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意象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7-23 16:11:20 / 个人分类:服饰世界

 

博主按:

这是一篇旧作,当年与朋友合作的文字。课堂上还专门讲过。而看到周围不少化妆走向极端甚至带来负面影响的现象,觉得旧作还可以拿出来供朋友们参考。

 

化妆意象

 

 赵雪曼  张志春

 

   从古到今,从中而外,化妆都是一个普遍的生活现象,也是论及人的视觉形象的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但就我们阅读所及,看到提及化妆的多从实用层面着眼,谈方法呀论技巧呀介绍新产品呀不一而足。其实,这里有一个深层的心理问题,需要探讨一下。

   如果说服饰是人的视觉形象的艺术化,那么化妆自应是一种境界。而这一境界中表层的中心意象是青春意象。

在我们看来,化妆的实质不是表演与作秀,而是夸张与强调青春容貌的质感与视觉效果。化妆的总体趋向是使人精神,使人显得容光焕发,轻盈靓丽,着力营造身体青春依然的视觉效果。古往今来,我们只见老者半老者涂脂抹粉掩饰皱折以增光鲜,而未见年青者在脸面描摹皱纹或临摹老态以助沧桑。我们常见的借假发掩饰秃顶,借围巾遮护脖子松弛的肌肤,美容手术拉平折皱的面皮,等等,都是在视觉效果上回归青春的作派。

所以说化妆的实质,是追寻人体容貌视觉效果的“青春意象”,在这里,重要的不是美

的形式,亦不是讲究个性的别致,而是看来如青春少女美丽光润水灵红白粉香艳。因为人都知道时间如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好花不常开,青春不常在。而想青春永驻的幻术之一便是化妆了。化妆的秘密在这里,化妆的魅力也在这里。著名的电影演员简·方达,由于健身有方,化妆有术,她在50岁时的身材和20岁时相差无几,几乎羡杀全球职业女性。在许多人看来,这一举世闻名的留驻青春的成就至少可以与她的表演业绩相提并论,甚至超越后者也说不准。而在今天“去年二十,今年十八”之类的广告辞,正是击中了那些担心时光流逝美貌不再的深层心理,挽留青春、返回青春、再现青春、永葆青春,当是化妆美饰的千古不变的主题。

确乎这样。一般司空见惯的服饰讲求,在这一观照的立场中便现出深隐的动机。比如,勾勒显现纤细俏丽的腰线,紧身衣,恰是青春、美与健康价值的轮廓勾勒。再如众说纷纭的高跟鞋,其重要的功能就在于使身形步态充满弹性,不只富有节奏感,走路甚至敲击出明快的格格之声来。而富有节奏感,不只是人精神振作的表现,更是青春活力的自然表现。概括说来,这一切举措的核心与目标,便是一个青春原型。

化妆境界的深隐层面是高质量生活意象。

肤色白皙是这一意象的重要造型之一。

而肤色白皙恰恰是青春境界的主导面色。但它的意味却不仅于此。化黑为白,中外古来都有值得注意的神秘的美白观念,倘若脸蛋儿被太阳晒得红扑扑的,岂不是成了最基层的劳动者了?与上流社会岂不拉大了距离?况且,肤色白皙且细腻又是自社会分工以来,上流社会养尊处优的典型面色。看来,所谓美白概念,之所以为美,其根源,其文化原型,恰是对上流社会休闲蜗居终年不风吹雨淋的生存样态的推崇与向往。若不幸步入社会下层劳苦大众之中,只能抛却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闲情逸致,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吹雨淋太阳晒,也许冰天雪地还不知明日的伙食在谁家的锅里,风沙扑面还要为一家老小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去操劳去奔波,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低声下气,看人脸色,长此一往,能不愁容凝固,皱纹满面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四肢劳顿,终日提拾抬举洗抓拉推扛托踩蹲跑爬个不停,皮肤焉得不粗糙似榆树疙瘩松树皮?春夏秋冬风雨尘土霜雪,路途漫漫,下层平民谁个不是走啊走啊在这无望的坎坷里苦苦挣扎?颜面粗糙枯涩中自然被太阳充足的紫外线照射得又黑又红,哪里白皙得了?于是乎,古今中外,美白细腻成为化妆天经地义的典型与标准。它是高质量生活的理想象征,也是顺理成章的容貌品评原则。今日化妆样式虽也变化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美白细腻仍是千古不磨的轴心内涵。这是永久的意象,是不变的原型,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人类远古时期,从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以及爱琴海文明,不同文化圈内不约而同地都出现了化妆现象,原因正在这里。

