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万建中:建设三山五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7-29 22:27:35

Wan Jianzhong: the Restoration of "Three Mountains and Five Imperial Gardens" is a Long-term Engineering System

  由于存在“三山五园”等历史文化景观,使得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既可以是传统的,又可以是现代的;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让人们看到立足当代的科技成就和辉煌。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three mountains and five imperial gardens" and othe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t has made Being “the World City” a city combines modernity and historical depth.

  文 本刊记者 明星

  “三山五园”——近300年来世界最大的皇家宫苑园林,集中国各地园林之大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性的文化遗产。近期,北京市和海淀区在党代会报告中,把“推进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列为重点文化工程,也体现了北京市和海淀区对这一重大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视。

  “三山五园”文化品牌如何树立?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如何发展?这些课题需要长期关注和深入探讨。近日,《中关村(5.51,0.04,0.73%)》杂志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民俗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建中。就“三山五园”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他给出的建议中肯扼要,引人深思。

  “三山五园”的文化传承

  北京园林文化一路走来,已融汇成一条浩瀚的巨流,绵延不绝。而“三山五园”包含着人们生生不息的渴望: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在行宫文化中,它自成体系,独创一格,奏响了北京传统文化的伟大旋律。

  《中关村》:“三山五园”作为中国近代兴衰的见证,在您心中刻画出怎样的印迹?

  万建中:“三山五园”实际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海淀远不止“三山五园”,英法联军到来之前,海淀的园林非常多,星罗棋布,可以说是一个大花园。方圆几十里,各种园林都聚集在这里,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可以想见,当时海淀园林艺术发展的景象。海淀园林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多姿多彩,令人心驰神往。

  《中关村》:中国历代行宫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将其中的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并广为流传。从您的学科角度来说,“三山五园”在北京的传统文化传承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万建中:中国的行宫和园林是结合在一起的,皇帝办公的地方又是其休闲的地方。在海淀,由于这些密集的行宫,以及各种衙门、行署都建立在周边的地方,还有各个地方的达官贵人来这里休闲,从而提升了整个北京地区的文化品位。园林可以说是上层精英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各种文化艺术,包括当时社会的各类知识精英,都聚集在这里,呈现出当时北京文化尤其是精英文化的繁荣胜景。

  《中关村》:中国的行宫文化大多与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紧密相关。例如,“三山五园”与清代几代皇帝的故事紧密相连。其中,最吸引您的故事是什么?您喜欢用什么视角看待这些历史故事?

  万建中:“三山五园”有它的辉煌,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一个代表;同时,它也是一个惨痛的历史记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后来的八国联军将海淀区的园林艺术毁于一旦。圆明园遗迹足够给我们以震愤,那是外国侵略者赤裸裸的见证,它比任何一种罪证都更具震撼力。在这个地方,它的历史辉煌和留下来的残垣断壁相对比,在人们的记忆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所以说,“三山五园”对中华民族来说,也代表了一种需要不断强盛的愿望。

  《中关村》:“三山五园”代表的是北京皇家文化,其与当地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万建中:“三山五园”作为皇权文化的代表,对海淀区的民间、民俗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具体的,而是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海淀的区域文化艺术品位,使海淀艺术文化不断地向精英文化靠拢。我们看到,海淀区遍布了很多高校、科研机关,这与行宫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海淀由于其文化品位、居住的社会阶层促成了艺术文化的精英意识,这与北京南边的平民化民俗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照。就“三山五园”来讲,它的确是提升了民俗文化的品位,海淀民俗在北京市各个区县里的水平是最高的。

