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赏文】可怜时过境迁,此去已经年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04-12 05:14:36
/ 个人分类:民俗江西
可怜时过境迁,此去已经年
梁倩玮(档案141班)
初春的寒气不肯善罢甘休,趁着夜晚又弥漫在香樟小路上,我趁着夜色赶到梅联华教授的讲座现场,虽前来听讲座的听友不少,但并未如我所想座无虚席,不禁感到惋惜。想到公益广告上,戏台上的戏子咿咿呀呀唱着京剧,台下只有一个发鬓斑白的老人,拿着旧蒲扇,没有人一起欢呼鼓掌,当年一起看的人,多半早已不在人世间。民俗文化为主题的讲座,能来一半人,或许对比来并不该惋惜。
若我生在古时,江西最开始称作“江西”的古时,须得翻山越岭,乘舟渡江,带着一身风餐露宿的风尘仆仆,才能够踏足此地。如此这般是为什么?为借地灵人杰之势,春风得意马蹄疾?为同隐士而居,夜夜共斟酒,朝朝悠然见南山?惋惜之所以惋惜,是因为今时今日,人们来到江西,早已不是为了这些。
梅联华老师所说的为世人所称道的文风古韵,在今日,在我轻而易举几个小时就能来到的江西,就如同是年迈的颤颤巍巍的老人,岁月的沟壑陷进他皮肤里,让我不住地想扶他一把,这哪里还是当初那个舞文弄墨、意气风发的书生。
梅联华老师说江西一直是独树一帜,所以今日才未能成为经济发达的省份。但我仍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在古时各地青年才俊都向往的风水宝地,变成了今日的江西。独树一帜是不是原因,或许没办法用三言两语尽述明白。但从历史看来,江西一直是文人墨客居多,其民风淳朴,又有着天然的物质优势,不能说是桃花源,也算一个与世无争的悠闲去处;不能说是往来无白丁,但也是书院聚集、人才济济。
到了近代也是革命的孕育之地,但是这样看来就发现了一个特点,江西在政治管理上的思想是淡泊的,因为文人墨客隐世的思想居多,代代影响之下,此地虽富足充裕,才子佳人数不胜数,然而到了今日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显然江西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文风古韵不善留存,而又未成为当代中国的突出现代化省市,这时想独树一帜,也不知道从何树起。
我是这般怀念最初的江西,尽管今生今世我从未去过那里。文风雅颂,古韵葱葱,朝时拜访好友,漫步山林,低身挽袖,一掌山泉与时漏;暮里对月共斟酒,灯烛笔墨,吟诗对歌,虫鸣透窗把春嗅,别时一再相行礼。可怜时过境迁,此去已经年。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