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并从事傩文化、屯堡文化调查研究、从事面具雕刻,愿意把自己所了解的相关民间文化、傩雕艺术、习俗与各位同仁共享,也希望得到学习和深造,指点的机会,为中国的民间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屯堡人的丧礼仪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7-04 10:37:10 / 个人分类:文化表述

屯堡人的丧礼仪式

                   ——周官的丧礼习俗调查 

 

 

作者:秦发忠

关键词:屯堡  文化  丧礼  烧纸   民风习俗 


前言

 

 以前,总觉得调查整理丧礼这类的民风习俗是一种鼓吹封建迷信的作为,因此,没有敢去跨越这一步,不敢往这个方向去思索,近期,由于做保护我地地戏面具传统雕刻的工作,有幸结识了王学文老师,他们在我处驻扎了4天,主要是拍摄《三国》地戏面具的制作现场,期间,我们无所不谈,特别是就民间文化的调查和民风民俗的相关调查整理。每天晚上我们几乎都畅谈到凌晨,他打开了我思维顾虑的截口,谈了调查屯堡人丧礼仪式是调查屯堡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习俗信仰,是做文化调查,也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贡献。他说:“由于屯堡人这个特殊的民族群体是600多年前明朝大军征南的后裔,几百年来一直延续着祖辈的许许多多习俗信仰,可以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才铸就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成了一个这个特殊的汉民族群体;近年来,随着相关学者不断进入屯堡,这个特殊的族群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作为一个屯堡后裔,你从小居住在屯堡,对于屯堡的某些事项相当熟悉,如果能在自身了解的同时进一步调查整理,把所了解的,所调查的整理出来,那将是对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一个奉献,也能推进本地文化经济的发展,起码为今后屯堡的研究发展会有一定的作用。”于是,我便展开了屯堡人丧礼仪式的周官村调查。

 

周官村概述

 

  周官村,位于安顺东部,距离安顺城有47公里,省城贵阳有67公里东临黄蜡乡,南接东屯乡,西临旧州镇,北接平坝县白云镇,含有大山、周官、水屯三个自然村,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屯堡村寨,全村有农户436户,人口1891人,其中40岁以上的有791人,海拔1300,常年降水量1250毫米,年平均气温14.5度,日照时间1300小时,无霜期30天。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美丽的邢江河从村边流过,几百年前的石拱桥就是周官几经历史沧桑的建寨证明。几百年来,这里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完整地保存了屯堡人的丧礼仪式,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屯堡人的宗教信仰模式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调查对象和访谈

 

 为了进一步了解到屯堡人死后的一系列民间习俗,笔者在周官村展开调查,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有市民(老中青)代表、道士先生、福头、从而揭开屯堡丧事礼仪的神秘面纱。

调查对象:

ZCD:男,1938年生,71

ZCY:男,1940年生,69

HKX:女,1939年生,70岁,老福头

SSW:男,1946年生,63

PFY:女,1970年生,39

QFL:男,1966年生,43岁,当过总管

BK:男,1988年生,21岁,学生

RFQ:男,1942年生,67岁,道士先生

笔者在走访调查的时候,问的问题就是:在屯堡周官村,如果有人死了,一般要怎么做,都有什么习俗和办丧流程?都有那些忌讳?

我去ZCD家做调查的时候,正好有几个老人在说龙门阵。我问屯堡人死了,是怎么办丧的?几个老人抢着回答。

ZCD:人死了后,先下门板,把人抬在门板上,然后,主人家去就请人通知“本家头”(就是本姓家族)帮忙,然后推选出的能知书达理又有号召力的人当总管,由总管负责整个丧事的事物安排,比如:安排人去买菜,安排人去借桌子板凳、安排人去“赶”(通知的意思)外家,安排人去请道士先生,安排人去请“福头”(专门的屯堡妇女队伍)等等。