水往底处流,人往高处走。上层社会的人物美白,于是普通民众也自然就模仿起美白来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的向往,是对自身生存境界超脱与升华的憧憬行为。虽然上层人物的重点在于形式上永远青春,而普通民众则在一种理想境界的认同。于是化妆有时也会变成神话,唤起痴迷之情。比如唐代杨贵妃的墓土风吹日晒,似显得比周围的黄土白了点儿,便引发当地的美丽崇拜。许多女子便常取坟土以敷面化妆。试想想,若无杨妃的显赫身世,若无当时因她而形成的“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特异风习,将一把把黄土涂上面颜的行为便觉不可理喻。这还不算过分,更有惊心动魄的化妆,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女子食砒霜以求肌肤白皙润泽,以求社交场合获得达官贵人白马王子的青睐,以求舞场独占风骚让众人成为陪衬让所有企羡赞赏的目光向自己聚焦。虽一次食砒霜少许,但天长日久,不几年便中毒死去。就这样,虽明知这样妆容获得美艳的效果是饮鸩止渴,但仍有人前仆后继纷至沓来乐此不疲。真可谓今朝美白今朝白,哪怕明朝化成灰的化妆迷狂者。

在化妆史上,即便美白形式暂时失宠,但它的原则却依然辉煌。更何况它会东山再起,独领风骚且风韵依然。上个世纪70年代,欧美曾时兴古铜色皮肤,那是为了显示健康,是全年保持阳光晒过的,如此便暗示全年无须上班,可以随时到海滨去晒太阳,也暗示了自己相当富有。当然不是人人都可以以这般方式生存的,防晒霜的模拟境界便成为追踪的对象。减肥也是这样。身材苗条说明营养好,说明有条件经常锻炼,说明理性精神强,能控制饮食自然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有这么些条件,于是减肥药便成为了隐形的化妆品了。

有人说化妆是镜相效应,即人们出以自恋意识,在镜面映像中对自我形象的陶醉与欣赏。化妆也许是对这一效应的强化。古语有“士为知已者死”相对应的“女为悦已者容”的原则,今人则点化一番,多说“女为悦已而容”的意趣。其实说到底,为悦已者容的化妆,恰是青春意象的顺理成章的表现。为欣赏喜欢自己的人而将扮饰得青春靓丽。为悦已而容,恰也是高质量生活意象的一种自觉表现方式。

和任何文化现象一样,对于化妆,古今中外也都有取消与推崇的两极态度。古代例子

枚不胜举。在现代,对于化妆美饰也有政治伦理层面严重的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禁止了许多人类正常的事物与观念,竟然还禁止妇女化妆,不许妇女使用首饰、不许穿用皮草、抽纱等。从1941开始,德国实行了严苛的配给制,对服装的长度、褶皱的多少、宽度、纽扣、附件的设计,政府都有硬性的规定。为节省材料,类似翻领、外加口袋都绝对禁止。买衣服要衣服票。因为制作降落伞,丝绸更是禁用之物。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对化妆的态度。由于战争,物资极度贫乏。1942年,美国曾停止生产化妆品两个月之久。知识界当即展开讨论,题目是化妆与国家兴亡、士气之间的关系。化妆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答案非常明确,化妆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恰如男人需要香烟,女人也需要化妆品,是这个时候美国社会所达到的共识。他们认为,在困难时期,化妆品反而更为重要,它可以鼓舞士气,提高斗志,因此是生活之必须。化妆行为,在这里被提高到精神层面来看待,提高到坚持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来看待。一个投入战争的国家,它的妇女应该容光焕发,在工作中精神抖擞,在私人生活中应该妩媚和充满爱心,她们应该得体大方、成熟,而不是轻佻煸情。化妆,在这里被视为一种个人的自由权利,不容他人干涉。是一种美好的精神追求,不可轻易贬损。勿庸置疑,化妆美丑的审视,自然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甚至对于化妆严重的负面效应的追究与防范,暂且另当别论,而此际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出以独裁专制,而是以自由平等的讨论方式对化妆位置以确认,对化妆权利以维护。这,自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现象。

