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民间文化,关注民族起源,探索文明脉络,企求华夏哲思。进入民俗学论坛,深感三生有幸。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gsmxzrp571@163.com,QQ:752946184

秦长城首起于岷县的文献梳理与调查考证

上一篇 / 下一篇  2020-12-24 20:22:09 / 个人分类:工作随感

秦长城首起岷县的文献梳理与调查考证

张润平  石志平  白文科

(岷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甘肃 定西 748400)

 

 要:对于秦长城首起于岷县的《史记》记载,因1938年王树民先生《陇游日记》“今境内未见秦长城遗迹,是可疑也”的存疑,至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学界热论,出现了多篇有影响力的确证文章。为此,笔者重新梳理了相关历史文献,做了扎实的实地考察,认为王树民等先生犯了经验性和常识性错误,忽略了司马迁历史记录关键词“堑”“塞”的深入考证,对重要地名“临洮”、“崆峒山”及“陇西郡”概念从地点到时间的措置与偷换等,本文均作了一一回应。

关键词:秦长城;西首起;临洮;崆峒山;岷山;因河为塞;岷县。

 

从《史记》到《汉书》直至明清历代史典均对秦长城首起地古临洮今岷县有系统记载。但是,多年来部分学者受长城即线性墙体形制的知识障碍,对《史记》中“因河为塞”准确描述熟视无睹,对岷县首起地特殊地貌特征未下功夫仔细考察,无法靠实司马迁的历史记载,简便省事的办法就是退而求其次,勉为其难落实到了今临洮的位置,从而否定岷县长城的存在。笔者坚信历代史家撰写的著作是忠实可靠的,为此,历时月余,带领团队对岷县秦长城首起地域作了全面考察,对历代史家记录逐一对证,对对岷县秦长城质疑作了关键性回应,力争给《史记》一个注脚,给司马迁一个交代,欢迎关注者批评指正。

一、《史记》对秦长城的记录

1.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这里有一个重要信息不容忽视,即西至临洮、羌中”,说明秦国当时对“临洮”以西势力范围的纵深延伸,这在我们秦长城考察中也得到了应证,在“临洮”即今岷县以西百公里左右的“羌中”区域临近洮河险要山脊处或险要分水岭处均发现多处与岷县相同的壕堑人为工事,工程量同样非常巨大,非举国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2.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筑亭障以逐戎人

3.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

4.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

5.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6.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7.於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数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

上七例证至少能够说明如下三个问题:

一是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蒙恬列传”“匈奴列传”四篇文章中6分别记述同一件秦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修筑长城时间、地点、形制均说得非常清楚本身就是学术方法上的互证,不应置疑,不容置疑。

二是例1、例3、例6、例7共同说明秦国西面的疆域就是以“临洮”为界。例3虽然没有明确说“临洮”,但所指“西垂”实际已经包含现在的岷县范围。因为当时的“西垂”就是现在的礼县、西和、武山、岷县一带,因洮河与蜀地最便捷的通道就是岷县。岷县以西是广袤的大草原,是全国版图内东、西农牧结合带,也是分界岭,处咽喉地带,不可能不占有。例1与例7第一段记录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第一次于“临洮”修筑长城的事实,例7第二段记录了秦国在秦始皇时期第二次于“临洮”修筑长城的事实。

三是除例3外的其余6例集中说明秦长城主体形制就是一个字“”,“因地形”,“因河为塞”是秦长城唯一修筑标准、基本原则。局部、区域性防御均以此为绝对准则。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正说明秦统一全国后,把各国原有的城防工事串联起来,若有不能串联的,就“因河为津”,形成“亿丈之城”,以达到“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目的。

四是例4说明秦国在立国之初,就充分利用“险塞”,“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深通守险塞”的奥妙。当秦国意欲扩张时,就会无所不用其极的把这一奥妙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也确实如此。正因此,秦国把秦长城推向了人类文明的极致。

