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梅联华《江西端午》所感并兼论其岁时系列写作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06-04 05:39:56 / 个人分类:社会民俗

【编者的话】新近出版的《江西端午》(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5月)一书即是梅先生“岁时节令”书系的其中一本。笔者通读此作,深感其书在书写体例、都市民俗、记录民俗学、公共民俗等话题领域皆能触及新思,故此略献所感,以求方家。        

      中华民族历来固有修史传统,此为几千年来中央政权保持传统意识形态及历史书写之有利武器。然我泱泱大国,地广物博,一代之事仅诸史难以全尽,故自周代以来更有“王官之学”中“职方”之官采录各地物产风俗以便君王执政之用,与之对应,各地亦有修志传统。

而在我国历代史志著作之中,“风俗”一节皆自赫然在目,独立其篇,体现我国各层知识精英阶层对民间风俗的重视程度。及至近现代以降,特别是现代民俗学发展勃兴以来,又以民俗志作为当行书写进行风俗记录传统之延续,此类书写及研究形式不但在各“学院派”学者中深受倚重,有些从事基层宣传普及工作的知识精英亦是如此。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的梅联华先生即是这样一位当行学者。从事江西民俗研究及宣传普教工作近三十载的他,以其系列出版读物丰富着地方民俗研究的名山之藏,数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记录民俗学”民俗志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同时不遗余力地从事宣传保护当地传统文化的公共民俗实践,多年来南昌城市乃至江西全省之民俗事项举凡物质、社会、精神信仰、游艺娱乐、口头方言等类型民俗事项皆为其纳入自身关注研究体系之中。

新近出版的《江西端午》(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5月)一书即是梅先生“岁时节令”书系的其中一本。笔者通读此作,深感其书在书写体例、都市民俗学、记录民俗学、公共民俗等话题领域皆能触及新思,故此略献所感,以求方家。

首先,从编纂本身意义来说,《江西端午》作为一本记录民俗读物,不但为新时期方志编修提供较为新颖之范式,实际上亦为地方史研究贡献一定的新奇资料。

端午节属于岁时节令习俗,对于这类民俗的记载与描述自古在我国官民两方皆有传统,其中较早见诸于史者为先秦时期儒家经典《礼记》中《月令》篇作为当时王朝国家生产以及生活指导。及至六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以专记荆楚地方节令风俗之笔,创地方岁时记录之始。此后,《岁时广记》、《燕京岁时记》、《帝京岁时记》等皆为岁时专书,延续与丰富着我国地方节令文化的记录传统。
《江西端午》作为当代一地岁时之述,较之前代节俗书籍仍有一定新颖之思。盖此书乃一地一节之专记,作者在书中简要介绍端午由来诸说及江西端午诸类习俗以供民众知晓,更别出心裁地辟有专章为江西全省各地端午习俗集锦之用,而此编排形式实际上是由于作者长期搜集江西各县方志这一收藏行动的书写检验。

正因为作者本人的案头阁中有着如此丰富的方志资料,才使他在本书的写作与编纂中有“各地习俗集锦”之细密巧思;亦正因为存此“底气”,“赣鄱节俗文化系列丛书”的写作与陆续出版亦是顺理成章之事。在此丛书系列中,之前《江西年俗》的出版在当地民俗文化宣传工作中业已获得一定影响,未来《江西中秋》的面世亦将完整这部书系。

在此笔者更愿意探讨的是这套书系的性质归属。一般来说,我国古代诸岁时节令专著因大都为文人私撰而在历代经籍志中归为集部之藏,但笔者始终认为此类书籍虽为私人编修,但更因其中所述确为一地全民共享生产生活方式之时间体验,若不拘泥于“出自谁手”这样的传统目录划归,此类书籍若归史志之藏亦无不可。

