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关系的,我从小就很习惯在北方的冬天里。

百载春秋,谁的清华?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4-22 09:03:03 / 个人分类:偶成

来源:胖子李的日志

 

 

七年前的这个时候,还是大一新生的我,很喜欢骑车在园子里溜达。春夏之交的清华园,总是晴朗的。绿树掩映之中,弥漫着浓烈丁香花的味道,而等待投喂的松鼠时常会窜到跟前,眨巴着眼睛盯着你攥在手中的花生……有一日,徜徉于工字厅附近,在一教北边的空地上,我第一次“发现”了王国维纪念碑,在清华这并不稀罕,校园当中随便走走就能发现有故事的风物,而那一天,真正给我震撼的,是碑后面陈寅恪先生亲撰的悼词: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失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是我第一次聆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那时的我,初入大学的兴奋与荣耀已逐渐散去,新生的迷茫与混乱的课程才是真实的生活。而读到这番文字的下午,我由自内心感到了触动与震撼,这种源自历史的厚重,远远超出那些建筑物的力量。我第一次意识到,大学,是一个可以让你思想自由徜徉的殿堂。

不令人意外的是,这块常年静立于大草坪一隅的石碑,并无多少人问津。对于多数清华学生来说,此地大约只有在拍毕业照时,才或可能到此一游,若问王国维何许人?回答大抵只能是“牛人”之类。至于碑上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则真的就只是在碑上了。   

百年清华走到今天,早已不属于这群人。即便就是这块纪念碑,也一如二校门,是在“砸烂一切”的最高指示下,经过革命小将洗礼之后重新立起来的,对于现在的清华人来说,他本就是陌生的。大二时杨振斌书记做校史讲座,特别提到这个碑:这是王国维先生的纪念碑,不是什么“海宁王”,清华园里没有埋过王爷。

这几日,百年大喜将至,熙熙攘攘。王国维、陈寅恪连带梁启超和赵元任,这些早已进了校史馆的四大导师,又一次次被请了出来,在电视、报章、讲话、MTV中接连走穴,忙得不可开交。在那首名为《我要回家》的MTV里,各种温拿如书记部长、EMBA老板、明星学者等等,在一群不知姓名的龙套学生簇拥之下竞相登场之后,四大导师终于博得一个镜头,以黑白玉照迅速草草结尾。这着实意味深长到有些黑色幽默:难不成是说等有权有钱了之后,咱才可以谈文化

在一个工科学校里,一群活跃于85年前如今已经死绝的文科学者,在平日和特殊日子受到如此殊遇,着实让人有点适应不了。四大导师如若活到今天,恐怕也如王国维遗书当中所写的“义无再辱”了。

只可惜死人不能说话,更何况连死人的儿子也都是死人,所以,辱你完全没得商量。今天看到网传的新一期《新清华》,封面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个用人头像拼成的“大礼堂”中,新旧常委雄姿英发立于最高处,颇有“上层建筑”的意思;副国级的委员长、政协主席充当门楣,以示共同协商,肝胆相照;部级干部则竖立两侧,于是三面包围之下,是无官无衔的四大导师,孰令人受宠若惊啊也么哥。

然而,马上就要走过一百年的清华,跟王国维他们有毛的关系吗?人头大礼堂的等级森严,领袖视察的戒备森严,早已经赤裸裸地告诉你我:这清华,归根结底是属于他们的。

在大喜的日子说这些,可能让很多热爱清华的学子感到不快,然而我相信邓卫副书记所言之“爱之越深,责之越切”。细细想想,那天在校园里经过动态迷宫、层层检查、早早就位准备忘情欢呼的同学们,如今的清华,除了这些过节才请出来的四大导师牌坊、民国培养出的14位两弹一星元勋,以及一大票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亿万富翁之外,于你我而言,清华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哪些值得你去特别骄傲的呢?我们,而我们,又从这所学校学到了什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木有?被曲解的“行胜于言”有木有?

  一所大学,对待校友的态度,折射的是大学的理念。将书记部长奉为上宾,背后是对权力的崇拜;将老板经理归为杰出,背后是对金钱的谄媚。然而书记部长任期有限,老板经理可能破产,今天的座上宾,明天就有可能沦为阶下囚,在清华历史上,已经有过李嘉廷、慕绥新这样的先例。

于此,惟有将知识、文化的追求作为一个大学恒久不懈的理念,才是通往所谓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这应当成为日后每一个清华学子牢记于心的理念。

而我们这一代清华人,注定如同这百年校庆一般,在未来成为历史的笑话。

 


分享到:

TAG:

刘晓峰空间 引用 删除 刘晓峰   /   2011-05-06 07:18:48
李承鹏必有妙文—— 清华大食堂
清华大食堂(2011-04-25 07:57:46)


转载
昨天贵阳,我以为房间里的遥控器又中病毒了,各个频道统一静止在一个隆重的画面上,不动。后来我又以为这是应广大中老年影视观众要求,两会又在赶拍续集。再后来才知,是满朝文武都去朝贺清华大学百年。清华大学,确实百年了。


为了表明这代表民意,本次朝贺被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为了显示万源归宗,五万学子齐齐回家,包括当年那些为了更好地爱国才毅然打入美国内部的企业精英也不怕暴露,回家,并注明,这笔会议巨资大多由他们捐赠……搞了很久,遥控器才自动修复,此时,贵州地方新闻愉悦地说,西南片区的孩子们,终于吃上可口午餐。


