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传说的信仰根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1-10 20:52:15

刘秀传说的信仰根基

尹虎彬

[摘要] 刘秀走国叙事呈现出模式化特点,这是口头传统为保持自身的稳定性所做出的选择。在民间传说中,传统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刘秀传说的历史根源实际上就是古老的动物和植物由来的神话或解释性的传说。由此,可以发现刘秀传说不过是口头传统的延续。这个传统是与古老信仰相关联的。

[关键词] 刘秀走国; 传说; 民间信仰

 

刘秀传说来源较早,大约产生于东汉。《汉书》里留下一些传说的因素;宋元明清戏曲多有表现。从发生学上看刘秀传说,它包括纪述的、创造的和借用的三个来源。其基本类型有鸡鸣型、遗物型、石的动物型、物受咒型。① 从核心意义上说它还有许多神话的成分,尤其一些动物、植物、人工物、自然物的传说,幻想成分大,并且与古老信仰有关。有一些传说是与神话相关联的,如马歇蹄传说、十二个太阳传说、二郎神吃太阳的传说。刘秀传说在核心观念上表达了民间的信仰。

“刘秀走国”中的“走国”二字,取战国晋公子重耳“去国”之意。“王莽赶刘秀”的“赶”字,有“追捕”、“捉拿”、“追捕”、“击杀”某人的意义。刘秀故事包含了英雄故事的基本要素:英雄离去→劫难→获救→凯旋→报恩。刘秀被王莽追杀、走投无路,到一破庙藏身,遇蜘蛛结网而获救,当年救刘秀的这座庙受到皇上敕封。简言之,刘秀走国,遭劫后被营救,营救者最终被敕封。这里,基本的主题和叙事模式几乎是不变的;而且主人公总是刘秀,追杀他的人总是王莽;结局一定是报恩。但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千变万化的,所遇到的劫难也五花八门,营救者和营救的方法也千奇百怪。这些常量和变量的组合排列,使得刘秀的故事,一方面汗牛充栋,另一方面,好像大家说的是一个故事。

营救者可以分为几个大类:(一)植物:桑树、柏树、槐树、枣树;牡丹花、苦菜、马齿苋。(二)动物:马、骡子、狗、鸡、猴子、老牛、老虎、蝼蛄、蚯蚓、蟒蛇、蚂蚁、蛤蟆、老鸹、寒号鸟、蝉、鹊、乌鸦、鹰。(三)自然物:洞、岭、岗、泉、井、坑、山、涧、沟、石。(四)人工物:村、城、店、台、井、营、庙、寺、庵、观、城隍。(五)人、神灵:马武、贾甫、崔报恩、五子、村姑野叟、巫鬼神婆不一而足。营救的办法:马刨出泉水、蝼蛄钻孔通气、蜘蛛结网、村姑的麦仁汤、村姑泼水成海眼、猴子夜尿成甘露、桑葚充饥、扳倒井解渴、拧丝柏藏身、猛虎救驾。总之,救刘秀的人都被封为神,被救的地方都盖了庙。所以,被光武帝所封的庙到处都是,遍及华北每一个角落。就连兽王、树王、虫王也是光武帝封过的。因此,刘秀故事中许多部分,也可以归入地方传说里,因为其中有许多是地名传说。刘秀传说涉及的村名和地名仅仅在河北就有:臧村、五侯村、洗马村、石人村、晒衣村、龙泉村、王莽村、刘秀村;刘秀洞、王莽洞、掩驾沟、藏龙桥、遇皇岗、马武山、老马岭、大冯营、拦驾庵、帽下水、救驾庵、藏驾庵、千秋台、滚龙汤、白鸽井、马刨泉、鹿刨泉、扳倒井;圣姑庙、皇姑庙、大姑庙、光武庙、天下都城隍、拦驾庵、接驾庵、狗塔、明光寺、古化寺。

