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舟为室,浮海而生以浪为枕,对月而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03 16:17:40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背后是无垠的大海,渔歌歌手唱起了延续千百年的曲调。  (场景还原)
  张喜英。
  上世纪60年代的大型歌舞剧《南海长城》运用了很多惠东渔歌的元素。
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惠东渔民痛快淋漓地以歌代言、以歌自娱、以歌解忧

  

  ◎1956年,渔歌歌手苏墨水、苏带心受到了周恩来接见

  

  ◎渔民曾对自己的文化有自卑感,认为这是女人唱的歌

  走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一次。尽管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尽管歌手们即兴而起的歌词你一句也听不懂,但你的注意力却再也难以从她们身上移开。

  那些回转的旋律可能和你听过的所有民歌都不同,渔歌手的生活你也很难想象,但你能明白那里头的情感。很奇妙地,你瞬间被感动。

  那天是个大风天气,十一级台风把海边大排档的顶棚吹得呼啦啦直响。就在这风声里,几位老渔歌手唱起歌来。起头没有伴奏,后来有人拉起了二胡。棚外五十米处,正是波浪翻滚的灰色的大海。歌手们都年岁已高,但波涛声和风声被歌声盖住,听的人都凝神静气,各人心上在起着微妙的变化。

  它不像客家山歌那么直,不像信天游那么高亢,和同是渔歌的咸水歌相比,它曲调又更加优美丰富。旋律中天然带着海的悠远、辽阔和婉转,情感里满含着慨叹命运的伤感、祈祷平安的吟诵。和所有好的音乐一样,它剔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外衣,只是让你被纯粹的音乐光芒笼罩、穿透。

  并不是所有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都能打动今天人们的心。由于此前我们走访的一些舞蹈只留存粗陋的残影,一些音乐多显单调和乏味,去惠东之前我们便疑虑这飘荡在海上千余年的歌曲会不会徒有其名。但在惠东县城的渔歌工作室里,这疑虑被电视里的几首改编渔歌《白丝丝》、《一对龙虾藏礁洲》和《斗歌》打消了大半,待到我们在海边听到这源自海浪和舟楫的和歌,那剩余的疑虑就像是沙滩上的杂物被歌声的浪席卷而去。

  和所有来自民间的音乐一样,惠东渔歌带着惠东渔民特殊的生活印记。以舟为室,浮海而生;以浪为枕,对月而歌———听上去这种生活完全符合人们关于浪漫的想象,但对惠东渔民而言,这只是“落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的另一种说法。

  曾几何时,岸上人是他们几百年来挥之不去的梦魇,他们不能与岸上人通婚,不准穿鞋袜,不准穿新衣服……上岸时,他们只能光脚低头走路,即使是小孩,也能逮着机会就欺负他们一把。今天的渔民新村里,即使已经不用担心风浪,不用遭人白眼,但几百年来生活留下的烙印依然在一些细节中体现:我们看到,渔民新村的房子,大多比路面稍低,类似船舱;渔民总不习惯穿鞋,一进屋就像在船上一样打起赤脚;渔民的孩子,衣服后背上用别针别着一张符保佑平安,据说歌手出去表演时,也总会带上这样的平安符,否则心里就不安定,有时衣服没有口袋,她们会把符扎在头发里。

  “无歌无调憋死人哎,花旦一红无两红……”问起渔歌的来由,惠东渔歌的第二代传人苏缎会即兴创作,张口就来。居于舟楫、随潮来往的渔民们,眼前的大海凶险,身后的岸上难行,不谙文字,不记岁年,唯有以歌代言、以歌自娱、以歌解忧。

  原惠东县文化局副局长、惠东渔歌主要的传承和保护人陈志祥说,渔歌贯穿了渔民生活的全部,渔民习惯于用渔歌叙述事物、表达感情,习惯于把心中所想痛快淋漓地唱出来。久别的亲人团聚,他们会很自然地边拥抱边哭边对唱渔歌,表达他们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庄重的结婚仪式上,双方亲人通过渔歌对唱,叮嘱新人勤俭持家、孝顺父母,祝福新人恩恩爱爱、白头偕老;每届秋夜,渔民更是对月而歌,通宵达旦。

