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亩茶花灯:悠久的民间戏曲艺术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4-09 21:37:27

花灯资料图。

采茶戏一直是粤赣客家人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一直以来,文艺界普遍认为采茶戏是在清乾隆年间,由江西传入南雄。而南雄市文艺工作者近日在对一批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进行整理时,却意外地挖掘出了一种与采茶戏极其相似的“茶花灯”。目前,南雄市有关部门展开了一系列拯救“茶花灯”的行动,并计划将南亩镇申报为采茶戏的发源地。

“卖杂货!卖杂货!担子挑上肩,行路荡荡然,一肩挑到呀,姑娘大门前!”日前,记者走进南亩镇里溪村,看到现年83岁的卢道华老人扭动着腰臀,摇摇晃晃地迈起了螃蟹步,嘴里轻松活泼地哼唱着充满生活情趣的小调。一根扁担、一根麻绳、2个小竹凳,就令他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诙谐的“杂货郎”。老人家虽说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身板硬朗,演唱动作娴熟,表演得生动有趣。

卢道华老人告诉记者,“茶花灯”是一种舞蹈和演唱相结合的戏曲艺术,舞蹈演唱一般由五人组成,分别迎龙头、提花灯,龙头凤尾中鲤鱼,动作与舞龙略同,有乐器和锣鼓伴奏。每逢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官田里溪村的“茶花灯”表演队就走村串户献艺讨彩。这一传统戏曲艺术由本村的卢正万公传艺下来,祖辈继承,口口相传,也不知道传承了多少年,自己从13岁就开始学,他是目前南雄少数系统掌握了茶花灯技艺的老人之一。

卢老的搭档是现年51岁的卢飞红。卢飞红说,南亩是古时茶花灯盛行之处,逢年过节必演“南雄灯子”,也就是茶花灯。早在10多岁时,卢飞红就从祖辈处学会了演茶花灯,一直靠口耳相传的形式将茶花灯传授给乡亲们。为了防止年久记忆模糊,他在笔记本上记满了“茶花灯”所唱的曲目。卢飞红介绍说,茶花灯先舞后唱,舞完茶花灯后,留下两位茶女和一个男演员演唱,演唱有《读书歌》、《摘茶歌》、《绣香包歌》。出行时唱《出门歌》,表演结束时唱《谢茶歌》。有时还演唱采茶戏文《补皮鞋》、《卖杂货》、《钓拐》等。

1992年,南亩“茶花灯”在南雄首届青年联欢会上进行表演。这次表演之后,随着村民外出务工增多和现代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冲击等因素,南亩“茶花灯”日渐式微,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熟悉茶花灯的老人一个接一个地辞世,愿意学这种古老小调的人越来越少。为了避免让茶花灯失传,卢飞红于是开始将自己会唱的茶花灯歌词一首一首地记录下来,可惜能唱这些古老歌谣的青壮年已寥寥无几,这门传承了200多年的戏曲艺术面临失传。

文化部门考证,粤北采茶戏是民间灯彩歌舞上形成的剧种,也叫唱花灯、唱花鼓或三脚班。在1959年,将南雄灯子、韶南大茶、连阳调子三个流派统称为粤北采茶戏。而据《中国戏曲志》广东卷记载,南亩茶花灯早在清朝康熙年就已存在,通常由5人组成,在龙头凤尾等配角退场后,主场由两茶女与一茶男演唱半小时至1小时,这种两旦一丑的形式与采茶戏中的“三脚班”相同。无论在形式、曲调还是传统节目上,粤北采茶戏都是与之一脉相承,“茶花灯”极可能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的前身。

为了抢救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茶花灯,目前南雄市文化部门正在组织专人进村入户,对茶花灯的唱腔、曲调、歌词、服装、道具等一整套艺术形式进行整理与归纳。该市还派出专业的演员,向熟悉茶花灯的民间艺人拜师学艺,争取在今年内将茶花灯重新搬上舞台。

该市文化部门还在积极收集资料,准备向上级申报,将南雄南亩作为中国采茶戏的发源地,从而令古老的茶花灯重获新生。

(特约记者 廖春花 通讯员 李子亮)

TAG: 春花 花灯 民间 通讯员 戏曲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王焰安

王焰安

王焰安,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曾出版有《桃文化研究》,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理论著作三等奖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16759
  • 日志数: 417
  • 图片数: 13
  • 影音数: 1
  • 文件数: 138
  • 建立时间: 2009-01-01
  • 更新时间: 2020-04-20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