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 中秋节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7-10-03 05:46:58 / 个人分类:民俗节庆

【编者的话】2017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还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之夜,全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如亲人在异地,就同时望着月亮表达思念之情。

中秋传说

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中秋习俗

月饼   关于月饼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杭州正值中秋,有人献上甜饼,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品尝,连声称赞:“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从此,甜饼成了月饼。最初月饼仅仅是拜月的供品、节日食品,由于人们在节日中强调血缘家族团结,后来才兼有“团圆饼”的意义。

江西人在中秋佳节之时,亲友互赠月饼、糖果等,家人亲眷欢聚一堂。各家用一支完整的莲藕扎成龙形,伴以西瓜、柚子、月饼置桌案上,焚香敬天地,到晚上行酒赏月,吃月饼、柚子、柿饼、瓜果等圆形食物,寓意“团团圆圆”。还有以吃芋头蒸肉、牛肉炒粉,做米糕、爆米花等。

抱桥柱 八月十五日,城里妇女还于月当晚相约成群到高士桥(现称高桥),暗数高桥桥柱,有的用手在高桥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这样便可生男孩,直至夜深,往来桥上的还络绎不绝。清代刘一峰作《高桥行》描述此俗:“高桥月明当夜半,前呼后呼女朗伴;传言拜月过中秋,便好生儿嫁石头。”

抬角 在南昌县的三江口一带,各村参赛的故事架(又叫“抬角”,主要表现在讲究服装道具的推陈出新,变换剧目上),当故事架出现在天符庙跟随菩萨出巡行列中时进入最高潮,当时有首歌谣:“八月十五天气晴,三江故事大游行,家家户户迎宾客,轰动南临丰进人。”凡是故事架经过的村庄,都受到热烈欢迎,当地群众鸣放鞭炮,赠送糕点,还有赠送红布的,叫做“披红”,相当于藏族同胞敬献哈达那样隆重与珍贵,充分反映出村与村之间和睦相处的深厚情谊,给人留下美好回忆。

拜月  中秋拜月的方式很多,或者向月跪拜,或供月光神祃,还有以木雕月姑为偶像者,但都把神像供或挂在月出的方向,设供案摆供品。北方多供梨、苹果、葡萄、毛豆、鸡冠花、西瓜;南方则供柚子、芋头、香蕉、柿子、菱角、花生、藕等。月亮升起来后,必烧头香,妇女先拜,儿童次拜。谚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但有些地方男子也拜月神,老年妇女在拜月时,还念道:“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因此诞生了中国南北方地域文化差异。每年不少网友就月饼吃甜还吃咸的问题,引发南北方民众的激烈讨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不同地区庆祝中秋节的习俗: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链接:国外中秋节习俗

越南: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 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日本:日本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芒草、芋等。

琉球:琉球人中秋节除了祭祖、拜月外,还会祭灶,感谢灶君保佑一年内家中平安。除了吃月饼,他们会吃一种叫吹上饼的食品,这是一种表面铺上红豆的米饼。除此之外,还有拔河、舞狮、的风俗。

朝鲜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象征月亮由亏转盈。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全体员工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链接:中秋入国假  万家大团圆

又是一年中秋夜,万家期盼团聚时。古往今来,一轮高悬的明月,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承载着古今多少甜蜜的思念、温馨的情怀、诗意的浪漫。月明星稀,玉兔蟾宫,中秋之夜包含了多少动人的传说。花好月圆,亲人团聚,是多少人所向往的温馨景象。它赋予了月圆人更圆的新意。                           
 
来自《南昌日报》 记者  万晓霞


【天涯共此时】传承民族文化

过去,每每进入农历8月,因着对“中秋”的渴盼,原本形色匆匆的路人脸上开始增添团圆的暖意,以至空气中也多了些喜庆的味道。大人们忙着购置瓜果月饼、设案供月。孩子们也终日蹦蹦跳跳,想着节日的美食、缠着大人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让心灵逐步进入亢奋。“中秋”也就在这忙碌与企盼中漫馒踱步,在孩童们扳着手指的焦渴中蹒跚而来。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喜庆的中秋节对一些年轻人而言,已渐行渐远,一些孩子仿佛也对中秋少了几许期  盼。相反,他们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却迸发出足够的热情。只有华发满头的老者,依旧执著地守望着每年的中秋夜,等待着那个佳节的到来,等待着让儿女子孙都回家看看的团圆时刻。