  渔民们从婴孩时开始,就听到妈妈在织着渔网的时候唱着渔歌,等待为生计出海命悬一线的男人归来;年岁稍长,就会在劳作和休息时跟着母亲哼唱,在婚丧嫁娶、祭祀节庆的时候听到人们在歌声中唱出更多悲伤、喜悦、祈祷、调笑、轻诉;当他长成一个正当年的小伙或姑娘,他也就开始和意中人唱那对歌斗歌的调子,编几句类似“阿哥安弓去射鸟,射鸟唔着射着人。阿哥安弓去射鸟,射鸟唔着射着妹”这样巧妙而直白的词句,将自己那不便言说的心思织进歌声中。

  “无歌无调憋死人”,平海镇59岁的渔民苏方泰就是这样长大的。这个留着头长发的老人,就是开头说的那个拉二胡的。他从12岁开始就收集、写作渔歌,一般是女人唱的渔歌,却让这个男人痴迷。他说,他是“拉网唱,摆渡唱,摇橹唱,筛网唱,哪天没事了,坐在那晒太阳,就对歌斗歌。村里有人结婚,拉起二胡就想唱”。

  像苏方泰这样对渔歌痴情的人在年轻一辈中已经很难找到;据说整个惠东唱得好的渔歌歌手也只有十几个了,且大多是中年以上的妇人。这其中的原因,自然也无需多说。但即便在传承濒危、唱手很少的今天,惠东渔歌还顽强地生长在生活的角落,不止在报纸的油墨和电视的色彩里,也在祖孙的嬉戏里,在妇人的闲坐里;老歌手们在家里教孩子们唱,老师们在课堂上教学生们唱。在港口镇、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稔山镇、平海镇和盐洲镇等沿海部分地区,仍保留有唱渔歌的习俗,在婚嫁、亲人团聚、生日庆宴等场合,人们还会请来渔歌手。只不过,苏方泰说,婚嫁时,以前是唱古老的婚嫁调,现在编了很多新词,加进了“我爱你、你爱我”。

  承认“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不必“强之使同”的文化多元化早已成为潮流,但对于惠东渔歌这样的文化而言,渔民们被时代大潮驱使着追求世俗幸福,有时却是自己“强使自同”———谁也不能否认这同样是幸福的一种;最后,保护渔歌倒变成了政府“强之使异”———保持所谓的地方文化特色。一种文化的形成,出于地域特性和习俗,但是一种文化的认知和传播,却需要它突破地域,被所有人理解。

  这并不是不可能的。台湾原住民音乐经过胡德夫、张惠妹这些人的演绎,早已不是那些穿着草裙的吼声。惠东渔歌其实也早已被外人所知。1956年,惠东港口镇的渔歌歌手苏墨水、苏带心参加了全国的民间歌曲调演,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和接见;上世纪60年代,中央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渔歌剧《南海长城》名噪一时,其音乐素材就取自惠东渔歌的“妹仔调”和“哦哦香调”,不少演员还在惠东港口镇体验了两个多月的生活;至70年代,广东著名作曲家施明新、杨庶正、徐东蔚等创作的《娶新娘》、《织网》、《海上渔歌》、《渔家四季尽春光》等,也都取材于惠东渔歌,并在全国音乐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有时候,本土人对着本土文化的自豪感,真需要来自外界的褒扬和承认。年轻人认为渔歌土,但年轻人不会认为张惠妹土。当这种文化自豪感弥漫在惠东每个人的生活里,刻意保护才能最终变成自觉保护。惠东渔歌传承人、“广东省民间歌王”李福泰说,他们把改编获奖的渔歌光碟放给渔民听,渔民们惊叹他们的渔歌是那么好听,“以前男人对自己的文化有种自卑感,认为这都是女人唱的歌”。而这些改编的歌曲,远远还没有挖完惠东渔歌的宝藏。

