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顶妙峰山庙会香会登记情况的调查报告
贺学君
一,妙峰山庙会香会登记表种类、名称
2004年、2005年我们分别对北京妙峰山春季、秋季庙会进行了考察调查。目前共搜集到的关于妙峰山庙会香会登记表74份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名录类登记表:1,金顶妙峰山花会名录表1份;2,朝金顶妙峰山庙会香会登记表(也称普查表)65份(共66份)。二是联谊会签到表:3,2003年春季庙会花会联谊会签到表1份;4,2004年春季花会会首联谊会签到表1份;5,2004年秋季庙会花会联谊会签到表1份;6,第十三届金顶妙峰山春季庙会花会联谊会签到表(即2005年春季庙会花会联谊会签到表)1份;7,2005年妙峰山传统庙会香会会首联谊会签到表(即2005年秋季庙会联谊会签到表)1份(共5份)。三是花会签到表:8,第十二届金顶妙峰山春季庙会花会签到表(即2004年春季庙会花会签到表)1份;9,第十三届金顶妙峰山春季庙会花会签到表(即2005年春季庙会花会签到表)1份;10,2005年秋季庙会香会签到表1份,(共3份)。
按照调查年份,多2003年春季联谊会一份,缺2004年秋季庙会签到表一份。
二,关于名录登记类表
1,“金顶妙峰山花会名录表”。该表建立的具体时间不知,但是据管理处负责香会工作的王德凤回忆,应该是在1993年定期召开联谊会后的事情,因登记在册的香会都是庙会恢复以后上过山的。我在2004年春季庙会时抄得该份名录,名录上最晚有2000年成立的会(01、02、03年没有新会),2004年进行贺会宣布正式成立,并上山的孙忠喜的小车会没有。可见建表时间应该是在1993年至2000年之间。名录上共登记的香会组织155个,其中包括一人名下有三、四堂会,最多有七堂会的。比如:丰台区岳各庄凌福有:同心如意小车圣会、同心如意双龙圣会、同心如意太狮老会等三堂会。西城马贵祥与他弟弟马贵宝有:太平吉祥中幡圣会、老年同乐天平圣会、太平永善五虎打路、太平前进狮子圣会、太平同乐秧歌会、太平长乐跑驴会、太平乐善中军神耳等七堂会。由于当时签到记录不详细,有的只有会名,没有会首或地址。但是从名录的数字上,可见恢复后香会兴盛之景况。除了新建的艺术团、秧歌队外,有相当部分是成立很早的皇会、老会。现在会首栏中被加上黑框的越来越多,说明会首的老龄化。有的会已中断,有的随着老人的离去,彻底消失。到写报告时,上面已经离去的老人为7位。分别是:白德山、董振平、王井(音xu绞丝旁加容)、王顺福、金福元、梁国强、隋少甫。
该登记表较为简单,不分文会、武会、文场之类。表上只有会首名、会名、地址和电话四项内容,是管理处联系各会的主要依据。(附录1“金顶妙峰山花会名录表”)
2,“朝金顶妙峰山庙会香会登记表”(共65份)。由于国家文化部下达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任务,北京市群艺馆具体执行,门头沟文联与妙峰山管理处,于2005年7月17日联合召开香会会首会议,会上发“朝金顶妙峰山庙会香会登记表”,可视为对妙峰山庙会香会进行的一次普查。妙峰山管理处通知7月17日参加会议对象70名左右,当天参加会议的香会组织65个,人员百余名。发出调查表65份,收回调查表65份。
“朝金顶妙峰山庙会香会登记表”共两页。调查内容:香会全称、会首姓名、成立日期、解放前是否朝顶、是哪年、本会自创建至今重整过几次、哪年、武会还是文会、是否受过皇封、哪一年、香会的表演形式、香会详细通讯地、香会邮编、联系电话。
历代香会组织机构、在历史进程中曾参与过哪些重要活动和受过什么褒奖(含建国后)、妙峰山1990年恢复庙会后朝顶年代及参与人数、其他补充历史资料。共计18项。