  《中关村》:中国历朝都很重视城市规划在提升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北京皇家园林作为城市建设的典范,为当代的城市规划也起到了很好的参考示范,您可以举几个熟知的例子吗?例如,乾隆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大规模整治了西山水系,也为“三山五园”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万建中:7·21北京暴雨中,海淀这样一个大区并没有死亡数据,这与海淀区的原有的行宫建制、水系保存得相对完好是有关系的。康熙等清朝皇帝之所以来这里建造行宫,主要是看重了海淀区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水系。这里的水系非常发达、非常完善。皇帝的行宫在这里,一些行署、衙门也纷纷建在附近。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优越,这也带动了海淀区的商业文化、宗教文化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进程可以看到,城市建设应该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例如风水等,“三山五园”给我们做出了一个时代的典范。首先,自然生态环境应该是优越的,这样才能够推动城市规划建设,让海淀成为一个宜居的城区、人们向往的地方。

  《中关村》:中国古代,曾有文人学士寻幽探胜,蹑足行宫佛寺,或游览,或访僧,或读书,或隐居。如今,也有诸多文人学士在“三山五园”附近“隐居”,志在探索精深的文化造诣。在您看来,历史上的学士隐居有什么特点?为现今的桃花源式的文化探索提供了哪些好的经验?

  万建中:古代文人学士隐居与现今有本质的区别。“三山五园”有其优越的创作环境、雄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身处这一地域的学者感受到历史的熏陶和厚重的文化感染力,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也使他们的写作与优美的环境融为一体。古代文人隐居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现代作家聚居于此更多的是为了创作环境的一种需要。

  “科技”与“文化”的

  双轮驱动

  北京如何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建构独特、富有魅力的“世界城市”的文化与精神,需要深入关注和探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也不是简单的“科技+文化”,而是通过科技来实现文化支撑,通过文化来引领科技的进步和应用。

  《中关村》:“三山五园”历经数百年沧桑,形成了其独有的皇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城市个性特征。您如何看待它在北京打造“世界城市”中的战略地位?“三山五园”与“世界城市”如何做到相互依存与互动?

  万建中:“世界城市”除了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外,还需要北京城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魅力。“三山五园”恰恰在这方面可以满足“世界城市”的需求。我们说的“三山五园”仅仅是一个数字的概念,其他的星罗棋布的园林在北京还有很多。它们是北京最具特色和魅力的上层文化的体现。它为北京历史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它是不可替代的,是独一无二的。

  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掘“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资源,尽量把这些历史文化建设作为“世界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北京上层精英文化非常发达,主要体现在行宫文化方面。行宫文化又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态,底蕴深厚,外延宽广,可以发掘的东西非常多。如何在“世界城市”的建设中,把“三山五园”的独特魅力呈现出来,还需要我们仔细地去研究。

  “世界城市”与“三山五园”,传统与现代,二者并不矛盾,在这里可以得到完美的结合。如果仅仅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它并不具有独特的魅力,反之,亦然。由于存在“三山五园”等历史文化景观,使得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既可以是传统的,又可以是现代的;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让人们看到立足未来的科技发展的成就和辉煌。

  《中关村》:北京意在打造“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世界城市,而发展文化产业也需要插上“科技和文化”的翅膀。但现实的困境是:“搞文化的不懂科技,搞科技的不懂文化”。那么,如何让文化和科技相融合?如何让企业家精神和学院派风格相融合?

  万建中:北京强调“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尤其是海淀——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科技创新非常发达,但在文化方面,北京往往表现出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貌似文化谁都可以参与、谁都可以说话。文化方面的创新,与科技创新相比更具困难,也更加复杂。文化不像科技,可以做多样的探索,如果文化走了弯路就成了一种破坏。

  “三山五园”是近代的文化遗存,利用不好就是一种破坏。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对其是一种摧毁性的破坏。还有一种破坏,是建设中的破坏。科技和文化的结合是一把双刃剑,利用科技,可以显示出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果文化利用得不好,会形成对文化的破坏。

  海淀有其独特的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有中关村创新园区,又有“三山五园”。在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海淀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在文化方面,如何体现它的文化效益,使文化效益变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成功的事例并不是很突出。它与海淀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现况不是很相称。例如“三山五园”,目前只是一个空间的地理的概念,它的文化品牌并没有完全打造出来。而文化品牌本身就是经济品牌。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文化的发展从来就不是独立的,任何一种文化的呈现都要与相应的经济、科技形态联系在一起。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发展的一个趋势。“三山五园”仅仅是海淀历史文化的一个代表,如何把“三山五园”利用好,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经济效益,还需要仔细地去研究。更主要的还应该去发掘“三山五园”的文化资源,然后拿来理解、进行建设。这一点比文化的产学研的结合更重要。

