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义姑姊"型传说的考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3-20 08:13:00 / 天气: 阴雨 / 心情: 平静
摘要:“鲁义姑姊”型传说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中、华南、华东都有流传,这些传说虽基本情节相同,但每则却
蕴涵着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鲁义姑姊;民间传说;情节;样本
《列女传》“节义传”中有一则“鲁义姑姊”传:
鲁义姑姊者,鲁野之妇人也。齐攻鲁,至郊,望见一妇人抱一儿携一儿而行。军且及之,弃其所抱,抱其所携而走山,儿随而啼,妇人遂行不顾。齐将问儿曰:“走者尔母耶?”曰:“是也。”“母所抱者谁也?”曰:“不知也。”齐将乃追之,军士引弓将射之,曰:“止!不止!吾将射尔。”妇人乃还。齐将问所抱者谁也,所弃者谁也。对曰:“所抱者妾兄之子也,所弃者妾之子也。见军之至,力不能两护,故弃妾之子。”齐将曰:“子之于母,其亲爱也,痛甚于心。今释之而反抱兄之子,何也?”妇人曰:“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夫背公义而向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则鲁君不吾蓄,丈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夫如是,则肋肩无所容,而累足无所履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故忍弃子而行义,不能无义而视鲁国。”于是齐将按兵而止,使人言于齐君曰:“鲁未可伐也。乃至于境,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于朝臣士大夫乎?请还。”齐君许之。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
与此传同型的传说,就我们有限的涉猎,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中、华南、华东都有流传,这些传说虽基本情节相同,但每则却蕴涵着不同的意义。为此,笔者拟对其稍作考察。
一、传说的有关概况
根据我们的大致调查检索,这类传说有如下几种有代表性的样本。
1.解释风俗的样本
有关解释风俗的样本异式较多、流传地区较广的传说,按其黏着点的不同,可分为端午节挂艾蒿,节日挂葛藤、挂茶壶等。
样本一:端午节挂艾蒿的传说
(1)有一年,风调雨顺,麦苗长得特别好,麦收时,打的麦子非常多,家家户户,大囤满小囤流。有一天,天上的一位老神仙下凡,看看天底下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他到了一个庄子上空,落下云头,在村外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小老头儿,穿得破破烂烂,一手提着打狗棍,一手端着讨饭瓢。他走进一户人家,一进门,就看见一个妇人正在喂猪,猪食槽子里的猪食,哪里是用皮子和糠煮的,原来是白面汤!白面汤里,还有整块的烙饼和半拉的馒头。往屋里一看,灶台灶脑,扔得都是饭。老人说:“大嫂大嫂行行好,给我点儿饭吃吧。我已经两天没有吃一口饭啦!”那妇人把嘴一撇:“快给我滚出去!谁有东西给你吃?给你吃了,还不如喂猪呢,喂肥了猪,过年还可以杀肉吃,给你吃管什么用!”老神仙听了,十分气恼,但是他强忍着怒火说:“我已经三天没喝一口水了,既然不给我一点饭吃,总该给我一碗凉水喝吧?”那妇人用白眼翻弄了两下子,随手从墙上摘下一把笊篱,讥讽地说:“你如果有本事,就用这把笊篱喝水吧。”这笊篱是用铁丝编的,专门用来捞饺子的,根本盛不住水。老神仙见妇人故意捉弄他,非常生气。心想这儿的人太恶道了,就
用手指在大门墙上画了几下,然后一股青烟儿不见了。喂猪的妇人大吃一惊,再看墙上,写了十个大:“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那妇人这才知道刚才来讨饭的,并不是凡人,自己闯了大祸,非常害怕。
第二天清早,老神仙拿着瘟瓶来到这个村子的上空,刚想往下撒瘟药,忽然看见村头小河里,有一位妇人,抱着一个大孩子,领着一个小孩子,慌慌张张地蹬着河水往对岸走。老神仙觉得很奇怪,又变作个小老头儿,来到河对岸,在妇人身旁说:“我从来还没见过过河的时候,抱着大孩子,领着小孩子。”那妇人说:“老人家,您有所不知,这大孩子,是我丈夫前妻病死时丢下的孩子,小孩子是我亲生的儿子。昨天,我们村的一个不知事儿的妇人,惹怒了一位老神仙,说是今天让我们村起瘟病,全村人都死光。我们只好逃走。蹬水着了凉,容易生病,我怎么能抱着亲生儿子过河,让先头的儿子蹬水呢?”
