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丝绸之路的人文生态与旅游业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7-04 20:17:17

 

沿丝绸之路人文生态旅游业

————甘肃定西考察报告

 

                                                                                尹虎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34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一行9人于2009年6月1日至6月11日来到甘肃中部定西市做国情调研,先后对安定区、陇西县、漳县、渭源县、临洮县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工程,以及地方工业发展做了全面调查。从全国来看,像定西这样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艰苦、经济基础薄弱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不在少数,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也多有类似情况。本文认为,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之后,要逐步探索人文生态观念下的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经验,为地方特色旅游事业开辟另一条发展道路。这也是改变目前定西发展模式中文化开发和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有效途径。

 

一、寻觅河西走廊沿丝绸之路的历史遗产与文化资源

 

到过定西的人不难发现,这里的生态极其脆弱,水资源的匮乏最为突出,所谓“陇西苦瘠甲于天下”是过去两个世纪社会与民生的写照。定西曾经是国扶贫困县,10年前基本解决温饱。在这块两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近300万人口,这里黄土丘陵横垣、沟壑纵横、高寒阴湿、干旱少雨、海拔两千到四千米。随着长时段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变化,这里逐渐由人类宜居地演变为生态退化、资源匮乏、生活环境艰苦的地区。但是,若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比如从古代直到宋代,这里曾经水草肥美、气候宜人、人文汇萃、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定西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遗址,战国秦长城西起临洮绵延300公里,李家龙宫吸引了海内外同胞前来寻根问祖,漳县境内的贵清山和遮阳山为国家级自然景区,岷县的民俗文化和红军长征遗址等,这些又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这里的人文传统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是一笔不小的无形资产。

从历史和地理来看,定西一直具有区位优势。史前遗留大量古文化遗迹、中古盛世之际为丝绸之路重镇,今天又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这里是西北东南铁路公路交通交汇之地,有利于人和物产的流动和流通。由上述几个关键要素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里应该逐步减少人口压力、现有人口布局上适合向小聚居和小城镇化发展,应努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发展人力资源;在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适宜于较大投入,有选择开发,坚持走科学适度和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因此,高科技特色农业和地方产业、物流业、地方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人文生态旅游业等,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即顺应全球化时代的历史潮流,把自然生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与新兴产业和节约型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发展道路。

关于定西的发展,民盟中央在费孝通主席的带领下,从1984年起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持续跟踪调研和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今天定西发展的基本模式。这一思路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1]民盟中央与定西地方政府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方工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等产业化;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除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外,集中力量做好集雨节灌、庭院经济和退耕还林;推动能源建设,发展沼气,启动生态家园工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定西,她仍然处于自然环境较差、生产条件艰苦、经济基础薄弱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我们要发挥民众勤劳苦干精神,调动政府和社会各界帮助扶持力量,依靠、利用、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快地域经济发展,实现人民的富裕生活。

全球化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生活方面的现代化。现代性包含了人们对地方文化和集团文化的认同,这是一种更加自觉的文化上的现代化。在定西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瑰丽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间传统、民众的仪式生活等,这些都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是鲜活的、是随时能够激发我们自豪感和灵感的源泉。我们从书写的历史中,从人们的言谈中,从实地的考察中,可以感受到上起省委书记、地方文化工作者,下到普通民众对于本土文化和地方历史的理解和认同。按照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的说法,“地处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以秦安大地湾为代表,遍布全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以及羲皇和女娲的故事,都是灿烂的远古文明的见证,辉映着先民智慧的光芒。”周朝先祖、秦帝国的兴起,西汉与西域的沟通,丝绸之路的开辟、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的兴盛、隋唐鼎盛和陇右的富庶,这些都伴随着英雄豪杰的成长和宏大的历史叙事。陇地自宋代以来逐渐衰落,到近代坐镇陕甘的左宗棠发出“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慨叹,平添了几分历史沧桑、激荡和沉浮。[2]今天的甘肃经历了一个千年的轮回,前甘肃省委书记苏荣做过下面的描述:“近千年间,这块土地上烽火连绵,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生态破坏,更兼有政治凋敝。”[3]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逐渐成为西北工业重地,两弹一星从这里发射,水利工程蓬勃兴起,古老的丝路文化等品牌成为神州翘楚。今天的文人还在沉浸于黄河哺育的文明,述说着马家窑文化、秦长城文化、李氏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

