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口头传统研究教学园地。从神州博客搬家过来。感谢刘宗迪老师给了我们的园地一个好名称:“放牛班的课堂”……我们的LOGO为日本画家/作家东山魁夷的画作。欢迎您的到来~~

中华文化 我们的根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0-07 16:44:42 / 个人分类:雪泥鸿爪

中华文化我们的根


中国民族报》2006-6-6

     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旅游业等因素的威胁,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而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在急速发展的文化变迁过程中,面临随时消亡的可能。
 
     610,我们将迎来第一个
文化遗产日。据悉,首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为迎接首个文化遗产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公布,而形式多样的庆祝和宣传活动也将陆续展开。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人对本土文化认同的加深和政府的重视,我国对文化遗产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保护与传承阶段,更多的民族记忆的背影将有可能得以保存。


民间艺人演绎木卡姆(资料图片)


迎接木卡姆的春天
 
马迎胜

     20051125,《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遗的成功,让新疆人兴奋,更让他们感到保护和传承的责任重大。
 
     200663,星期六,上午11
时。在新疆木卡姆艺术团这个新疆唯一以传承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为根本任务的专业艺术院团的排练厅,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就在这天,国务院刚刚公布了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名列其中。今天,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和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努尔·白克力、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屹等领导,在自治区文化厅负责人的陪同下,亲临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排练厅,前来观看一台新创排的忠实传承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卡姆艺术的舞台作品:《木卡姆的春天》。这纯属巧合,而非刻意的安排。听说你们新创作了以传承木卡姆为主要内容的《木卡姆的春天》,我早就想来看一看。在百忙之中牺牲休息时间前来关心木卡姆保护和传承的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的一番话,说的在场的演职员心里暖融融的。
 
     
去年1125日,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喜讯传来,新疆文化艺术界和天山南北木卡姆传承地的各维吾尔社区一片欢腾,人们奔走相告,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在首府乌鲁木齐,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召开了庆祝申遗成功的座谈会,感谢党和国家对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感谢文化部及其所属有关单位给予新疆的巨大支持和帮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以及在京的铁木尔·达瓦买提、司马义·艾买提、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周巍峙、王蒙等文化部老领导,都欣然命笔,为维吾尔木卡姆的申遗成功题词,勉励进一步做好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
申遗成功,让新疆人首先感到的是:履行承诺,执行保护计划,切实保护和传承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这一任务的艰巨和繁重。
 
     
围绕加强对维吾尔木卡姆这一世界级和国家级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一系列工作在陆续展开,有条不紊。
 
      ——
由文化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069月在乌鲁木齐举行。
 
      ——
以展示新疆各民族传统艺术的首届新疆民间艺术节,将于20068月至9月在乌鲁木齐举行。
 
      ——
以展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为主要内容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将于20069月在乌鲁木齐举行。
 
      ——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的申遗工作先进集体、有功人员表彰会,也将在充分做准备之后于近期举行。
 
      ——
围绕木卡姆传承和保护,新疆艺术研究所申请到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维吾尔歌舞艺术研究》进展顺利。自20055月启动课题以来,已分3个阶段进行了田野调查,历时115天、行程3万公里、深入到7个地州的33个县、走访了100多位民间艺人,录制了一大批数字化音像资料,已有不少珍贵的新发现。
 
      ——
由自治区文化厅规划、组织,在维吾尔木卡姆重点分布的6个地州拟建的810个维吾尔木卡姆原生态传承中心,也有了较大进展。坐落在《吐鲁番木卡姆》艺人最为集中的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一片葱郁果园中的吐鲁番木卡姆传承中心,在自治区文化厅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论证、选址、设计和建设,已接近完成。它古朴、优雅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兼有木卡姆教学、展览、演示等多项功能的合理配置,将使这个传承中心真正成为培养木卡姆传人的摇篮、展览木卡姆保护成果的纪念馆、演示木卡姆原生态的文化空间。为推进木卡姆艺术在民间活态传承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喀什、麦盖提、阿瓦提、莎车、伊犁等地,木卡姆传承中心的选址和规划设计工作,也在积极地进行。
 
     
在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排练厅,历时一年多创排的《木卡姆的春天》,合练已进入尾声。这是新疆木卡姆艺术团从专业传承木卡姆的角度,首次将维吾尔木卡姆的全部内涵浓缩在一个半小时的上下两场舞台表演之中。上半场,选择的是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主干和代表——《十二木卡姆》之一的《吾夏克木卡姆》的浓缩版;下半场,则选择的是几个地方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的片断连缀而成。看着舞台上既原汁原味,又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木卡姆表演,司马义主席等自治区领导笑了。
 
     “
《木卡姆的春天》的排演是件大事情。围绕着申遗成功我们还有一系列的事情要做。要以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为龙头,推进我们新疆的文化事业更好地繁荣发展。在随后专门听取了文化厅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后,司马义主席如是说。



在青海丹玛花儿会上,土、回、汉族歌手对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西北在行动
郝苏民 / 

 

     在我国第一个文遗产日来临前夕,西北民族大学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组织硕士博士研究生对各地现场进行了摸底性调查。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在多民族的西北五省各地正显示出一种社会普遍认同意识的趋向。
 
     
西北五省(区)各级政府,先后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并下达到基层;除对当地保护的总目标、方针和原则、对象、方式等作了明确阐述,制定了近年工作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方法、内容外,特别就保护经费做出明确要求。
 
