科,休学半年,每日看戏,由此认识到戏剧故事的变迁。秋后入预科一部,始正式用功。听马裕藻国文课、沈兼士文字学课,甚得益。自读八种书,依次按日圈点诵读,其中从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里得知上古有"神话时代"和"传疑时代"。受章太炎攻击今文家"通经致用"的启发,敢于为求真而治学。

  记《寒假读书记》,此为毕生所记200册读书笔记之首。

  作《〈古今伪书考〉跋》 (《古史辨》第一册)。

  1915年 23岁

  因病休学在家。始读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受其"上古事茫昧无稽"的观念影响;知今文家自有其立足点,古文家亦有不可信处。

  1916年 24岁

  作《清代著述考》,成稿20册。编《学览》、《学术文抄》。夏,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听陈汉章中国哲学史课、崔适春秋公羊学课、陈大齐西洋哲学史课。

  1917年 25岁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聘陈独秀、胡适任教。听章士钊逻辑课、胡适中国哲学史课、修辞学课,胡适讲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丢开三皇五帝而从周代讲起,在学生中产生极大震动。又读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从胡适学作白话文。

  1918年 26岁

  因妻病故而患失眠,休学在家。北大教授征集歌谣并在《北京大学日刊》陆续发表,读后感耳目一新。冬,参加北大同学傅斯年等发起成立之新潮社,为首批社员。

  1919年 27岁

  在家养病,搜集歌谣,方知歌谣也和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一样,会随时随地变化。又将搜集范围扩大到方言、谚语、谜语、唱本、风俗、宗教各种材料。9月,到校复学。作《中国近来学术思想界的变迁观》 (《中国哲学》11辑,1984年)。

  1920年 28岁

  夏,北大毕业。留校任助教,为图书馆编目员。读胡适《〈水浒〉序》及辨论井田的文字,认识到故事的来历和演变有许多层次,研究古史也可以应用研究故事的方法。冬,应胡适嘱,搜集姚际恒辨伪资料,标点《古今伪书考》,欲总结前人辨伪的成绩。

  1921年 29岁

  任北大图书馆职,兼管国文系参考室。秋,兼任北大预科国文讲师,授作文课,旋辞。11月,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开办,任助教,兼图书馆事。

  与胡适、钱玄同讨论辨伪书、伪事,计划编辑"辨伪丛刊"(通信刊《古史辨》第一册)。始有推翻古史的明了的意识和清楚的计划,提出《伪史考》设想。标点《四部正讹》、《诸子辨》等,辑录《诗辨妄》,决定标点《崔东壁遗书》。助胡适搜集曹雪芹家世资料,与胡适、俞平伯讨论《红楼梦》(通信分刊《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4辑、《红楼梦学刊》1981年3期)。自本年起,始记《颉刚日程》,历60年。

  1922年 30岁

  因祖母病,请长假归苏。为商务印书馆编中学语文、历史教科书,由此研究《诗经》、《尚书》、《论语》中古史资料,从尧、舜、禹的地位的演变发现古史是层累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个反背,由郑樵诗说启发了对《诗经》的怀疑,并敢于以歌谣去研究《诗经》。始识王国维,与之通信讨论《尚书》(通信分刊《文献》15、18辑,1983年)。始标点《崔东壁遗书》。

  又作《郑樵著述考》 (《国学季刊》1卷1号,1923年)。 《郑樵传》 (《国学季刊》l卷2号,1923年)。《〈非诗辨妄〉跋》 (《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周刊》6期,1925年)。

  1923年 3l岁

  在《努力周报》上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刊《古史辨》第一册),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引起一场古史大辩论。在辩论中又提出打破民族出于一元、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人化、古代为黄金世界四个观念。标点姚际恒《诗经通论》 (中华书局,1958年)。与友人成立朴社,欲自行出书。12月,回北大研究所复职。年底,赴河南参观新郑出土文物。

  又作《〈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 (《古史辨》第三册)。《郑樵著述考》(续) (《国学季刊》1卷2号)。《〈红楼梦辨>序〉 (本书首,商务印书馆,1923年)。《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古史辨》第一册)。《答刘胡两先生书》 (《古史辨》第一册)。 《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 (《古史辨》第一册)。《从〈诗经〉中整理出歌谣的意见》 (《古史辨》第三册)。