  现在的惠东渔歌,也有改编得悦耳动听的歌曲,像《白丝丝》,也有优秀的年轻演唱者,像来自湖南的民歌歌手张喜英。但这还远远不够,惠东渔歌值得更多的力量挖掘,因为这来自大海深处的美的旋律理应光芒四溢。

  解码惠东渔歌

【起源】

  惠东渔歌是宋朝时由福建沿海传入惠东的浅海渔歌。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沿海渔民的远祖属“疍民”,从福建、潮州一带迁入,分布于平海、稔山等港湾。“疍民”长期过着海上漂流生活,极少上岸,生产单一,生活枯燥,唱渔歌是他们最大的娱乐和精神生活。

【特点】

  惠东渔歌以福佬语(属闽南语系)演唱,曲种繁多,达20多种,其中以“妹子调”、“啊啊香调”等为代表。

  歌词形式是七言四句,八句一节,或杂以三字句、五字句。歌词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一呼一应句式,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自由多变。歌词纯朴,常用赋、比、兴等创作手法,并辅以隐喻、谐音,对现代歌词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题材多为“叙述”、“猜谜”、“问答”等。曲调结构多为五声调式,并以宫、徵两种调式为主。

【风格】

  惠东渔歌曲调婉约悠扬,节奏一顿一挫,偶尔运用木鱼配以歌唱,这些特点都赋予渔歌一种浓郁的宗教意境。沿海渔民在经历着太多风雨险阻时,下意识地将神灵崇拜的音乐元素融入自身传唱的渔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庙堂音乐色彩的渔歌旋律和形式。

  传承人故事

“80后”湘妹子成了“渔歌歌王”

  惠州市歌舞团团员张喜英是一位来自湖南的80后姑娘,却成了年纪轻轻的“渔歌歌后”,接下了渔歌传承这风中的火苗。

  2003年冬天之前,她还从来没听过渔歌。那年冬天的一天,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张喜英跟一帮朋友一起,来到惠东县一家渔村吃饭。渔村就在大海边,几个老渔妇打着赤脚聚在一起。突然,一种满是“啊唉”的旋律就从那些老妇人的嘴中飘了出来。张喜英怔在了那里。

  “当时那一下子,我真的是呆住了。旋律太美了!”张喜英后来才知道,这种无任何乐器伴奏,没有固定歌词、全凭歌者即兴发挥创作的“原始”歌曲就是有数百年历史的原生态惠东渔歌。

  虽然在学校里一直学的是民族唱法,但张喜英几乎是毫不犹豫就下了决定,要去学这个东西。从此,每到周末、寒暑假,惠东县的渔村里,就会出现一个背着背包的女孩子的身影。一开始,对于这个突然出现的“外来者”,那些说着“学佬话”(闽南语系的分支语种)的老渔民们也相当不解。你是谁?为什么要教你?惠东渔歌尽管传唱了数百年,但从来没有外乡者来学过。最终,这些为数不多的老人选择了相信她。

  最难过的还是语言关。很多渔民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普通话也听不懂,所以一开始,她每次去都要带着“翻译”。她逐一拜访当地的老渔歌王,学方言、学旋律。每次学歌都是本地的老师傅们一字一句传授,她看口型记发音。“就照着这个字的谐音念,同时用MP4录下来,回去慢慢研究。”

  2007年10月,张喜英与李福泰合作的男女声原生态渔歌对唱《一对龙虾藏礁洲》和《斗歌》参加在中山市举行的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一下子捧回了两个金奖。2008年,她和李福泰一起,成为首批“广东民间歌王”的候选人。

  张喜英说,渔歌需要改编更多优秀的作品,现在她和李福泰多是用普通话演唱新创造的渔歌,利用一些渔歌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如果唱原生态渔歌,学佬话很少有人能听懂,不利于渔歌的传播”。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王焰安

王焰安

王焰安,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曾出版有《桃文化研究》,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理论著作三等奖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15666
  • 日志数: 417
  • 图片数: 13
  • 影音数: 1
  • 文件数: 138
  • 建立时间: 2009-01-01
  • 更新时间: 2020-04-20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