因此,“关、塞、亭、障”是秦长城的基本形制,而“因河为塞”是秦长城建置的战略要求。《说文》防也。”显然既有名词“防御用的壕沟护城河之意,也有动词“挖掘”“掘断”之意,如挖掘壕沟、挖掘通道,或掘断通道、掘断壕沟,总之以起到防御功能为是。

“因河为塞””,一般意义上就指黄河。但在这里,绝对包括“洮河”之意。没有洮河,就没有秦长城的西首起。从《水经注》“洮河”条中,可看出秦长城布防的信息。

地理志曰:水出塞外羌中。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江源,山东则洮水源。山海经曰:白水出蜀。郭景纯注云:从临洮之西倾山东南流人汉,而至垫江,故段国以为垫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台,西倾之异名也。洮水东北流,迳吐谷浑中。吐谷浑者,始是东燕慕容之枝庶,因氏其字,以为首类之种号也,故谓之野虏。自洮嵹南北三百里中,地草遍是龙须,而无樵柴。洮水又东北流迳洮阳曾城北,沙州记曰:嵹城东北三百里有曾城,城临洮水者也。建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于临洮,上遣行车骑将军马防与长水校尉耿恭救之,诸羌退聚洮阳(即现今卓尼县扎古录镇),即此城也。洮水又东迳洪和山南,城(即现在卓尼县城)在四山中。逃水又东迳迷和城(即现在卓尼县那浪沟口)北,羌名也。又东迳甘枳亭(即现在岷县十里镇甘寨村),历望曲(即现在清水镇冰桥湾),在临洮西南,去龙桑城二百里。洮水又东迳临洮县故城(即现今岷县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洮水又东北流,屈而迳索西城(现今梅川镇,尚有遗迹残存)西。建初二年,马防、耿恭从五溪祥谷出索西,与羌战,破之,筑索西城,徙陇西南部都尉居之,俗名赤水城,亦曰临洮东城也。沙州记曰:从东洮至西洮百二十里者也。洮水又屈而北,迳龙桑城(即现在中寨镇古城村)西而西北流。马防以建初二年,从安故五溪出龙桑,开通旧路者也。俗名龙城。洮水又西北迳步和亭(即现在维新镇铁城高庙)东,步和川水注之。水出西山下,东北流出山,迳步和亭北,东北注洮水。洮水又北出门峡(即现在卓尼县洮砚镇所在地),历求厥川,覃川水注之,水出桑岚西溪,东流历桑岚川,又东迳蕈川北,东人洮水。

特别是从东洮至西洮百二十里者也”不容忽视。这段流域及地貌正是现在岷县洮河段,布防非常严密。《水经注》撰写距离秦长城修筑大约六七百年,很多遗址应该还发挥着防御的作用。如上黑体字地名均是当年秦长城防御点。

历代史地等著作对秦长城西首起的补充记

1.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数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缮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2.其明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

这一段正好说明秦国统一全国时,洮河以北并未统一,无法修筑长城。在汉时才完成了对陇西全境的治理。为了连接漠北防御,才有了筑朔方”的记载。“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修筑长城,正好说明今临洮以北长城实际是汉长城,“秦时蒙恬所为塞”的洮河流域长城又得到第三次加固维修。更反映了洮河流域秦长城防御上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对此,后文在分析陇西郡治所在地时还要论述。

3.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曰:“……起塞以来百有馀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臣恐议者不深虑其终始,欲以一切省繇(徭)戍,十年之外,百岁之内,卒有它变,障塞破坏,亭隧(燧)灭绝,当更发屯缮治,累世之功不可卒复,九也。……

