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说灯谜

上一篇 / 下一篇  2023-02-08 20:30:55 / 个人分类:谜语天地

元宵节说灯谜

 

张志春

 

元宵节一般多谈闹花灯,吃元宵,而很少说到猜灯谜。其实猜灯谜的习俗由来已久,有着历时性的演绎过程,也有着共时性的呼应氛围。这一风潮似起于宋。谜语源出于汉,成熟于魏晋。刘勰《文心雕龙》说:“自魏以来,颇非俳优,面呈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其使昏迷也。”所谓昏迷也者,即是说谜语之美使人沉浸其中,迷醉其中,,如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如今人常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秦大地有一剧种旋律优美惹人迷醉,便命名“迷胡”。如此命名的路径,与刘勰所说谜语相同。古今不隔,雅俗不隔,此之谓也。

到了宋代,谜语和元宵张灯、赏灯结合,人们把谜语书笺贴在元宵灯笼上供人们猜射,源自宋仁宗时期。周密《武林旧事》所谓:“经绢灯剪写诗词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戏弄”即指谜语含蓄幽默,引逗行人参与猜射。王文濡《春谜大观序》:“旧籍相传,宋仁宗时……上元佳节,金吾放夜,文人学士相与装点风雅,歌颂升平,拈诗成谜,悬灯以招猜者。”这种雅致而又撩人兴趣的娱乐形式很受闺阁女子的青睐,《红楼梦》多次写到大观园里姑娘们的制谜猜谜,甚至身为宫妃的元春在元宵节时也制谜送回让姐妹们猜射。于是大观园里老老少少各显身手,精意创作,欢笑猜射之际,一种诗意的云雾笼罩其间,让当事者留连,让旁观者企羡,让后来者回味。灯谜不只烘托并点缀了元宵佳节的欢乐气氛,也为生活空间播撒了文化的馨香。

记得幼年元宵节时,红灯笼挂在大门前,圆圆的月亮高挂天空,全家相聚猜谜语。关中方言将谜语叫“扣扣”,猜谜语叫“剥扣扣”,仿佛是九连环一般,需要特殊的巧慧才可剥离开来。父亲平日忙于各种事情,这时也难得坐在一起说起谜语:

 

生在山上吃草,死在竹里藏身。渴了石上喝水,说话万里知音。

 

我们或低头琢磨,或看父亲脸色想从那一撇的嘴角或闪动的眼神中探出谜底来。作为文具毛笔的谜面如此有韵味,我们当时欣赏却不深知,只觉得好玩,并为猜中而叫好。现在才猜测,也许识字不多却在乡间义务办学几十年的父亲,对这一谜语有着别样的感受。母亲笑道:“我也说一个。你们都用过的。”谜语这样简单而朴素:

 

一扭两扭,家家户户都有。

 

这说的是毛巾。母亲操持家务,一方毛巾显得格外亲近。哪一家每天不是用它扭来扭去擦手洗脸呢?大凡生活在场的人们,都会觉得周围的一切很有意思,这也往往构成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后来,在串访左邻右舍甚至走向更大的空间时,我也知道了山南海北家家户户、单位学校时不时都会有猜谜的活动。遂知晓远古传统的渗透性力量不可低估,谜语的特殊韵味亦不可轻看。浅层次看,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一体,吸引人,凝聚人。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给轮廓朦胧的事物准确命名的过程。如果说打灯笼还有远古火崇拜印痕的话,那么猜谜本身就是带有理性和进取的行为了。仓颉创造出文字有了命名的话语权,震惊得天雨粟鬼夜哭。俄狄浦斯猜知了狮身人面兽的谜语之后,让对方震惊而跳崖身亡,可见猜谜是一种把握环境的进取行为。

现在想来,许多年来,或因朋友相聚助兴,或应团队所请,在这元宵猜谜的氛围中陆陆续续创作一些谜语,不少仍是有情趣的:

 

别看身材小,穿着大红袍。走路像个孙悟空,惟缺一根金箍棒。

(昆虫一)跳蚤

谁家墙头一棵草,你用镰割割不倒,一阵风来折断腰。(物象一)炊烟

四月秀穗夕阳中。(国名一)丹麦

冠军之歌 (国名一)赞比亚

张骞坐骑 (国名一)马来西亚

视力表    (国名一)印度

敞车作轿车 (国名一)加蓬

月涌大江流。(地名一)银川

连环画(城市一)图们

翻译光准确是不行的 (国外城市一)雅加达

描红              (国外城市一)墨尔本

正在水中央        (国内城市一)秦皇岛

 

