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东]钟敬文民俗学学科构想述评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9-18 16:06:45
/ 置顶(3)
/ 个人分类:民俗学论文
- 文件版本: V3.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本地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钟敬文民俗学学科构想述评
施爱东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借用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和爱丁堡科学研究中心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试图从科学哲学的角度,集中考察钟敬文在1979年重长学坛之后民俗学学科建设方面的几点思考,分析这些学科构想在指导今天科学实践中的合理性问题。
关键词:钟敬文 民俗学 学科定位 研究对象 体系建构
作者:施爱东(1968- ),男,江西信丰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博士。北京,100275。
钟敬文与中国现代民俗学是这样一种关系,“谈起中国当代民俗学就必然要提到钟敬文,说到钟敬文就必然会想起中国现代民俗学,中国现代民俗学和钟敬文是一对孪生兄弟。”[i]这不仅表现为钟敬文是一个杰出的民俗研究者,更表现为钟敬文是中国现代民俗学最重要的组织者和经营者。
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顾颉刚是中国现代民俗学最重要的设计者,那么,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20世纪最后20年,钟敬文成为了中国现代民俗学乃至民间文艺学的唯一的总设计师。以北京师范大学这一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依托,基本上在全国民俗学界形成了以钟敬文为顶点的金字塔形的人力资源格局。
在这样一种格局下,钟敬文的学科构想和学术策略就不再局限为一个学者的个人意志,它能有效地转化为一个学科的集体意志。所以说,钟敬文1979年之后的民俗学学科构想可以直接表现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蓝图。本文的讨论,主要地集中于钟敬文在这一时期的学科构想。
体现这些构想的文章基本已收入《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ii]以正式发表年月为序,则主要有《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1979)、《民俗学与民间文学》(1980)、《民俗学及其作用》(1982)、《<民俗学入门>序》(1983)、《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今后的工作》(1983)、《民俗学》(1986)、《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1986)、《民俗学的对象、功能及学习研究方法》(1987)、《“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1989)、《民俗文化学发凡》(1991)、《建立中国民俗学派》(1999)等。因为这些文章收入各类文集的时候文字略有出入,本文的讨论主要以《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为据,具体引文只注该书标注年份[iii]及所在该书页码。
---------------------
[i] 刘魁立:《智者善者钟敬文》,《民间文化·祝贺钟敬文百岁华诞学术专刊》,2001年12月。
[ii] 《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连树声编纂,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钟先生在《自序》中说,“本书是我的民俗学方面的专著,所收录的文章,是比较全面的。大凡我过去所写作的(包括演讲记录稿)、属于这门学科范围内的、多少有些保存价值的文章,大都收录在内。”
[iii] 该书未注年月者,则注该文首发年份。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