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并从事傩文化、屯堡文化调查研究、从事面具雕刻,愿意把自己所了解的相关民间文化、傩雕艺术、习俗与各位同仁共享,也希望得到学习和深造,指点的机会,为中国的民间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一个厦门大学学子访谈的话题来概述地戏的传承教学
上一篇 /
下一篇 2023-06-29 22:23:06
/ 个人分类:随感

她叫陈纯曦,是安顺读厦大2020届的一个学子,因为明年考研想考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读这个学校需要做一个地戏文化艺术的资料作品集,同时毕业论文也想写安顺文化,所以请我做课外社会指导。
说实话,外省市很多学子通过网络来找到我,我都是很乐意帮助,甚至帮助过的很多学子不说名字,连是哪里的都不怎么记得,何况是家乡的学子。所以,我痛快答应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希望能在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同时去弘扬安顺的文化艺术。
今天,按照预约,他们早上九点如约而至,首先分享了她的想法和对安顺地西文化知识了解情况,然后针对创作作品集和毕业论文如果研究安顺地戏文化,我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全面概括性地介绍了地戏有关文化板块和学科知识,教她怎么查看资料,并就她要准备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谈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最后,带领她们参观了我的博物馆,然后建议她回去后一、通过我的公众号“屯堡傩雕文化艺术”、QQ(438970403)空间等查找相关资料初步学习地戏文化知识。二、针对作品集和毕业论文分别拟定主题和计划方案的文字材料发给我。(通过她的想法,来权衡她作品和论文的研究方向,论文架构和想要达到的目的)三、下次来要安排好时间,结合研究在我处查看相关文献资料(相对而言,我这里有关安顺地戏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还是较为全面系统和丰富的。)并提出希望和要求,希望下次来的时间带着问题来,只有带着问题来,我能帮助解决有关问题才是她最大的收获。
我们就作品集和论文交流的更多话题不在此意义陈述,分享其中的一个话题,即是:安顺地戏传承教学
她好奇问我,地戏的教学是怎么传承的?
传统的地戏,要根据村寨的情况来看,上世纪七十年代,即1977年--1979年这个时间,是地戏文化受“文革”影响后的复兴时段,很多村寨在党中央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纷纷组建地戏队伍,大的屯堡村寨有的按照街道划分还有两支或三支地戏队,每个村在“土改”即田地分发到户的时候还留有田亩称为“跳神田”作为地戏队伍的演出活动经费。因此,加入传承地戏队伍是全家人的荣耀,就是“吃大锅饭”的时候地戏演出,地戏演员都是拿“工分”的,所以全村人基本上个个都想学习地戏演出,但是,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能否加入地戏队,首先要老戏友在全村进行海选。报名参加地戏后,统一在老戏友的引领性学习地戏文化的相关文化知识,最后,通过地戏的唱词检验学员的声腔,比如少将和女将的唱腔,通过身段和姿势动作来检验学员的灵活性,拟定将来顶什么将。全体学员在老戏友的引领下从开始走圆场到出场到唱书逐一检验过关。身体硬幇不灵活、动作不规范、唱腔吐字不清晰等学员就会被淘汰出局。定局的学员则正式归属地戏队,只要是地戏演出季节,全程参与地戏相关活动。加入地戏的新学员从小在老戏友的带领下从带小军开始出门,逐步学习地戏相关文化知识。看牛皮、田间地头自发学习唱腔,随地拿颗棒棒学习杀打动作和套路,在适合的场合下才安排带主要角色面具试演,得到众多认同后才能慢慢变成主角,从而在老戏友的悉心教导下慢慢学习更多的动作、套路、唱词等地戏文化知识。所以,很多村寨都有一些不会演出的“戏友”,他们就是学不会,又非常热爱的人,加入地戏队后就做后勤工作,从不参与地戏演出。
这里需要分享的是,随着老艺人的不断逝去,很多地戏队伍已不健全,尤其是在现代商业演出追求经济报酬的时代背景下,后期新加入的地戏戏友直接就是一步登天,一加入后就开始学习动作表演,然后在经济社会的影响下,觉得没有意思又自动退出,这就是没有从小感受老一辈文化情怀的熏陶导致的结果,不敢说他们没有文化自信心,但是至少没有真正的文化乡愁情怀。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