ZCY:一般总管分内管和外管,内管负责总的安排,特别是经济、收礼记账,外管负责事务安排,比如,安排人去赶客(根据主人家的亲戚在什么村,村在什么方向,不走冤枉路,还要开一个名单,记录村和亲戚的名字),安排人去买菜呀什么的,特别是出殡前的那天,人多更是复杂,所以,各方面都要安排妥当,要不会很丢脸的。

HKX:我们下街老人过世都是我们去磕头,像比,哪个老人过世了,会有人来请我们,然后组织福头就先去磕“上路福”(颂扬归阴一路顺风的意思),如果在家的时间长,还要念经、如果过世的老人是女性,那还要给她“理福”(整理生前所修行到过的山门寺庙,积德行善过的好事。)到要出殡的前一天晚上,燃灯的时候要“拜灯”。

SSW:按照祖辈遗传的习俗,人死后,不能让狗呀鸭的进入灵堂,特别是黑狗黑鸦,一旦进入灵堂,就会有不详的事情发生,所以,必须派人守灵;闭棺的时候,跟死者和日子冲煞属相的人不能在场,要不就会生病或者有危险;出殡后,棺材不能落地,只有到安葬的地方才能落地;在出殡的时候,抬棺材的人只能从棺材的后面接力,不能迎面,迎面代表接丧,魂魄会被死人带走;“下倥(kong)”【下倥:棺材入坟墓】的时候,也是一定属相的人不能在场,如果有阳光,人要背开,不能把自己的影子留在墓井里面,否则会大病一场。

HYL:人死了,还不是要看年龄,一般小孩都是拿去烧(火化),生不好病(传染病)死的也是烧,如果是死在外面的就不能进村,只得在村口办丧。

PFY:如果村里死了人,像我们妇女,一般的活就是洗碗、洗菜、添(盛)饭,还有是欠哭,打水给哭丧的妇女洗脸。

QFL:出殡的时候,要安排一个人在最前面散买路钱(纸钱),如果遇见路上有涵洞或者桥梁,孝男孝婿要趴在上面,棺材要从上面过,代表背死者过桥,比如死者是自己的母亲,那就要说“妈,我背你过桥”,安葬的时候,要在墓的正前方留一个空,安葬完后,要喊魂,比如:“生魂出,亡魂入,亡魂亡鬼入坟墓,众亲众友生魂出,亡魂死鬼入坟墓,百姓人等生魂出,亡魂死鬼入坟墓”。

BK:开始是请家门中上前商量,然后请人当总管,把钱交给总管,一切总管去安排,首先安排人去通知亲戚朋友来看,请来道士先生看好日子后到那天就发出去(出殡)。

RFQ:人死了,会安排人来请我,我去之后,首先是先给死者开路(打通去阴间的通道),然后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选择一个黄道节日安葬,接着要根据当年的有利字向去找地(定位安葬的地方),找到地后钉好木桩确定位置,等“下材”后就开始办丧,有的人家还要“开堂点祖”,如果不开堂点祖,那就唱经书,到发出去的前一天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来拜祭,晚上要读祭文,12点后就开始“绕棺”,死者的孝男、孝女、孝婿、孝孙、侄男弟女都要来参加,一直绕到天亮出殡的时候,凌晨的时候要叫人去安葬的位置破土,出殡之前打开棺材让亲人看最后一眼,然后闭棺,同时喊魂:“生魂出,亡魂入,死魂亡魂入棺木…..”,亲人一定根据对死者的辈分称呼叫死者,如:“妈躲钉或爹躲钉或爷爷躲钉或奶奶躲钉”,帮忙的绑好棺材后就出殡,到山上后,挖好井后就用雄鸡跳井,然后入葬,安葬好后就给死者卖地,买完地后也没有我的事情了。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中,我了解到在屯堡周官对于办丧有一定的专用名词,也大概整理了他们办丧仪式的流程。

