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夜话2 :学问乎?话语权乎?
查看( 1004 ) /
评论( 27 )
相关阅读:
-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的脸(14) (马知遥, 2010-1-12)
-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的脸(15) (马知遥, 2010-1-12)
- 田野的风——民俗学论文集 (wenzhouminsu, 2010-1-12)
-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的脸(16) (马知遥, 2010-1-13)
-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的脸(17) (马知遥, 2010-1-15)
-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的脸(18) (马知遥, 2010-1-16)
- 跬步宣言 (王京, 2010-1-17)
- 瓶子夜话:民俗学应如何和史学做斗争 (王霄冰, 2010-1-19)
-
陶立璠 发布于2010-01-20 22:10:49
-
静静地听诸位道来。
-
衣晓龙发布于2010-01-20 23:00:55
-
陶老都来捧场了,二位花瓶,加油啊。。。
-
王霄冰 发布于2010-01-21 00:34:28
-
虽说是“塞责”,分量好像不轻。具体内容待我细细研读后再请教。先提一个建议:以后别再叫我老师,好不好?要不咱俩一个叫东瓶,一个叫西瓶,如何?
-
王霄冰 发布于2010-01-21 08:08:16
-
读东瓶先生的帖子,就会想起知遥写他的那句话:“他有一双圆眼,每每从微微近视的镜片后面窥探这个喧闹的人间。而和你讨论时那眼睛更是灼灼闪亮:一闪一闪亮晶晶好像天上的小星星。”
我的感觉,就好像是面对着一个心理医生:他把你的一五一十全都看在眼里了。
对心理医生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坦白。
我是说我可能的确受了点刺激,所以话语间有些许冲动。虽然只是平静的湖面上的一丝微澜,但也逃不过这位老弟那敏锐的双眼。
仔细想想,大概是因为一个多月前,在德国汉学大会上,我做了一个关于〈孔氏宗谱中几个亲族概念的语义问题〉的报告,所使用的资料是孔氏族人编修的家谱。我想要说明的问题是,宗族本来就是一个民众团体对自身文化进行建构的结果,所以其中所使用的一些概念带有随意性,是根据宗族发展的具体情况和社群内部的语言习惯约定俗成的。
本来我这是一个经验科学的研究(在中国可以归入民俗学,在德国则要归入人类学,因为是“海外研究”嘛)。但却有个搞西周史的汉学家,非要跳出来问我:你知不知道,曲阜根本就不是孔子真正的故乡?这些孔子的后人,凭什么认为孔子就是他们的祖先?他们的家谱里提不提孔子的族兄族弟?
当时我的回答是:
一,孔子到底有没有族兄族弟,这一点我没有考证过,没有发言权。但在家谱里,关于孔子的祖先及其最早的来源,在“卷首”里是有记载的。我的推测是,即便孔子有族兄族弟,这些人在20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中,也一定被人为地遗忘了。
二,宗族组织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所基于的是一种对于祖先的信仰。信仰不能等同于历史真实,就像西方人很多信仰基督教,是一种文化选择的结果。所以说自己是孔子后人的人,当然并不一定真的都和孔子有血缘承继关系,而是他们选择了孔子作为本族的始祖。
事后我自己回头想想,真不明白为什么必须面对如此小儿科的提问?就因为她是搞史学的,就可以那么不可一世地拿“史实”来压人?
当然,这不是第一次。两年前我曾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一篇用金文资料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观和未来观的文章,同样是上面这个女学者,再加上一个美国的西周史著名专家,也责问我所使用的金文资料在断代上是否可靠?而我使用的金文资料库,包括其中的断代数据,就连他们自己也都在使用。所以归根到底,并不是我的方法有问题,而是我侵入了他们的领域,侵犯了他们的话语权,所以才招徕了无端的指责。
也许就在那时,我在潜意识里就下决心和史学决裂了?
-
施爱东 发布于2010-01-21 12:09:50
-
QUOTE: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1-21 00:34 发表
就这么定了。
虽说是“塞责”,分量好像不轻。具体内容待我细细研读后再请教。先提一个建议:以后别再叫我老师,好不好?要不咱俩一个叫东瓶,一个叫西瓶,如何?
-
任双霞 发布于2010-01-22 04:29:20
-
QUOTE: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1-21 08:08 发表
呵呵,这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首先多谢西瓶女史的新开拓。
事后我自己回头想想,真不明白为什么必须面对如此小儿科的提问?就因为她是搞史学的,就可以那么不可一世地拿“史实”来压人?