  《中关村》:北京市是否应该建立起对“三山五园”全面保护和统一管理的体制?例如,开展对北京园林文化实行研究和发展并重,提炼和创新并举,资源共享,有效、有偿运作,社会效益、艺术效果和经济利益相结合等举措。

  万建中:北京有很多园林,其中的大多数园林都已成为废墟,荡然无存了,如畅春园等。在建设过程中如何规划,迫切需要我们去想办法。目前来看,研究得还不够深入,人们更看重的是建设,它是第一位的。

  我认为,建设应该慢下来。首先要做的工作还是把“三山五园”文化本身研究透,将其历史文化资源、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做学术探讨、课题研究,这才是重中之重。我们还存留有多少行宫的文化遗迹?这些遗迹如何被利用才是合理的?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和队伍来做这个事情。

  《中关村》:目前,很多城市正以传统文化景区周边环境整治为核心,拆旧、拆陋、拆违,将文化遗产周边不相协调的建筑进行拆除改造,有重点地恢复和建造一些古建筑,从而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三山五园”景区附近,是否有必要就此规划?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万建中:对于“三山五园”建筑群,不管是景区内部还是区域外的建筑,都应该协调发展,与传统的建筑风格尽量相近。除了颐和园等个别园林外,更多的园林都处在现代建筑的包围之中,使园林处于一个孤立的状态。

  海淀既然有“三山五园”等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在它的文化建造过程中,就应该尽量与历史的氛围相融合,让它有历史的延续感。当然,我也不赞成已经毁坏的建筑进行重建。但是,如何在有条件的基础上给人们留下一些历史记忆,是现在应该做的。

  比较有趣的是,说到“三山五园”,很多海淀居民都不知道,在人们印象里,它只是一个模糊的、鲜为人知的概念。现在,海淀应该做些强化近代历史记忆的工作,使人们都能意识到“三山五园”文化遗产的宝贵性,从而自觉地去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文化产业的“兼容并蓄”

  “天人合一”的园林文化,是否已在人们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传统文化又如何体现出现代的价值?不得不说,文化需要产业的推动,也需要人们的文化自觉。只有文化自觉,才能建立文化自信;只有文化产业化,才能让文化走得更广阔、更持久。现在看来,北京的园林文化产业化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有着波澜壮阔的发展前景。

  《中关村》:“三山五园”作为行宫文化的体现,历史文化积淀雄厚。所以,“三山五园”旅游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从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如何更好地深入发掘“三山五园”人文旅游资源?

  万建中:现在,人们去“三山五园”旅游就是看看风景,看看湖光山色和古建筑。海淀需要把它的内涵充分展示出来,例如艺术层面、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现实的情况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获得的这方面信息非常少。

  我认为,应该提供一些体验,而且是延续体验的过程。如何挖掘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应该成为游客游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其中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拿颐和园来说,可以讲讲颐和园的历史、行宫里人们当时的生活方式,可以通过动漫等数字媒体将其展示出来,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中关村》:“三山五园”作为旧朝行宫、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北京市正在大力推进园林旅游的开发,以此助推经济的发展。“三山五园”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将人与自然、现实与历史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在增强传统文化产业的辐射强度和激励功能上,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万建中:文化的开发、文化资源的利用不能过度,不能一味地去索取。实际上,发展“三山五园”文化就是一种开发,这与“三山五园”的形成脉络是一致的。之所以这里可以成为行宫的聚集地,是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有吸引力。所以,要把“三山五园”本身的环境建设好,发展好,保护好。这种保护和发展就是一种再开发和再利用,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更长远地发展。