1、死的代名词

  屯堡周官村人对于屯堡人的死,通常是根据年龄和死因来表达对死者的暗述,一般分为:“不在”、“死”、“死鬼”、“吃(叼)糯米饭”、“唱孝哥”、“过世”、“去世”、“老去”等代明。“不在”是死者的长辈对死者的痛惜表露;“死”是同龄人对死者的传述;“死鬼”是中青年夫妇对中青年死者的痛述(一般都是夫妻之间);“吃(叼)糯米饭”是过去同村家族之外对死者的传述;“过世”、“去世”“老去”是晚辈对(死者)长辈的尊称。

2、丧礼仪式中人物的代名词

       在周官村,对于丧礼仪式中出现的每个人几乎都有一定的称呼,也正式因为这种特殊的代明,在复杂的人群之中每个人才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他人的角色,真正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一般常规,大体分为:孝男(子)孝女、道士(先生)、老太婆(福头)、总管、帮忙的【分为:赶(撵)客、抬菜、做饭、添(盛)饭、洗碗、刷桌子、跳水、洗菜、灶(合)煤、接客、收礼、出殡、打杂等】。

3、丧礼仪式流程中的代名词

     在屯堡地域中,周官村人对于在办理丧事后事中,同样也把每个流程分得很细很明朗。大概的流程分为:下门板、剃头(男性死者)、梳头(女性死者)、净身(给死者清洗)、装(穿)衣、下材【也称‘yan’眼材】、磕头(上路福‘fu’、拜灯、念经)、燃灯、办夜【又称做道士,分为:开路、办夜、开堂点祖、绕棺、出殡】、安葬、叫(喊)魂、跨火、上新坟、满百日、满二年半。

办丧

       办丧就是给死人办理后事,也称为白喜事,在屯堡周官,过去有一句俗语“人死饭蒸(蒸饭的木桶)开,不请自己来”,这就是说,如果村里死人了,那不是哪一家人的事,全村人都要丢下手里的农活,一起去帮忙,该做什么的就去做什么,因为全部在场,所以吃饭的时候不用去请了,这也可能是以前落后挨饿的一种表现,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进化,近年来,有所改变,帮忙的都是以家族为主,还有附近的邻居。孝男孝女、孝婿、孙子,外孙、侄儿、侄女,即是内亲和姻亲的晚辈都要戴孝,死者的子女还要披麻戴孝,道士做当场、念经的时候孝男要跪在灵前磕头敬孝。

做外家(烧纸)

 做外家是屯堡人死后必须的一件事,女性习惯上也叫“看死”,男性叫“烧纸”或者“下祭”。出殡前的那天,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来给死者拜祭,同时送礼,外家(就是女性婆家)是必须招待好的一方,到了出殡前那一天,吃过午饭后,陆陆续续的亲戚妇女就要来哭丧,而且来的不是自己一个人,要约上村里的隔壁邻居,如果死者这边没有人来欠,那就不得离开灵前,男性要等女性回去后才来烧纸,送礼呀这些都是男性来的时候,一般会有一匹“祭张”(床单、毯子、被子),祭张上面要贴一张绿纸或者黄纸,纸的颜色象征敬孝,为了向死者表达敬意和向众人说明跟死者的亲属关系,比如是姑妈那要在纸的上面左边书写“新故(逝)姑母大人×旬千古或永垂不朽,当中是一个大“奠”或“云中驾鹤”,右边是“孝侄:××敬娩,然后是日期,如果送礼,那就把现金贴在上面,一般情况下,外家还要“抬猪”,死者这边要随时派人等待外家的到来,进村的时候,孝男孝儿媳要跪地相迎,等客人来后扶起。

下祭

      一般来说,下祭的都是外家或者女婿,如果有人“抬猪”、“做席”(席分油席和素席两种),那都配有祭文(就是请文笔好的人把死者的一生写出来,然后请专门的人念,前面是简要概述,后面是一生艰难描述,念的时候根据祭文中的句段,有述说,有哭腔,哀调。其目的就是让晚辈知道死者一生的艰难和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读祭文的时候,孝男孝女等亲属全部都要跪拜聆听,旁观者也挤满一堂,写得好的祭文,往往都会引起旁观者的一阵流泪。