4.天子:“……中国四方皆有关梁障塞,非独以备塞外也,亦以防中国奸邪放纵,出为寇害,故明法度以专众心也。……

这一段话的故事是这样的:当时单于上书汉平帝要求把河西一带长城防御设施撤掉,由他们确保河西一带的防务安全,并保证“传之无穷”。汉平帝让大臣评议,绝大多数人认为可行,只有侯应认为“不可许”,他耐心地列举了十条理由,如上引用正是第九条。说明秦长城设置已经一百多年,特别是“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这一段,充分说明长城建筑的多种形制,多种建筑方法,比《史记》记载更清晰具体。从“关梁障塞”来看,这才是当时长城建筑的主体形制。

5.南戍五岭,北筑长城,以备胡、越;堑山填谷,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径数千里

 “堑山填谷正补充了《史记》记录过于简略之病。把秦长城的形制描述得具体而清楚:是在山脊梁处深挖的一段段壕堑。

6.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西不过临洮”,不仅指“筑长城”所界,也指秦国西面的疆域所界,而且这个“”直至宋代。

7. 至于汉兴,匈奴冒顿兵强,破东胡,走月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景帝时,研种留何率种人求守陇西塞,于是徙留何等于狄道、安故,至临洮、氐道、羌道县。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

这一例证再次说明今临洮古狄道以北“至于汉兴”的景帝时才收归治理的,所筑长城属于汉长城,而非秦长城。

8.然则燕筑造阳之郊,秦堑临洮之险,登天山,绝地脉,苞玄菟,款黄河,所以防夷狄之乱中华,其备豫如此 

秦堑临洮之险继续说明在古临洮今岷县秦长城的基本形制为“堑”。

9. 臣闻禹定九州,导河不逾积石;秦兼六国,设防止及临洮。故知西胡杂种,僻居遐裔,礼教之所不及,书典之所罕传。自汉氏兴基,开拓河右,始称名号者,有三十六国,其后分立,乃五十五王

 “秦兼六国,设防止及临洮”是对例6的再证,而且“止及”非常重要,清楚说明秦国在统一全国后修筑的长城仍未突破战国时期秦长城的范围,正好透露了“秦兼六国”时期“临洮”外围仍未统一的历史事实,也是对上例7的互证。

10.《括地志(公元六四二年)辑校·岷州》:“秦陇西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水。岷山在岷州溢乐县南一里,连绵至蜀二千里,皆名岷山。

“秦”统领“陇西临洮县”,这种并列式文法表述正说明当时郡治县治所在地均即今岷州城”的事实。尤其把“秦长城”、“岷山”连带介绍,说明秦长城首起岷州的地理坐标性和历史重要性。特别是“连绵至蜀二千里”,精准说明秦长城设置在这里的不可或缺和不可取代性,反证了秦长城西首起在今临洮古狄道结论的荒谬。岷山之首是蜀防的要害和关键,同时也是防御匈奴逆洮河而上入蜀的要害和关键。因为这是当时陇蜀唯一的最为便捷的通道,防御是绝对不可能缺位的,相配套的县治、郡治政治、军事设置自然不会缺位,也就是说县治、郡治所在地不可能不设置在这儿。

11.《元和郡县图志(公元八一三年)·陇右道上·岷州》“溢乐县,本秦汉之临洮县也,属陇西郡,秦长城,首起县西二十里。始皇三十四年并天下,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12.“岷州,今理溢乐县。春秋及七国时并属秦,蒙恬筑长城之所起也。属陇西郡。长城在今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傍洮而东,即秦之临洮境在此矣。

“郡西”即郡治之西,与下例对长城位置的描述一致而具体。《通典》是唐代著作,《旧唐书》是宋代著作,二者均以本时代视觉谈共同的话题,而且语气极为一致,说明唐宋时史家对蒙恬所筑长城“堑”“塞”等形制心知肚明。

13. 溢乐 秦临洮县,属陇西郡。今州西二十里长城,蒙恬所筑。岷山,在县南一里。崆峒山,县西二十里。 

14.昔秦并天下,裂地为四十九郡,郡置守尉,以御史监之。其地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南带,皆际海滨

