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俗旅游的发展状况(2008-2009)——以高碑店村和涧沟村的田野调查为个案(1)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1-11 14:33:46 / 个人分类:学术论文

北京民俗旅游的发展状况(2008-2009

——高碑店村和涧沟村的田野调查为个案

 

杨利慧、祝鹏程、张荣

内容摘要

本文以朝阳区高碑店村以及门头沟区涧沟村为个案,通过具体、深入的田野调查,细致地考察了一些民俗旅游村在近年来、尤其是近两年间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综观北京市民俗旅游在2008-09年间的实际发展状况。考察的重点包括民俗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利用和展示的民俗形式、2008-09年间发生的主要变化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民俗旅游的发展对于村落民俗的传承、对地方经济及其他文化生活的影响等等。本文的研究表明:12008-09年间,北京市的民俗旅游继续快速发展;22008年奥运会是推动其快速发展的一个显著外在因素。除促进“奥运经济”外,民俗旅游还承载着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和谐的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功能。3、民俗旅游已成为包括高碑店和涧沟村在内的许多地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甚至首要的途径之一。4、民俗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民俗的自觉意识,从而带动了民俗的复兴。不过,目前民俗旅游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民俗旅游”的概念比较模糊、旅游形式相对单一等。对此本文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增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注重吸收借鉴国内外民俗旅游的成功经验等。

 

“民俗旅游”是近年来国际国内文化旅游产业中一种迅猛发展的旅游形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古迹旅游等不同,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以及异己的人群中,以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由于民俗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游客对于异地以及其他人类群体日常生活方式的直接体验和感知,因而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民俗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对民俗的传承和变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北京是中国的首善之区,六朝古都、皇家气派以及国际现代化都市是北京旅游部门长期以来着力突显的形象,天安门、故宫、长城、颐和园、鸟巢、水立方等古老和现代的古迹名胜也成为北京最吸引游人的著名景点。尽管如此,近10多年来,反映普通百姓传统生活方式、充满日常生活气息的民俗旅游在北京也有长足的发展,并迅速成为北京文化旅游产业中一道新的风景线。在城区,什刹海地区的胡同游和四合院游、地坛的庙会、以及中华民族园里的民族风情展演都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的参与;在郊区,民俗旅游村和民俗接待户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对地方经济和民俗文化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郊区农村,通过凸显“京郊农村千百年来在‘穿衣戴帽、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喜好忌讳’等方面不同于城里、不同与其他地区的生活写照”,[1]民俗旅游与农业观光或者红色旅游等旅游形式相结合,成为郊区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北京市旅游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北京市的乡村民俗旅游产业自1998年全面开展以来,2008年的10年间,共建成5个乡村旅游示范沟域、3个乡村旅游新业态混合聚集区、13条乡村旅游沟带、30个“一村一品”民俗村、344个民俗旅游村(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村167个),民俗旅游接待户发展到2万余户(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户9089户),直接从事乡村民俗旅游服务人员达6万余人。[2]

20082009年间,北京的乡村民俗旅游继续快速发展。据统计,2008春节“黄金周”期间,民俗旅游接待游客44.2万人次,收入3465.1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19.2%;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收入4736.8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5%和36.7%。09年第一季度,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251万人次,同比增长7.5%;实现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9.1%;“五一”小长假期间,乡村民俗游114万人次,同比增长21.7%,旅游收入8047万元,同比增长28.3%[3]

这些宏观的统计数据充分地显示了民俗旅游在近两年间迅猛增长的情势,却不免有些抽象。下面本文将以朝阳区高碑店村以及门头沟区涧沟村的民俗旅游为个案,来具体而微地考察民俗旅游在北京乡村的实际发展状况,尤其是在20082009年间的发展情况。我们的调查着重关注了以下问题:该村民俗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历程怎样?主要运用了哪些民俗形式、如何呈现这些民俗形式?2008-2009年当地的民俗旅游具有什么特点、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件?发展民俗旅游对村落民俗的传承以及村落其他文化生活以及地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从民俗学角度对民俗旅游现象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我们对北京市民俗旅游的调查和研究也是在摸索之中进行的,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肯请方家指正。

 

一、高碑店村及其国际民俗旅游

 

