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三都澳练兵(转)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1-05 12:04:51

建文帝在宁德民间故事十二:郑和三都澳练兵

 

陈永霄

 

     看到生性仁柔,已泣不成声的故君建文帝,郑和伤感不已。这时鸡已叫头遍,郑和还要赶回停泊在三都澳的下西洋船队,他安慰了建文帝几句,说三天后再来看望。于是,他带着中军,顶着黎明前的黑暗,沿着崎岖的山路向霍童汛快步下山。半个时辰后,一干人马到了霍童汛,登上早已守候的这里的小船,这时东方欲晓,天边露出一线亮光,开始渐渐发白。一夜没睡的郑和这时困极了,他顾不上欣赏两岸如诗如画的黎明田园风光,一头钻进船仓,不到一会儿,船仓里便传出鼾声。

    轻舟顺流而下,近看“睡美人”、“狮子峰”渐渐苏醒,远看“大童峰”、“小童峰”挺拔俊秀,“双鲤朝天”似乎刚刚跃出水面,“桃花洲”鸢飞鱼跃,“九里松”列队成行。两岸错落在晨雾中古朴、谧静而朦胧的村庄冒着炊烟,下河的白鹅轻拍着翅膀欢快的叫着,岸边的垂柳与翠竹摇曳着她那婀娜的身姿,等待收获的田野在微风吹拂中起伏着稻浪。锁在烟雾中的霍林宫、文昌阁、仙岩寺、甘露寺的阵阵钟声,到河边汲水的村妇们的互相问候声,骑在牛背上的牧童那清脆的短笛声,在村中、在林中、在河滩上早读的孩童们那朗朗的读书声,纤夫们为逆流而上的船只拉纤的号子声,不时地传到船中。溪南村头原始森林的树稍上停满了数以千计的白鹭,有的在空中盘旋,有的在水面上低飞,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上游洪口上、下村数十名勇敢的放排青年,手拿竹竿,各自站立在一根根漂流的大原木上,“独木冲浪”而下,真是惊险万分的“表演”奇观;九都云气“乌潴滩”那千姿百态被河水溜光的大石头上留下了李白、陆游、司马承桢等许许多多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石刻,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船上的中军护卫们几次想叫起自己的统帅一起欣赏这两岸无限的风光,但看着疲惫不堪而刚刚入睡的郑和,几次欲叫又止。船过九都,已是朝霞满天。小船继续飞舟而下,不一会,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跳出八都海面。

  

   尽管霍童到八都有九曲十八弯五十里水路,但仅一个多时辰,顺流而下的小船已靠上停泊在八都金垂码头的郑和宝船边。这时郑和已经醒来,叫来一个心腹中军,说:“本国使在宁德期间,你负责每天送两条鱼到支提寺,叫附近农家煮好后,由你亲自秘密送给“应文”大师吃,要细心侍候,不得有误!”中军不解,但也不敢多问,领命而去。安排了建文帝吃鱼的事,郑和才登上“天元号”指挥旗舰,王景弘、陈宣等人早已等候在那里。看着郑和布满血丝的眼睛,副国使、太监王景弘关切地问道:“郑大人您辛苦了,是不是先休息一下?”郑和回答:“不休息了,先到漳湾福船厂看一下!”转头向副国使、长江水师都督陈宣说道:“传令下去,各船队从明天开始,就在三都澳进行重新编队,开展下西洋航海训练,惠州推官、马船编队指挥使林泰协助你训练!”陈宣、林泰领命后,郑和才下令宝船解缆起锚升帆,驶往漳湾。

 

   三国时(220—265),宁德属吴国管辖,孙权在宁德漳湾设了一个船坞,于是漳湾从此开始有了造船业(现有十万吨级在建船坞)。说起漳湾,那是郑和慕名已久的地方。从唐代开始,人们把福建沿海生产的船只统称为福船。地处天然深水避风良港三都澳腹地的漳湾福船厂,是当时沿海福船的生产中心而举世闻名。宋元时期,漳湾福船厂进行水密隔仓技术改良(2008年,漳湾福船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1月由福建宁德市蕉城区与泉州晋江市捆绑申报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被列入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密隔仓是宋元时期世界上最领先的技术,即把大船仓分为很多小单元船舱,除为了分类储物方便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安全着想。有了水密隔仓,如船底某一个地方遇到意外碰撞漏水,漏水的也只有一两个小船仓,而不会影响到其它船仓,其它船仓因没有漏水,仍然起承载作用,船只不会在短时间内就沉没。后来这种技术逐渐传向西方,对世界航海史起到了重大的影响。这种里程碑式的航海技术,当然为下西洋的船队统帅郑和所重视。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主要由宝船和福船组成,他送一千尊铁佛到支提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到漳湾福船厂看一看。因为,郑和所征调的福船,有三分之一在这里生产。