   一、 营救者和被营救者的故事

1,动物传说

马歇后蹄的传说与蝼蛄救主的故事通常是放在一起被讲述的:王莽赶刘秀→农夫耕田,刘秀墒沟埋身→蝼蛄钻孔通气救主→马抬后蹄护驾→从此马歇脚时总抬起后腿。河北临城即流传一则《耕马救刘秀》的传说。① 在农夫墒沟里埋刘秀的传说里,不仅提到蝼蛄、马,还涉及鸟类的传说,这些鸟因为救主而被封敕或被惩罚:老鸹、老鹰、寒号鸟、寒号鸟、乌鸦、喜鹊。另外,还有些故事涉及蚂蚁、哈蟆、蝉、臭虫。《蝼蛄救主》的叙事模式为:王莽赶刘秀→刘秀犁沟埋身→蝼蛄钻孔通气→蝼蛄被断为两截→刘秀用葛针将蝼蛄身首连起救活→以此解释蝼蛄形体的起源。河北临城有一则《蝼蛄救主》的故事。② 关于蝼蛄救人的神奇传说古已有之。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记载了庞企被蝼蛄所救,故其后世常以四节祠祀之的传说。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百七十三引述了《搜神记》里的这则故事。③ 河北流传《蜘蛛救刘秀》的传说。传说刘秀为脱莽兵追杀,他爬进去的洞口,正好罩着一个大蜘蛛网,等到莽兵赶到,见洞口蜘蛛网完好无损,以为不会藏着什么刘秀,便向别的地方追去了。另外,还有一些传说解释蜘蛛肚子大,是给刘秀气大的,因为它结网救主而未得到回报。另一些传说提到刘秀藏身之处是庙宇,蜘蛛门上结网,骗过莽军。总之,蜘蛛结网救人的母题被保留下来了。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三五记“蜘蛛集而百事喜”。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提到“蛛网救人”的故事类型。河北保定地区流传一则《兽中王的来历》传说,情节梗概如下:刘秀被王莽追到悬崖前,无路可走,纵身跳崖,这时有一只睡觉的猛虎就在崖下,跳崖的刘秀刚好砸在虎背之上,老虎一挺身,爬起来没命地跑,过一片林子后,虎累了,刘秀趁机上了一棵树上,老虎只好在下面观望。这时刘秀向老虎承诺,将来坐了皇帝,一定封虎为兽中之王。④ 河北易县至今仍流传《猛虎救驾》的传说。⑤ 华北广为流传的一则传说,它通常与刘秀走国有关联,这便是《骡子不下驹》的传说。这个传说属于“物受咒型”故事,因动物干扰人事而令其停止某个行为。刘秀为赶军务命令骡子不下驹。⑥

刘秀故事还借用了鸡鸣型传说:刘秀住的村子,公鸡前半夜叫。刘秀听到鸡叫,便拔寨起营上路。王莽城附近的公鸡,后半夜才长鸣报晓,所以王莽错过了时间,没追上刘秀。山西《长治市民间故事集成》有一则《刘秀封鸡》的传说。康迈千《王莽赶刘秀》里有《王莽城的公鸡叫得晚》传说。①

2,植物传说

《椿树被封王》传说,核心内容应为“椿树王”之来历,它与古代信仰有关联,椿为吉祥福瑞之物,史上已有记载。民间祝子发育生长也借椿树示吉,足见这一风俗由来已久。后来人们又是把这一信仰与刘秀走国传说相附会,说这是刘秀封过的,更增加了信仰的权威性。刘秀封树王的传说遍及华北,河北最为集中,几乎县县有此传说,且大致情节相同。仅县卷本中记录的文本即有50多个,这一事实或可说明该传说起源之久远。②河北省满城流传《椿树被封王》,其情节大致相同。③《邢台市故事卷》有《桑葚救刘秀》传说,椿树无功受禄,心是空的,又贿赂虫王,吃桑叶。民间传说认为刘秀食桑子充饥得救,但终未被封王,这是因为桑树不吉利:农家院落,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别栽鬼拍手(槐)。《拧劲柏》故事核心意义是将拧劲柏作为记号。由藏宝物到藏人,这就产生了与刘秀有关的《拧劲柏》传说。④