高碑店村隶属朝阳区高碑店乡,下辖高碑店和东店两个自然村,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80户,共5970人,流动人口10784人(2008年)。村落依京杭大运河而建,通惠河由村南口缓缓流过。由于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高碑店的漕运曾经极为发达,在京畿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漕运码头与商品集散地,农耕在村落的传统经营模式中并不重要,养小金鱼等副业曾兴盛一时,村落生活呈现出浓郁的开放性特征。然而,随着近世漕运的日渐衰落,高碑店的地位也有所下降。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村里耕地逐渐被京沈铁路、五环路、污水处理厂等国家、市政工程征用,高碑店现人均耕地仅有0.05[4],村落建设一度陷入了“叫农村无农业,称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的尴尬境地。高碑店村民俗旅游业的兴起,即与摆脱这一窘境、寻求新的发展契机直接相关。

 

(一)国际民俗旅游的兴起

 

与平谷、怀柔等地开办十余年的民俗旅游[5]相比,2005年兴起的高碑店民俗旅游,起步显得偏晚。这里民俗旅游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08年北京主办奥运会的契机。由于靠近奥运场馆的区位优势(离天安门广场仅8公里),和村落近年来文化建设引起的普遍关注,高碑店被朝阳区旅游局定位为“2008年奥运会定点接待村”;高碑店民俗接待户的设置,被定位为“目标盯紧奥运大餐”。因此,不同于平谷、密云等地主要面向国内游客的民俗接待[6],高碑店村着力发展的是“国际民俗旅游”,主要针对国外旅客,以展示“老北京的民俗文化”为主要旅游形式。同时,这里的民俗旅游除了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等经济原因以外,还担负着展示中国、北京以及村落自身的形象与历史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了解等多重任务。高碑店旅游公司对外国游客的宣传口号是:“当一天北京人,与中国老百姓同欢乐”,力图通过旅游,“使外国游客在饱览中国的名胜古迹的同时,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同时也为奥运经济的发展进行一种有益的尝试”[7]。旅游公司的郝经理还认为:通过对北京民俗的强调,既能够弥补村里民俗景观相对缺乏的不足,又能突出首都的京味文化特色,最终达到“让客人把整个北京民俗文化了解透”[8]的目的。

2005年初,首批10家国际民俗旅游接待户开始正式营业。营业之初的形势相当红火,美国快乐界公司与高碑店旅游公司签订了旅游协议,将入住高碑店民俗旅游村定为游客来华的必选旅游项目。整个2005年,民俗户们都是在迎送外国游客中度过的。于是朝阳区旅游局趁热打铁,又迅速批准了20家参与民俗接待,但是,随着协议结束,20062007年客源大幅度减少,不少民俗户只能将闲置已久的接待房,兼作杂物储藏间使用。2008年,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到北京旅游的外国游客呈现增长趋势,高碑店的国际民俗旅游形势也出现了新的转机。

 

(二)民俗旅游的一般内容与形式

 

在高碑店村,为向外国游客展示中国、尤其是老北京的文化特色,民俗接待户的遴选是一项重要内容。接待户一般要“三世同堂”,因为“老外对咱们大家庭的生活羡慕着呢。”[9]其次,家庭成员(尤其是老人)要有比较明确的文化意识与民俗表现意识,“能和老外说得上话,能聊聊天”[10]。再则,家庭能够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例如吃饭请老人先入座,给老人夹菜等。家庭中要有厨艺较好的成员,成员最好掌握一定传统手艺(如剪纸、扎风筝、写书法等),等等。

其次是室内装饰的传统化(traditionalization)。多数民俗户家中的室内装饰都有意识地凸显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例如在家中的显著位置悬挂中国结或张贴年画、书法国画,或者摆放中国特色的花瓶或工艺品。民俗户徐敏清大妈说,这些布置都是自己在接待外宾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刚开始那会儿也没有在意这个,就是强调干净,后来老外来得多了,才逐渐知道得布置布置,挂个画啊,安个中国结啊什么的。”[11]08年奥运会期间,徐大妈家的墙上又增加了布制的红色鲤鱼,“客人来了也问(挂鱼的意义),我就告诉人家这不是象征着年年有余嘛”[12]。有些接待户家里挂着“报春图”、“年年有余”之类充满传统寓意的绘画,墙上高悬“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或“有朋自远方来”的书法条幅;八仙桌上放着瓷器等摆件,墙上挂着全家福照片或者红辣椒、中国结等传统挂饰;迎门有画眉鸣叫,门上贴一幅手写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样的装饰引起了不少外国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许多接待户家中的游客留言簿上,不少外国旅客热情地称赞民俗接待“amazing!”、“traditional!”。还有一位日本教授,在网上看到一位民俗户家大堂上悬挂着巨幅的《梅花报春图》,不胜倾慕,以后竟成了这家的常客。