  1924年 32岁

  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助教,编辑《国学季刊》、《歌谣》周刊。作神道、风俗文多篇入《歌谣》。又作《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入《歌谣》(《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引起巨大反响,一时成为数十位学者共同的课题;编《孟姜女专号》。前几年所集《吴歌甲集》被北大歌谣研究会作为该会歌谣丛书第一种,先刊于《歌谣》,遂整理之。 兼任孔德学校教员,作《国史讲话》。为《语丝》、《现代评论》作文。

  又作《我的研究古史的计划》 (《古史辨》第一册)。《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 (《古史辨》第二册)。《宋王偃的绍述先德》 (《古史辨》第二册)。

  1925年 33岁

  《歌谣》周刊扩张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后,继续编辑。受北大风俗调查会之托,与同人到妙峰山调查进香风俗,归后编辑《妙峰山进香专号》,作《妙峰山的香会》入专号(刊《妙峰山》)。

  作《吴歌甲集附录·写歌杂记》发表(《吴歌甲集》)。作《尚书》单篇译文发表(《〈盘庚〉中篇的今译》、《〈盘庚〉上篇今译》、《〈金滕〉篇今译》均《古史辨》第二册),受到学术界好评。

  "五卅"惨案发生,承北大同人推作文字向民众宣传,因以通俗文字作传单,效果甚好。又任北大救国团出版股主任,编辑《救国特刊》刊于《京报》。

  与友人在京重组朴社,任总干事。开门市部景山书社,预备出书。

  又作《论古史研究答李玄伯先生》 (《古史辨》第一册)。 《虞初小说回目考释》 (《古史辨》第二册)。《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 (《古史辨》第三册)。《答柳翼谋先生》 (《古史辨》第一册)。《〈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一九二六年始刊词》(本刊13期,1926年)。

  1926年 34岁

  编著之《古史辨》第一册由朴社出版,作长篇自序,说明自己研究古史的方法和所以有这种主张的原因。此书在学术界及社会上引起轰动。《崔东壁遗书》大致编讫,交上海亚东图书馆待印。《吴歌甲集》由北大出版。《诸子辨》由朴社出版。到华文学校讲演,始识恒慕义(A.w.Hummel)、博晨光(L.potter)。

  8月,抵厦门。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史学研究教授,编《国学研究院周刊》;兼国学系名誉讲师,授"经学专书研究"课,讲《尚书》,编《尚书讲义》。

  又作《孟姜女故事研究》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瞎子断匾的一例--静女》 (《古史辨》第三册)。《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象》 (《古史辨》第二册)。《苏州的歌谣》 (日本《改造杂志》8卷8号,1926年)。《〈诸子辨〉序》 (《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古史辨》第二册)。

  1927年 35岁

  4月,应中山大学之聘,抵广州。校中派往江浙一带购书,作《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刊《文献》8辑,1981年)。10月,返校,任中山大学史学系教授兼主任,授"中国上古史"、"书经研究"、"书目指南"课及文史导课,编讲义《中国上古史》、《尚书学》。又主编《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编《图书馆周刊》。在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内发起成立民俗学会,议决刊行丛书。

  又作《读李崔二先生文书后》(《古史辨》第二册)。《悼王静安先生》 (《文学周报》276期,1928年)。

  1928年 36岁

  又任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事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出版物审查委员会委员、图书馆委员会委员、图书馆中文旧书整理部主任。编《民俗》周刊,办民俗学传习班。编《妙峰山》、《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三册、《苏粤的婚丧》,作为民俗学会丛书出版。9月,任"古代地理研究"、"春秋研究"、"孔子研究"、"中国上古史实习"、"三百年来思想史"课,编讲义。12月,任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

  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邀,与傅斯年等共同筹办该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后因与傅意见不合退出筹办。 校点《子略》,由朴社出版。 又作《〈民俗〉发刊词》 (本刊1期,1928年)。《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 (《民俗》5期,1928年)