3,地名传说

这类传说为“遗物型”故事。也属于近乎历史的纪述型。地方风物是一地之特有景物,它包括人工物和自然物,如村、城、店等;桥、井、台、泉、潭等人工遗留物;山、岭、岗、洞、沟、坑等自然景观;寺、庙、庵、观等文化景观。为了增加传说的可信度,人们习惯于根据自己的地方性知识将传说合理化。柳田国男谈到过传说和地方性问题时这样说过:“传说在最初流传时会无可避免地与树木、桥梁、岩石等等产生联系,也就是说经过一段地方化过程。但是,类似风物随处可见,所以还不能把这些特征当作推断传说地方性的依据。神仙落座的树木、英雄落脚的岩石等,并非只有一处,全国各地都有,而且与地方信仰有着密切关联。” ⑤ 历史和地方志记载中与刘秀有关的地名遍布全国,这只能说明刘秀传说的历史很悠久,也说明相关的民间信仰也几乎是全国性的,地方性的特点反映出的是口头传统为了保持自己的稳定性而产生的变异,从表演层面来说是为了便于讲述者的讲述,因为讲述人总是以自己熟悉的地方性知识来演述故事。同时也增加了传说的可信性。河北柏乡县流传一则《斩倒石人问柏乡》的传说。柏乡城北十五里,有个村庄名叫光武庙,它就是当年刘秀斩石人的地方。村中有石碑“汉光武斩石人处”,传为乾隆御笔题字。

 

 

《柏乡县志》卷三:光武庙在县北十五里。① 这段故事,就叫“砍倒石人问柏乡。” 宋代周煇《北辕录》也记载了这个故事。② 可见这个传说是很悠久的。《柏乡县志》卷二:千秋亭,在县北十五里,去旧鄗县八里。本州志,光武斩石人处。今人康迈千编《王莽赶刘秀》收入一篇《刀砍石人问柏乡》的传说,情节同上所述。晒衣村(洗马村)传说很多。《南宫县志》卷二:晒衣村,在城南十里,旧志云,光武遇大风雨,晒衣于此,故名。康迈千《王莽赶刘秀》中有一则传说叫《一片晒衣村》:如今南宫县有一片晒衣村,据说就是刘秀当年晒衣服的地方。河北省广宗县有一则传说《洗马潭和洗马村》。《深泽县志》卷二:息马村在县南十二里滹沱河北,光武曾息马于此,今讹为洗马。《深州志》有凌消村、芜蒌亭。《饶阳志》有麦饭亭,皆云光武渡滹沱处。史书中的记载,为传说之来源。③ 深县至今仍流传《大凌消》的传说。④ 河北与刘秀有关的村名传说,即有:臧村、五侯村、洗马村、马人村、石人村、龙泉村、晒衣村、西三教村;有刘秀洞、王莽沟、掩驾沟、藏龙桥、柳枝桥;有拦驾庵、救驾庵;有鸡鸣台、千秋台等。华北地方志提到的与刘秀有关之地名可以从地方志中略见一斑。⑤

 

4,扳倒井和马刨泉的传说

刘秀故事中,扳倒井和马刨泉传说最为广泛,且于各地之地方志中所记比比皆是。在这些传说中,刘秀已被神化了,他的一些行迹遂成为民间祈愿的对象,所处多见的“光武祠”说明了传说的根在于信仰。《邯郸县志》卷二:扳倒井在城西北二十里。世传光武为王郎所迫,至此饮马,偶无汲具,遂扳倒饮之。今井尚倾侧如故。《乐陵县志》卷二:七十二井,在北路大桑树庄,井周围七十二,名姚期井,传为光武屯兵处,大将姚期所凿。内一井名搬倒井,制尤奇。一名江米井,甜凉如冰。雪坠井者,浮而不沉,盖异迹云。①在刘秀传说的流传地区如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都有流传。近人韩维藩采录之《王莽赶刘秀》传说记载了河南项城的史迹与传说:该地有一汉代留下之破碎城址,为南顿城,城东门有一口老井,名叫搬倒井。这井是斜的,在井口的石上有一石,石上留有一马蹄印子。有一座“光武庙”,庙里的石碑还记载了刘秀搬井这个传说。②任县流传一则《马刨泉》之传说。③

