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一、本博客凡未标明出处的文章,版权都系本人所有,任何个人、法人在民俗学网外需要引用本人作品及内容都请和本人联系,QQ:1075932884 信箱:syu177@126.com 二、人过留名,敬请各位留下你宝贵的脚印子。

五方五季神兼答刘锡诚先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0-23 15:22:20

查看( 1982 ) / 评论( 4 )

刘锡诚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师和前辈,先生早于03年发表的《春神句芒》引经据典、贯通中外,足见先生之学识和功底。有前辈引路,这里不妨就我本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及思路和诸同仁一起商榷一下,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关于五方神。《淮南子》卷五时则训是这样讲的:

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令曰:挺群禁,开闭阖,通穷窒,达障塞,行优游,弃怨恶,解役罪,免忧患,休罚刑,开关梁,宣出财,和外怨,抚四方,行柔惠,止刚强。

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令曰:爵有德,赏有功,惠贤良,救饥渴,举力农,振贫穷,惠孤寡,忧疲疾,出大禄,行大赏,起毁宗,立无后,封建侯,立贤辅。

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绝两恒山,日月之所道,江汉之所出,众民之野,五谷之所宜,龙门、河、济相贯,以息壤堙洪水之州,东至于碣石,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令曰:平而不阿,明而不苛,包裹覆露,无不囊怀,溥汜无私,正静以和,行稃鬻,养老衰,吊死问疾,以送万物之归。

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沈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少皞、蓐收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令曰:审用法,诛必辜,备盗贼,禁奸邪,饰群牧,谨著聚,修城郭,补决窦,塞蹊径,遏沟渎,止流水,雝溪谷,守门闾,陈兵甲,选百官,诛不法。

北方之极,自九泽穷夏晦之极,北至令正之谷,有冻寒积冰,雪雹霜霰,漂润群水之野,颛顼、玄冥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令曰:申群禁,固闭藏,修障塞,缮关梁,禁外徙,断罚刑,杀当罪,闭关闾,大搜客,止交游,禁夜乐,蚤闭晏开,以塞奸人。已得,执之必固。天节已几,刑杀无赦,虽有盛尊之亲,断以法度。毋行水,毋发藏,毋释罪。

二、请注意“五”字,五,说到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具体讲,就是阴阳五行。五行即:木、火、土、金、水,配五方:东、南、中、西、北;配五季:春、夏、长夏、秋、冬;配五帝:青、赤、黄、白、黑------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五行做为阴阳理论的基本要素,同样是这个道理,大至天文,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部位:

“身体自内向外化成心、肝、脾、肺、肾五脏,胆、胃、膀胱、大肠、小肠五腑,皮、毛、筋、骨、肉五形,眼、耳、口、鼻、舌五欲,喜、怒、悲、思、恐五志,视、听、言、嗅、行五动。”——摘自拙作《三皇五帝

什么概念呢?以五行“木”为例,在五方为东,在五季为春,在五帝为青帝,在人身上的表现是,在脏为肝,在腑为胆,在形为筋,在欲为目,在志为怒,在动为视。再具体讲,这其中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怒伤肝,好怒之人必肝郁气结,闹出中医上讲的肝上的毛病来;而肝为木,木郁而生火,就是我们常讲的那人火气太大了,表现在眼睛(肝开窃于目)上都血红了,呵呵,扯远了。

君臣、表里、主次封建思想的作怪。就人体而言,你眼睛红了,中医不认为是眼上的毛病,而是肝火使然,这就是主、次,主因是肝火,也即辩证论治,当然是泻肝火了,而非对症下药(如西医则头疼医头、眼疼自然医眼了,根本不可能到肝上去找病因的)。回到主题上,既然有了五方帝这个君,那自然一定要有“臣”或“佐”、“使”了,于是也就有了五方神,对应者如下:

青帝即东方太昊伏羲,其佐为句芒;赤帝即南方炎帝神农氏,其佐为祝融;黄帝即中央轩辕氏,其佐为后土;白帝即西方少昊金天氏,其佐为蓐收;黑帝即北方颛顼,其佐为玄冥。东南中西北,对应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也;如此,五季神也有了,即春神句芒、夏神祝融、长夏神后土、秋神蓐收、冬神玄冥。

三、我们研究这些意义到底何在?