  1929年 37岁

  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2月,离广州北返。9月,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导师研究员及学术会议委员。又任燕大历史学系教授,授"中国上古史研究"课,编讲义,至次年编毕。又任《燕京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在朴社议决出版《辨伪丛刊》,《四部正讹》出版。标点《诗疑》入《辨伪丛刊》。 始识钱穆。

  又作《〈四部正讹〉序》 (《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 《〈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 (《古史辨》第三册)。《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中华书局,1988年。其中:25章《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又刊《古史辨》第三册;32章《王肃之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之感生说与六天说之扫除工作》又刊《史学论丛》2期;1935年;33章《三统说的演变》、34章《潜夫论中的五德系统》又刊《古史辨》第七册;《第二学期讲义序目》又刊《古史辨》第五册)。

  1930年 38岁

  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术会议委员,研究《尧典》、《禹贡》之著作时代问题,《周易》经传之著作时代问题,三皇五帝之系统问题。任《燕京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主编此刊第七、八期。仍授"中国上古史研究"课,并就讲义所论"帝系考"扩展而写成《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刊《古史辨》第五册),专门研究王莽时代的五帝说,揭露古史体系层累构成的经过。任燕大图书馆中文国学书籍审购委员会委员。

  编著之《古史辨》第二册由朴社出版,作自序。陆续编校《书序辨》、《诗辨妄》、《左氏春秋考证》等书入《辨伪丛刊》。《古今伪书考》、《诗疑》由景山书社出版。始与徐文珊合作整理《史记》。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会员,兼北平志编辑委员。

  又作《〈诗疑〉序》(《古史辨》第三册)。 《〈古今伪书考〉序》(《古籍考辨丛刊》第-集)。

  1931年 39岁

  因燕大国学研究所结束,则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春,与燕大同人组成考古旅行团,到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四省调查古物古迹,其中专去大名访问崔东壁故里,归作《辛未访古日记》(刊《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开明书店,1947年)。8月始,作《〈尧典〉著作时代考》(刊《文史》24辑,1985年)。9月,授"尚书研究"课,讲《尧典》,编《尚书研究讲义》。编辑《尚书学》。

  9月,始任北京大学史学系兼课讲师,授课同燕大编著之《古史辨》第三册由朴社出版,作自序。 任北平图书馆购书委员会委员。

  1932年40岁

  1月,赴杭省亲,以淞沪抗战,交通阻隔,留杭5月在杭为燕大图书馆购书,于一藏书家处发现姚际恒《仪礼通论》钞本,乃借抄之。9月,在燕大、北大授"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讲《禹贡》,编《尚书研究讲义》,至1934年。又任北大"中国通史"课,讲神话中的古史、秦汉宗教等。据燕大《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所论三皇部分始撰写《三皇考》,至1935年写毕(刊《古史辨》第七册)。

  又作《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古史辨》第四册)。《读〈周官·职方〉》 (《禹贡》7卷6、7合期,1937年)。

  1933年 4l岁

  2月,又在燕大历史系代"秦汉史"课,据《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及上年在北大所讲编讲义,此讲义后以《汉代学术史略》为题多次出版(五十年代后,又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为题多次出版)。9月,又任两校"春秋战国史"课,编讲义。

  《古史辨》第四册由罗根泽编著,由朴社出版。为此书作序,提出拟写帝系、王制、道统、经学四考的设想,欲分别打破古史中种族、政治、伦理、学术的偶像。

  请人绘制《地图底本》,至1937年止。 任燕大教职员抗日会宣传干事,发起征集抗日鼓词,以"三户书社"名义出版,又办金利书庄销售之。后书社改名为通俗读物编刊社,任主任,其目标除提倡抗日救国外,并注意于国民道德之培养及现代常识之灌输。8年间出版通俗读物小册子.600余种,行销5000多万册,以大鼓书体裁为多。

  又作《州与岳的演变》 (《顾颉刚选集》)。《读〈尚书·禹贡篇〉之伪(孔传)与孔氏〈正义〉》(《禹贡》7卷1-3合期,1937年)。

  1934年 42岁

  2月,因授"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便以学生课作为基础,创办《禹贡》半月刊,与谭其骧合写发刊词。夏,与燕大同人去绥远参观,了解到边疆和民族问题的危机,归后便将《禹贡》半月刊的方向转到这方面。至"七七"事变时,此刊共出七卷81期,造就了"禹