     然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中秋,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应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并作  为一种文明永久地传承下去。

    “中秋”一词因中国旧历三秋之半而得名(旧历秋天的7、8、9三个月, 8月份处在当中)。八月十五。秋高气爽,皓月当空,月色皎洁。秋季的田野一片金黄,人们饱含丰收在望的喜悦,常常聚在这一天赏月。所以这一天的满月被称为“中秋明月”,也就是中国的“中秋节”。

     历代炎黄子孙都很重视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中秋节起源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之前秦汉、魏晋时期虽然已具雏形,但中秋赏月的活动,主要以贵族和文人为主,没有普及到黎民百姓。至唐宋,中秋节才逐步形成普天同庆之风。不论富家巨室,还是贫寒之冢,均安排家宴,以贺佳节。


    明清以来,中秋的节日氛围更加浓厚。“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在中秋节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秋主题从敬月祭月到赏月玩月,从庆祝丰收到期盼团圆,其以自然崇拜为特征的祭祀内容已逐渐淡化。时至今日,中秋的人文内涵日益凸现,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团圆,是中秋文化的内核。中秋节,把团圆与和谐体现得淋漓尽致。花好月圆的美好景象既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中国“天人合一”、“中道和谐”哲学理念的反映,完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中秋节,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中秋节的这种向往团圆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更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作为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促进剂,中秋节是祖先赐给我们后人的民话文化瑰宝。试想,这个节日传承至今而不衰,13亿中国人不约而同对1300年前节日的认同,是多么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

     国家有意识把中秋节纳入法定假期,这在文化传承上将对国民产生深远的影响。让80、90后,这一批刚接过文化传承接力棒的新生代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静静感受中秋,细细体会团圆。知道并非懂得,人们还需要时间上润物无声的积淀。只有让担当传承文明任务的新生代们真正领悟中秋  文化,才能将其传承下去。

    传统的节日永远不会丢失。中秋像固化的山,中秋像流淌的河,中秋不仅仅是一页日历.更应是承载着民族文化核心精神的一个庆典。有学者认为:中秋国假,给予了国人一个时空,让我们将那些不经意流逝的传统重新拾起。我们应该肩负重任,接好文化传承中象征民族凝聚力的内核精华传承下去。让这属于中国人的中秋国假,过得更中国化一些。

【举头望明月】品味故乡民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思念亲人的情愫,怀念故土的乡愁,油然而生。无论你漂泊到世界的哪个角落,看到中秋明月,黑眼睛里溢出的总是对阖家团圆的向往。

这就是民浴的魅力,民俗带给游子的召唤。中秋国假,匆忙的人们终于有闲暇的时间静下身心,举头望月,品味民俗。

    
中秋节前一个烟雨濛濛的上午,为寻根南昌的中秋,笔者推开位于子固路上市民俗博物馆那扇古朴的大门,专访了已在南昌追风问俗20载的馆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梅联华先生。雨叩窗棂,茶香缭绕间,梅馆长娓娓道出了那一段段南昌中秋民俗的悠悠住事。

    “一个地方的民俗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一方民众。对内来说,民俗成了彼此认同的依据,成了联系情感、构建共同价值体系的载体。对外而言,它们则是这一方民众文化身份的标志。南昌的民俗归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清光绪三十三年编纂的《南昌县志>曾有:“‘俗尚清雅,崇儒好客’的记载”,梅馆长谈起南昌民俗可谓如数家珍:“南昌人过中秋,主要沿袭南方过中秋的习俗。拜月、抱桥柱、吃柚子、吃鹅可谓南昌中秋特有的民俗。”

   
拜 月
 中秋拜月的方式很多,或向月跪拜,或供月光神,还有以木雕月姑为偶像者,但都把神像供在或挂在月出的方向,设供案摆供品。各家用一支完整的莲藕扎成龙形,伴以柚子、芋头、花生、月饼等置于桌案之上。月亮升起来后,必烧头香,妇女先拜,儿童次拜。谚语有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但有些地方男子也拜月神。老年妇女在拜月时,会念道:“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