想想看,我们兄弟姐妹围绕父母身边剥扣扣(猜谜)的时候,只觉得好玩,哪想到它有益智功能,哪想到它是一种特殊的唤醒激情与乐趣的学习模式呢。后来当学生在灯谜会上猜射时,当教师在策划灯谜会场时,才清醒地意识到,它的逗趣好玩,就在于呈现事象本体而不告知身份底里的悬念预设,是唤起人的求知兴味而索解破译的游戏。而且是浮想联翩的过程、思考推究的过程,不是一盆水直接泼来似的满堂灌输,不是囫囵吞枣般死记硬背,而是藏起宝物逗你玩的许诺,是布起悬念诱你乐的故事,是呈现神奇逼你悟的棒喝……,无论是把握身边事物的多面特征,还是了解一个汉字的深层结构……,循循然而善诱,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猜射者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探寻中,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的惊喜;或在脑海中百舸争流,然而过尽千帆都不是,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焦虑无着中,不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瓓珊处……,一瞬间竟然展开了一个以游戏的形式充满乐趣的过程。是在好奇与快乐的期待中,在黑暗的隧洞中蜗行摸索而突然发现了那令人豁然开朗的出口。

后来每逢元宵节更多的热衷并介入这一活动。或到街头广场或者公园,看到灯谜现场的人头攒动;或作为顾问看西安曲江一中、陕西师大附中学生猜谜组队大赛,欣赏这校园一景;或作为邀请嘉宾赴广东顺德观赏灯谜大赛,惊异于不少村舍高悬谜坛邀请高手的激情;特别是应邀参加2015中华灯谜文化节华山国际谜会,当我在开幕式致辞的时候,我深深地体会到猜谜从家庭漫向社会的趋向。它虽从元宵节,从家庭起根发苗,但总会将花繁叶茂,拓开更博大的空间。

从社会意味来说,谜语的猜射是以智慧碰撞的样态创造了特殊的人群凝聚形式。这是一种暗含着最大善意的自由超脱的智力竞技。在这里,无论老少,不分男女,搁置强弱,忽略贫富,消解权势,……人人以智慧介入的形式平等相遇,和睦相处;人人都在全身心地沉浸在天地万物形神的琢磨与梳理之中;人人争强好胜的激情瞬间被逗引起来,自信满满仿佛清晨立于山巅,期待着只有自己迎来日出的那伟大的发现与感受;而彼此间智慧层面力求优于他人的心理需求交集于一处,如同诸多河流汇聚一处,只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形成更为壮阔的水流滔滔涌动。天伦之乐的亲情团聚会因它而趣味横生,岁时年节的文化空间会因它而氛围浓郁。

从审美意味来说,谜语以其全然陌生化的立场来叙述与修辞,从而让每个人身边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陡然变得新鲜起来,有趣有味起来。所谓新鲜感就是审美的感觉,就是对心理疲劳的扫荡,就是没来由地精神振作,就是突然对周围的一切发现了新意义的感觉。平淡无奇的一个物件或一种景象,结构简易的一个文字或含意清浅的一词一句……,平素可能视而不见,甚至不屑一顾,而此刻却仿佛因神奇地手指触摸而焕然一新,闪闪发光,逗引起人们全神贯注的神态,如扫描仪一般全方位搜索,如恋人盼归一般望尽天涯。刘勰《文心雕龙》中写到:“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所谓昏迷也者,就是沉醉其中的迷幻感,是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陶醉感。这是一种难得的审美境界,而我们在谜语的活动中却不难感受到。

那么,猜谜,不就是在这新春一切从新开始之际,人们以语言娱乐的形式鼓励着向未知拓展的思维与意态么?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晓得了谜语源远流长至今盛行不衰的根基了。真的,它仿佛一杯清泉浸泡的龙井,仿佛一阕琴弦轻弹的乐曲,澄明辽远、空灵妙曼而余味悠长,伴随着天际圆圆的月亮,伴随着人间亮丽的灯盏。

 

              (原载《教师报》2023.2.8


TAG: 谜语 元宵节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