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端午节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06-18 11:17:49 / 个人分类:民俗江西
【编者的话】2018年6月18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古时候,“端”和“初”同义,“午”和“五”相通。按照十二地支推算,五月刚好是“午月”,故而初五称作“端午”、“午时”、“阳辰”,所以又称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阳节”。“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端午节起源于民间的原始崇拜与迷信观念,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就又被赋予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
开通与吃节饭 端午节的早餐,是一年中最特殊最丰盛的早餐。粽子、包子、盐蛋、茶蛋、发糕堆满一桌,水煮大蒜子更不可少。全家老小围桌而坐,南昌俗谓“开通”。南昌乡俗,中餐一般喜欢吃鹅汤下面。晚餐才是节饭,一般都有十几个菜,全家饮酒说笑,兴尽方散。
食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龙舟竟渡 端午节一项重要节日活动是为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但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的风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竞渡习俗的由来。
南昌市郊划龙船从四月开始筹备,在农历五月五日举行,是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民谚“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到节”。龙船有两种:一种是用来比赛的,船上不插旗帜,数船并进,擂鼓助威,先到目的地者为胜;另一种是用来夺标的,船上彩旗招展,指挥者腰系红带,手持彩旗,站在船头指挥。岸上有人用柳枝作标,系上神帛与铜钱,当夺标龙船靠近时,举标人又跑往别处,龙船也随之时上时下,忽左忽右,颇为壮观。
龙舟有四种规格:大号、二号、三号、小号。无论大小龙舟,其正前方有一半圆形的兽面挡板,一般刻成狮子头,俗称为“吞口”,另外再给龙舟装上用樟木雕制的龙头,龙头和“吞口”上都刻有“王”字。龙舟全用杉木制成,按规格分成9 、11、12、13舱,龙舟尾尖状而高高翘起,另还有插着画有花纹的条形木板。每年五月初一,参赛龙舟下水训练。按旧俗,龙舟下水前要设坛举祭方可开始划动。
安义打制龙舟时,要请打制龙舟的术匠举行祭祀仪式。待新龙舟做好后,须将龙舟顺转过来,再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叠成的五彩布分别钉在龙舟头的两边,捉一只大公鸡割开鸡喉,对准龙舟的中心主梁点鸡血,俗称此为“祭梁”。祭梁之后木匠须唱彩词“一进船头生百福,二进船头状元红”等吉利语。等吉利话讲完,东家须付给唱彩词的木匠一个红包,以谢他的良好祝愿。
观龙舟赛,是端午节的盛举,每当此时,往往万人空巷,沿河两岸人山人海,喧闹欢呼至暮始散。滕王阁、市郊施家窑曾是观龙舟竞赛最热闹的场所。南昌的龙舟赛各县各具特色,以安义县的最为壮观。安义县的石鼻乡、万埠镇和龙潘镇的龙舟赛,自明朝以来就相当出名。每年五月初五,成千上万的人围观在安义的潦河两岸,等待各村各乡的龙舟赛开始。大约在上午9时,潦河里的龙舟争先恐后地朝前猛划。龙舟有的为黄色、有的为红色、有的为黑色,还有白色的、绿色的,使200米宽的潦河上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绚丽壮观的图画。古人有竹枝词为证:“五月榴花五月红,雄黄角忝尽古风。丝丝绣出儿童佩,万埠龙津封淖中。
射柳、打马球 与南方的赛龙舟不同,最具北方特色的是射箭和打马球。我国北方各民族从来没有端午节竞渡习俗,更不知道南国汉族还有一位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是,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午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射柳。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
击鞠亦即打马球,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经济娱乐活动之一。相传,唐玄宗李隆基便是这项运动的爱好者。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避恶 汉代时,阴阳观念盛行,在端午习俗出现了以五色丝和桃印为主的厌胜物。五色丝缠绕在手臂上,用意是为了除瘟辟恶。用五色缕、五色桃符也说明与阴阳五行学说有关,以五色代表五方,黄为中央,属土;青属木,主东方;白属金,主西方;黑属水,主北方;红属火,主南方。这种五行主五色学说已深入到人们生活领域。而五色丝缕、五色桃印看来虽小,却有驱鬼避恶的神奇力量。后世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朱索遂衍化出许多别称,但其形制、用途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桃印,可能是在桃木上作符印,挂在门口,以避除不祥。它一般长六寸、方三寸,刻上文字图符,绘成五色。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
民国《安义县志》(稿本)记载:端午,悬蒲剑艾虎于门以除,洒雄黄酒于地以制五毒(指守宫、蝎、蛇、蜘蛛、蜈蚣五毒)。晨食角黍、包子、蛋蒜等,名之曰“开聋”。竞舟夺锦标,始于初一,终于初五。南昌人把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这“一年三节”看作是一年内最重要的节日。定好亲事未结婚的送礼,已婚女婿送丈母娘、外甥送舅舅等,一年三节绝对不能缺。
清代同治《南昌县志》记载:五日插蒲艾,午过收之,以艾溅雄黄水洒地辟毒。以雄黄涂儿额及两耳,辟虫,捉小儿爆火无腹疾,妇女簪榴花栀子,晌午以盆盛水,取所簪花置水中,照之,随以指蘸水浇目,遍照乃弃于外,谓之送火眼。云,当夏不病目。谚曰:“吃了五月粽,寒衣方可送”。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玉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吃茶蛋 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斗力和送扇 斗力,是南昌乡间流行的端午节的一种习俗。青壮年男子各持扁担的一端,互相赌力为戏,谓之“堵棍”。这种游戏习俗,乡间至今留存送扇是南昌特有的一种乡俗。南昌俗谓:“吃了端午粽,寒衣箱里送。”意思是说,端午节之后,南昌的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寒衣再也用不着了,可以放进箱子里了。因为热天已经来临,故而已出嫁的女儿要给母亲送扇子,以表示女儿对父母的孝心。