这是我一直在民俗网非常想和诸同仁讨教的问题。毫无疑问,《易经》至今还是一部天书呢,阴阳五行这样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还有我们失缺的中华文明起源史、零乱无绪的神话传说,莫说老百姓,就是学者,真有几人能搞明白呢?《淮南子》相比张学友的歌来讲,只怕我们的老百姓更认可后者吧?如此,我们又怎么向我们的国民传递中国正宗的传统文化进而弘扬之呢?

简言之,我以为学者是应该掌握这些理论及史料、传说的,但是,老百姓根本看不懂嘛!怎么传承?具体讲,单就我们以上提到这十位大神(五方帝、五方神),他们的人物关系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有此荣耀了?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哪些故事呢?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到一起分别主持了五方?他们又是怎么主持五方的?神职何在?关我们何事?学者们有几人能说得清楚?那么,老百姓又会怎么看待这些问题进而认可之并得以传承呢?

我以为,所有这些,加上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众多被我们神话了的但却远没有被我们真正认知的老祖宗们,如果我们每一个自诩为他们的子孙都对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所谓的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都将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句话,怎么能把这些老祖宗们的事讲的通俗些完整些,像讲故事一样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听得懂弄得明最好还能喜欢上,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即使如“春神句芒”这样一篇优秀的文章,先生一定下了好大的力气,但要普及到老百姓中,谈何易哉?这从《淮南子》这样一部大作和张学友在百姓中的知名度一看便明的。

《三皇五帝》就是我用一生为此做的一个尝试吧。至少,这条路如果还走不通,希望能让同仁们少走些弯路。


TAG: 刘锡诚

山田小子 山田小子 发布于2010-10-23 16:03:46
引用的东西比自己说的话还多,楼主卖的书太贵了,等成为经典时再买吧
刘治波的个人空间 刘治波 发布于2010-10-23 17:28:50
mavellous!
溯源的个人空间 溯源 发布于2010-10-24 08:32:16

QUOTE:

原帖由 山田小子 于 2010-10-23 16:03 发表
引用的东西比自己说的话还多,楼主卖的书太贵了,等成为经典时再买吧
山田好!因身体原因,几月来,作文实在力不从心,却总忍不住想到民俗网看看,再忍不住,就发些自己早些时收藏的老照片(领袖照)或复制下别人的文章(媒体报道),还因为建立了“神话中国”这个圈子,自己不做点什么,总有种不负责的自责,好在,刘先生帮我撑门面,为致感激之情,终于,又忍不住,写了一篇这样的文章,看来,还是拿不出手,破文有污你耳目,实在是我能力有限,对不住了;至于书价事,完全能理解你的心情,尤其考虑到好多在校民俗学学子可能要看这本书,我也和出版社多次做过交涉,但事不由我,实在没办法。最后,谢谢你的批评和提醒。
溯源的个人空间 溯源 发布于2010-10-24 08:35:05
接受山田先生的批评,拙文看来真是没有写到位,再补充些说明:
     文本是为答谢刘先生有感而发的,宗旨:想借此和刘先生并诸同仁探讨一下,怎么才能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变成大众的认知?途径何在?相关问题我和王宪昭先生也提到过。
     打个比方:《淮南子》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书,但问老百姓,好多人甚至连这本书都没有听说过,他们更知道张学友,我对张学友毫无兴趣,连他是何方神圣唱过什么歌儿都不知道。我知道,各位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还拿《淮南子》做比喻,怎么把《淮南子》乃至对《淮南子》的研究成果变成大众的认知并让大众对《淮南子》比对张学友都喜欢,我想,应该是每位在民俗学诸方面有研究的学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吧?
     一句话,身为学者,研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墙里开花墙外香,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除了香在墙内,怎么才能香到墙外去?是我本文真正想和朋友们探讨的问题。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