可以肯定地说,当地政府和官员、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已经感到挖掘河西走廊沿丝绸之路的历史遗产与文化资源的必要性。笔者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西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中看到,当地政府提出发展旅游业,为产业开发和农民增收开拓一条新路。该报告简略陈述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渭源莲峰山、漳县贵清山等自然景观,马家窑等国家和省级文物遗址,红色旅游资源,洮岷花儿、傩舞等民间传统,临洮、渭源、漳县的农家乐已经兴起。根据当地政府的初步构想,他们计划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遗址遗迹、生态旅游、以及新兴产业观摩为基本框架,利用既有有交通网络和物流网络以及凭借兰州大经济带区位优势,在十年间打造定西旅游品牌。现在的情况正如该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当地政府认识到,目前他们还没有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业的经济优势,这主要是由于基础建设还有一定距离,接待条件和接待能力不够,专业人才有待培育,旅游促销策略还没有出台。发展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商业投资者、民间社会、旅游服务部门等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在政策上和实际操作上,可以汲取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沿海的经验,积极引进外资和外地投资者进入。要形成政府指导,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切实保护民众利益并使其受益是原则。

 

二、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业优势

 

这方面,中共临洮县委和政府《汇报提纲》(2009年6月5日)已经认识明确,该报告指出临洮历史文化悠久,建制2380多年,本县区位优势明显,她地处洮河下游,与兰州距离不足百公里,交通便利,又是兰州的后花园,为宜居城市。该市水利电力充裕,马铃薯、畜草、蔬菜、花卉特色产业已成规模。当地文化休闲产业开发前景广阔。首先,这里气候相对宜人,盛夏期间堪称天然氧吧。以马家窑文化、战国秦长城遗址、汉代古墓群遗址、唐代哥舒翰纪念碑等历史名胜很多,瑰丽的洮河沿岸风光,彩陶博物馆、洮砚等传统工艺、剪纸、说书、花儿等口头传统样式,都为临洮的文化兴县战略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该县提出的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和文化兴县的大思路,定位是比较可行的。随着该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民众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以及中国未来十年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国的趋势,临洮的地方旅游业有可能趁势崛起。从目前来看,由于兰州城市发展需要转型,比如工业污染,城市交通落后,城市管理面临挑战,城市整体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纷纷来临洮购置房产,选择该地为宜居家园,这里更是假日省会城市的人们休闲的好去处。笔者认为,可以把这里作为甘肃人文旅游和传统文化开发的一个示范区加快建设。

漳县地处甘肃定西南部,面积2000平方公里,海拔1640-3941米,人口20万。这里夏季气候宜人,空气沁人心脾。这里汉代即有建制,文化历史悠久。离县城54公里车程,沿着蜿蜒的山路,进入方圆72公里的原始森林,是远近文明的贵清山和遮阳山国家AAAA级风景区。群峰叠嶂之间,珍奇的紫果云杉挺拔于万壑之中,与湛蓝的天空遥相呼应,恍如人间仙境。在这个海拔20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3-10度的高原山区生长着上百种乔木和灌木,有黄芪、党参等名贵药材,有金钱豹等珍奇动物20余种。这里古迹众多,有明代雪壑禅院遗址,断涧仙桥。现在,景区建设正在进行之中,一座雄伟的佛教大雄宝殿刚刚建成,金碧辉煌。山上的栈道四通八达,水泥道路蜿蜒曲折,景点众多,可以游览数日时光。贵清山是佛教名山,山上保留历代佛教僧人和文人题刻,亭台优美,廊道逶迤。这里现在还有佛教僧尼长期住持修炼,古旧的庙宇和壁画显示出这里曾经香火浓郁。景区开发还在初起阶段,服务设施还远没有到位,建设所需财力物力缺口依然很大,人文景观的打造和宣传,旅游地的定位等,还需要完善。可喜的是县政府已经依靠全国妇联争取到1千万元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项目资金,贵清山旅游景区实现转让,与省内高等学校联合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项目启动。已经完成的休闲度假山庄项目资金超过1700万元。这些都为该县打造“中国绿色名县”开了个好头。

遮阳山为喀斯特地貌,这里水质优良,最适于夏季消暑。自唐宋以来归隐的文人墨客纷纷在崖壁上题诗作文,虽经山雨和冷泉洗涤,仍然历历在目。进入遮阳山口的地方,有一块称为“天坑地缝”的开阔地,四周崖壁千仞,如同一道屏幕,堪称天然大剧场,现在是国家攀岩队训练基地。漳县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墓葬群。另外根据县情介绍,县内还有50多处景点。近年来县里成功举办了三次贵清山旅游文化节暨全国攀岩精英赛,通过赛事活动调动新闻媒体,扩大知名度。另外政府投资500万元加强旅游基础建设,由县旅游公司763万建设遮阳山休闲园,增加停车场,修建网球场等,同时注意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功能。漳县近年来为打造生态县和旅游县,有计划地强化市政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政府意识到未来旅游发展的高要求,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现了超前的设想。笔者认为这是正确的。