老神仙听了,心里想,这是一位好心人,同是一村人,心眼儿不一样,不能一样对待。就从地上拔了一棵艾子(又称艾蒿或艾草)说:“你们回村去吧,把这棵艾子插在你家门框或窗框上,瘟病就不会染上你家。”说罢用手一指,河上顿时出现一座大桥。那妇人知道遇见了老神仙,接过艾子,谢过老人,带着两个孩子从桥上走过河去。
那妇人过了河,心想:就我一家人避开瘟病怎么行呢?于是就带着俩孩子拔了一大捆艾子,急急忙忙赶回村子,在每家每户的门框和窗框上都插上了艾子,连那个喂猪的心眼不好使的妇人家也给插上了。老神仙撒下的瘟药没处落,就随风飘到大海里去了。那天正是五月初五。村子里的人都感谢这位善良的大嫂,从那以后,
每到旧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门窗插艾子,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2)传说唐朝末期,黄巢带领农民起义军攻打长安。这年五月初四,路遇一个中年妇女。这妇女背上驮着个大伢,手上牵着个细伢,上气不接下气地在乱军中逃跑。途中遇到黄巢一行,来不及躲避,黄巢一见,便问道:“你背的大伢是你亲生的吧?你这不义之妇,背大牵小,只顾自己的儿子而不顾别人的儿子,我要杀掉你!”那妇人吓得战战兢兢,急忙跪地求饶说:“王爷息怒,容贫妇回禀,这大伢是我的侄儿,小的是我的亲生子,因我丈夫的弟弟和弟媳都死于朝中军官之手,我若不保护好他,叔叔就要绝代;我的丈夫还在,还能再生,所以背大牵小。”黄巢
听了,说道:“原来你是个义妇,免杀,放你走路。”可这妇人仍然跪地不起,说道:“王爷,请你把这孩子收下,把我杀了吧。”黄巢说:“这是为何?”妇人说:
“你虽然放了我,恐怕你的部下不明下情,仍会杀死我的,我难免一死。”黄巢说道:“你起来,带着两个孩子回家,不要跑反了,你在门口插上艾蒿,我通知我的部下,见门口插艾蒿的不杀就是了。”妇人回家后,就把这事告诉了村里人。后来家家门前插上了艾蒿。结果黄巢的部队到这里看到门前的艾蒿就走了。村里没有一个人受害。于是,后来有一个传说就是五月五这天在门上插艾蒿,可以避乱。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3)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无数,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听了,就对那妇人说:“大嫂,你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地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4)据说,黄巢起义时到处杀人放火,抢劫掳掠,老百姓一听说黄巢兵来,便携男拖女四散逃跑。有一年的端午节,有个中年妇女背着一个年纪较大的男孩,手上却拉着一个还不太会走路的小孩在逃命,正好碰上黄巢。黄巢感到不合情理,也有点不公平,便发问道:“嫂嫂,你为何逃跑?又为何大的背着走,小的拉着走?”这位妇女回答说:“我们是怕黄巢千岁的兵来伤害,故此逃命。这个大的是我小郎(夫弟),小的是我儿子。婆婆已不在人世,不能再生儿子,我还年轻可以再生,故一旦兵来,我可背着小郎先跑。”黄巢为其精神感动,故对这位善良的妇女说:“你不要跑,回去在家门上插上艾叶之类的东西,黄巢的兵士就不会进来伤害。”这位善良的妇女回家照此办理,同时也转告乡亲们,果真避免了这些灾难。所以,端午节插艾叶就成为一种风俗。
样本二:端午节挂葛藤的传说
葛藤坑住着一大村人,有一中年妇女,听说黄巢兵来了,身背侄儿,手牵亲生儿子逃难,恰被黄巢带兵追着。黄巢问她:“你为什么逃走?”妇女说:“听说黄巢来了要杀人放火。”妇女不知问她的人就是黄巢。黄巢再问她:“你背的是谁?手牵的是谁?”妇女说:“背的是我夫兄的儿子,牵的是我的亲生儿。”黄巢觉得奇怪,这妇女不背亲生儿而背同龄的侄儿。“你为什么不背亲生儿,让他步行,却背上侄?”黄巢惊奇地问。妇女从容地说:“我夫兄已死。留下我背上这个孤儿,给我夫妻抚养。如果我遇到了黄巢,可以丢掉儿子,背着侄儿逃走。丢了儿子,我可以再生,丢了侄儿则使夫兄绝嗣,香烟无续。”