5,刘秀与庙宇起源之传说

庙、祠、寺、庵、观、宫等人工物,为拜祭物所,所拜祭者常与传说中或史上的名人有关。刘秀传说中把蜘蛛救驾,庙里藏身这些因素附会到里面,最终又说明,天下的庙皆为光武帝敕封。刘秀封庙都为附会之说,但它们反映了民众对刘秀这个帝王的崇拜,将神权、皇权交织在一起。由这些传说,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易州后山大庙也传说为刘秀敕建,因为天下的庙都是刘秀修建的。河北安平流传《圣姑庙的传说》。刘秀被一洗衣女所救,她泼水成河,截住莽军。刘秀为报恩而修了这座圣姑庙。(《圣姑庙的传说》,河北保定市新区编《民间故事选》,第90-92页)湖北界首有一化古寺,当年刘秀古寺藏身,巧借蛛网诱骗莽兵退去。刘秀登基,下旨修建了该庙。(《王莽赶刘秀》,黄山书社出版社发行,1989年,第13-15页)枣阳有个感恩寺,刘秀败走枣阳城,庙里藏身,蜘蛛结网,迷惑王莽,得以逃生。(《湖北民间传说故事集·襄阳地区专集》,第22页。枣阳王德文搜集)刘秀喝了村姑的麦仁汤而解了饥渴,坐了皇上后又饱无甘味,虐杀御厨,后来,又于民间查访,请来当年的村姑,品赏往日的麦仁汤,这个传说有些讽喻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但是,我对这类传说的兴趣,在于它与河北民间后土老母一口米饭救刘秀的传说是一脉相承的。后土救主的故事原型就是村姑救驾的故事,这个故事比比皆是,再普通不过了。

二、 刘秀与后土皇帝庙

在河北易县、涞水交界的洪崖山,道教利用了广为流布的民间故事的传统主题,将其纳入宝卷的故事中。当地的动物、植物以及后山风物的传说,都借用了华北其他地方的故事主题,如树中王的传说,蝼蛄、老虎救驾的传说。村姑救驾到了后山成为后土老母救刘秀,民间的麦仁汤成为老母的一口米饭,老母成了皇帝的干妈,民间传说中的蜘蛛救驾,在后山成为丹霞洞汉张姑生香救主,皇帝封庙在这里当然变为封后土皇帝庙了。

可以说,宝卷与民间故事,表现了同一个母题:贾甫耕田救刘秀。但民间故事插入了“蝼蛄救驾”的情节单元,而宝卷里则添加了“真龙现光”的宗教因素。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故事在主题上的改变。宝卷突出了山神、土地神的威力。后山庙壁画第十三品有“猛虎救主”的描绘。这与宝卷和后山一带的故事,它们在核心内容上是一致的。这些不同的文本所共有的母题为:王莽赶刘秀→刘秀跳崖→猛虎救驾脱追兵→刘秀脱难。但在宝卷之中,是后土娘娘差遣山神牵来猛虎搭救小汉主的。在易县后山一带,民众普遍信仰后土奶奶,视其为最高神,该神能统摄下界的一切,山川风物,人鬼神兽,皆受其驱遣,因此,猛虎救驾当然也就成了后土神的意旨了。而民间故事则更加古老,把兽中王的来历,把一些地名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当然,故事中也不免搀杂一些因果报应和忠君思想。显然,民间故事较为单纯,主题鲜明,更为古朴自然。河北一带,还有许多地方传说,将地名、村落的来历与刘秀走国的事件和历史传说联系起来。故事为一个叙事模式:刘秀遭劫难→遇树得救→许愿、还愿(或错封)。刘秀走国故事,绝大多数反映了民间因果报应的观念,有的故事说刘秀未能如实还愿,忘恩负义,因此受到谴责。还有一些后山地名传说,也属于刘秀走国系列。这些故事属于搬倒井、村姑救驾、地名、庙宇来源等主题。这些也是宝卷叙述的主题。

