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渐无书!

正走在这里:摒弃的生命是否值得活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3-25 10:19:07

 《中国社会科学》上有一篇论文,分析1905年废科举产生的影响深远广泛之社会后果。一方面造成乡村办学主体由私向公的转变,减弱了民间办学和就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新学制对贫寒而向学之家的子弟又有所排斥,导致乡村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而乡民对新教育传授的“知识”却不那么承认,致使新学生在乡村中不受重视,流向城市寻求发展;乡村读书人心态也开始转变,厌弃固有生活,甚至轻视农民。新式教育机制先天预示了更多读书人的苦难。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人的培养机制代替另一种人才筛选机制,前者更具广泛性。古代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一旦中举,居食无忧、扬名立万、衣锦还乡。现代新式学堂,培养一种现代人、城市人。经济学需求供给规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物以稀为贵!齐格蒙特-鲍曼在《废弃的生命》中说:博士好就业,那是因为少。至我一代,读大学进入城市已不再具有广泛的现实可能性。所以,还要攻硕士,拼博士乃至博士后。这群无奈的人中,有人不幸成了烈士。去年三月份复旦大学在读博士因赶写论文而猝死宿舍即是一例。其实,我们不过是这个社会持续生产的废弃物罢了。你的生命本质便是废弃物,废弃物本身就是被抛弃的!所以,从你出生开始,就被迫参加了现代化这个废弃物的生产过程。即使现在不废弃,终有一天被抛弃!

 那么,生命对于裸人(无钱无权无物无力无识)至始至终就是悲惨的!可是,这一进程还在加速。大学扩招,学生猛增,从1998年的大学入学率42%激增到今天的98%;就业压力陡升,拿我自己来说,毕业那年230万,今年610万,还不算往年的留守毕业生,外加金融危机影响,大学毕业不仅是失业那么简单,对于裸人来讲,那是死亡!前几天,网上盛传河北一名叫刘伟的学生,因不堪就业压力而自杀于一臭水池中。而且死了还不打紧,居然按旧俗了,嫁给一生病死了的农村青年。这对孩子的理想是多么大的揶揄!这是谁造成的?

 在我任教的学校,一批一批生产流水线般的毕业生,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呢?偶尔,我会对他们说,三十岁的时候不要去想你五十岁做的事情,读大学虽不能保证你们的工作和未来,但能提高你们的认知能力和个人修养。这种说法,我自己都觉得很没劲很苍白!他(她)们每个人都背负着极大的期望,光宗耀祖、城市工作、生活现代化。当初,他们一路风尘从农村赶来,衣衫褴褛、皮肤黝黑,紧捏皱巴巴的人民币,喘着气满脸崇敬地望着你,以为从此你可以带他们进入梦寐以求的现代城市生活。但看看我们的专业,再看看我们的就业,我无能为力。所以,我唯有尽量让他们在课堂上失忆,使他们快乐45分钟。我意识到他们明白,读书已经丧失改变命运的力量!

 那种通过读书进入城市生活的通道越来越窄,城市生活成本却越来越高。大量人口的涌入,单位人商品的价格必将下降,而单位消费品的价格注定上升,即你寒窗苦读近二十年换来的三五张钞票不够买一个拉巴巴的蹲位。后入者的价值下降,机会减少,你不如一条贵妇犬!

 科举制度的预设前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故而悬梁刺股、凿壁抓萤。今天呢,我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迟,结果如何?现代化正走在这里,我们也正走在这里,总有生命被摒弃,这些生命是否值得活呢?


TAG: 摒弃 生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4597
  • 日志数: 46
  • 文件数: 1
  • 建立时间: 2009-01-09
  • 更新时间: 2014-09-1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