黄巢听了,觉得这位妇女很孝义,十分敬佩。便吩咐这妇女说:“你回去把葛藤挂在门上,黄巢兵便不敢骚扰你家。”黄巢也向部下宣布凡挂有葛藤的地方,不得骚扰。妇女在回村的路口,挂上葛藤,这个村便避免了一场灾难。从此,形成了端午节在门口挂葛藤避邪的习俗。
样本三:挂茶壶的传说
唐玄宗年间爆发了“安史之乱”。这一年的秋天,胡兵冲杀而来,村民们跑的跑、逃的逃,来不及跑的就都躲到自己的破屋里。这时只见一个沙姓回族妇人背着一个大女孩,拉着一个小男孩,跌跌撞撞地向外奔跑。一个头领拦住妇人说:“好一个愚妇!按常理,你应背着小的,拉着大的,你为何背着大的而弃小的于不顾?”妇人只好说明,小的是自己的亲骨肉,大的则是自己刚刚在路上捡来的,必须保护
好。头领被感动了,就顺便从地里拔了个萝卜给了妇人,并告诉她:把萝卜挂在自家的门口,我的兵就不会杀你们了。妇人回村后就挨门挨户地告诉乡亲们挂萝卜,待到转身挂自家的萝卜时,胡兵已到村口。妇人忽然发现对门的一家孤儿寡母还没有挂起来,便把手上的萝卜塞给身边的女孩,让她快速到对门挂起来。看看胡兵已经冲到街心,妇人无奈,顺手将茶壶挂在自家的门上。胡兵走了,人们从家里出
来时,才看到这母子二人已经倒在血泊之中。人们为了纪念妇人的救命之恩,全村都改为沙姓,也都加入了伊斯兰教,并且凡有红白喜事,家家都要在门口挂上一把茶壶。
2.解释地名来历的样本
样本四:插花的传说
有一天,传说黄巢的大军就要打到阜阳了,人们像马蜂一样四处逃窜。一位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大男孩,手里牵着一个小男孩正往村外跑,不巧,迎头撞上了黄巢的部队。黄巢见她背着个大孩子,牵着个小孩子,十分纳闷,就喝令她站住,问她:“你为什么背着大的,牵着小的?”那妇女回答:“这大的是我的侄儿,而小的是我的娃。”黄巢听了,随手摘下路边的一朵花对她说:“你不要跑了,回家把花插在门上,就平安无事了。”妇女回家后,立即把这一方法告诉给了乡亲们。等黄巢的军队进村时,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了花,全村没有一人受害。为了纪念这件事,从此,人们就把村庄改叫为“插花”。
样本五:“葛藤坑”的传说
相传当年黄巢造反时,有一位女子因战乱连失亲人,逃亡中,身背侄子,手牵着更年幼的儿子。与黄巢狭路相逢时,黄巢骂她岂有此理:“两个小孩.年纪大、身体好的背在身上,年纪小、身体弱的却拖在后面走路。”那女子不知对方是黄巢,竟说:“身背的是我兄的遗孤,怕被黄巢杀了,断了娘家的血脉;而自己的儿子牵在手上,万一被害了,还可再生。”
黄巢听了心头一软便让女子回家去,并在大门口挂上葛藤,就可免灾。
那女子立即赶回家里,在山坑挂满了葛藤。果然,黄巢的兵马按黄巢的命令,凡是挂了葛藤的地方,不进不杀。于是,保全了整个山坑的男女老少。
从此,后人便把这个地方叫“葛藤坑”。 ’
3.解释植物来历的样本
样本六:艾蒿草来历的传说
传说有一个村子里住着的人,个个都很坏。一天,一个老太太步履蹒跚地从村子里走出来,迎面来了个青年妇女,她一手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老太太挺奇怪.上前问道: “你住在这村子里吗?” 青年妇女点头说是 老太太便责问: “你如何抱着大的,却让小的在地上走呢?” 那妇女回答说: “这大孩子是先房留下的, 小的是我亲生的。” 老太太心里暗想:“这村子里的人个个都坏,这女子的心却真是善良呀!'’ 于是就悄悄地对她说: “明天早晨在太阳还没有出山之前,把你家前后房檐都插上蒿子。” 说完便摇身不见了。
这个妇女回到家后,心里十分不安,前思后想也想不出个道道来。第二天东方刚发白,她就起身按照老太太的嘱咐,割了几捆蒿子,把前后房檐都插上了。她干完刚转身进屋,外面就刮起了狂风,一刹间,四周燃起了熊熊大火。她跑出去一看,左右邻居和整个村子的房子都着火了,只有她家的房子连一根茅草都没有燃着,她抬头看着那些摇曳的蒿子,心里忽然明白了什么,原来这个老太太叫我用蒿子做