三、 戏曲中的刘秀主题

关于戏剧中的光武中兴主题,朱介凡早有论述。朱介凡《俗文学论集》以翔实的史料,讨论过戏曲中的刘秀主题。据朱氏之统计,宋元明清的杂剧,其以光武中兴为主题者,共有18种;齐如山《同治后五十年间北平恒演剧目》合计927种,有关王莽刘秀的戏12种;皮簧吸收元人杂剧、明代传奇,以及当代各地的地方戏、小调、小曲而形成。① 这其中也有不少王莽、刘秀的戏。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稿》,收有关乎刘秀故事者7种。②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就地所采录的《刘秀走国》,李景汉(编者)对本剧的提要说:“《刘秀走国》这出秧歌,表示做皇帝是真龙,也可以说龙有正气。凡是奸臣宵小都是小蛇。汉高祖斩蛇起义,就是这个意思。秧歌里讲,王莽是个小蛇,刘秀是一盘蛟龙。龙是皇帝的象征,并表示一般人信神话,及女子愿嫁皇帝的心理。”③《戏考》亦见有两出评剧,其一为《刘秀走国》(一名〈鬼神庄〉)。剧情主要是汉刘秀为兴汉而欲求英雄辅佐,久闻姚期大名,与军师邓禹至鬼神庄亲访姚期的事情。④

传说起于史实。朱介凡认为,河北地带刘秀渡滹沱河的那些事,则初始传说,必就在东汉之际。⑤传说又起于宋元以来戏曲搬演的故事。二十八将上应二十八宿之说,汉魏之际,早就有了。刘秀传说充满了神话色彩,像搬倒井、问路石人、蜘蛛网护驾、米泔泉、滹沱河冰合。而《二十八宿上天台》则最具有神话之色彩。整个刘秀之传说,可以视为 “英雄故事”。河北民间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重修后山黄帝庙时,把自己手下的二十八位功臣与二十八宿相配,塑于配殿,籍以的后土黄帝祇保驾护山。今天的后山有玉皇大帝殿,里面有道教壁画,将东汉刘秀的二十八员将上应二十八宿,描绘诩诩如生。⑤

四、 刘秀传说与历史

刘秀(公元前6年到公元前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白水乡(今湖北枣阳市吴店镇)人,两汉开国皇帝。光武九岁而孤,为叔父良所养,性勤于稼穑。刘秀出生时,王莽四十岁。王莽杀平帝,废孺子,建新朝,则当刘秀十一岁至十五岁的少年时代。刘秀二十八岁,起兵反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秀避吏新野,卖谷于宛(今河南南阳)。秀随兄刘縯起兵于舂陵白水乡(今湖北枣阳东),时年二十八岁。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公元23年刘秀被更始帝拜为大司马,封为武信侯,并被派到河北省安抚各郡县。刘秀进至邯郸,见到王郎已被立为天子,且在邯郸建都。为消除隐患,王郎传檄各地,缉拿刘秀。刘秀见势不好,一口气跑到滹沱河边,脱开险境。刘秀一路南下,收拢各地力量,很快发展到几万人。于是,大举攻打王郎,刘秀亲手将王郎杀死。紧接着,刘秀率兵北上,镇压铜马、五幡等农民起义军,兵败于顺水北。起义军穷追不舍,刘秀自投洪崖山,幸遇援兵突骑王丰得救。①公元25年(建武元年)六月,秀即皇帝位于鄗南(今河北柏乡)。他事先“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高五成陌”。已未日,正式在鄗城即皇帝位。在即位的大典中,举行了“燔燎告天,禋于六宗,望于群神”的仪式,表示自己成为上天认可的天子。并在即位仪式上宣读了祝文,其中说:“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群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②