 




   

   福船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为中国古代著名海船船型。与其它船相比,福船特有双舵设计,船体高大,上有宽平的甲板、连续的舱口,船的两侧有十二对二十四个炮眼。作为战船用的福船全船分四层,下层是水密隔仓,装土石或货物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福船操纵性好,适合于海上航行,可以作为远洋运输船和战船。据载,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大多数造船史研究者认为,大型宝船为福船或改造的福船船型,在江苏太仓、福建长乐、云南晋宁的郑和纪念馆、陈列馆展出的郑和宝船都是福船船型。

  

 

   漳湾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华物茂,是福船的故乡,也是南宋状元阮登炳(中国历史上总共有504位状元。其中宁德蕉城有余复、阮登炳两人)的家乡,更是后来嘉靖年间戚继光消灭倭寇取得辉煌胜利的主战场。唐宋以来,由于造船业的兴起而繁华一时。人们听说郑和要来漳湾,奔走相告。方圆十里的人们早早就聚集在这里,就是附近宁德县城也是万人空巷,官绅百姓也都纷纷赶到这里。漳湾码头上人山人海,人们争相一睹宝船及下西洋船队统帅郑和的风采。宝船徐徐进港,节日般的码头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霍童线狮(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猴盾畲族歌舞(宁德畲族歌舞与“畲歌双音”双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都舞龙、洋中铁技等各自为阵表演。三十三岁,身高七尺,膀宽腰粗,英武潇洒,一身戎装的郑和在人们的簇拥下来到漳湾福船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已经下海等候郑和征调的三十多艘两千料“八桅透”福船在海面上一字摆开,船坞里还有十多艘福船正在抓紧施工建造。林泰告诉郑和,制造一艘福船,在用料上,需选择既轻便坚固又耐水的木材,从备料、立龙骨到上画油漆,操作极其复杂。漳湾福船船型多样,最具代表性的则为“八桅透”(八桅八帆),制作过程有安竖龙骨、配搭肋骨、组合构件、安装舷板、搭房分仓、做舵立桅等工序,最后经油灰工塞缝、修灰、油漆上画,才算完工。听了林泰的介绍,看到成排成阵的福船,郑和对漳湾福船厂深厚的造船文化与精湛的造船技艺十分满意。

 


   中午,宁德知县贾得善和漳湾乡绅在阮登炳状元祠宴请郑和一行。酒有虎贝黄家老酒与陈普家酒;菜有漳湾熨斗鲟和章鱼、南埕土丁冻、增坂蛏、官井洋大黄鱼(宁德市蕉城区已荣膺“中国大黄鱼之乡”称号)、二都蚶、三都鲍鱼、七都寸金鱼(明朝贡品)、八都鲥鱼、九都毛蟹、云淡海蛎、洋中猪脚冻、东山红糟鸡、上金贝蒸猪头与虎浿虎肉(“宁德古代三大难,海寇倭寇与虎患”,老虎伤人的事经常发生,猎人打虎也是经常的事。二十四都虎浿因经常有老虎在浿河里洗澡而得名);食有城关的鱼丸与肉丸、洋中的黄果与水粉、霍童的八果糕与米糕;果有二都“妃子笑”晚熟荔枝(唐朝贡品)与黄湾的晚熟龙眼(唐朝贡品。宁德市蕉城区已荣获“中国晚熟龙眼之乡”称号)。林泰、贾得善和漳湾乡绅频频劝酒挟菜,席间觥杯交错,谈笑无间,情谊浓浓。刚吃完酒宴,又端上“天山绿茶”(唐朝贡品,称“蜡面贡茶”)。对于宁德淳朴民风与盛情,郑和深深感动,不断称谢。对于宁德的山珍海味、美味佳馔与丰富物产郑和更是赞不绝口。

