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一、本博客凡未标明出处的文章,版权都系本人所有,任何个人、法人在民俗学网外需要引用本人作品及内容都请和本人联系,QQ:1075932884 信箱:syu177@126.com 二、人过留名,敬请各位留下你宝贵的脚印子。

中国人的气节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3-14 16:58:49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气节与信念的民族。历代有识有为之士,都自觉地从先辈的高尚气节中汲取精神营养,用以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砥砺自己的情操和品格。越是沧海横流,越是如此。司马迁身陷囹圄撰写《报任安书》,文天祥面对死亡吟咏《正气歌》,深情缅怀和虔诚礼赞“时穷节乃见”的前贤,便是明证。翻开史册,“典型在夙昔”,“古道照颜色”的民族精英比比皆是。从特定意义上说,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气节与信念写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义列传。它不断地激励着人们效法先贤养天地之正气,成人类之高节。

        “朝闻道,夕死可矣”,揭示的是气节的源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归纳的是气节的拓展;“英雄生死路,却是壮游时”,抽象的是气节的升华。经过世代培育、弘扬、传承的气节和信念,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
          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出现过一个秉笔直书、以身殉道的史官群体,尤以齐国太史兄弟和晋太史董狐最为典型。齐国太史虽因直书“崔杼弑其君”而被权臣崔杼所杀,但太史的两个弟弟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继续这样写。崔杼慑于太史兄弟三人为秉笔直书而前仆后继的正气,最后终于放下屠刀。晋国太史董狐也因不畏权贵,“书法不隐”,记下“赵盾弑其君”而被孔子称赞为“古之良史”。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就盛赞“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苏秦、张仪是“纵横家”的代表。张仪笃信“连横”之策,为此周游列国,百折不挠。“舌在否”的故事最能体现他为实施“连横”战略而置生死荣辱于度外的坚毅气节。一次,他在南下楚国与丞相谈论强国之道、游说连横之策时,被丞相门客诬为盗璧之贼,不仅身受鞭笞之辱、驱逐之窘,而且在带着伤痛回到家里时又为其妻所讪笑,但张仪并不后悔,且为后人留下一段极为幽默的精彩对白。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仪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史记·张仪列传》)

           一个人只要始终胸怀正确的信念,心存天地之正气,不管做什么,都会获得一种巨大的力量之源。

           气节的升华:“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我最近经常在想,如果学术界、如果学者们要是失去了这样一种气节,而多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阿谀、奉承、人云亦云,那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TAG: 气节 中国人

溯源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溯源   /   2010-04-17 22:27:27
回陈老师的话:首先恭贺陈老师荣登民俗网首页本周人物。我对先生的观点是持赞同态度的,孙文、鲁迅弃医而从政、从文或许正是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之关键所在,即国民性。——好大一个课题!呵呵,愿闻先生高见。
陈金文的空间 引用 删除 陈金文   /   2010-04-12 02:07:29
溯源先生:如果以例举证明中国人是有气节的,这种论证是没有力量的。因为我们完全通过列举秦木会、汪精卫、周作人辈,论证中国人是没有气节的。文也不敏,至今才明白议论文不是论证真理,只是阐明个人的主张而已。当然,我是同意你的倡导的。看看中国历史不乏让人触目惊心处,尤其是近代以来,国人屡遭劫难,文以为与国人的国民性不无关系。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国人应该很好地反思。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