15.昔秦并天下,裂地为四十九郡,郡置守尉,以御史监之。其地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南带,皆际海滨。汉兴,以秦郡稍大,析置郡国

16.秦筑临洮而宗社覆

17.秦塞属于临洮,名子不悟

这一记录不应忽视,再次说明只有临洮秦长城才以”为基本形制,“秦塞”是临洮长城的专属特征。

18. 《元丰九域志(公元一〇八〇年)·岷州》:“岷山,无树木,西有天女堆,天女祠在其上。秦筑长城,起于州界。

19.西和州——建置沿革——禹贡雍州之域。……形胜一一内则屏翰蜀门。北并洮、叠。秦城起于州界。侨(客居异地)治白石镇。据南山建城   

起于州界的两条记录均出自宋代两部著作。那么,这是哪个州呢?显然不是雍州之州,而是岷州之州。岷州以西,在宋代及前各个时代,均没有任何行政建制,何以为界?这里的界不可能准确,仅以秦国当时便于设防的地界为准。真正的州界,就是岷县以西农牧结合带的地域,这个带的纵深往往在几十公里以至百公里不止,跨过这个带就不是秦国设防的范围。这就是实际上的州界。但作为防御地点的选择,必须要选在能够统摄多个地域通道的咽喉位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键要害位置,以起到一个点能够统摄局部性全面防御的功能。

20.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综合如上20条引用及分析,从汉代至清代时间跨度达二千多年,历史、地理等著作十多种,可谓详备矣。这些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史籍并非是对《史记》的简单应和,而是根据各自时代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实际是对《史记》的补充,特别是对秦长城首起地所在位置明确具体描述,长城、崆峒山、岷山、洮河多次并列陈述,就是不自觉的学术互证相互间的真实存在。他们清晰地告诉我们:

——秦长城首起地就是古临洮今岷县的崆峒山,即今十里镇大沟寨五台山。

——秦长城在岷县首起地的核心形制就是“堑”——壕堑,而不是线条型的墙体。在关键位置深挖壕堑,作为塞障,这就是岷县秦长城的基本特征。

——岷县以西,从洮河入口到洮河出口,整个西面就是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从秦国开始一直到宋朝均非中原王朝辖地,也就是说一直是蜂腰位置的边关地带,陇蜀通道上的要害和关键,是历代政权防守的重点。洮河入口与出口形成的断面线就是秦国西面实际的边界线,自然也就是秦国的防御线。但这个防御线,由于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洮河又呈喇叭形从西南进入,形成“U”字形,流经郡县治所腹地又向西北流出。更因这里属于高寒阴湿地域,每到冬天,有多地段洮河结冰为桥,给防御造成极大困难。必须纵深设防,多梯级设防。

——秦昭王时期的陇西郡与秦始皇时期的陇西郡郡治所在地均从属于当时的县治所在地。当时的临洮县是秦国最西部的边关县,是陇西郡设防的核心地带,在整个洮河流域是唯一的一个一级政府——县治单位,因此郡治所在地设在县治所在地必然而正常。

分享到:

TAG: 考证 岷县 秦长城研究 西首起 张润平

张润平 引用 删除 张润平   /   2020-12-24 20:42:03
空间有限,还是我不会操作,文章不全,仅上传一半.欲看全文,请检索《丝绸之路》杂志2019年第四期,百度上有。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张润平

张润平

张润平,男,1963年出生,汉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民族师范学院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羌藏历史、民间文学、民间信仰、藏传佛教、马家窑文化等。出版专著《西天佛子源流录文献与初步研究》《岷县历史文化与民俗散论》《岷县青苗会研究》《洮岷花儿》《花儿暨西北史地探研》,编著《人文岷州》《岷县史话》《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岷州宝卷集成》等,《民族研究》《中国藏学》《丝绸之路》等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3-1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81356
  • 日志数: 301
  • 图片数: 8
  • 文件数: 2
  • 建立时间: 2009-12-19
  • 更新时间: 2024-01-0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