  贡学派"。

  作《古史辨》第五册自序。 编辑《大公报·史地周刊》,至1936年。 任故宫博物院理事。又作《〈五藏山经〉试探》 (《史学论丛》1期,1934年)。作《两汉州制考》 (《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5年)。《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和辨伪》 (《古史辨》第七册)。《读〈尔雅·释地〉以下四篇》 (《史学年报》2卷1期,1934年)。《古史中地域的扩张》(《顾颉刚选集》)《王同春开发河套记》(《禹贡》2卷12期,1935年)。

  1935年 43岁

  编著之《古史辨》第五册由朴社出版。 以燕大规定教书满5年者可休假1年,3月,应北平研究院聘任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

  10月,任北大"春秋史"课,编讲义。

  作《〈崔东壁遗书〉序》 (本书首,亚东图书馆,1936年)。

  1936年 44岁

  主编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

  7月,任燕大历史系主任。9月,任两校"春秋史"课,重编讲义,童书业助之。又在燕大新开"古迹古物调查实习"课,为养成学生自动搜集材料之兴趣,俾所学不受书本限制,率领学生调查北平及涿州、宣化等地古迹古物。

  编订之《崔东壁遗书》由亚东图书馆出版,此项工作前后历15年。

  与徐文珊合理之《史记》(白文本)由北平研究院出版,为此书作序。主编之《尚书通检》由哈佛燕京学社出版,为此书作序。

  5月,成立禹贡学会,任理事。八月,任理事长。 5月,与胡适、钱玄同等发起成立风谣学会。 9月,与冯家升在燕大发起成立边疆问题研究会,任理事。 11月,与北平研究院同人赴陕西出席考古会年会。

  又作《禅让说出于墨家考》 (《古史辨》第七册)。 《夏史三论》(与童书业合写) (《古史辨》第七册)。《吴歌小史》 (《顾颉刚选集》)。《墨子姓氏辨》 (《史学集刊》2期,1936年)。有仍国考》 (《古史辨》第七册)。

  1937年 45岁

  始识平冈武夫。 4月,西北移垦促进会成立,任主席理事。 5月,风谣学会开年会,被选为会长。

  作《苏州近代乐歌》 (《歌谣》3卷1期,1937年)。《九州之戎与戎禹》 (《古史辨》第七册)。《春秋时代的县》 (《禹贡》7卷6、7合期,1937年)。《鲧禹的传说》 (与童书业合写)(《古史辨》第七册)。

  "七七"事变后,与通俗读物编刊社迁绥远。 8月,应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聘,任补助西北教育设计委员。9月,抵兰州,考察甘肃省及西宁市教育。任甘肃青年所办"老百姓"

  社社长,出版《老百姓》旬刊,以西北民歌方式作抗敌宣传。

  1938年 46岁

  至甘肃临洮、渭源办小学教员讲习班,至陇西10余县考察。10月,抵昆明,任云南大学教授,授"经学史"、"中国上古史"课。 北平研究院在昆明重组吏学研究所,仍任历史组主任。 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边疆》周刊。

  罗根泽编著之《古史辨》第六册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朴社停业。

  1939年 47岁

  在云南大学以语体文编《上古史讲义》,并将专题研究结果以注语形式附正文后(刊《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 住昆明北郊浪口村,尽力读书,记笔记《浪口村随笔》。

  9月,抵成都,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任齐大"中国古代史"课。

  又作《中华民族是一个》 (《益世报》1939年2月13日)。

  1940年 48岁

  上半年任齐大"中国古代史"、"古代史实习"课。秋,在研究所任"目录学"、"春秋学"、"经学"、"古物古迹调查实习","编辑方法实习"课。 创办《责善》半月刊及《齐大国学季刊》。12月,应四川省政府古物保存委员会邀到外县视察古物古迹。任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委员。