【链接】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源于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恶日”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纪念介子推说 东汉蔡邕《琴操》记载: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有龙矫矫,遭天谴怒,卷排角甲,来遁于下。志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沉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惔不眄顾。”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粽子作为寒食的一种,五月初五端午食粽子做为一种传统民俗慢慢就流传了下来。
纪念越王勾践说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因为他最早提出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越国先是被吴国打败,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立志复仇;他日夜操练水军,最后终于打败吴国,成为新的春秋霸主之一。因为勾践操练水军是采取划龙舟的方式,在江上数艘龙舟拼力向前,竞争第一;水手团结一致,互相配合;一边划桨,一边对敌作战——这是勾践的首创。后世中国人过端午节,划龙舟比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因此有人说,端午这个节日,也是为纪念勾践而设立并沿袭的。
纪念陈临说 东汉末年爱戴百姓的广西官员陈临。陈临本是广东人,汉顺帝时期任广西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民以孝悌”,教化百姓,入情入理,施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使民众都能得到利益。有个故事说,当地有一遗腹子,在长大成人之后,为给父亲报仇,杀死仇人,被官府逮捕,处以死刑。陈临听说囚犯无嗣,便令其妻到狱中服侍其同居,待她怀孕产下小孩之后才对其执刑。故陈临深得苍梧人民拥戴,有歌谣云:“苍梧府群恩广大,……得德参古贤天报赉”。古时,广州府以五月初五为陈临祭祀日,每年在其祖神祠举行拜祭典仪一次。其子孙蕃盛,岭南陈氏多为其后代。因此也有一说法,端午节是为纪念陈临而设。
纪念周处说 名声赫赫的周处。周处故事曾收入小学教材,我们没有谁不知道他的。他是三国东吴末年西晋初年江苏宜兴人,东吴名将、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大家很讨厌他,在背后谩骂他。他内心歉疚,为改过自新,便去向名人陆机、陆云兄弟请教。后浪子回头,重新做人,其功业更胜乃父,留下了“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吴亡后仕于西晋,先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工作勤勉,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等族叛乱,遇害于沙场。著有《默语》30篇及《风土记》,记述地方风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该书。所以,今人过端午节,也应该记得他,纪念他。
----------------------------------
链接:为给“我们的节日-----端午”献上一份厚礼,由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江西省文化名家、南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梅联华先生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江西端午》一书出版。填补了《江西端午》一书的空白。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已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西在地理上与吴越和荆楚毗邻,先秦时由于战争和其他因素,江西与这些地方已经“杂俗”。秦、汉以后,中原文化进入江西,吴、越文化也继续向江西传播并“沉积”在这里,江西端午文化除传承着吴越文化遗风和融汇吴楚、中原以及宗教文化之外,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出一种与当地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端午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吗?你知道端午节“五子”除了“粽子”以外还有哪些吗?你知道艾叶和菖蒲它们的作用吗?
你品尝过雄黄酒吗?你想知道“香荷包”“五色线”和“蛋袋”的制作工艺并亲手做一个吗?你玩过端午节的“斗力”民间游戏吗?……
为便于广大读者形象、深入体味江西丰富的端午民俗文化内涵及发展演变,《江西端午》集中阐述端午节的由来、江西端午民俗的文化特色、江西各地端午习俗。
本书文图结合,其中不少珍贵文献及图片为第一次出版面世,是一本反映江西端午传统民俗文化的普及性实用读本。同时,也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料参考。
作者梅联华先生指出:民众对于端午民俗的实践与理解,以及个人对于端午民俗的日常情感与生活意义是我完成这部书的激励情怀。希求大家对江西端午节俗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深刻的思考,是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和意义。民俗文化渊远流长,源于生活,凝聚着祖辈对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她饱含着浓浓情意,又蕴涵着朴实的智慧。她在时光中汇集流淌,滋养着民族文明及人类的心灵。
在现代生活中,民俗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成了一个遥远的声音,我们的心灵也仿佛失却了归属,日渐疏离。为寻回和传承我们丰富、优秀的民俗文化,让我们一同来体验这次“端午民俗文化之旅”吧! 如果您想全面感受这些丰富多彩的江西端午民俗活动,就请随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个富有传统韵味的端午节吧。
--------------------------
【链接】《江西端午》内容简介
第一章 端午节的由来 /
一、端午节由来之说 /
1、屈原说 /2、伍子胥说 /3、曹娥说 /4、越王勾践说 /5、介子推说 /6、龙日说 /7、恶日说 /8、沐浴日说 /9、夏至说 /10、祭天祈年说 /11、陈临说 /12、祈求生育说 /13、吉祥鸟说 /14、岩红窝说 /
二、江西端午民俗文化特色 /
1、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 /2、浓厚的伦理观念特色 /
第二章 江西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
一、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1、赛龙舟 / 2、划旱船 / 3、悬艾叶和菖蒲 /4、挂艾人、艾花、艾符 /5、悬钟馗、张天师像 / 6、端午食棕 /7、斗力、送扇 /8、吃“五子”/ 9、饮雄黄酒 /10、点雄黄酒 /11、挂五色丝、蛋袋、荷包 /12、佩香囊 /13、沐药浴 /14、钉赤口、挂道理袋 /15、晒书 /
二、端午节的四大精神内核
1、增强爱国的民族精神 /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