如上述笔者观点确无大误,那么“赣鄱节俗文化系列丛书”或可归为史志之类,笔者亦认为此类书系的完整面世或能引起学界对于地方史志编写体例形式的创新思索。一般情况下,传统地方志皆以本地沿革、建置、疆域、文教、风俗、物产等相关条目独立成篇排列于一书一志,有时一篇之记并未完全尽数其中事项,恐有未尽之意。
       笔者思忖此类情况若以丛书形式作为辅助对相关未尽条目作为有益补充,未尝不可,此为梅联华先生编纂《江西端午》及其“赣鄱节俗文化系列丛书”于笔者知识经验与研习思索中所及启发之一。

再者,本书的撰写亦能触发笔者对于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相关领域中“公共民俗学”的深切思考。公共民俗学又译作“公众民俗学”,是美国民俗学界在应用与实践范畴中面向公众与社区进行当地传统的宣传保护以及指导工作的一门民俗学分支之科,“不论在哪或者为谁工作,公共民俗学家都要通过田野调查去了解当地社区,但他们在社区的工作是为了帮助他们维持自己的传统,并且建立起各种各样的教育项目和材料,包括表演、民俗节日、公立学校项目和课程、展览、电影和视频短片、书籍和其他出版物以及各种在线项目”。

 三十多年来,公共民俗学在美国已经获得了丰硕成果,虽然此类学说在我国尚未有完整的在地化与系统理论表述与研究建构,但其实使民众获得关于民间文化教育的此类专家学者在我国地方之上无疑是大量存在的。除了高校相关民俗学者以外,各地群众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俗博物馆等机构工作人员中较为优秀者即是我国基层公共民俗学者的主体成分,《江西端午》一书作者当然这一群体中的当行一员。他在此书后记中写道:“几千年来,中国端午习俗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然而,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同时受到外来节庆文化的影响,原有的传统节俗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已淡化……”,这段话显露出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民俗“内涵淡化”的深切担忧,而这正是公共民俗学者所需具备的特质之一。盖此类学者的主要任务便是为帮助社区“维持自己的传统”,具体至本书的写作语境与在地环境,在号称“杂俗”风格的江西一地,何种传统最为特色?凭着作者“对于端午民俗的情感与多年的研究思考”,这一节俗映入其眼帘视野。

诚然,端午一节因民俗事项涵盖齐全、各地变体种类丰富著称,可谓是岁时节令中的“箭垛式”民俗事项。作者专辟“江西各地端午集锦”一章即是为了体现这一事项地方传统的多样与庞杂,这样的安排更使我们对民俗学研究中“人地关系”本质有了进一步认知与追索。而笔者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学与民俗学研习者,亦能从中获得一些较有意义的学术新思,如在书中第三章中作者提及鄱阳莲湖地区的“划凤船”习俗,毋庸置疑,其本质内核自然是端午习俗中的游艺竞渡民俗,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凤船”与传统民众对于端午竞渡普遍印象中的“龙舟”略有相异。这一习俗在江西是否孤例?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开始在《江西端午》一书中找寻答案,然遍检全书,始终未有其他发现,说明江西全省而今恐怕只此地有凤船习俗了!又,在笔者的知识经验中,两湖与四川一些地域或有端午凤船习俗,而“吴头楚尾”的鄱阳莲湖地区仅有一例的“划凤船”风习存在于此,不免给人无限遐思。其由为何?是江西“杂俗”风格之印证?或有“移民历史”之痕迹?亦或是其他相关民俗传播情势?诸如此类疑问皆能予人探究与思考之内驱动力,如此一来,“公共民俗学者”梅联华先生的用意与初步任务已经达到了,而笔者在陷入深思之时亦更不免慨叹民俗学之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赵李娜(1981-),女,山西运城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史学博士,文学、民族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文艺民俗学、民族口承文学等。(上海,200232)  



TAG: 江西 联华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梅联华

梅联华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 南昌大学教授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民俗社会学研究会会长、南昌市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南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南昌市西湖区第九届政协委员,南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昌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南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化名家、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65255
  • 日志数: 575
  • 图片数: 9
  • 文件数: 7
  • 书签数: 4
  • 建立时间: 2008-12-28
  • 更新时间: 2018-11-2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