暗号呀!从此,人们把这种草叫做暗号。由于时间一长,也就把“暗号”叫成“艾蒿”了。
4.解释神主来历的样本
样本七:夫人庙来历的传说
传说黄巢攻打到英德时,人们纷纷逃跑避难,有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大的、手上牵着一个小的孩子,艰难地向山上跑去,可刚到山脚下,黄巢的军队就赶到了。这个妇女不同寻常的举动,立即引起了黄巢的注意与好奇,他骑马来到这个妇女面前,问道:“你为什么逃跑?”妇女不知道这个问话的就是黄巢,便说:“人们都说黄巢杀人如麻,我们想逃条生路。”黄巢又问:“那逃跑,为什么要背着大的牵着
小的呢?”妇女回答说:“那个大的是我丈夫哥哥的儿子,那个小的是我自己的儿子。”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个妇女说:“我就是黄巢,你放心地背着小的牵着大的回去吧!我不会杀你们这些村民的。”那妇女正在将信将疑时,黄巢已向部下发出了号令,离开了村庄。
村民们为此很感念这位妇女,在她死后,为她建了一座夫人庙,并在村庄免难的那一天都到庙里烧香祭祀。①
二、对传说样本有关问题的考察
1.样本相同部分的考察
第一,核心情节单元相同。从类型学上来说,传说是同一类型的,其核心情节单元是:
(1)有战事或灾难发生,村民躲避战祸或灾难;
(2)村妇背大孩,牵小孩。大孩是别人的,小孩是自己的;
(3)首领或神仙感动,授以标记,不杀;
( 4)妇人告诉他人,他人免祸,自己被杀或未被杀;
(5)人们以标记/地名/庙宇纪念她。
第二,传说的寓意相同。从传说的内容主旨来看,都是推崇一种义的举动和义的境界。
(1)妇人背大牵小;
(2)妇人告知亲邻、村人。
强调义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1)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首领/~LIj人;
(2)化解战争、化解灾难;
(3)拯救了/牺牲了自己,拯救了别人。
第三,传说的女主角相同。从传说的主人公来看,这种传说都是塑造一个普通的女性形象。她既不是生活在天空中的女性神,也不是生活在本地或本族的女性名人,而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
2.样本不同部分的考察
第一,情节背景不同。样本一(1)、六的背景是脱离战争环境的,情节的展开与战争没有关系,对人物的考验是在正常状态下进行的,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考验更显示出其难能可贵,更突出了人心的善良。
第二,人物关系不同。就妇女与所背孩子的关系而言:样本一(1)、六是继母关系;样本一(2)、二、四、七是婶侄关系;样本五是姑侄关系;样本一(4)是叔嫂关系;样本三是路人关系;样本一(3)关系不明。就妇女与问话者的关系而言:样本一(1)、六是人神关系;样本三是妇女与胡兵头领关系;样本一(2)、(3)、(4),样本二、四、五、七是妇女与黄巢的关系。
第三,标记物不同。端午挂艾叶是汉族地区的传说,而端午挂葛藤则是汉族客系人主要是广东客家人的传说。端午节挂艾习俗由来已久,《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可知晋时已有端午挂艾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玉烛宝典》:“五月五日采艾悬于户上,以禳毒气。”唐时这一习俗依然流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则是宋代的习俗。因此明显是一种附会。挂葛藤,则是端午习俗中的新内容,这一新内容,有人认为是:“因为客家
人的祖居地石壁有以葛藤命名的葛藤坑、葛藤坪,而许多客家人的族谱记载族居地为葛藤坑,便把客家人流行的故事与它挂起钩来了。”