高碑店国际民俗旅游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传统饮食的制作与展演。起初,接待游客的食谱由区旅游局与农委统一制定,综合参考了营养标准、卫生标准、外国人的饮食口味、中国传统饮食的特色等各个方面,着力突出老北京饮食特色。后来规定逐渐放松,但依然强调,凡有外国游客来,必须做两个菜:宫保鸡丁和京酱肉丝。做出如此规定的原因,一是因为外国人爱吃这两个菜,“外国人爱吃硬菜(肉菜),你就得给他做这个”,另外,由于宫保鸡丁、京酱肉丝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京城特色,为了突出北京 “东方古都”的文化品味,就特意突出了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菜[13]。在主食上,旅游局规定,凡是外国游客来,必须在米饭、面条、饺子这三种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主食中,任选两种。为了突出民俗特色,旅游局要求民俗户必须把包饺子、抻面条的过程表演给外国人看,必要时还要邀请外国游客参与到整个制作过程中。接待站设置这个环节,就是希望让外国旅客参与到村民的日常活动中来,让他们切身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体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大多数外国游客对这种参与活动极为感兴趣,并通过这一形式增进了对中国民俗的了解。徐大妈说:外国人往往都喜欢参与进来,看着自己包的七扭八歪的饺子傻乐。给她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入住的一对芬兰夫妇,“(妻子)人家是厨师,有基础,一看就会,包得好着呢。”[14]大妈说:一位新西兰女士曾欣喜地告诉她“没看到制作过程之前,我一直不知道肉是怎么跑到(饺子)面里面去的!另外,一些民俗户在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游客口味,努力开发新的菜品,如老北京的炸春卷、炸藕盒、炸咯吱等传统饮食,也很受游客喜爱。

国际民俗旅游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村落中的文化展演,包括传统手工艺制做与传统文体活动。这些表演由旅游公司规划,具体表演内容及形式则由民俗户自己丰富扩充。这些活动包括:写书法、剪窗花、糊灯笼、扎风筝、滚铁环、踢毽子、抖空竹,以及村里的高跷会、小车会、秧歌队的集体表演等。每当外国游客来时,民俗户们往往会充分发挥想象与自身作为文化主体的能动性,他们在剪窗花、扎风筝、糊灯笼等活动中,往往会强调工艺制式的传统型制,比如窗花往往剪的是“喜”、“福”、“喜上眉梢”等经典图案,而风筝的型制,则常常是燕子、八卦等传统样式。这些手工艺品完成后,通常会作为礼物送给外国游客。在抖空竹、踢毽子的表演中,民俗户会向游客介绍毽子的做法、空竹的原料,以及老北京传统游戏的相关知识。在2008年,与迎接奥运会的热烈氛围相呼应,一些民俗户还在布艺、珠艺等手工艺中,加入了大量奥运元素,例如制作以奥运福娃为主要内容的布贴。高跷会、秧歌队的表演也是重要的民俗展演方式。每有重要外国游客入住时,旅游站便会事先通知有关人员,让他们在村里的漕运文化广场进行表演。民俗户通常在晚饭后,带着游客到表演地点观看踩高跷、扭秧歌等民俗活动。大多数外国游客对此很感兴趣,每当这时,村民们就会热情邀请这些游客参与到高跷、秧歌的排练和表演中去,而游客们往往欣然答应,亲自下场子,在实际的表演中亲身体验一个中国村庄的民俗文化。

(三)20082009年的国际民俗旅游

 

和其他地方的民俗旅游一样,高碑店民俗旅游也常常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前文曾经提到,高碑店国际民俗旅游的兴起与北京奥运会的筹办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2008年的到来以及外国游客的增加,高碑店的民俗旅游开始逐渐走出了20062007年的低谷。除奥运会以外,其他一些社会因素也对这里的民俗旅游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高碑店村的民俗旅游在近两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奥运会的影响。

20062007年,高碑店的民俗旅游遭受了持续的低谷。民俗户们回忆“那会儿一年也来不了一两趟,没有规律性,搞不上效益。”到了2008年,随着第29届奥运会的即将召开,北京需要大量住宿接待床位,市政府大力鼓励发展民间住宿接待的“奥运人家”。高碑店村已于2007年被北京奥组委指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定点接待单位,2008年,在原有民俗接待户的基础上,共有15户人家被评为“奥运人家”。在088月—9月的整个奥运会赛事期间,这15家共接待住宿客人28人次,共计59间夜,并接待来民俗游村参观用餐的外国客人260多位,客人分别来自法国、英国、芬兰、匈牙利、荷兰、西班牙、瑞典、比利时、意大利、美国和韩国,最长的住了29天。86,参加奥运会“宾客活动”的20位国际友人到高碑店村参观,欣赏了高跷等民俗表演,还在民俗园参与了手工艺品制作。根据村政府的报告,通过这些活动,接待户们“用真诚让游客感受到了北京人的热情,用民俗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了中国的文明历史。高碑店村党总支借助奥运契机,发展产业,有效地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1]