当然,这不是第一次。两年前我曾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一篇用金文资料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观和未来观的文章,同样是上面这个女学者,再加上一个美国的西周史著名专家,也责问我所使用的金文资料在断代上是否可靠?而我使用的金文资料库,包括其中的断代数据,就连他们自己也都在使用。所以归根到底,并不是我的方法有问题,而是我侵入了他们的领域,侵犯了他们的话语权,所以才招徕了无端的指责。
也许就在那时,我在潜意识里就下决心和史学决裂了?
我大概是历史学的受惠者,接受了很多历史人类学的训练,不自觉就想为历史学辩护。
可是历史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中水最深、鱼最大的学科,因为学术传统久远,而且从业者众,试图在可能开拓的话语领域都有所成就,因此不需我的无力之辩。
可能出于向光向肥向水的生物本能,从一个初窥学术门径的后生小子眼里,评断这一学科的价值判断体系是,能为我提供多少养料?
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大概植物尽可能广阔地铺开其根须的办法(当然有主次根系),并且广沾阳光雨露,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姿态,强于哺乳动物一根脐带的做法。
从这个角度看,历史学是一处宝藏。无论是资料、方法、技巧、视野,都有其长处。而且,历史学也在积极吸收其他学科所长。比如历史人类学学派,他们的口号是从文献中“重回历史现场”,通过大量田野,同时广泛利用民间文献,试图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理解那中文化和社会体系。这种追求,近乎民俗学所孜孜以求的“传统”。
-
任双霞 发布于2010-01-22 04:42:35
-
这台电脑极为难用,先批判它一下,把写好的贴出来,免得丢了。
接着说。
正因为历史学博大,所以门派分立,他们相互之间也不怎么待见。
比如山大历史系还是以传统史学为主,有个做魏晋史的师姐,打死也不肯承认历史人类学是历史学。
不过我的办法是不理她。管它是不是历史学或者什么学,我的面前只有问题,只要资料或者方法能为我所用,不怎么计较名分的,是不是名门正派也不怎么打紧。
那些历史学从业者对我们的质疑,可能是自居“专家”而傲视。自我批判一下,对从其他学科来民俗学写文章的学者,我也首先要质疑一下。还是施老师所谈到的“游戏规则”问题。虽然学术界有共同的规则,但是每个小领域,有更精微深入的共同问题,可能“不足为外人道也”,术业专攻,就像是以前的行会,有点“行话”和内部的“潜规则”是外人不可尽知的。所以比较好的办法是,既有稳固的根据地,又会打游击,时不时在更广阔的小学科之外来点麻雀战破袭战。
-
马知遥 发布于2010-01-22 09:39:44
-
辉映西瓶的话:
QUOTE: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1-21 08:08 发表
的确,你所说的在研究民俗学总遭到历史学的责难的问题,经常可以看到。比如在一次孟姜女传说讨论会上,一位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孟姜女传说中涉及的地名、人名,甚至孟姜女当年哭倒的长城具体在哪里。我站起来的反驳是:请不要用历史学的实有其事去对应传说的想象或者虚构。历史讲究实事求是,而传说可能只是求似。如果硬是用考古的方式印证孟姜女那被哭倒的长城所在,岂不是要让所有文学的夸张和想象都要成为文献和考古的对象?那估计孟姜女哭死一百回也哭不倒长城了。
读东瓶先生的帖子,就会想起知遥写他的那句话:“他有一双圆眼,每每从微微近视的镜片后面窥探这个喧闹的人间。而和你讨论时那眼睛更是灼灼闪亮:一闪一闪亮晶晶好像天上的小星星。”
我的感觉,就好像是面对着一个 ...
-
任双霞 发布于2010-01-22 10:39:50
-
QUOTE: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0-1-22 09:39 发表
那位学者太机械了,想坐实人们头脑中“想象的真实”,可谓缘木求鱼。
的确,你所说的在研究民俗学总遭到历史学的责难的问题,经常可以看到。比如在一次孟姜女传说讨论会上,一位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孟姜女传说中涉及的地名、人名,甚至孟姜女当年哭倒的长城具体在哪 ...
不能用这么低层次的研究将历史学一概而论。
-
任双霞 发布于2010-01-22 10:53:20
-
历史学有其处理故事的尝试,比如《屠猫记——17史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中对鹅妈妈故事的研究来揭示当时法国农民的生活等等。故事可以用作“史料”,但是需要经过处理,和进一步辩伪。
-
马知遥 发布于2010-01-22 11:04:30
-
回复 11# 的帖子
这样的回答令人满意。
-
王霄冰 发布于2010-01-22 17:20:40
-
缘木求鱼的,满世界多的是呢
西方很多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毕生苦苦经营,四处寻找“史料”,想要证明耶稣其人和圣经故事的真实性
也有人试图去寻找摩西率领犹太人出埃及的遗迹
再追下去,就得开始寻找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了
这些学者的著作,找读者不难,多能成畅销书
但他们在学界,可就很难站住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