  抱桥柱 
明朝中期,在南昌西湖区的孺子亭与百花洲之间有一座高士桥(现称高 桥)。商士桥有石柱栏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妇女们或相约,或独行来至高士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将石柱抱入怀中。据说如此这般便可生男孩。直至夜深,往来桥上的人还络绎不绝。清代刘一峰曾作《高桥行》描述此俗:“高桥月明当夜半,前呼后呼女郎伴。传言拜月过中秋,便好生儿嫁石头。”现在,高士桥早已拆除,仅留下一条名叫“高桥”的街道,抱桥柱这个古老的民俗也随着时光而流逝。

  吃柚子 中秋素有祈子之风。过去,女子背负着传宗接代的大任。中秋月圆之夜,妇女希望自己求子的梦想,也能随天上的满月一般得到圆满。中秋吃柚子能讨个好口彩。柚子,南昌方言是有子的谐音。尽管南昌土产的柚子比较酸,但先人每逢中秋仍吃得乐此不疲。如今人们已摒除了重男轻女的陋习,但中秋吃柚子的风俗依旧延续。由于物流的通畅,柚子的味道越来越甜。中秋节前这几天,南昌的街市上总能看见外地产的大柚子,像广西容县的沙田柚等,个个又大又甜。

  吃 鹅 南昌八月十五,一桌团圆的大餐必不可少,鹅就是一道特色主菜。虽然鹅肉没有鸡肉、鸭肉鲜嫩,但中秋桌上必备这道主菜,其寓意有三:一是代表家庭富裕,吃得起鹅。二是鹅比鸡鸭要大,适合中秋全家分食。三是鹅代表健壮、力量、气势。经过一个酷暑,人们难免消瘦,吃鹅,大凉大补,可以补充营养、蓄养精神。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往日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相比今人眼前多彩的节庆娱乐方式,生于斯长于斯的古人过中秋却显得有几分单调。古老的中秋民俗有些已随历史尘封,有些还驻留在今人的视界。从民俗博物馆馆那幢古色古香的三层小楼上走出,沥沥的细雨依旧漫天飘洒,浸润着路上行人的发梢。抚摸着那湿漉漉的见证风雨的古墙,仰天遥望,似有所悟;在这斑驳而古老的民俗点滴中,仿佛人们才能真正地紧握住南昌中秋的根,中秋的魂。


【千里共婵娟】感受温馨亲情

    昨天是今天的延续。中秋明月夜,绚丽多姿的民俗千百年来演绎着它的精彩。庆祝的形式多变,团圆的内核不变。

    中秋乃“家节”。家首先是指一个个具体的家庭。家庭安康了,国家才能安稳,家庭和美了,社会才能和谐。同时,家又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一种象征,是人们内心最深处的依恋,是人们情感最终的归宿,是人们难以割舍的情结。

    每逢中秋,人们对家的渴望是那么强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那么真挚。住年,由于交通条件和休假时间的局    限,在外远游的人们总会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感叹。但从今年开始,中秋有了国假。奔腾驰骋的汽车,朝发夕至的火车,时速千里的飞机,将人们昔日中秋厚重的乡愁变成了亲情团聚的美好现实。

    家住铁路五村的何老太太,没到中秋已笑得合不拢嘴。83岁的她一边指着客厅里那张四世同堂的全家福,一边欣喜地拉着记者的手说:“这张八十大寿的照片,我每天都要盯着看一阵。30多口人,就那天齐过。不过今年过节,我又能看见他们了。远在北京的老三一家也说好了回家哩,”白发如雪的何老太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呵呵,鸟儿飞得再远,总是要回窝的。好啊……”老人缓缓地点了点头,然后熟练地举起一支已有些年岁的鸡毛掸,小心翼翼地为已很洁净的全家福弹去“浮尘”。在她全神贯注的那几秒,房间静静地,但笔者仿佛听出了她内心的声音,那是花开的声音。是啊,子孙绕膝,四世同堂的欢愉,将发生在中秋这个期待团聚的日子,怎能不叫这位耄耋之年的老者欣喜动容呢?

