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情浓诗亦浓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2-16 20:15:06
农历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作为一年中最热闹的佳节,历代文人墨客都不乏描写元宵节的佳作。如明代的唐寅在《云霄》写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清代的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还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节抒发爱慕之情。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这首词写的就是元宵节,语言回环错综,颇具民歌之风。女词人对旧日情人的忧郁缠绵之情跃然纸上,不因为别的,只是一腔浪漫的怀想而已。除此之外,古人描写元宵节的诗句还有很多,最著名的恐怕就是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非凡景象;下片开头,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这句的大意是:我在人群里寻找意中人,望上千百次都不见,真把人急煞!我在无意之间一回头,却在灯火稀少的角落发现了她。《诗经·郑风》有《出其东门》一篇,首章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云。”在东门游春的众多少女中,独独赞赏后者一身素淡,格调高雅。这首《青玉案》与之类似,但精神境界更高。元夕灯市,犹如星海,吸引了满城仕女,衣香鬓影,喧阗不绝。是光、色、声组成的繁华热闹的世界。可是就有人不慕繁华,独立于喧华热闹之外的“灯火阑珊处”。还有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农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怎一个美字了得,真是无比的香艳,无比的奢靡啊!(小小的一个上元夜,发生过多少灯下相识两情相许的故事。在我看来,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更胜过七夕夜,也难怪我在这个时候大发思古之幽情了。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可见一斑: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写得细腻而精致,温雅而柔和,堪称婉约派代表作品,她不愧为我历史上的女词人。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金黾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这首小词,借惜春伤春以抒怀。上片写春景。细雨如丝,烟笼杨柳,水流花落,春光将尽。眼前景色,惹人愁思。下片抒情。流光似水,浮生如梦。惟有酒中寻乐,醉里忘忧。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
遗憾的是,今年的元宵节没有人声鼎沸的喧闹,只有纷纷飘落的雪花。所以晚上,我们看到的确是“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场面。
相关阅读:
- 千年女优:爱情是一把报废的钥匙? (刘宗迪, 2009-7-01)
- 张爱玲恋爱中的6大爱情名言(转) ~ (刘道超, 2009-7-02)
- 真正的爱情是用来怀念的 (东米, 2009-8-14)
- 爱情济南 (马知遥, 2009-10-23)
- 品味洮岷爱情花儿 (张润平, 2010-1-14)
- 张爱玲爱情悟语(1) (马知遥, 2010-2-13)
- 张爱玲爱情悟语(2) (马知遥, 2010-2-21)
- 七夕节:中国式爱情传说 (lixiaorui2008, 2010-8-15)
- 岷县城正月十五闹元宵 (张润平, 2011-2-16)
- 正月十五的禁忌 (张文艳, 2011-2-16)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爱情
宝马
正月十五
青玉案
唐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