后山奶奶救刘秀以及刘秀走国之传说,与历史事件并不符合,无从考证。据《后汉书》、《易县志》和《藏书》等史料的考证得知,当年刘秀来过河北、易州一带安抚各郡县,镇压农民起义军,兵败于顺水北,自投洪崖山,幸被援兵突骑王丰所救。后山奶奶救刘秀是道教宣传活动的结果。道教理想的境地与追求是两重的。第一是在世俗的、现实的世界上,按道教教义,建立一个理想的王国,即一个极大公平、和平的世界,人人都安居乐业,竟其天年,世界上没有水旱灾害,没有战争,没有疾病。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农民所理想的有灵光圈的王国。王莽篡权,按封建伦理讲是不合情理的,它挑起战乱,弄得整个世界不太平。刘秀是汉室后裔,其反抗王莽,重建汉政权,按封建伦理讲是天经地义的,按道教教义讲这是制止战乱,维护和平,造福人类,符合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境地。后山奶奶救刘秀的故事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痛恨王莽,颂扬刘秀的思想感情。

刘秀传说具有浓厚的泛文化传统和持续的趋同特征,刘秀故事追述了这个国家的共同的历史,而其多种多样的趋异性表明,这些故事有着适应不同时代和地域性的能力。其核心是关于历史人物刘秀的口述传统, 通过这些版本,我们可以发现讲述者,他们对具体的叙事材料的运用,与他们生活的地方有直接联系,如华北的村落、庙宇、水井是地方文化传统的象征物。刘秀传说的叙事模式,更多地吸收了民间的口头传统,农民的色彩很重。史传文学、地方风物传说、元代以来的戏曲,都有刘秀的主题,但是那里渲染的是英雄故事的一些特点。秧歌却在刘秀传说里加上了不少信仰的观念。如秧歌《刘秀走国》表明,刘秀是蛟龙,龙是皇帝的象征,一般人信神话,女子愿意嫁给皇帝的心理。③ 在民众的心里,皇帝秉承天意,受到上方诸神护驾。民间秘密宗教与皇权相攀附,也早就不新鲜。宝卷中的龙牌御制,假借皇帝抬高教派地位。《后土宝卷》里有汉光武帝敕封后土老母,亲临降香,描绘出皇帝大驾的场面。民间传说有大量的村姑救驾主题,刘秀封过的圣姑庙很多。宝卷利用这些传说,把后山大庙说成是刘秀建立的。这些都表现为将信仰转化为现实权威的愿望。刘秀建庙在正统的道教来说是不奇怪的。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主要靠统治者的信仰和支持,以及它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范围和程度。帝王的偏好与民众的兴趣,同样也决定着宗教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各种宗教也会为了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依据皇帝的好尚与民众的趣味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明代即是如此,封建极权制达于顶峰,扩建寺院,滥设斋醮,诸事系听于神、佛。① 刘秀走国与当地历史有关。易州在辽、金、元一度为异族统治。后来的八国联军,反洋教、日本占领,都留下痕迹。民间对皇帝的叙事还有“帝王还家”的模式。刘秀认后土老母为干娘,说明皇帝权力与神权的合一。刘秀可以被视为皇权转化而来的神。

 

 

 

 

 

 

 


[作者简介]尹虎彬(1960—),男,朝鲜族,辽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口头传统研究。北京,100732。

钟敬文: 《中国的地方传说》,《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年第 87-95页。

① 刘吉会口述,爱军搜集整理,采访地点:1987年元月5日黑城中学,原载《中国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河北临城县分卷》,第23页,1987年9月。

②李军山口述,宋连香搜集整理,采访时间、地点:1985年4月2日,黑城中学。原载《中国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河北临城县分卷》,1987年9月。异式:有的故事里,主人公为刘邦(《抚宁民间故事》,第1卷,第209页。)另一传说讲,一游手之徒因盗窃被处死,到阴间向玉帝伸冤,玉帝令其化为蝼蛄再到人间(《张家口市故事卷》,第997-998页,流传地为宣化一带)。在有的传说里,蝼蛄救驾则为李世民征高丽时发生的事(《唐山市故事卷》第138-139页。)