第四,标记物含义不同。以艾标志,暗含有将黄巢比作毒气的意思,是人们对黄巢的一种敬畏心理。对习俗来源的解释,是对艾叶功能的一种认识表述。基本上是避自然之邪恶,而联系到黄巢则是由避自然之恶到避社会人为之恶,对这种恶进行了一种隐性表达。壶本是伊斯兰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这里用来解释宗教事项的来历,故事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五,孩子的性别不同。在样本三里,一是妇人背的大孩子是女孩,与其他样本不同;二是女孩是回族妇人捡来的,更表现了妇人的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比汉族的有关传说更凸显其伟大。汉族的传说一般说是哥哥(丈夫的哥哥)或自己的哥哥的后代,虽表现了一种献身精神,但毕竟有一种亲情关系,一种抚养的义务。
第六,祭奠妇人方式不同。样本一、二、三、四是通过年节习俗的标志物来祭奠,是随着习俗的传承而传承,通过标记间接祭奠,但因是附着在习俗上,因之传承的生命力久远;样本七是通过立庙直接祭奠,妇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已转化为神。(通过考察英德民间信仰得知,英德有一流传较广的真主娘娘,据史料记载,真主娘娘确有其人,《重修英德县志》载:“虞氏夫人祠在麻寨乡,败黄巢至三山下,寨祠唐时建造,前遗三石灶高八九丈。” ”用武力抵抗黄巢的传说,或者是民众为强调义的感化力量而改造的,或者是记忆的失误,具体情况待考。)
第七,妇人命运不同。样本三的妇人为了别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更突出了她的崇高和伟大;且其所救的还是汉民的孤儿寡母,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民族情谊。样本一、二、四、五、七的妇人与全村人一起保全了生命。
第八,故事发生的时间不同。一是将时间定在五月初四或五月初五,目的是为了解说挂艾叶的来由。附会因素比较明显。一是不特定的时间,由于时间不特定,因此,就 现了不同的黏着物。
三、对传说样本产生与流传的思考
1.传说样本产生的年代
根据我们所选取的样本来看,样本一(1)、六与其他样本不同,它没有言及传说发生的年代,与妇人相对的主人公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虚无缥缈的仙人,虽具有一定的幻想性因素,具有一些由神话向传说转化的痕迹,但我们却不能说它就是这则传说的源头,是产生在远古时代的。样本一(2)、(3)、(4),样本二、r二、四,则明确地说传说发生的背景是在唐朝,且以黄巢为主人公的为多,既表达
了一种黄巢杀人,但却是有选择地杀人的实情,也表达了一种人们不希望战争的态度和心理。而且传说的核心情节明显是对“鲁义姑姊”核心情节的借用,因此这种类型的传说最早应产生在唐末以后。
2.传说样本流传的原因
一是共同背景下的共同的生活体验的接受。在黄巢当时的活动区域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类型的传说,这是人们对黄巢起义事实的认同。故事开头部分的说明,黄巢杀人是事实,但是人们却在为其杀人进行某些辨证,即以此事实证明,他是有选择地杀人。非黄巢的活动区域则改变故事人物,杀人者是胡兵,黄巢未到过宁夏,而胡兵犯境却是经常的事。二是受文本传播的影响。据我们考察所知,《列女传》“节义传”中的“鲁义姑姊”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书面记载,而据《列女传》是刘向在领校中秘图书时择取古代妇女的典型事迹,“以种类相从”而编成的一部人物事例集可知,其在汉以前既有文字记载,因此,此故事的原型最早应在春秋战国时代。因此,有些接受了这种书面影响的人在传承过程中,出于某种需要,便以故事的核心情节敷衍出新的传说。
3.传说样本流传的地区