  1941年 49岁

  3月,中国边疆学会成立,任理事长,后该会与重庆等地边疆学会合并,任总会副理事长。

  作《古代巴蜀与中原之关系说及其批判》(刊《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6月,抵重庆,任文史杂志社副社长,主编《文史杂志》,至1949年。

  11月,至中央大学兼课,授师范学院国文系"古代文学"课、文学院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课。《古史辨》第七册由吕思勉、童书业编著,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42年 50岁

  任中央大学专任教授,秋,授文学院史学系"春秋战国史"课,讲课笔记后以《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为题出版(巴蜀书社,1988年);又授师范学院国文系"史记研究"课。任中大出版委员会委员、出版部主任。 代理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又作《秦汉时代的四川》 (刊《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

  1943年 51岁

  辞边疆语文编译会、中央大学职。 4月,与人合办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任社长。11月,大中国图书公司成立,以史地图表社为编辑所,任所长。主编"中国名人传"。

  3月,中国史学会成立,任常务理事。

  1944年 52岁

  3月,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授"史记研究"课。秋,授"春秋战国史"、"历史地理"课。 作《西北考察日记》 (合众图书馆油印,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1983年)。

  任北碚修志委员会常务委员。齐鲁大学又邀任国学研究所主任,11月,抵成都,任齐大"中国地理沿革史"、"春秋史"课。后以校中起风潮,即返重庆。

  又作《〈诗经通论〉序》 (《文史杂志》5卷3、4合期,1945年)。

  1945年 53岁

  秋,在复旦授"历史地理"、"方志实习"课。 任北碚修志委员会主任委员。

  11月,任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编《文讯》。

  1946年 54岁

  2月,抵北平,查寻为日人所掠去之藏书。拟恢复禹贡学会,主编《禹贡》周刊。

  7月,大中国图书局在沪开办,任总经理,至1953年。

  8月,任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教授,授图书博物馆系"中国目录学"课、社会事业系"中国古代社会史"课。11月,任复旦大学"中国史学名著选读"、"商周史"课。任兰州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 编辑《益世报·史苑》。 文通书局编辑所迁苏。

  1947年 55岁

  1月,辞复旦大学职。

  春,在社会教育学院授"民众读物"、"考古学"课;秋,授"中国社会史"课;

  又创办《民众》周刊。6月,民众读物社成立,任理事。7月,任理事长。

  与丁君l主编"中国历史故事小丛书"。 《文史杂志》改由文通书局出版。为此刊作《复刊词》(刊6卷1期,1948年)。

  1948年 56岁

  在社会教育学院又授"上古史料研究"课。3月迁居至沪,课由人代。

  6月,抵兰州,就职兰州大学。授"上古史研究"课,编讲义。12月,返沪。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

  1949年 57岁

  理《西北考察日记》、《上游集》、《浪口村随笔》交合众图书馆油印。

  5月,任诚明文学院教授,授"目录学"、"春秋左传"课。8月,任该校中文系主任。9月,授"校勘学"、"传记研究"、"中国文学史"。

  12月,任震旦大学教授,授"专书选读"课。

  1950年 58岁

  在诚明文学院又授"史记比较研究"、"尚书研究"课。 在震旦大学又授"考证学"课。

  作《昆仑传说与羌戎文化》(其中:《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刊《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1期;《(山海经)中的昆仑区》刊《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1期;《〈庄子〉和〈楚辞〉中的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刊《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2辑;《穆天子传及其著作年代》刊《文史哲》l卷2期,1951年;《〈禹贡〉中的昆仑》刊《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昆仑和河源的实定》刊《历史地理》3辑,1983年;《邹衍及其后继者的世界观》刊《中国古代史论丛》1981年1辑;《〈水经〉中的河源》刊《文史集林》1辑,1985年;《酒泉昆仑说的由来及其评价》刊《中国史研究》1981年2期;《伪东方朔书的昆仑说》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辑,1985年)。

  8月,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 任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干事。

  1951年 59岁

  8月,诚明文学院并入上海学院。秋,授"古籍整理"课。

  作《尚书·周诰》校释译论(其中《酒诰》刊《文史》33辑1990年)。

  1952年 60岁

  任复旦大学兼任教授,授"中国民族史料"课。9月,上海学院被取消,任复旦大学专任教授,请假一年。

  作《尚书·顾命》节译(见李亚农《欣然斋史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任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理事。