燃灯

      燃灯分为装灯、点灯、拜灯、懈灯几个程序。灯包括九层,一层龙一层凤的,龙凤上面插有铁丝悠的灯座,每一层都雕有一定的菩萨和神仙,包括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四大天王、十二神君、圣贤君王、八仙过海、二十四孝、四脚地神。

       安装好灯后,屯堡妇女们在福头的指点下,用棉花做成灯芯,把所有的油灯加满,然后放在架子上,死者的晚辈儿孙等亲人各自拿着一个火种,争抢着点亮灯座上的每一盏油灯,谁点亮的多那就是一种敬孝的方式,也会有更多的好运。全部点亮后,福头就开始拜灯埋伏头拜完灯后就是道士先生就开始带领死者亲人来拜灯,把灯拜完那就要开始绕棺。

绕棺

      绕棺就是道士先生用唱腔来解读经书,死者晚辈按照辈分和年龄顺序围着棺材转,首先是女婿负责捧抱“引魂藩”(带领死者灵魂上西天,去极乐世界的意思)和端捧死者灵位,孝男摢“出丧棒”在灵位后面,在后面才是儿媳、孙子,外孙。如果有两个或几个女婿,那按照年龄大小来分工,如果没有女儿的,那就由侄女婿或者其他亲人来替代,摢出丧棒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亲儿子的,那就由侄儿或者女婿代替,有儿子的有几个儿子就要做几根出丧棒。道士先生锣鼓敲响后,儿子先给死者敬香,从灵位前磕头后取下一炷香,一个跟一个地围着棺材转,每转一圈到灵前的时候就磕一个头,磕完头后又继续,一直要到出殡前,把经书全部念完,这就是绕棺。绕棺实际上就是聆听死者的一生,同时也是教每个人做人的道理,什么叫家教礼仪?什么叫礼义廉耻?什么是为人之道?

       由此可见,屯堡周官死人,特别是老年人过世,是多么的神圣,又多么的庄严,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屯堡人的家教礼仪,也反映了屯堡人的特殊宗教信仰。当然,也不一定所有的屯堡人都是这样习俗,仪式流程也不一定完全相同,特别是因方言而对每个角色和流程的称呼不同,比如:有的地方把“做外家”和“看死”分得很清楚,“看死”是只亲朋好友来祭奠,“做外家”是专指死者外婆那头,而有的地方则是一个统称,不管是什么关系都叫“做外家”,有的地方又统称为“烧纸”,也有的地方说是“下祭”;有的地方又把出殡说为是“上山”,等等这些是因为习俗的不同还是历史变迁的差异我们不得而知。

 小结

 通过访谈得知,在中国千百年的传统社会里,在这个新城代谢的社会大家庭里,一个生命从诞生到人生的终点,一切是那么的无能及无赖,根本没法窥视来时的赤裸,也没法预知辞世的悲哀,庄严而神秘的丧祭仪式不是此地的落后,而是受到传统社会的影响,不是愚昧的无知,而是生者对死者的崇敬,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种传统的家教礼仪,是祭奠亲人祈求生者平安的一种精神寄托。此地的丧葬仪式不仅是一种生者对于死者的哀思,同时也是对于长辈的孝道,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很好,希望逝者在阴间永远保佑自己亲人的一种心灵向往。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屯堡办丧仪式,是责任,又是义务,在能让死者入土为安的同时,告慰了死者,也教导了后人。表明了死者长逝,生者永兴的美好夙愿,不仅增进了村民之间的互动往来,体现了人与人和村与村之间的和谐交往,也增强了人们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有利于一个地方的安定团结,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TAG: 丧礼 仪式

秦发忠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秦发忠   /   2012-03-26 23:16:26
原帖由jiyuan0920于2012-03-26 20:25:20发表
想问一下,这篇文章有发表吗?

您好!这篇文章还没有发表,怎么了?有什么需要吗
一米阳光 引用 删除 jiyuan0920   /   2012-03-26 20:25:20
想问一下,这篇文章有发表吗?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