③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百七十三引述《搜神记》下列一段叙述:“晋庐陵太守庞企,自云:其祖坐系狱,忽见蝼蛄行其左右,因谓曰:‘尔有神,能活我死否?’因投食与之,蝼蛄食饭尽而去。而项复来,形体稍大。意异之,复投食与之。数日间,其大如豚,及将刑之夜,蝼蛄夜掘壁为大穴,破械,得从之出亡。后遇赦免,故企世祀蝼蛄焉。”

④ 《骡子不下驹》,于炳文口述,石林整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保定市故事卷》卷二,第26-27页,1988年10月。

⑤见公李《后山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21页。

⑥王刘氏讲述,武文智采录,1986年6月采录于方城县赵洒乡罗渠铺村。原载《南阳民间故事》上卷,中原农民出版社,1990年3月,第86-87页。

① 《王莽城的公鸡叫得晚》,见康迈千《王莽赶刘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石家庄。第62-63页。

②椿,古代传说中的木名。《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秋。”因其长寿,后用来形容高龄。与《椿树被封王》相关联的另一异文则为《桑树为啥气破肚皮》之传说。《农政全书·种植》:“桑,取其干可作骨,取其叶可饲蚕,取其椹可食,可作药。”唐韩愈《赛神》:“麦苗含禭桑生椹,共向田头乐社神。”(见《汉语大辞典》第1242-1243页)

③康保良口述,边守道整理,原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保定市故事卷》卷一卷第27-28页。

④见《任县民间故事集成》第55-56页。

⑤《传说与民间故事》,原载《东方文学研究通讯》2002年第4期。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编印。

①该志书又附[清]魏文毅《募修光武庙疏》:柏邑之有庙,则其来已久,或曰斩石人处也。此其说似近荒唐,然芒碣之蛇,老妪哭之,蛇可以斩,则石亦可斩,理之所无,安保非事之所有耶?或曰光武于此即位,因祀之。考《后汉书》曰:元和三年三月丙子,诏高邑令祠光武于即位坛,此其说确而可据矣。所谓高邑者,非今高邑,即古高城,俗传为王郎城是也。王郎城又讹为王莽城。光武即位鄗南,改为高邑,《汉书》甚明。其后高废,北齐时改建于今之高邑,故古鄗南之庙,乃数千年古祀也。

②明·陶宗仪《说郛》卷五十四引宋代周煇《北辕录》记淳熙间出使,贺金国生辰事,丙中次年(1177年)二月:十九日,至柏乡县,柏乡本春秋晋郭邑之地,汉光武即位于鄗之南。六十里,至赵州,道经光武庙,有二石人首横于路,俗传光武欲渡河,二人致饷,虑洩其踪,乃除之。又云,遇二人,问途不答,怒而斩之,已而皆石也。(明·陶宗仪《说郛》,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7月)《柏乡县志》卷二:千秋亭,在县北十五里,去旧鄗县八里。本州志,光武斩石人处。野史云:汉光武夜至赵州南,迷路,闻人语,问之弗应,见二人立旁,怒拔剑斩之,其一急走,孰视之乃石也。旧有光武庙,嘉靖四十一年知县王楷重修。

③《后汉书·王霸列传》述渡滹沱河事说: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滹沱河,侯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官属大惧。光开令霸往视之。霸恐惊众,欲且前,阻水,还,即诡曰:“冰坚可渡。”官属皆喜。光武笑曰:“侯吏果妄语也”。遂前,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霸护度,未毕数骑而冰解。光武谓霸曰:“安吾众,得济免者,卿之力也。”霸谢曰:“此明公至德,神灵之佑,虽武王白鱼之应,无以加此。”光武谓官属曰:“王霸权以济事,殆天瑞也。”以为军正,爵关内侯。(《后汉书》,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3册第735页。)