  1953年 61岁

  春,与复旦大学师生到苏州考古。

  与章巽合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55年)

  1954年 62岁

  8月,抵京,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此后任职未再变。

  11月,任标点《资治通鉴》之总校对。

  1955年 63岁

  任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校点《资治通鉴》毕。始校点《史记》。

  将《辨伪丛刊》十种编为《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本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并作?lt;子略>序》入此书。又编第二集,未出版(其中:《〈周官辨非〉序》刊《文史》6辑,1979年,题《"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周官辨〉序》刊《文史》37辑,1993年,题《方苞考辨〈周官〉的评价》;《〈礼经通论〉序》刊《文史》38辑,1994年,题《〈仪礼〉和〈逸礼〉的出现与邵懿辰考辨的评价》)。

  结束禹贡学会。

  1956年 64岁

  始整理读书笔记。

  1957年 65岁

  应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邀,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

  作《息壤考》(刊《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

  1958年 66岁

  校点《史记》毕。

  2月,出席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和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会。

  3月,应北大邀任朝鲜留学生李址麟导师。 7月,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

  1959年 67岁

  着手整理《尚书》。

  作《〈禹贡〉(注释)》(刊《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年)。

  5月,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60年 68岁

  始整理《尚书·大诰》,其中校勘、注释、章句、今译四部分一、二稿毕。

  1961年 69岁

  编定《史林杂识》初编。

  《大诰》之史事考证初稿毕,其中《武王的死及其纪元》一章抽出,修改后另刊(《文史》18辑,1983年)。研究《逸周书·世俘》及古代历法。

  1962年 70岁

  改定《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

  将《(尚书·大诰)今译》摘要发表(刊《历史研究》1962年4期)。作《〈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刊《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继续撰写《大诰译证》,至1966年。调刘起釪为助手,整理《尚书》。

  1964年 72岁

  春,至北大为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讲"经学通论",编提纲。

  1965年 73岁

  作《由"蒸"、"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刊《文史》14、15辑,1982年)。

  因病,手术后至疗养所,为何启君讲中国历史,以后由何启君将笔记整理为《中国史学入门》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又修订版,1986年;又增订版,1993年)。

  1966年 74岁

  8月,《大诰译证》被迫暂停,此项工作历时7年,成70万字。其中史事考证部分以后陆续刊出(《"三监"人物及其疆地》,《文史》22辑,1984年;《周公执政称王》,《文史》23辑,1985年;《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反周军事行动和周公的对策》,《文史》26辑,1986年;《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文史》27辑,1986年;《康王以下的东征和北征》,《文史》29辑,1988年;《三监的结局》,《文史》30辑。1988年;《奄和蒲姑的南迁》,《文史》31辑,1988年;《徐和淮夷的迁留》,《文史》32辑,1990年;《周公东征胜利后东土的新封国》,

  《中国史学集刊》1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71年 79岁

  始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工作,至1978年此部书出齐。

  1976年 84岁

  与刘起釪继续《尚书》整理工作。

  1978年 86岁

  与刘起釪合写《〈尚书〉校释译论》(其中:《牧誓》篇,刊《中国史研究》1979年1期;《盘庚》篇,刊《历史学》1979年1、2期;《西伯戡黎》篇,刊《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集,1980年;《汤誓》篇,刊《郑州大学学报》1980年1期;《微子》篇,刊《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2期)。

  调王煦华为助手,整理积稿。9月始,将旧稿付刊。拟三、五、八年工作规划。与钟敬文等倡议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

  1979年 87岁

  作《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至次年毕(刊《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导师。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

  1980年 88岁

  审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目录。任中国史学会理事。

  12月25日,逝世于北京。

  一生所写《顾颉刚读书笔记》以后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1990年)。

  辑自顾潮、顾洪《顾颉刚评传》


TAG: 学术 简表 行年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3912
  • 日志数: 11
  • 文件数: 2
  • 建立时间: 2010-01-17
  • 更新时间: 2012-11-2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