从表中反映各会对于自己属于武会还是文会,认识很不一致;也有的对于传统已经不十分清楚,其中也有原来会的内容发生变化或已不齐全等等。比如:刘永亮的万事同禄圣会三家村老运来秧歌队称自己是“文会”;孙德泉妙峰山涧沟村的金顶文场、民间秧歌填“文会”和“文场”两个;范永利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普天同乐民间艺术团填“文、武会”;再有苏学福善缘掸尘修道老会,更名万民同乐,填“文场”;刘鑫民众同乐文场圣会填“文”;宋振生北京市得胜门文场填“文武”;王力宽的广林圣会子弟文场填“武会”。鉴于目前管理处对文、武会以及文场的理解和区分情况,我们按他们所定标准把会分成文会、武会和文场三种类型进行统计(按传统“文场”不算会)。
理解和区分的标准:
一,文会专指,舍茶水、粥、馒头、缘豆以及掸尘、净道、献花等,不带表演功能,被称为具有后勤性质的会;行香的文会中有打击乐的文场,虽有表演功能,但不是主要的。
二,武会专指献艺,具有表演性质的会。一般有前档“练”,后档伴奏乐队一起组成。
武会中还有“文会”、“武会”之分。前者是指带唱,没有高难动作的。典型的是高跷秧歌,有文跷,表演者只走场,摆山子,主要是唱;后者主要是“练”。从他们所带的的高矮瓶中也可以有所区分;会规的13档武会中属于文会的有4档。
三,没有前场“练”,只有乐器队的为“文场”。以前“文场”主要是打击,后加吹奏也被认可。
按上述标准,65份表中属于文会10堂(附录2“甲文会登记表”10份、“文会统计表”1份);武会47档(附录3“乙武会登记表”47份、“武会统计表”1份)、);文场8堂(附录4“丙文场登记表”8份,“文场统计表”1份)。共68份。表上的文、武分类及填表日期为笔者所加,按照成立时间排列先后。
甲,关于“文会”。
文会传统有坐棚和行香两种。从上面所提供理解、区分的标准出发,按理对于“文会”的确定应该较为方便,然而事实也有许多差别。成立于道光三十四年的高山莲灯粥茶老会,他们除了舍粥外,还有高山莲灯、青龙舞狮。发展到现在倒是少了舍粥服务,而更多的则是献艺。如1997年为清华大学运动会开幕式,95-97为香山植物园桃花节以及1999年为香港、澳门回归等都进行过演出,但由于它仍用“高山莲灯粥茶老会”会名,及自己认为应归属“文会”,我们也还是把它划归在“文会”内。再如,成立于光绪十八年的普兴万缘净道圣会,自己没有填属于哪个性质的会,在表演形式栏中填写:文场武狮舞龙。根据此会最早的起因及至今保留会名出发,也仍归入“文会”(行香)之列。我推断这两档会中的青龙和舞龙不是在成立当初就有,而应该是民国以后新增加的内容。中国民间一直有“南龙北狮”的说法,即指北方耍狮子,南方舞龙。民国以前尤其是北京香会中是不允许有龙的。因为历代都称皇上为真龙天子,龙代表皇上,连一切描绘、雕刻、刺绣龙形状的物品,均是皇上专用之物。如有触犯,是要被杀头丢性命的。所以,北京的会中没有舞龙之会。民国以后,皇上没有了,北京的香会中才出现舞龙的,称作龙灯,它一般与狮子一起表演。
10堂文会含:粥茶会1堂(高山莲灯粥茶老会)、茶会2堂(亲朋同乐清茶圣会、全心向善结缘茶会)、献花会1堂(北京丰台德清鲜花圣会)、净道会1堂(普兴万缘净道圣会)、馒头会3堂(同心向善馒头圣会、共心向善馒头圣会、厚德积善馒头圣会)、结缘豆1堂(众心向善结缘老会)掸尘会1堂(倪振山掸尘圣会)。成立于清代3个,80年代5个,90年代2个。其中,受过皇封2个(不十分确切)。
(从略,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贺学君:金顶妙峰山庙会香会登记情况的调查报告.doc(81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