④见康迈千《王莽赶刘秀》,第13-14页。

⑤扳倒井(《房县志》)、米泔泉(《唐县志》)、苦水村(《深泽县志》)、千秋亭(《柏乡县志》)、砍石人处(《柏乡县志》)、八角井(蜘蛛结网救驾,《项城县志》)、冰冻村(大凌消,《深泽县志》)、光武台光武庙(《基城县志》)、洗马村、留屯(《深泽县志》)、凌消村、芜蒌亭(《深州县志》)、麦饭亭(《饶阳县志》)、留师村、晒衣村、麦饭亭(《南宫县志》)、刘秀村、王莽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忠义冢(有光武祠,《项城县志》)、汉王台、饮马泉(《唐县志》)、光武台 (《南阳县志》)、昆阳故城(《叶县志》)。 

① 转引自朱介凡《俗文学论集》,第33页。

②韩维藩采录之《王莽赶刘秀》原载1937年12月《孟姜女》一卷二期。本文转引自朱介凡《俗文学论集》第28页。

③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任县综合卷》1987年,第56-57页,程连迹口述)另外,易县、清苑、丰润、获鹿县,山西长治市、晋成市、尧都、寿阳、长治县、浮山县、阳城县;河北送成藁城(“侧口井”)湖北襄阳地区都有马刨泉的传说,而且都与刘秀走国有关联。

 

① 朱介凡1943年著《王莽赶刘秀传说的分析》,见《俗文学论集》第1-120页。

② 齐如山《同治后五十年间北平恒演剧目》,见《齐如山全集》第四册,齐如山先生遗著编印委员会出版。民国68年(1979年)12月。第2561-2586页。

③《定县秧歌选》,李景汉、张世文编,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编,1933年,北平。第223页。 

④ 《戏考》第25册,中华民国十一年十月初版,中华图书馆编辑部。

⑤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至呼沱河,无船,适遇冰合得过,未毕数车而陷。进至下博城西,惶惑不知所之,有白衣老父在道旁,指曰:‘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光武帝纪》又记:“论曰……夜生光武于县舍,有赤光照室中。” (《后汉书》,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册第68页)现代的定县秧歌《刘秀走国》,那小蛇、蛟龙的说法,其初始根基,是从《史记》、《汉书》刘邦斩蛇,白帝子,赤帝子的神话而来。刘秀传说总在汉魏之际。

 

⑤二十八将图画云台,非刘秀在世时事,乃为其死后三年由其儿子做的。《资治通鉴》卷四十四:“帝思中兴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以邓禹为首,次马成、吴汉……又益以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马援以椒房之亲,独不与焉。”(《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版。第4册,第1438页)

①刘秀清剿河北农民军事可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又别号诸贼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荻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后汉书》,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册第16页)刘秀先后同铜马、高湖、重连军作战;同青犊、大肜军作战;同尤来、大抢、五幡、铁胫军作战。建武元年四月,刘秀基本清剿了尤来、大抢、五幡、铁胫军。

②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 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 》 第1册。 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第20页。

③《定县秧歌选》,李景汉、张世文合编,193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第223页。

①《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第814页。

 


TAG: 传说 民间信仰 刘秀走国

引用 删除 梅一朵   /   2010-05-24 00:12:24
老师您好,我与刘秀皇帝也算有缘了,因为我是湖北枣阳人,而且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也要写王莽赶刘秀的民间传说,我看了老师这篇文章收获很大,谢谢。
黄景春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黄景春   /   2009-02-06 11:37:21
好文章!
刘秀传说很多,我也很感兴趣,想搜集并写篇文章,看到尹老师的大作,只好打消前念了.
黄景春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黄景春   /   2009-02-06 11:32:11
椿树被误封为王,我听到的一个版本是:王莽赶刘秀,刘秀不敢进村讨吃的,靠吃枸树果(红色,可食)获救,当时就承诺将来自己称帝,一定封枸树为王.等到刘秀登基后,误将椿树加封为王,枸树听说后气坏了,从此枸树就长得多枝多弯多疙瘩,不成材料.而椿树得到意外加封,喜气洋洋,所以椿树长得高大挺拔,意气风发之像呗.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7692
  • 日志数: 46
  • 图片数: 5
  • 建立时间: 2008-12-30
  • 更新时间: 2012-07-0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