     
早在2003年底,甘肃省文化厅就在全省全面部署此项工作。2004年省政府召开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会议,下发《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甘肃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命名管理办法》等文件;成立了由6个部门组成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省民族民间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确定并公布了首批民族民间文化10个试点单位。
 
     
宁夏成立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主要承担保护工程的具体实施工作。
 
     
举世闻名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歌、舞、乐于一体,有着严整的形态结构,篇幅巨大,是东方非物质文化的明珠。中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都在新疆一地的柯尔克孜民族、蒙古民族世代传承,对其抢救保护,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分别给予过巨大投入。新疆汉回民族的新疆曲子、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维吾尔族的达瓦孜艺术、麦西热甫,锡伯族的西迁节,塔吉克族的引水节和播种节,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歌舞、满族的传统习俗,达斡尔族的乌春,塔塔尔族的撒班节,俄罗斯族的阿提努西卡等各民族传统的口头传统、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美术、医药、传统工艺,以及岁时节庆和民俗事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也亟待有效保护,为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作出新贡献。区文化厅要用2年至3年时间在全区广泛、深入开展非物普查工作,科学认定全区非遗代表作,建立区、地、县非遗代表作名录体系;各地各部门要制定非遗保护工作规划,运用文本、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遗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
 
     
青海文化部门则提出另一思路,对省内原生态文化和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遗产,研究其自身规律、环境和土壤,进行科学认定,分别设立一些专门的非物保护区、保护点和保护带。对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民俗文化形态多样的村落或地区,可建立非物生态保护区,以活文化的方式予以保留和保护。
 
 
 
 
声音

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守护
 
严庆

     现代化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拒绝的发展进程或发展阶段,在是否取向现代化的选择中没有否定的答案。但在回答发展道路的选择中,我们却可以有自己的声音。
 
     
少数民族的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个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民族文化根基的延展过程,就是民族文化个性的张显过程,就是民族文化精髓的浓重过程。认清和把握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守护工作的特点,启动社会性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守护工作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守护,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难点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离不开深切的民族生活体验,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鲜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相关的民族成员)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等共时性的外化因素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传承链条而得以延续,非物质文化是的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承载这些文化的特殊的民族成员的逝去,或是立志于承袭这些文化形式的年轻一代的缺失,都会导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流失和消释,而在民族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年轻人却更为关注新鲜事物,这也是这些文化后继少人的原因所在。而的因素恰恰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或者说是最为根本性的因素。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这部分,民族文化的构成将是不完整的,甚至缺少了最具魅力和感染力的部分。没有这部分,民族文化的特质就不会有充分的显现,国家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多样性就是不充分、不完整的,这种认识就是民族文化自觉。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才会有民族文化保护态度和保护行为的跟随,才会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良好局面的出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抬升,需要政府的呼吁,需要社会的呼吁,更需要各民族成员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自觉。
 
     
积极倡导全民族的参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更为广泛、深入地做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守护工作。 
 
     
保持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性的主题和热点,也符合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的政策主旨,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包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观念深入人心,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做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守护工作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制定相关法律,用法律规范引领人们的意识和行动是最为有效的措施和途径。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上世纪90年代,宁夏、江苏先后制定了保护民间美术和民间艺术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云南、贵州、福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也颁布了省级的保护条例。1997年国务院还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条例。这些都为国家的立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并且会同文化部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召开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座谈会、研讨会,20028月向全国人大递交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的建议稿。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成立了起草小组,于200311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20048月,全国人大又把法律草案的名称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国人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非常重视,2006年初又成立了工作小组协调各方,加强这部法律的立法进程。20056月中宣部等部委已经正式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见》,2006331,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法律对社会行为具有刚性的制约力,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出台,必将为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保护意识将得以强化,保护行为将得以弘扬,源远流长的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必将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工程中熠熠生辉。
 
 
 
 背景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成就
 

     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基本形成。1982年我国颁布了《文物保护法》,2002年重新修订。国务院还颁布实施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化部也以部长令发布了《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30余项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2007年立法计划,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也颁布了一些行业性和地方性的保护法规。此外,我国还加入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
 
     
各级各地政府关心、重视文物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按照中央政府统一部署,各地各级政府将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断提升文物工作的社会地位和文物事业的整体水平。文物保护经费大幅增长,中央财政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从1994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34亿元。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投入17.36亿元(不含一些专项经费),比九五增加10.06亿元,增幅138%。地方各级也投入61.53亿元,全国共投入78.89亿元。2003年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国文物资源的核查、建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文物普查方面,开展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全国馆藏一级文物建档备案等重点工作和项目,初步摸清了全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掌握了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面,编撰了标准化的《普查工作手册》,并对普查人员进行培训,着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工作。
 
     
文物保护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推进,文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已公布了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271处,第六批已确定1081处,报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共518项,报国务院批准公布。重点开展了西藏布达拉宫、北京故宫等国家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和一大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维修工作,基本实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有重大险情。初步建立了大遗址保护规划体系。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征集珍贵文物、打击文物盗掘、盗窃、走私以及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工作,均取得很大的进展。
 
     
博物馆建设不断推进,博物馆事业稳步发展。200512月文化部发布了《博物馆管理办法》,对博物馆的功能、性质、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博物馆2300余座,每年推出近万个陈列展览,接待国内外观众约l.5亿人次。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一批博物馆在基础设施、研究展示、管理运行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快速提升,已经赶上或接近国际博物馆的先进水平。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从2004年开始,根据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文件的要求,对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参观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收到良好的效果。

 

 


分享到:

TAG: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