制造一次盛会是多么必要。我还看到一个清华制做的纪念百年特刊封面照片,上面当然是有很多亮点的。比如它并不按国际惯例以进校先后顺序或学术成就排列校友头像,居顶的领袖很清晰,下面的学者依次模糊,在李毅吧网友指点下可才发现……胡适置于一处阴影中,陈寅恪也显得很渺小,费孝通应该在吧,闻一多麻烦大家帮忙指点一下在哪儿,我一时没发现。好在有梁启超。总之,这不是一张校友图,是人事干部组织图。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近些年来清华大学的人才成果,发现它主要是倒金字塔形状地培养了好多好多的部省以上级官员,以及次多的建筑师,以及次次多的两弹一星元勋,所以一个叫嘟嘟美女的博友说它可以是党校清华分部,我说它也可以是一所原子弹研究学院。但不要问梁思成了,他的思想其实是违章建筑,随着北平古城一起浮云,因为,有了新中国,不必梁思成。更也不要问朱自清、沈从文、王国维、赵元任、曹禺这些文科巨匠,打我高考报志愿那会儿,我一直以为清华其实是出品建筑师的地方,技术归鲁班传人管,编制归建设部管,思路归拆迁办管。总体来讲,这是因为建筑比文学更安全,比历史更安全,看吴晗,脑子一发蒙就写出了跟红宝书教科书不一样的话。


昨晚盛宴,清华校长兴奋得肾上腺素都快从顶上闷出来了,看着那张迫切的脸,我知道他很想建世界一流大学。不必迫切,其实在上面看来,清华早就是世界一流——虽然耶鲁的毕业生中有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五位诺贝尔化学奖、八位诺贝尔文学奖和八十位普利策新闻奖、以及无数格莱美奖。但你得知道,那些奖是不必要的,耶鲁毕竟没获得过“鲁班奖”“五个一进步奖”“双拥建设奖”以及“精神文明奖”,不仅耶鲁而且哈佛、斯坦福,都未得,可见整个世界学术都自绝于中国,多孤独,是它们之人生污点。想通此节,友颜和虫颜都大喜,让我们荡起双桨,听高晓松和李健放声高唱,今夜清华,韶华似水,百年辉煌。


那是多么和谐的一片君臣景象,春意浓处踏花去,那时清华也不是清华,而是左国子监了。见此盛景,想必右国子监的北大也很着急,此恨绵绵无绝期。这许多年,清华和北大也很像传说中的少林与武当,两派一直争谁才是武林正宗,清华势大力沉,北大轻灵飘逸,一言不和,拔刀相见。不过最近改了打法,两派忽然明白崆峒、峨嵋、华山、衡山等小派环伺在侧,打打杀杀不重要,跟中环的琛哥说的一样,重要的是要小弟要多、扩大实力。由此创造世界学术史上的奇迹,院长、教授头衔后面统统都加了跨国托拉斯CEO、CFO。由此不赚四千万,不要来见为师。到最后,易筋经就练成了洗脑经,你以为是清华大学堂,其实是清华大食堂。用食堂的思路办学,不见学者三千,只见食客如云。


众云云,食客如云。就是这样,全国都这样,连五虎断门之类的小派也这样。不见学术之独立,用食欲代替了求知欲,把学堂变成食堂,少林武当是通吃江湖的大饭票,崆峒、华山、五虎断门刀是小饭票,条条大路通罗马,票票学历都腾达,每一个饭局就是文凭大聚会,每一次盛会都见大胃。你要是小心,可搜到一张人民大会堂从背后拍摄的盛会照片,清一色的秃头中年人,深色西装,洒满一脸,不,洒满一背的正气凛然的食色性也。


清华有六十年没给我们贡献过大师了,只剩一群上书房行走,和官场熟练工。所以清华的人也不要来骂了,我说的是中国教育,一方面我们被喂着药,一方面我们被包着饭,其实我也卑贱地属于五虎断门派的小食客,自清华腰斩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那八字后,我们都没了教育。最后说,等会儿我将前往乐山一所更五虎的大学讲座,我想了一想,要讲那里有个叫沙湾的地方有个姓郭的老乡,怎么从一个引吭高歌的战神,变成一个半月板软掉的文人。


或者不讲,直接开饭吧。鞠一躬,向用无敌胃酸消化了我们青葱年华的大食堂。
瑶族小妹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瑶族小妹   /   2011-04-22 20:59:35
我们民大今年校庆应该也没有短信发给我,哈哈
瑶族小妹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瑶族小妹   /   2011-04-22 20:59:17
今天我的手机都收到清华校庆的短信。什么情况。信息泄露了啊。
玉麓俗谭——英古阿格的博客 引用 删除 英古阿格   /   2011-04-22 16:00:45
真正的校庆在民间,犹如道在江湖。
反思与批判可能比恭维与狂欢更有意义。
相形之下,我更敬重京都大学。
张润平 引用 删除 张润平   /   2011-04-22 10:06:16
有卓越的史识,往往才能对历史有切切之慨叹。先生站在清华百年历史的上空,俯瞰其下之生旦净丑,发现唯一能够传之亘久的还是知识和文化,而要达到此追求,非“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是难以实现的。
张润平 引用 删除 张润平   /   2011-04-22 09:58:22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