为迎接奥运会期间前来旅游和参观的外国客人,高碑店村采取了许多措施,积极展示村落文化和民俗传统。(1)在村民中普及村史,强调村落的悠久历史传统,引导村民在外国媒体面前,积极对外宣介。(2)在村落景观上,努力突出中国传统特色,例如频繁更换街道两边的大红灯笼,保持崭新的村落面貌。(3)建立“高碑店奥运漕运广场”,力图突出本村的漕运文化特色。(4)村里有名的高跷会,曾为宣传北京奥运会去过英国伦敦以及澳大利亚悉尼进行表演,这时也乘外国游客集体入住、海外媒体入村采访、重要国际友人前来参观等各种机会,对外进行表演,宣传村里的文化。(5)村委会以低租金甚至免租金的方式,吸引 “弓箭杨”等大批传统手工艺艺术家进驻村里修建的“华夏民俗风情园”,在奥运会期间对外开放,通过现场制作表演和零售,同时邀请游客参与制作等方式,向外国游客展示老北京的手工艺民俗。

尽管村委会和村民们煞费苦心、满怀期待,可是奥运会期间,高碑店的民俗接待户们并没有迎来预期数量的客源。奥运会期间实际到来的游客数量大大少于会前预期的上千人的数量。另外,奥运期间的民俗接待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以往的客人参与民俗旅游的程度较深,包饺子、抖空竹、踩高跷、扭秧歌,往往都有时间亲身体验。而奥运期间入住的外国游客则以观看体育比赛与游览北京名胜古迹为主,饮食也往往首选全聚德等名店,住宿成为其来高碑店的首要目的,因而与接待户的互动反而较少,惯常的民俗活动展演也无暇观看,对老北京生活的体验也相对减弱。因此,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事既为高碑店的民俗旅游提供了兴起和发展的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俗旅游的效果。

奥运会结束之后,“奥运人家”的品牌效应继续产生着一定的影响,“高碑店的民俗游项目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仅10月份已有美国及日本旅游者的住宿预订20余间晚,及用餐、参观等项目预订近200人。”[2]

2、华声天桥的入驻。2009425,致力于发掘和重新展现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华声天桥民俗文化园”,在高碑店重新落户并举行了开业仪式,该园占地110亩,成为京津地区最大民俗园。“天桥”曾经是老北京市井文化生活的集中展演地,那里上演的游艺杂耍,曾经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眼球,留下了“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诗句,成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用王经理的话说:“天桥不再是一个地名,而是北京民俗文化的名片和品牌。”[3]华声天桥即力图重现老天桥原有的文化景观,其全部建设计划完成之后,老天桥原有的飞车走壁等大剧场杂技表演,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曲艺等小剧场表演,以及中幡、摔跤场;喝茶、听评书、相声、观看茶艺表演的茶楼;贩卖蛐蛐、蝈蝈等的鸣虫街;观赏鱼大世界等,将在高碑店重现。目前观赏鱼大世界、奇石街等已经陆续建成并对外营业。总经理王树声选中高碑店,是因为在他看来,高碑店不仅在环境和空间上为民俗文化提供了更好的舞台,而且结束了华声天桥10年来不断搬迁的生活,同时,与村委会近年来注重文化建设不无关系。高碑店与华声天桥属于招商关系,后者除向村里缴纳租金外,实行自身管理。高碑店村也积极利用这一契机,一方面配合天桥的建设,一方面希望借此提升村落的文化品位,吸引更多的国际、尤其是国内游客。2009年该村在华声天桥民俗园举办了历时三天的端午民俗文化节和包粽子比赛等活动,吸引了不少媒体前来采访,一些市区游客也前来看热闹。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促动。2009年初,高碑店村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对西区进行改造。整体形象相对乱差的西区,一直是影响高碑店对外形象的重要因素。094月,村委会决定借着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大力改造西区,计划将其改造成为楼下店面、楼上住人的一排排楼房,这些楼房将统一按照“徽派风格”建成,以与已有的古典家具街和民俗接待区相协调。村委会计划在改造工程完成之后,将西区也纳入民俗接待区的范畴,进一步扩大民俗接待的规模。

