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江学者(转贴)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2-08 19:40:12

话说长江学者


                          将无同

     早就听到过“长江学者”这个说法,但具体怎么回事就不清楚了。后来在网上搜索相关报道,才知道“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宗旨是“延揽学界精英,造就学术大师,带动学科建设,赶超国际水平”,具体措施就是“采取一系列超常规的举措吸纳海内外学者精英”。所谓“超常规的举措”,说白了,就是用重金延揽人才。
     这个计划是有道理的,因为杰出人才,不管在海内还是在海外,都已经享受到相当不错的待遇了。如果不用重金及一系列优惠的条件,怎么可能把人家吸纳回来?不过,后来的情况似乎跟最初的设想不太一样了。有人发现,许多单位的许多“长江学者”并不是从外面吸纳来的,而是原来就在本单位工作。这样一来,“长江学者”计划就不一定能起到“吸纳”的作用了,倒是有可能变成一个新的级别。
     原来大学教师的系列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后来又有了“博导”。现在博导的上面又来了“长江”。“长江”是不是就到头了?我看不一定,最近听说正在酝酿建立社科系统的院士制度。如果有了院士,长江学者最多也就是第二等教授了。
     以前听别人说,应该在硕士、博士之上再弄出两个级别,比如“壮士”、“烈士”。这当然是开玩笑了,不过博士的后面的确有“博士后”。“博士后”虽然不是一级学位,但现在似乎也有点“准学位”的意思了。
     概括言之,不论是教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等级系列似乎都有延长的趋势。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大家知道,人闲下来就容易生事,知识分子尤其如此。从这个角度看,“等级系列的延长”是有好处的,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忙着各自上等级,就顾不上操闲心了。这对于社会的稳定是有益处的。但换一个角度看,也会有些问题,可能会与建立“和谐社会”的大目标相矛盾。比如,“长江学者”是有名额限制的,而一个单位的杰出人才很可能比这名额要多得多。怎么办呢?我觉得可以再细分一下,比如分成“长江上游学者”、“长江中游学者”、“长江下游学者”三种类型。长江分完了,还可以再分黄河,如“黄河上游学者”、“黄河中游学者”等等。考虑到要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还可以再搞一些地方性的名目,如“汾河学者”、“松花江学者”等等,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搞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学者系列,如北大就可以设一个“未名湖学者”系列。跟“水”有关的教授系列建立完了,还可以再打“山”的主意,比如“泰山学者”、“黄山学者”,最高级别的自然应该是“珠穆朗玛峰学者”。这么坚持搞若干年,大家就都有头衔了,社会也就能和谐发展了。
    对学校来说,争“长江学者”意义重大,多一个长江学者,就多一份经费、多一份荣誉,这就跟各学校争“博士点”一样。前两月出席一场宴会,某地高校校长率领属下一班干部前来北京活动博士点,他说,希望在座诸位如果见到他们的申报材料后能多说好话。可能觉得话太露骨了,校长最后又补充说:“请大家举杯,工作是暂时的,友谊是长存的。”呵呵,的确,只要他愿意请客,友谊地久天长。当然,工作是另一回事。(来源:www.wangf.net)


分享到:

TAG: 长江 学者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