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昌】“以貌取人”典故与南昌历史名人故事(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07-23 06:37:50
/ 个人分类:南昌文化

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不能只凭外表形象作为评品衡量人才优劣的标准,可是,你清楚“以貌取人”的典故吗?你一定想不到,就是这个让孔老夫子“大跌眼镜”并“自我检讨”的人——澹台灭明,为南昌的文化启蒙作出了重要贡献。
澹台灭明 是春秋时鲁国(今山东省南部)武城人,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出生于公元前512年。他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9岁。因为相貌很难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是个平庸之辈,不会有什么成就,并不太注意他。子羽却很想得到孔子的真传,学习期间,他勤奋努力,严谨修行,学问非常好。退出孔子弟子行列后,致力于修身实践,处理问题公正无私,待人很讲义气。但从表面看来,他做事有时不依常规,不循常道,这点不与世俗同流同污的气概并不为一般人所理解。

《论语·雍也》中记载了这么一段。说子游是子羽家乡武城的地方官,孔子问他:“ 你在地方上发现什么贤人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他品行高洁端正,光明磊落,不走歪门邪道,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我的房里来。”应该说,子游是很欣赏子羽的,认为他有君子之才,并把他推荐给孔子。后来,子羽到江淮流域各地去游历,积极传布儒家学术思想,据说,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其才干和品德为当时各诸侯国所认可。作为孔门的传道者之一,他贤名远扬,名声大振。
孔子听说后,感叹人不可以貌相,以外形去判定一个人才,往往会有失误。孔老夫子勇于承认错误,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语“以貌取人”的典故也就由此而来。
春秋时期,南昌属吴国的西境,临楚国的东境,即所谓的“吴头楚尾”,战国时江西全境属楚,长时间维持着封闭而相对和平的生活。鄱阳湖区虽也富饶,经济开发却晚于太湖和洞庭湖地区,文化发展也落后于长江中游的荆州和下游的扬州。

子羽身体力行,教诲生徒,奔走列国,深入南楚腹地,传播齐鲁文化,推动了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其学术思想对楚地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子羽在南昌定居,开设讲坛,“传夫子之道,友教士大夫”,可以说是开宗立派,很有成就,标志着中原文化开始传入南昌地区。
南昌对这位“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倍加敬仰,一是立墓立祠,树碑立亭,以示祭祀;二是吟诗题咏,追慕先人,以示缅怀。南昌市至今还能寻觅到不少有关澹台灭明的史迹。

旧时南昌有“七门”,其中有二门与子羽有关。一是进贤门,据说子羽当年即从这个方向进入,南昌人因希望有更多如他一样的贤士来南昌而命名,有“入仕进第进贤门”之说;二是永和门,又称“澹台门”,因他葬此附近而得名。南昌市东南的进贤县原名为钟陵县,建于晋太康元年,隶属扬州豫章郡,唐武德八年(626),取澹台灭明曾南游至此之意更名为进贤镇。
梅联华,研究馆员(教授)。现主要社会兼职及荣誉有: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餐饮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江西省民俗社会学研究会会长。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文物鉴定组成员。2011年9月被评为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2015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2017年1月被评为江西省文化名家。
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评选中获奖。已编著出版《追风问俗》,主编《绳金塔下话南昌》文化系列丛书。著《中国民俗知识丛书·江西民俗》、《赣傩》、《南昌民俗》、《图说南昌民俗》、《江西年俗》、《江西端午》、《江西中秋》、《农耕习俗》、《南昌民间老行当》、《万寿宫的故事》等。
如果您喜欢我的内容,请分享给身边人。
如果您想每天了解我的资讯,请关注我!
如何关注
微信公众号:大梅说民俗
更多精彩
扫一扫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即可关注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