当然了,对于化妆的政治伦理冲突随着特殊的背景消失而自然消失,虽然它们会留下

些许遗痕,但是文化审美的冲突却是永恒的冲突。中国传统早就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观和错金镂玉的扮饰观,前者似在文化与艺术中占上风,后者却在生活舞台里占主流。当然也有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中和观。而在西方,针对巴尔扎克“美和真实寓于自然”的现实主义审美观,查尔斯·波德莱尔于1863年撰写了《论化妆的幸福与道德感》一文,指出现代美是理性与计算的结果。美不但可以反自然而且是对自然的修正、扭曲和加工。化妆造成一种改变日常经验的特殊效果,不仅可以遮掩你脸上的瑕疵,更重要的是造成一种诱人的潜在的魅力。这在化妆层面既典型地体现了西方文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特征,也暗合了人类在化妆境界中的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为现代化妆作了重要的知性思考与理论铺垫,因而被誉为人类第一篇伟大的化妆宣言。

 

   综上所述,化妆它是一种生命形式,一种情绪投影,一种理想化生存模式的追摹,一种美好瞩望的外在造型。它的外显层面是青春意象,它的深隐意象是高质量生活意象,这两大原型意象构筑了人类在化妆层面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核心内容。人类化妆的强大内驱力和原动力即从此而来。虽然出于理念、技术或其它种种原因,化妆在历史和正在运行的现实中都有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但可以肯定的是,化妆作为人类对自身的珍重,对生活的热爱,对美感的体验的美饰活动,在现代社会里,它不只是人们对自身容貌欣赏的一种自由与权利,而且,它业已成为人类升华自我的创造性业绩之一。   

200435

             (原载《西安科技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TAG: 意象 化妆

去俗居——我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空里流霜   /   2012-09-12 19:46:24
“在这里,重要的不是美的形式,亦不是讲究个性的别致。”
学生最近对附近人尤其是女生的发型略有留意,感觉现代人与10年或20年前的人相比、城市人与农村人相比,从“粗放”走向“精致”是最重要的特点,这个“精致化”的特点甚至比“个性化”的特点更明显。这似在半个世纪以来的世界成为一种逐渐变迁的审美趋势(如让学生印象深刻的80年代世界各国球衣和当今款式的差异),则一点大概有同于文中波德莱尔由自然走向理性和计算的美。
人的很多行为最终都可以归因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使人希望使自己与外物产生联系,或者说对外物造成影响,而精致的、纯洁的、脆弱的东西因其易受影响的特点而最容易实现人的这种愿望。窃以为这可以成为不同于波德莱尔的对精致化以至于更广泛审美领域的另一种解释。
学生本人在大学也经历了一个从崇尚自然之美到注重修饰打扮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对其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及审美价值的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而这种转变基本完成的一个标志,就是学生本人成为一些女生下手的对象。
“化妆它是一种生命形式,一种情绪投影,一种理想化生存模式的追摹,一种美好瞩望的外在造型。”这句话说得真好,化妆是一种期待,是对一种新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境界的追求。
重新重视自己的仪表并试图修饰它,而不再仅仅强调“心灵美”之类的腔调和口号,是现代人回归健康人性、正视真实自我的表现,也反映出大众的审美水平和生活趣味不断提高的过程。
无用之用之谓神,而人是该有点精神的。
上仅是个人浅见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