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漫忆当年创刊时(4):1985年的试刊号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0-18 19:51:31 / 个人分类:学术史

查看( 897 ) / 评论( 2 )
  

  4、1985年的试刊号

  1985年10月《民俗研究》总第1期面世。

  当时并没有把这一期称为创刊号,在封面上印的是“试刊 1985”,内文目录上则使用了“试刊号”、“一九八五年十月总第一期”的字样,这说明我们对于创办杂志和杂志的编辑工作还是处在一种摸索、尝试的阶段。说实话,当时也确实是心里没有底,仅凭着一股闯劲和年轻人的热情先把工作做起来、把杂志编印出来再说。

  第1期的稿件全部是约稿。

  首先,属于创刊祝贺之类的贺词、贺信、祝贺文章占了一定的篇幅。钟老寄来了他为杂志题写的刊名,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容肇祖先生、罗致平先生、时任山大校长的吴富恒先生题写了贺词,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杨成志先生专门为杂志创刊撰写了长篇诗体题词,张紫晨(时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发来祝贺文章,段宝林(时任北京大学民俗学会副会长、副教授)、叶大兵(代表浙江民俗学会)、陈之安(时任山大副校长)、关德栋(时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山大教授)、王青山(时任山东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长)为杂志创刊撰写了祝贺文章。这一期设有“本刊专访”栏目,我和简涛分别访问了杨堃博士和乌丙安教授,也属于祝贺的内容。

  其次,是论文和史料一类的文章。

  钟老把新作《<民俗学译文集>序》提供给我们,成为杂志的开篇之作。《民俗学译文集》是王汝澜先生编译的介绍世界民俗学理论的集子,钟老为译文集所写的序言,实际上是一篇全面回顾和介绍中国民俗学历史与现状的长文。王汝澜先生编译的《民俗学译文集》后来难产,直到2005年才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学术丛书”的一种,以《域外民俗学鉴要》之名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简涛的《民俗工程的系统分析》是一篇运用系统工程、马斯洛心理学等西方理论与方法对民俗现象进入深入探讨的论文,在当时和今天重新读来都是十分难得的佳作,该文经过修改后,改名《民俗工程刍议》又在《文史哲》1986年第2期上面发表。陈勤建《论民俗的特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现代社会与民俗学研究》、袁文海《关于建立新型民俗学的思考》、韩峰《习俗与社会控制》、李树军《从社会习俗看“二十四孝”》、莫高的《民俗与旅游》等文章,从各个方面对于民俗学的学科建设、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应用等进行了探讨。

  在这一期发表的文章中,《庙岛列岛信仰民俗初探》的作者宋洪利是哲学系八一级的本科生,写的是他家乡长岛的渔民信仰习俗。《浅谈京剧习俗》一文的作者张金梁先生是山东省戏曲学校的老教师,是著名京剧演员,当年京剧界的“四小名丑”之一。我在上大学期间,痴迷京剧,曾经受山大中文系姜可瑜老师的指派,协助张金梁先生为山东京剧名宿孟丽君先生记述其个人传记,其间,接触到大量关于京剧界的行规、行俗,办杂志时就特别约请张先生撰写了此文。《从“囟毛”说起》的作者黄地丁是赵申老师的笔名。《唐代节日风俗诗选编》的作者张心勤,是在中央民族大学(当时还是中央民族学院)举办的民俗培训班(所谓“黄埔一期”)的学员。当时,山东去学习只有张心勤和路志贞两位学员,张心勤是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路志贞(简涛夫人)是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张心勤后来曾长期在烟台宣传部门工作。

