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一、本博客凡未标明出处的文章,版权都系本人所有,任何个人、法人在民俗学网外需要引用本人作品及内容都请和本人联系,QQ:1075932884 信箱:syu177@126.com
二、人过留名,敬请各位留下你宝贵的脚印子。
中国人的气节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3-14 16:58:49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气节与信念的民族。历代有识有为之士,都自觉地从先辈的高尚气节中汲取精神营养,用以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砥砺自己的情操和品格。越是沧海横流,越是如此。司马迁身陷囹圄撰写《报任安书》,文天祥面对死亡吟咏《正气歌》,深情缅怀和虔诚礼赞“时穷节乃见”的前贤,便是明证。翻开史册,“典型在夙昔”,“古道照颜色”的民族精英比比皆是。从特定意义上说,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气节与信念写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义列传。它不断地激励着人们效法先贤养天地之正气,成人类之高节。
“朝闻道,夕死可矣”,揭示的是气节的源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归纳的是气节的拓展;“英雄生死路,却是壮游时”,抽象的是气节的升华。经过世代培育、弘扬、传承的气节和信念,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
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出现过一个秉笔直书、以身殉道的史官群体,尤以齐国太史兄弟和晋太史董狐最为典型。齐国太史虽因直书“崔杼弑其君”而被权臣崔杼所杀,但太史的两个弟弟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继续这样写。崔杼慑于太史兄弟三人为秉笔直书而前仆后继的正气,最后终于放下屠刀。晋国太史董狐也因不畏权贵,“书法不隐”,记下“赵盾弑其君”而被孔子称赞为“古之良史”。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就盛赞“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苏秦、张仪是“纵横家”的代表。张仪笃信“连横”之策,为此周游列国,百折不挠。“舌在否”的故事最能体现他为实施“连横”战略而置生死荣辱于度外的坚毅气节。一次,他在南下楚国与丞相谈论强国之道、游说连横之策时,被丞相门客诬为盗璧之贼,不仅身受鞭笞之辱、驱逐之窘,而且在带着伤痛回到家里时又为其妻所讪笑,但张仪并不后悔,且为后人留下一段极为幽默的精彩对白。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仪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史记·张仪列传》)
一个人只要始终胸怀正确的信念,心存天地之正气,不管做什么,都会获得一种巨大的力量之源。
气节的升华:“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我最近经常在想,如果学术界、如果学者们要是失去了这样一种气节,而多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阿谀、奉承、人云亦云,那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相关阅读:
- 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的最长一顿饭 (cfs, 2009-1-24)
- [魏崇祥 陈虎]大槐树传说与中国人的祖先意识 (apple, 2009-3-21)
- 中国人祭祖迎春的传统节日——清明 (silver, 2009-4-02)
- 中国人过年的习俗(转帖) (黄兰兰, 2009-4-24)
- 摘转:[何星亮]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 (天曳, 2009-5-02)
- 不骂政府的中国人最丑陋 (刘道超, 2009-6-19)
- 汉宝德:漫谈中国人的环境观 (Robot, 2009-7-09)
- 邓晓芒:中国人的信仰在哪里?“国学”无补于世道人心 (silver, 2009-10-26)
- 中国人心中何时能心存他人? (刘道超, 2010-2-04)
- 中国人在春节更加回归传统 (叶涛, 2010-2-16)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气节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