4对村落历史的挖掘与搜集。为了迎接北京奥运,高碑店于08年初,对村落形象进行了整体性的打造,其目的是为了营造村落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借着西区改造的时机,村委会在村民中开展了征集村落文物的活动,并在村报上刊登了《关于征集体现高碑店村史、民俗老物件的通知》[4],征集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鱼缸、渔网、碑石等老物件,放在村里的“村史博物馆”里进行展览。旅宣办主任刘新介绍:这次征集重视物件的独特性与新奇性,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借此“关注远去的生活,让后人看看我们老祖宗是多么争气,大家才能团结起来建设自己的家园”;二是满足民俗旅游观赏的新奇性需求,“老外爱看的就是个新鲜。”[5]

5、旅游内容的新扩展。对于什么是“民俗旅游”,在民俗旅游中应该展示什么,迄今为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也缺乏充分的阐释和说明,不过一般来讲,民俗旅游侧重在体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画家绘画、文人作诗等并不是民俗旅游的常有内容。在这一方面,高碑店的国际民俗旅游体现出了灵活、实际的特点。2008年初,高碑店村委会将一套用做民俗接待的屋子,租给了一位画家,并为其提供各色古典家具,特意将他的画室打造成为对外开放的书画表演点。每有海外游客来,画家就会表演给他们看,从铺纸的方式、镇纸的摆放、研磨的姿势到书写的架式,都呈现出一定的仪式性特征。伴随着表演过程,导游不停向游客讲解掭笔、吮墨等各个步骤的作用及潜在的文化意蕴。书写的内容主要是古典诗词、毛泽东诗词以及“福寿”、“随缘”等传统词句。当有游客看得技痒,也忍不住想试一试时,主人就将笔交到游客手里,让他们自己临写或涂鸦。画家解释说:“人家老外来了,想看中国文化啊、书画什么的,这不也是看个稀罕嘛。”

6、经济危机与甲型H1N1流感。当我们问到2009年影响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猪流感对高碑店民俗旅游的影响时,村干部与民俗接待户的回答并不相同。一位村干部说:经济危机对村民以及民俗接待并没有多大影响,因为“外国人是花孙子的钱,而中国人是在花爷爷的钱。虽然经济危机了,可是我们的古典家具还增值了呢。”而一位接待户却告诉我们:今年年初以来,由于经济危机和猪流感,前来住宿和吃饭的客人明显减少,他家的接待房已经闲置很长时间了。

显然,高碑店国际民俗旅游目前正面临着双重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建设中的西区为当地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近两年来国际经济与政治形势的风云变幻又对其发展提出了挑战。高碑店民俗旅游的未来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1]高碑店村党总支:《借助奥运契机 推动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200897,内部资料。需要说明的是,奥运会期间实际到来的游客数量大大少于会前预期的上千人的数量。

[2]高碑店村旅游接待站:《高碑店“奥运人家”接待情况总结》,2008年,内部资料。

[3]光明日报记者,《传承老北京文化的华声天桥,《光明日报》,2008828

[4]《关于征集体现高碑店村史、民俗老物件的通知》,见高碑店村报《通惠之声》,20093月第三期。

[5]200941访谈资料,访谈人:祝鹏程、张荣,被访谈人:刘新,地点:高碑店村委会。



[1]雅杰,《民俗旅游推销技巧与服务》,见北京市旅游局人事教育处编:《民俗旅游从业人员奥运培训读本》,2006年,内部印行。

[2]北京市旅游局2008年底统计数据,见《北京发展京郊民俗旅游》,http://www.cntour2.com/viewnews/2009/5/8/0508154935.htm

[3]北京市旅游局2009年初对外发布数据,见《旅游绿皮书:北京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换代遇新机》,http://www.china.com.cn/news/2009-05/20/content_17803855.htm

[4]北京民俗博物馆编,《高碑店民俗文化志》,民族出版社,2007年,14-15页。

[5]例如,怀柔区官地村的民俗游已走过15年的历程,见《我的2006年春节》,《北京日报》,2006年2月13。再如妙峰山下涧沟村的民俗旅游,也已开展了近十年。

[6]这些地方的客源主要是北京市内居民,旅游的主要内容一般是“农家乐”,即对农村生活的参与式体验上。

[7]见村里奥运期间制作的宣传册《北京高碑店欢迎你》。

相关阅读:

TAG: 北京市 高碑店 个案 民俗 田野

风林火山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风林火山   /   2010-11-11 20:39:52
学习in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杨利慧

杨利慧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1191
  • 日志数: 55
  • 图片数: 5
  • 建立时间: 2009-01-10
  • 更新时间: 2017-04-0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