根据检索可知,我们发现这一传说样本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南、华东都有流传,但目前却未能发现西南地区有其传说的样本。按民间传说流传与演变的规律,我们认为这一传说在西南地区也应该有所流传,没有发现的原因或许是我们的涉猎有限、或许是未能见诸记载。若确实没有这一传说样本流传,我们则将另行探讨。
① 此则传说为笔者2004年11月在英德西部地区采风时所得。
参考文献:
[1] 白泉.五月初五插艾子[N] 采风,1983—06一O1(4).
[2] 门前插艾蒿[EB/OL].[2007—12—09].http://www.baod一
’aofeng.com/mkc.htm.
[3] 端午节简介[EB/OL].[2007 —12—26].http://www.zuopin3.
bxjyw.com/trwebs/014/zhongguojie/suanwu.htm.
[4] 刘大可.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M].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2002.
[5] 龙坤章,徐名波,谭维专.几陂客家传统村落文化[M]//谭伟伦,曾汉祥.连州的传统经济、宗教与民俗:下.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2005.
[6] 茶壶标志的来历[M]//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
[7] 吴兆洛.插花的传说[J].颍州志讯,1984(2).
[8] 胡希张,莫日芬,董励,张维耿.客家风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9] 娄松搜集整理.艾蒿草的来历[N].采风,1986—06—16(4).
[10]林超富.英德非物质文化遗产[M].英德:政协英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英德市文化广电新闻f出版局,2007.
相关阅读:
- 楚文化摇篮中的古传说群 (乌丙安, 2009-1-26)
- 中韩三苗三危传说——《汉江缘》神话篇文摘 (乌丙安, 2009-1-28)
- 灶神:形象·传说·祭祀 (xiaofang, 2009-1-28)
- 千古流传牛神话 忠厚凶恶各不同 (cfs, 2009-1-29)
-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古时正月初一称为“元旦” (cfs, 2009-1-29)
- 张清水的民间故事、传说类型研究述评 (王焰安, 2009-2-03)
- 有关青岛小云南移民的史实和传说 (浮山老妖, 2009-2-04)
- 浙江省非遗申报——济公传说 (陈华文, 2009-2-19)
- 文学:1.牛郎织女的传说——《汉江缘》文体编文摘 (乌丙安, 2009-2-22)
-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karin, 2009-2-24)
王焰安,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曾出版有《桃文化研究》,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理论著作三等奖
标题搜索
日历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
29 | 30 | 31 |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20321
- 日志数: 417
- 图片数: 13
- 影音数: 1
- 文件数: 138
- 建立时间: 2009-01-01
- 更新时间: 20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