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借阅的第一本书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2-20 21:53:30 / 个人分类:我的记忆

 

图书馆借阅的第一本书

 

张志春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办起了图书馆。我借了一本书,几万字的样儿,薄薄的,大约是中篇小说的格局吧,叫《“强盗”的女儿》。用第一人称,说一个叫桂娃的女孩子,她有个相依为命的农民父亲,可他却也是个地下党到处奔波去闹革命。也许从此行影无定,无法经营土地犁耙打碾,无法养育自己的女儿。如此越轨的行迹,自然为当时的主流话语所指斥,或许为正经八板春种秋收的庄稼人所瞧不起,人们贬称为“强盗”。她年龄幼小,身体单薄,敏感脆弱而怯懦。在那样的氛围中任何一件与父亲相关的事情都成为她情意绪动荡的过程。她思念,她担惊受怕,她在人们对父亲贬抑的评价中自卑。这本书按规定借读一周便归还了。也许阅读小说还没有经验,许多情节似乎还没弄清楚,以致今天忆及似是云中群山雾中花般含糊朦胧。似乎是她父亲为了奔波方便,便把她寄养在一个富有的人家。在这个家庭里幼小的她难免仰人鼻息,而她痛苦的是父亲在这里依然得到贬损的评价。一直到有一天她父亲赶来准备领她回家时,东家却让她选择去留。这个幼小的桂娃内心迫切地想叫跟父亲回家,可是不知为什么,或许在东家紧盯的目光下,或许还有潜意识中父亲靠不住的意念,话到口边她却说要留在东家。命运的不自由和话语的不自主让人刺痛。读到这里不由得同情起她父女俩的处境来。

现在说来,这虽不是我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此前曾读过几本多篇汇集的民间故事,还有九先生编著且抄录的三字经式手订线装书《俚语村言》——但这却是第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第一部完整的中篇小说。谁料刚刚归还,班上订阅的《中国少年报》上便刊登了《<“强盗”的女儿>是一本坏书》的文章,随即又有《桂娃不是我们的学习榜样》之类的小块文章。当时心里一惊,这就是所谓的毒草吗?而依自己原初阅读的感觉,也许是第一人称描写吧,亲切,真实。而且桂娃的形象似乎比当时读物中的小英雄更人性化一些,有着较为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那么多的宏大叙事式的大概念堆垛。自己当时虽说不清楚,没有多少判断力,但却不认为这是一本坏书,甚至是对桂娃这个主人公充满同情。这是在弥漫着英雄式少年儿童模式叙述下的一种新颖的阅读体验。而报纸上白纸黑字,说得斩钉截铁,无异于法院的最终判决。好在自己读后没与别人交流,好在书已归还,好在当时距离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还有两年,好在小学的老师们还没有跟风便是雨的思维模式。学校仍在上课下课上操放学的节奏中惯性运行。自己虽内心狐疑而怯怯不已,但周围似乎风雨不至水波不兴,或许只是自己敏感而绝大多数师生毫无知觉,也就此罢休,波澜不起了。

时过境迁几十年。今日念及,觉得这里有着巨大的想像空间和人文意味。就当时来说,这本书及其作家的命运如何?中国社会随即而来的境况不能让人不作种种惊心动魄的联想与想像。而具体到我所就读的小学,校长与图书馆老师当时在这一压力下,如何紧张而巧妙地处理善后的?是悄悄地焚毁还是富有历史感地悬搁起来?他们考虑过学生借阅过后的影响以及如何对策的吗?当时,毕竟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展开的氛围啊。就自己而言,虽是初借图书一件小事,但对自己阅读心态有无影响,不知道,长久以来也未能考虑过。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真的似烙在心灵深处,达到不思量自难忘的境地;与此同时,当时以至现在,自己内心深处未必会觉得这是多么优秀的一本,但此后的阅读隐隐滋长着内因优越的评判标准,不大相信外在的权威言说了。

 

                                          20101219于长兴路居于轩


TAG: 图书馆 借阅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