渭源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公元前205年设立首阳县,551年改为渭源县。这里是黄河上游文化发祥地。除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之外,这里还有伯夷和叔齐隐居的首阳山、秦长城遗址,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洪武年间修建的悬臂式木质结构的拱桥——灞陵桥,她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县内的首阳山风景区和灞河源风景区已经成为旅游休闲的理想之地。另外该县黄香沟、双石门旅游景区是个得天独厚的高原牧场,那里牧草丰美,林木葱郁,远处雪山与蓝天交映。

陇西县位于甘肃东南部,面积2400平方公里,人口48万。这里是天下李氏发祥地,有千年药乡和西北药都之称,这里又是腊肉之乡,中国铝业重镇,也是西北物流集散地。陇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历了千年沧桑的陇西,曾经人才辈出。这里蜀魏争战之地,丝绸茶马商埠,金元大都会,明清驿站,几度昌盛几度繁荣,也遭遇无数战火。陇西人民今天最感到自豪的是传扬海内外的天下李氏文化,李家龙宫引来世界各个角落的李氏后人,到这里认祖归宗,观光旅游,洽谈商贸。李氏文化已经成为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李氏文化打造成功的经验是,她满足了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和血缘认同的愿望,借助于传统来强化人们的历史感和民族认同感。这是一种精神力量,这也是单纯的物质主义所不能解释的现象。

 

三、在全球化时代开创人文生态旅游的中国道路

 

以现代化发展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在各个地方性层面上,表现为多种模式和多种选择的现代化。与此相关联的是,人们在文化选择上更加注重本土性、民族性和地方特色。我们要顺应时代,那就意味着任何有意义的探索,都与全球化产生紧密联系。我们所处的时代,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文化开发,与现代文化时尚和世界旅游消费的潮流交织在一起。人文生态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历史必然要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都需要大量经过训练的文化工作者不断介入,需要他们以民主的精神来实现官方与民众的互动。

中国旅游业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起步,今天已经成为第三大产业支柱,大众旅游业是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定西旅游业的资源蕴藏和初步开放中,感到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首先,人文生态旅游开发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这方面需要定西市党委的核心领导,需要党委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另外,需要调动和重视民间社会的力量,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需要全民的参与。这方面,定西的新农村建设,生态村建设,村落党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等,都为旅游业的开展提供了综合配套的支持。特色产业和富民工程,都将为未来的旅游业增添活力。

其次,旅游专门机构要开展人文生态旅游的相关调查,比如资源调查,市场调查等。

第三,明确旅游开发的原则性问题。坚持地方特色,坚持文化保护,号召民众参与,与新农村建设和地方基础建设协调发展。

第四,探索多种旅游开发的模式。比如品牌经营模式,节日庆典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乡村游和农家乐模式,度假修养模式等。

笔者通过为期十余日的现地考察,深切感受到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一个文化传统十分深厚的国度里展开的,也是在文化遗产变得越来越珍贵的时候展开的,我们现在要走的道路,必然要强调新兴产业与生态文明相结合,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相结合。定西这块土地在党中央和民主党派的关怀下,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已经走上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道路,这条道路具有广阔的未来前景,因为它坚持的是科学发展观,它强调生态文明,着眼于特色产业,着眼于富民,着眼于社区建设,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这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顺应时代、顺应民意的做法,落实到人文生态旅游的发展上,也同样会成功。

 

致谢

我们还要借此机会感谢定西市有关领导,他们为定西组国情考察工顺利进行给予了巨大帮助。市委宣传部长肖长禄、宣传科科长马步恩、农业局副局长周自清,安定区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长宗学谦、副部长陈树权,定西市政协秘书长杨思聪,陇西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国仓、漳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新定,渭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董治军,临洮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石珍。还有各个乡镇领导,当地村民朋友,没有他们的协助,我们的调研活动不可能这样顺利。

 

 

 

2009年7月3日


[1] 《情系停西——民盟中央帮扶定西记略》序,中共安定区委员会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10月。

[2] 《陇西史话》序,鲁泽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3] 《临洮史话》,陈维山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


TAG: 旅游业 人文 生态 丝绸之路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3-12-0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7318
  • 日志数: 46
  • 图片数: 5
  • 建立时间: 2008-12-30
  • 更新时间: 2012-07-0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