  王云峰的《昌邑小章竹马》一文,值得多写几句。作者王云峰当时是昌邑县剧团的编剧,后来在昌邑文化馆工作。《昌邑小章竹马》记述了山东省昌邑县宋庄乡西小章村的民间文艺活动“跑竹马”,因其内容和表演形式方面的特殊性,发表后引起了多方面的注意。1986年春节期间,我陪同山大中文系的孟广来先生专程去昌邑小章村考察,山东电视台国际部主任丁振隆一行也一同前往。就在那次考察中,丁主任他们拍摄了纪录片《小章竹马》,曾经在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孟广来先生还专门撰写了《竹马·竹马舞·趟马》一文,发表在《民俗研究》1986年第2期上。此后,我还曾陪同韩国、日本等国外学者前往小章村考察。进入本世纪,学弟张士闪在北师大读博,在向我征求博士论文选题意见时,我向他推荐了小章竹马,后来便成为他博士论文的内容。如今,小章竹马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1期的作者实际上有多篇是笔名,因为有几个人都写了不止一篇文章。其中,简涛在这一期中有4篇署名文章:两篇署名是简涛,两篇署名是“路远”。另外,发刊词虽然署名是徐经泽先生,实际上也是以简涛为主撰写的。我有两篇,一篇署的本名,一篇署名“陶冶”。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的李扬先生,当时正跟随乌丙安先生读研究生,这一期他也有两篇文章,一篇署名李扬,另一篇署名“鲁男”。

  《民俗研究》第1期栏目设置比较简单,主要内容——论文和史料性文章——归为一个大栏目,并没有标出栏目的名称,下面设有“本刊专访”、“民俗学讲座”、“民俗学史”、“书评”。这种栏目设置一直延续了三期,到1987年第4期方有较大变动。

  《民俗研究》1-4期的英文目录是请张健先生翻译的。张先生曾任山大外文系主任,是我国著名的英国语言文学教育专家,八十年代中期曾主持教育部课题“中外民俗比较研究”。后来,山大外文系的董元骥教授、吴驩教授等都曾经为杂志翻译过目录。

  《民俗研究》的刊名原想请启功先生题写,未成;后来请山东省老领导高启云先生题写,阴错阳差,写好后竟然在传递过程中弄丢了。最后杂志编好就要下厂付印了,徐先生紧急请出时任山大研究生处处长的书法家孙坚奋先生题写了刊名,现在看到的前4期的刊名就是孙先生的笔迹。1988年杂志改为季刊,李万鹏老师又请蒋维崧先生重新题写了刊名。

  一本杂志,封面如同一个人的脸面,关乎读者对杂志的第一印象。《民俗研究》在筹备过程中,通过当时在山东工艺美院留校任教的潘鲁生先生,求来了张一民先生(时任山东工艺美院教务长,后来曾任山东工艺美院院长)和尚奎舜先生(时任山东工艺美院装潢系主任)两个封面,最后选用张一民先生的设计做了第一期的封面,尚奎舜先生的设计做了扉页。张一民先生设计的封面采用传统民居大门门楼的样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认为是《民俗研究》最好的一个封面。。

  编辑第1期杂志时,我和简涛都没有编辑方面的专业经验,一切都是摸索着干。稿件约齐后,文字方面的处理还好说,怎么把它变成杂志版面呢?时任《文史哲》编辑部主任的丁冠之老师推荐我们去找《文史哲》的编务顾琴芬老师。顾老师非常热情,手把手地教给我们俩如何划版、怎么转页、字号该怎么设置、字体该用哪种、印刷用纸该选多少号的纸,等等。从顾老师家里学完后,我们俩就在新校图书馆社会学系的办公室里挑灯夜战,很快就把第1期的版式等技术方面的活儿干完了。接下来就是印刷了,《民俗研究》的第1期是在泗水县印刷厂印的,因为泗水是简涛的老家,他和县印刷厂的厂长熟悉。

  从1985年8月开始约稿,10月底第1期印刷面世,11月下旬,我和简涛就带着杂志出现在中国民俗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的会场上,《民俗研究》很快得到了全国民俗学界同仁的认可,杂志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图8: 《民俗研究》第1期书影

图8: 《民俗研究》第1期书影

图9:1986年春节与孟广来教授(右二)考察小章竹马.

图9:1986年春节与孟广来教授(右二)考察小章竹马.

TAG: 创刊 山东大学 学术史 叶涛 杂志

风林火山的个人空间 风林火山 发布于2011-10-19 09:48:40
还是当事人说历史给力
真好
真好
真好
鄂西村姑斗你玩 柳倩月 发布于2011-11-06 23:15:32
全面细致地保存本学科的学术史,尤其应当是民俗学学者最擅长的:)支持!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4-16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85710
  • 日志数: 233
  • 图片数: 125
  • 文件数: 47
  • 书签数: 10
  • 建立时间: 2008-09-12
  • 更新时间: 2023-03-1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