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餐仪的集体记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03-01 11:30:31 / 个人分类:年节解读


张志春

时间:2016-01-15 14:18   来源:衡水新闻网—衡水晚报

  说起腊八餐仪,人们首先想到的似乎只是腊八粥。这是有案可稽的,且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集体记忆。腊八粥,是佛祖成道前的一个重要救助行为,或许是一种助圣成仙的接引仪式——一个牧羊村姑苏耶妲的粥糜让思考人生而饿昏的悉达多在最后关键的时刻“破茧成蛾”。于是乎,便在东方文化时空中产生了如此强大的辐射力,以至于今日仍成为腊八节日餐仪的主体形式。因为它有着坚实的文献支撑与铺垫,有着神圣的传说覆盖,又有源远流长的宗教组织坚持,还有民间广泛接受的历史传统。
  但问题是,佛教进入中华大地是东汉时期,我们的腊八节餐仪是从这时起始的吗?这是完整的腊八餐仪的文化记忆吗?此前的餐仪是与腊八粥恰巧吻合,还是别具一格?拟或随时光流逝而有所丢失呢?
  众所周知,腊八节并非纯粹的舶来品。它是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合流的宁馨儿。作为一个节日的餐饮仪典,也就并非那么整齐一律。作为一种历史悠远的集体记忆,或许还有多层更为厚重的历史遗存。事实上,在关中,在北方农村,不只有腊八粥,更为普遍的餐仪是腊八面——面条切成一头宽一头窄,讲究五顔六色:绿的是蒜苗、白的是面条、黄的是撒入的小米或糁子、红的是切成扇形片的胡萝卜。餐饮之际,村舍的父老乡亲们则是神秘的意态、神圣的仪式,不仅自己食用腊八面以获取吉祥瑞气,而且以神秘巫术似的方式将其施于身边的动植物,如将腊八面惠及家里的猪啊鸡啊猫啊,为门前屋后的花草树木缠绕上腊八面条。民谣所谓:“鸡吃腊八,下得疙里疙瘩;树吃腊八,长成高塔。”云云,这些意态与行为在平时是不可思议的,只有在神话巫术思维中才会顺理成章。在他们看来,甚至腊八这一天的气候物象都是神秘而微妙的,成为来年的象征与预兆,如民谚:“腊八晴,万物成;腊八下,棉花搭架。”等等。
  而真正的熬粥是在腊月初五的五豆节,即纪念周始祖后稷的节日。在上世纪50~70年代,关中农村仍讲究过五豆节。直到现在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煮五豆”。有的腊八当天煮,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若粥在五豆节熬过了,腊八餐仪自然会让位于面条。文献记载的就有萱草面等,《食谱》载:“张手美家腊日萱草面”云云,五代宋初的陶谷《清异录》亦记录了这一历史信息,可见这一餐仪有化祭祖为尊亲的意味。弥漫着馨香的米儿面、糁子面仍可看出五豆餐仪与腊八餐仪融合的特征。关中民谣说及自冬至起白日渐长时,也将五豆与腊八并列为渐进的节点:“过冬至,长枣刺;过五豆,长斧头;过腊八,长杈把;过一年,长一椽。”说及五豆节,不只有民间餐仪的传承、口传文化的集体记忆,更有不少地域文献的佐证。如山西《乡宁县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说腊月“初五日,晨起煮五种豆食之。掷少许于路,禳小儿痘稀。”
  如此说来,粥祭后稷也仅仅只是周文化的遗存。而中华文明的历史还可延伸到更远。倘要追本溯源,腊八节还可攀缘而上。《史记·秦本民》说:“秦惠文君十二年,初腊。”这是公元前326年的事。而《物原》则说:“神农初置腊节。”看来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从神农时代就开始了。那可是文献没有展开描述、想象难以追踪的岁月。等我们看到文献,则已是理性时代以后的规矩与方圆了。蔡邕《独断》所谓:“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又汉应劭的《风俗通》:“礼传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或曰腊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可见,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即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远古的傩戏,在全国各地还有着不同程度的遗存,而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今天的湖南新化、陕西汉中、贵州安顺等地仍有留存。甚至从腊八一直延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而作为食仪的腊八蒜更有趣味,始以醋腌于腊八,浸成后绿如翡翠则食于年节,以致不少地方的腊八面、腊八粥讲究一直吃到年底,都是这一悠久传统的遗存。
  夏代命名了嘉平腊祭,但那时的腊祭日期并不固定,有时十二月初,有时十二月底,直到司马迁制订太初历,才把腊祭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而第一年的第三个戊日正好是腊月初八,遂称为“腊八节”。另一说法是,腊祭的神祗有八位,即先啬神神农氏,因其创意农耕、发明医药;司啬神后稷,因其教民种植五谷农作物;农神古代田官,因其管理田土;邮表畦神,因其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猫虎神,因其吃野鼠野兽保护禾苗;坊神即堤防神,因其守护千里,防止江河洪水泛滥;水庸神即水沟神,因其灌溉农田、助益丰收;昆虫神,因其免除田野的虫害。八神亲切勤奋,呵护民众,排列成行而自成谱系。细细想来,这仍是民众从自身生活生产出发,塑造出的能真切地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生活的种种文化意象。
  晋人裴秀的诗《大腊》以正面的宏大叙事模式,写出了古代腊祭的庄严肃穆以及光彩夺目:“岁事告成,八腊报勤……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代腊祭的盛大场面:不只是粥糜,不只是面条,而是盛宴佳肴,神圣丰美。在这里,果蔬酒肉成为抒情达意的文化意象;美味佳肴成为重要的祭祀仪式;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作为一种大型的民众祭祀仪式,其中也包蕴着大量的艺术元素与娱乐性。
  可见,作为传承既久的节日,腊八节源流多样,它的餐仪也是多样的。多样性是自由的美的前提与铺垫。它积淀着不同文化层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值得传承且发扬光大的神圣仪式。或许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物质层面的东西多捣毁与损坏,非物质层面的又往往禁止或变形,所以,或多或少会造成文化失忆的现象。我们应该重视这一点,并予以文化修复

TAG: 文化修复 腊八餐仪

耕田书童 引用 删除 耕田书童   /   2016-07-12 22:21:45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