  北京原有的行宫文化,带动了周边的商业文化、宗教文化也非常发达。所以说,“三山五园”文化建设本身可做的东西非常多,如何让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如说唱文化等与“三山五园”有关的所有文化因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和恢复,这比一味地发展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来得更持久。我们要认识到,文化的发展不应该是短视的,而应该是长远的。

  《中关村》:传统文化要想得到广泛的传承,就必须与产业相结合。冯小刚的一部部电影,也带动了屏幕中拍摄场地的文化热。可以说,文化一旦成为一种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其他资本所无法比拟的。您认为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体现其现代价值?传统文化产业化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万建中:现在说到传统文化的产业化,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北京老字号。海淀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如何把科技与“三山五园”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是其应该做的。

  科技发展本身也具有一种地域的特点,老字号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品牌。海淀存在的更多的是一些不是老字号的科技品牌,如何在其产品中注入文化的内涵,是需要考虑的事情。例如“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品牌,它与古希腊神话结合在一起,给人以艺术的想象力。

  海淀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怎样使历史文化进入科技领域,这是非常关键的事情。如何让科技产品具有地域文化的魅力,使人们在消费科技产品的同时也在享受一种文化,这样的科技产品才是可持久的。

  我认为,文化是持久的,科技是短命的。因为科技是不断在更新的,而文化是永恒的。苹果的科技产品在不断更新,但苹果品牌的内涵是永恒的。

  《中关村》:目前来看,由“三山五园”衍生出的文化产业更集中地体现在旅游产业上,而更能大放光彩的创意产业却鲜见“三山五园”的身影。即使有,也更多的是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打造的文化事业产品的体现。您认为,在传统文化产业化过程中,需要社会力量以什么方式更好地凝聚?例如专家学者、文化创意企业、景区企业、旅游中介、政府等。

  万建中:产品的开发和传统文化的利用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今最急迫的事情是扩大“三山五园”的影响力,它在全国的影响力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现在,一说到“三山五园”,给人们的印象就是海淀区的园林艺术。所以,它的影响力还不大,魅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在这一时段,怎样把“三山五园”本身的文化建设好是重中之重。研究得到位、宣传得广泛,这个品牌的影响力就会大大提升。

  科技创新也好,文化发展也好,都不能是短平快的发展。“三山五园”建设本身就应该是一个长时间的系统的工程和课题。通过宣传“三山五园”,使人们感受到“三山五园”的魅力,才更有可能让其进入到科技领域和人们的生活中来。

  《中关村》:有人认为,越是经济低迷,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越会获得巨大发展。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否有类似论据作支撑?

  万建中:马克思说过: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平衡的。经济发展萧条过程中,文化也可能出现辉煌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情况,但并不是绝对的。人们都向往中国的宋代,经济发达,文化也达到了一个巅峰,人们生活得非常舒适。这个话题的讨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现象出现,并不是必然规律。经济的发展不一定带动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也并非一定出现在经济繁荣的时代。

  现在,国家把文化提高到与经济同等的地位是非常明智的决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如今不存在没有经济效益的文化。很多地方古代遗迹保存得好的话,就可以带来非常客观的经济效益。所以,要保护好文化,从而更好地发展文化。

  《中关村》:发展“三山五园”文化产业是否要做到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以民族文化为支柱,以地域文化为基础,以旅游文化为龙头?

  万建中:现实就是这样。现在对“三山五园”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旅游方面。因为旅游是现成的产业,也比较安全,不需要做深入地开发。如果要更系统地进行“三山五园”建设,还是要与当地的地域文化乃至北京的文化相结合,突出其独特性和深厚的内涵,从而让“三山五园”带动的文化产业更具广阔性。

  链接:

  万建中,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科研究,在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中国民俗史 、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理论等领域较有成绩。


TAG: 政协委员 党代会报告 mountains cultural presence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4-07-30 04:36:43
乱碰头有了议政权,贺了哦!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713
  • 日志数: 16
  • 文件数: 1
  • 建立时间: 2014-07-25
  • 更新时间: 2014-12-30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