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口头传统研究教学园地。从神州博客搬家过来。感谢刘宗迪老师给了我们的园地一个好名称:“放牛班的课堂”……我们的LOGO为日本画家/作家东山魁夷的画作。欢迎您的到来~~

定宜庄:《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出版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02 10:37:11 / 个人分类:读书时间

历时十载 一部以口述访谈为主的史学专著问世
----《老北京的口述历史》简介

  文章作者:定宜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定宜庄研究员著《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一书,2009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课题资助。本书是一部以口述访谈为主的史学专著,旨在通过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自清以来北京人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进而追溯近百年北京城市生活变迁的历史。

  一、本书结构:

  本书的访谈计划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布局。所包括的55个人的访谈录,是在作者所做百余人的访谈中挑选而成的。其中每篇口述访谈都包括三部分:一是每篇之前的访谈者按,将作者为被访者身份的定位、该访谈的特点与值得阅读的精彩之处做一个提纲挈领的交待。二是口述本身,全部根据现场录音转录并加以整理。第三是注释,除了作为一部学术专著,对有关的时间、地点、具体名词的出处等必须做出的规范性的交代之外,对于被访者在叙述相关史实时与文献或其它记载之间产生的歧义,在注释中也尽量罗列或做出考释。

  全书分成内城编、外城编和城郊编三部分,通过生活在不同区域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不同区域北京人的生活状态。

  上卷为内城编,又按照人群亦即社会群体归为六个大类,即1,故宫沧桑;2,天潢贵胄;3,王谢堂前;4,商家岁月;5,朔漠迢遥;6,寻常巷陌。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各自要展示的主题,希望通过这些口述,对内城中各个不同社会群体具有的不同生活状态、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各自对北京城市的表达与记忆,作一个概括的展现。其中又尤重于对以往不为北京史研究所重视的妇女、少数民族和下层社会的探讨与分析。

  下卷为外城编与城郊编。外城亦称南城,是相对于内城而言的,清军入关,将京城汉人悉数驱赶到外城,外城从此成为汉人亦即相对于旗人的“民人”聚居之所,这种居住格局甚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仍然未被彻底打破。至于北京的城郊,并非一般想像中的农村,而有着与城市息息相关的联系,尤其是在城市与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之间的、围绕城市的边缘地段,多年来一直是北京史研究的空白。

  二、以口述史方法研究城市史

  本书是作者在当今国际学术界方兴未艾的城市史(Urban History)研究的影响下所作的史学实践。

  做这样一部以数十名被访者的口述为主体构成的北京史,对作者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以什么样的理由和方式,将这样几十个既非处于同一事件、亦非属于同一群体的个人口述,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尽量做到“形”散而“魂”不散。作者强调的是,居住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认识与记忆也有着巨大差异,正是这种种的差异,能够让我们从更多的层面、更多的视角观察和理解这个城市,这种理解,比起传统的史学研究已经告诉我们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

  本书的访谈部分,从一开始就围绕着“人”展开,关注的是人和人的生命史,体现了口述历史民间性和个人性的特点。口述史学作为史学的一个新分支,并不等同于人们一般理解的“口耳相传”的历史,它的内涵相当丰富,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它的民间性与个人性。

  口述史具有民间性,它使那些不掌握话语霸权的人们,包括社会底层的百姓、少数族群和妇女都有了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使这些人的经历、行为和记忆有了进入历史记录的机会,并因此构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从这层意义上说,口述史学对于传统史学,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在本书中,作者选择的访谈对象,更多的是普通人,尤其是下层社会的百姓、少数民族和妇女,这是以往研究北京史的学者较少关注过的。

  口述史的个人性体现在,它强调从个人的角度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这是口述史学与主要以民间传说构成的“口述传统”最重要的区别,因为后者往往是集体性记忆的产物。这两点正是本书遵循的原则,而尤为注重的是这两点的交叉与结合。所以作者访谈议题的中心,是受访者的普通人生。这一选择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即使访谈内容与重大题材有关,选取的也未必就是尽人皆知的代表人物,因为那些边缘的小人物,对同样的一段题材、一段历史,也会有自己个人的感受,他们的人生受此事件的影响,也未必就不如大人物、代表人物深刻。第二,访谈对象即使是名人或是某重大事件中公认的代表人物,议题也仍重在他的日常生活,而并非他超乎凡人的成就,本书想做的,正是以此来与对名人的新闻采访区分开来。

  对于口述而言,文献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参照物。没有比较和参照,就谈不上研究,更谈不上研究的深入。其它学科的学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很难有进行艰苦烦琐的爬梳考据的耐心和能力,而这却正是史家最见功力的长处。而且,只有把以个人为主的口述看作是“点”,将文献记载的历史背景看作是“面”时,置于大事件之中的小角色的感受,才会变得饶有兴味和深具学术价值。这是文献之于口述史的不可替代的功用。这部关于老北京人的书在口述方面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文献与口述的紧密结合,这正是这部口述史,区别于其它有关老北京人的访谈、传记的主要特征。 内容涉及文献资料、尤其是官方文献不曾触及的领域,包括人的社会交往,如婚姻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也包括人的生活趣味,如吃喝玩乐、审美情趣等。在编排上期望能够形成一部与多年来北京史研究视角不同的、有深度亦有趣味的北京城市生活变迁史。

  三、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口述史作为一个学科,迄今仍然算不上成熟,各种理论、各种方法五花八门,每一种都未必能够成为公论。在我们国内,它似乎还处于“跑马圈地”阶段,学者们更热衷于登高一呼,提倡“大家来做口述史”,以及介绍和讨论它的理论和方法,亲身实践者、尤其是长期投入的实践者却反而人数不多,且观者寥寥,显得颇为冷清寂寞,与前者的热闹恰成鲜明对比。我则认为,在一个学科的初兴阶段,实践是最重要的。真正的乐趣、真正的体验、真正的问题,都是在实践里表现出来的。本书在学术上的最大意义,在于所获的成果和经验,都是从口述的实践中来,是作者将口述史理论用于实践所做的尝试,成功与否,还需经过学界的考验。

  其次,该书的口述访谈具有抢救性质,因为对于北京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保留有记忆的当事者,正在迅速地不可挽回地离去,永远不可能被再现、被复制。

  本书写作历时十年,书中的访谈纪录中均记有时间,可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发表时间:2010-1-21


分享到:

TAG: 北京人 口述史

爪哇堂 引用 删除 爪哇堂   /   2010-02-02 23:10:09
定先生的旗人研究已經是學界著名。在歷史學界,女學者能當得上“先生”二字不容易啊。
如今再添上一本口述歷史相對照,這樣的”互見”,讓研究對象更立體,真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