    “我和爱人买好了去上海的火车票,过节去看看女儿。”家住红谷世纪花园的李先生告诉笔者。李先生原是上海知青,现在党政机关工作。3年前,女儿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医院当上了医生,平时上班很远很忙。李先生中秋想让女儿歇歇,夫妻俩去上海过节。“买了动车组的车票,虽然路上得坐五个小时累点,但能和女儿多呆一会儿。”李先生的爱人胡阿姨微笑着接过话茬,“早晨一开眼,我们俩就    说女儿,晚上去秋水广场散步锻炼,看到人家一家三口.就特想知道我女儿那时在干嘛。唉,你别笑我,每天睡前我还会去我女儿的房间拉上窗帘。不说了,不说了,”胡阿姨抹了抹眼睛,忙活着往一个塑料桶盖上下剪子戳窟窿。望着笔者疑惑的眼神,胡阿姨又绽放出她那慈母的微笑,“这是装鳝鱼用的。你瞧,这些野生鳝鱼多大!过节好好始我女儿补”这时,一直凝望窗外的李先生回过头,轻轻地拍了拍妻子的肩,“这不中秋有假了吗?快了……就要见面了。坐在这个“空巢”的客厅里,笔者感受到空气中那弥撒着的舔犊深情。

住在地处青云谱区绿地兰宫的姜阿姨,这两天正忙着将电脑往客厅里挪。姜阿姨住的是独栋别墅,去年搬的家。她有个人人交口称赞的女儿,不过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是大公司的财务主管。“过中秋可回不来,我们都没退休也去不了。不过,放假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来丰富中秋晚上视频见面的内容。”姜阿姨开心地比划着,“到时,就把一大家亲人都请到我的客厅,电脑就放在饭桌旁。这样,女儿就好像回家和我们一起吃团圆饭了。到时摄像头还要对着天上的月亮,女儿就能看到我们家乡的月亮了。”姜阿姨还捧出一件没打完的羊绒毛衣给笔者看,“到时放在摄像头前,让女儿看看款式是否喜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件并不时尚的毛衣,也许是中秋后海外游子即将收到的最温暖的礼物。

亲情中上有舔犊之恩,下有反哺之义。中秋三天假日,让年轻一代也酝酿着用多种方式陪陪父母,尽尽平日想尽没尽的孝心。今年28岁的张小姐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有个两岁的女儿,算中国目前典型的421家庭。作为421家庭中的“2”,张小姐夫妻俩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一个家,两头父母各一个家。“平时我们工作都忙,到了双休日那就是蜻蜒点水,两个父母家来回跑,其实在每家也呆不了一会儿。这回中秋放三天假,我们决定带上两家的父母,好好在附近玩玩。”张小姐和先生商量,除了八月十五,全家7人照老规矩吃顿团圆饭外,另外还选一天开上私家车载着双方父母去梅岭赏月。“呵呵,这次出游得把双方父母的喜好都兼顾到。我先生的父亲平时爱喝茶,这回把上好的龙井也带上,我爸妈都对音乐很痴迷,所以我特地找了一个弹吉筝的师傅,那天也一起上山。”张小姐说着自己为中秋团圆出的策划案,眼里已然沉醉。那的确将是一个被豪情沉醉的夜晚:中秋,  满月,古筝,香茗。父母儿孙围坐一堂,古也谈谈,今也聊聊,其乐融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其此时。作为同一个世界的华夏子孙,在共赏中秋佳节美好月色的时刻,我们为传承五千年历史绵延不断、曾经创造过伟大辉煌的中华民族而自豪。刚刚落下帷幕的北京奥运会,之所以惊艳世界、震撼人心,就在于它体现了鲜明的中国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画卷。寄情明月,在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秋节庆文化将植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与其共生共荣,绚丽绽放。

-----------------------------------------------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分享给身边的人。

如果您想每天了解我们的资讯,请关注我们!

如何关注

微信公众号:南昌市民俗博物馆    万寿宫博物院

或搜微信号:NcsFolkloreMuseum

更多精彩

扫一扫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即可识别关注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梅联华

梅联华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 南昌大学教授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民俗社会学研究会会长、南昌市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南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南昌市西湖区第九届政协委员,南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昌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南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化名家、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65268
  • 日志数: 575
  • 图片数: 9
  • 文件数: 7
  • 书签数: 4
  • 建立时间: 2008-12-28
  • 更新时间: 2018-11-2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