    饭后,郑和拂去不断袭来的睡意,坚持要到宁德城关天妃宫(即今妈祖庙)拜祭天妃娘娘。做为下西洋的正国使、巡海大臣,担负着维护海上秩序与航海安全的郑和,每到一地,如有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必前往拜祭一番,这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以来雷打不动的“习惯动作”。告别了漳湾的乡绅百姓,顺风顺水的十里水路,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就到了。宝船直泊城关岸尾码头,天妃宫就建在码头边。拜祭完天妃娘娘,郑和一干人登船返航,他不是直接回到停泊在城澳海面的下西洋船队,而是越过青山岛,围着斗姥岛(今斗帽岛)绕了一圈才回到船队。一路上,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郑和,饱览了沿途灵瑞宝塔、橄榄秀屿、富士瑞峰、笔架奇峰、金蛇出洞、金锚挂壁、海中盘景、金龟驮珠、水上猿人、螺壳飞岩、烈马回首、雄鹰展翅、八宝箱石、仙人画壁、恐龙游江等美景奇观之后,心中突然想起什么。他问林泰他们:“这水路,除斗姥岛之外,昨天送佛到支提时,都走过,怎么楞是没发现?”林泰笑了笑,未做回答。王景弘、陈宣也相视一笑。郑和这才想起昨天过东冲海峡时心惊肉跳的那一幕,想起航海经验丰富而又沉着冷静的林泰,他肯定地拍了拍林泰的肩膀,不仅开怀地大笑起来:“哈哈哈哈......!”郑和那爽朗的笑声在三都澳上空回荡。永乐三年(1405),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不久,时任监察御吏的林泰,被永乐帝派到江西任巡按御史,上任时途经江西鄱阳湖,遇到狂风大作,船不能前进,而且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大家束手无策,惊恐万分。这时,渔民的孩子,从小在宁德三都岛黄湾村长大的巡按御史林泰亲自掌舵,并下令水手,不断转动调整船帆方向,利用逆风,“飞舟前进”,这正是当时宁德人“四面刮风,一面使船”的绝活。当地的百姓看了都瞠目结舌,惊奇不已,以为是神仙下凡来江西当官。故事一下子传开,朝野皆知。一个读书人,一个官老爷,都能亲自掌舵,逆风飞舟,可见当时林泰的航海技术非常高。一年后,林泰调任惠州推官。郑和今年下西洋回来后,听到林泰的故事,便充当伯乐,把林泰这匹千里马调到自已的身边,参加了第二次下西洋。昨天,送一千尊铁佛的船只在东冲海峡遇险,若不是林泰大胆建议,推五百尊铁佛下海,后果不堪想象。

 


 

   第二天,郑和开始在三都澳练兵。他登上宝船旗舰指挥台,不断发出命令,旗语手按郑和命令,挥舞令旗用旗语将郑和的命令迅速准确发出。各大小船只,按旗语命令,迅速散开重新整合编队,240多艘大小船只,27800多人,按战船(护航船)、粮船(补给船)、水船(补给船)、马船(运战马的船,战马用于陆地作战)、货船(交易运输船)、坐船(人员转运船)进行分类编队。每只大船都配有官校(船长)、旗军(旗语手)、水手、舵工、民稍、火长、班碇手、办事、书算手、医士以及铁锚、木埝、搭才等匠人。船队设总舵,以郑和为总兵官(统帅),王景弘、陈宣为副总兵官(副帅)。总舵下设两个分踪,七个编队。分踪设都指挥使,由副帅王景弘、陈宣兼任。各编队设指挥使,其中战船编队指挥使由陈宣兼任,粮船编队指挥使由王景弘兼任,马船编队指挥使由林泰担任。总舵旗舰、分踪和编队指挥船还配有通事(翻译)及负责浮水罗盘(指南针)、牵星过洋(观察星相方位,判断船队位置,并绘制成图)操作等高级专业人员。整个船队按总舵、分踪、编队三个层面成“海燕型”基本队形,这种队形,有利于抗击风浪,也有利于抗击军事进攻,更有利于互相联系和照应。每个编队独立行动时按一、三、五、七、九奇数编队,成前三角基本队形。遇到作战或狭长海峡,或一字横队,或一字纵队;或左梯形(/),或右梯形(\);或前三角(△),或后三角(▽),按敌情、地形、水情灵活机动变换队形。郑和命令发布完,各编队指挥使将自己编队,按指定水域迅速带开,各自为阵开展了半个月的分兵训练,半个月后,郑和又把各个编队集中在一起进行合兵训练。

   

 

   从此,郑和每次下西洋的船队到达三都澳时,都要在这里进行补充整编和进行一个月的航海与军事训练。

 

 

参考:

1、吴嘉坤 黄钲平《漳湾福船踏上申报“非遗”之路---央视为福船摇旗呐喊》

2、李松《八闽千姿:古老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忠实守护者》

3、乾隆46年版《宁德县志》

4、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之郑和下西洋》

5、商传《永乐大帝之通使西洋》

6、施鹤群《福船》

 


分享到:

TAG: 故事 建文帝 民间 三都澳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王焰安

王焰安

王焰安,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曾出版有《桃文化研究》,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理论著作三等奖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16759
  • 日志数: 417
  • 图片数: 13
  • 影音数: 1
  • 文件数: 138
  • 建立时间: 2009-01-01
  • 更新时间: 2020-04-20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