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昌│朱权茶谱与茶俗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09-29 05:50:18
/ 个人分类:江西地域文化
民俗民风丨民俗保护丨民俗传承
茶俗是我国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采。
就南昌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在南昌的乡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南昌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体现南昌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
朱权《茶谱》 朱权(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封宁王。自幼聪颖过人,晚年信奉道教,潜心茶道,著《茶谱》。《茶谱》全书除绪论外,分十六则。在自序中,朱权特别强调品饮应与茶性的浓淡、清和相投合,追求一种栖神物外、遗世独立的境界。在其绪论中,简洁地道出了茶事是雅人之事,用以修身养性。正文首先指出茶的功用有“助诗兴”、“伏睡魔”、“倍清淡”、“中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解酒消食,除烦去腻”的作用。
朱权认为纷芸众多的茶书之中,唯有陆羽和蔡襄得茶之真谛。朱权指出饮茶的最高境界:“会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淡款语,探虚立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神表。”他还认为饼茶不如叶茶,因它保存了茶叶自然的色香形味,后人无不欣然改变原来的饮茶之法而以开水冲叶茶。他对烹饮方法也有重大贡献,独创蒸青叶茶烹饮法,将茶叶蒸过之后,不再捣碎揉团即焙干烹饮。
《茶谱》约成书于正统五年(1440)前后,是明宁王朱权被贬封南昌后,为避成祖疑忌,寄情于山水,究心茶道的心得。宁王朱权所著《茶谱》与采茶戏的产生反映了南昌盛产茶叶和茶文化的发展。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山歌在产茶区广为流传,被人称为“采茶歌”。同时对禅茶也有所影响。
茶俗 南昌人爱喝早茶,俗称“过早”,讲究清茶细点,也就是以品茶为主,像春卷、白糖糕、二来子、馓子、牛舌头、金线吊葫芦等,都曾是南昌人品茶时的传统风味小吃。南昌茶铺前大都挂有黑底金色“茶”字招牌,门外书写“清茶细点,一应俱全”。
店里陈设的主要是八仙方桌和长板凳,每位茶客一套带碗盖、托碟的瓷茶碗和一双竹筷。大茶铺的炉灶一般在店堂中部,多的有10个烟孔,同时用10把锡茶壶烧开水。由老板娘或老账房掌管,普通茶叶是香片,如要龙井、毛尖等高级茶叶则另加费。跑堂的茶房往往有过硬的技巧。送茶时,一手提水壶,一手托茶盘,泡茶送点心一起上。
泡茶时,一手揭开碗盖,一手冲茶,一冲即准,一准即满,不多不少,不会把开水滴在桌上。茶客坐泡第一次茶,叫作“泡头碗”,一般三泡为度。茶客如果有事离座,把茶碗盖翻个面盖好,表示还要来饮茶。茶资低廉,适合平民需求,但茶铺例规,实行早、午、晚三巡,即过了午饭、晚饭时间,需要重新计价。
南昌乡村妇女在“撑夏”之后,有相邀喝立夏茶的习俗。这天妇女聚七家茶,相约欢饮,叫喝“立夏茶”。说这一天不喝茶,则整个夏天就会白天打瞌睡。此俗源于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个农妇,她的7个儿子与儿婿都很恩爱,夏天也要过夫妻生活。在一年立夏日,“撑夏”之后她泡了一壶热茶,命7个媳妇趁热大口喝掉。媳妇们个个都觉得滚烫难喝。农妇就说:“你们只晓得热茶烧心,难道就不晓得热床伤身吗?”一句话说得媳妇们脸红耳赤,从此以后,夏天再也不与丈夫亲热了。故事传开之后,便逐渐形成了喝立夏茶的习俗。
南昌人把茶叶还作为婚礼不可缺少的礼品。把茶叶作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南昌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如今,南昌地区乡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至于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作为礼物时,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

投稿及合作:497869072@qq.com


梅联华,研究馆员(教授)。现主要社会兼职及荣誉有: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餐饮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江西省民俗社会学研究会会长。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文物鉴定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1年9月被评为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2015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2017年1月被评为江西省文化名家。
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评选中获奖。已编著出版《追风问俗》,主编《绳金塔下话南昌》文化系列丛书。著《中国民俗知识丛书·江西民俗》、《赣傩》、《南昌民俗》、《图说南昌民俗》、《江西年俗》、《江西端午》、《江西中秋》、《农耕习俗》、《南昌民间老行当》、《万寿宫的故事》等。
如果您喜欢我的内容,请分享给身边人。
如果您想每天了解我的资讯,请关注我!
如何关注
微信公众号:大梅说民俗
更多精彩
扫一扫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即可关注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