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腊八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21 08:24:29 / 个人分类:年节解读

 

腊八

 

张志春

 

倘要追本溯源,腊八节首先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从神农时代就开始了。那可是文献没有描述、想象难以追踪的岁月。等我们看到文献,则已是理性时代以后的规矩与方圆了。蔡邕《独断》所谓:

 

 

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又汉应劭《风俗通》:

 

 

礼传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或曰腊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

 

 

可见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远古的傩戏,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程度的遗存,而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今湖南新化、陕西汉中、贵州安顺等地仍有留存。

夏代命名的嘉平腊祭。但那时的腊祭日期并不固定,有时十二月初,有时十二月底,直到司马迁制订太初历,才把腊祭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第一年的第三个戊日正好是腊月初八,遂称为“腊八节”。另一说是,腊祭的神祗有八位,即先啬神神农氏,因其创意农耕发明医药;司啬神后稷,因其教民种植五谷农作物;农神古代田官,因其管理田土;邮表畦神,因其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猫虎神,因其吃野鼠野兽保护禾苗;坊神即堤防神,因其守护千里,防止江河洪水泛滥;水庸神即水沟神,因其灌溉农田助益丰收;昆虫神,因其免除田野的虫害。八神亲切勤奋,呵护民众,排列成行而自成谱系。细细想来,这仍是民众从自身生活生产出发,塑造出能真切地帮助自己实现理想栖居的种种文化意象。

晋人裴秀《大腊》诗出以正面的宏大叙事模式,写得庄严肃穆,光彩夺目:

 

岁事告成,八腊报勤……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仍是古代腊祭庄严的盛大场面:果腹酒肉成为抒情达意的文化意象;美味佳肴成为重要的祭祀仪式;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仪式使感受得以提升,仪式使思想抽象为感性的显现,成为可操作可传承沿袭的语言行为模式。作为一种大型的民众祭祀仪式,其中包蕴着大量的艺术元素与娱乐性。

《礼记·杂记下》记载说,子贡观看蜡祭,孔子问,你感到快乐吗?子贡比较理性严谨,一脸的不屑,说举国之人都像疯狂了一般,我不知道这到底有什么可欢乐的。孔子不这样看,他说民众终岁劳苦而能得此蜡祭欢饮,那是得君一日的恩泽啊,这里的意味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只知紧张工作而不知放松,文王武王也不能做到;一味放松而不紧张,文王武王也不那样做;文武之道,就是一张一弛啊。真的,孔子说得有道理,生活的节奏感在这里凸出而强化,人神借此而沟通而互惠而和谐,平凡借此而神圣而崇高而审美。

佛成道节也是腊八节重要的源脉之一。在中国,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据《因果经》记载,公元前525年的一天,瘦骨嶙峋的乔达摩·悉达多从迦都山下来,在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他因劳累饥饿而晕倒在地。恰在此时,村中一牧羊姑娘苏耶妲(意为善生)发现了他。为急切救人,牧女便了喂之以随身所带乳糜状粥饭。乔达摩·悉达多终于在这一天,在菩提树下觉悟而成佛。史传此日正是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族人,人们便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于是一粥之助所带来的辉煌与神圣,引发了普遍的信仰和追忆。佛教徒们感念释迦牟尼担当人类苦难而六年修炼的历程,并为纪念牧羊女施粥的恩德,便在佛陀成道日这一天,即腊月初八,仿效牧羊女做杂食粥而食。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

 

 

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佛教兴盛以后,这个日子就成为斋僧、佛成道日以及为救济贫穷而施舍饮食的日子。随着佛教融入中华大地并不断渗透到民俗层面,腊八节也就自然而然地与之融二而一了,而在腊祭的原生意蕴之中,也就增益了异域传播而来的新内涵。

而腊八粥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覆盖了五豆节的饮食。五豆节原在腊月初五,是纪念周始祖农神后稷的仪式。原是很隆重的节日,特别是在后稷教民稼穑的关中故地。笔者家居陕西关中农村,与后稷当年播植五谷的周原距离百余里而遥遥在望,幼年常享用五豆美餐,即用豇豆、绿豆、黄豆、扁豆和小豆等五种豆颗煮成的甜食,听母亲吟诵五豆歌谣,亦听邻村远舍的小朋友唱诵过。后读山西《乡宁县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相关资料,有着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大喜过望之感,因为自己曾经的节俗在历史文献中得以印证。其中说,十二月“初五日,晨起煮五种豆食之。掷少许于路,禳小儿痘稀”。直到现在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今天过五豆节的人很少了,虽然这一历史的记忆在北方不少地方仍有遗存,但五豆进入腊八节,正是节日融入与叠加的一种体现。

以关中为代表的北方一些地方,华夏腊祭传统仍有遗存。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前一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周秦故地的关中大多数地区腊八节这天不吃粥却吃面条,且面条切成一头宽一头窄的样子。神圣的美食,不只推已及人,与祖先与邻里乡亲共享,而且还要端着这腊八面条喂家禽家畜甚至惠及家中的树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根脉处枝干上旋放几条腊八面,相信来年树大根深,枝荣叶茂,花朵灼灼,果实累累。仿佛腊八饮食如同远古传说中的礼物,触及到任何事物都会赋予祥瑞的力量和超凡的能力,如记得家母当年一边用腊八面喂鸡,一边乐呵呵地说:“鸡吃腊八,下得疙里疙瘩。”这看似一种喂养,但却是一种将神圣施及万物的仪式。不只是饮食,就是气候,也仿佛有着预兆未来的神奇光环。笔者幼年听家母说,也听乡亲们说着这样的歌谣:“腊八晴,万物成;腊八下,棉花搭架。”

腊八节的饮食,仿佛神仙的手指,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触到每个时刻都成为黄金。想想看,面对这样的腊八粥,谁能忍心一下子就吃完吃净呢?吃剩的腊八粥等,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含义。如果把粥等送给穷苦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于是,要熬得饱满丰盛,吃得天天有余,仿佛源远流长的河流一样,让幸福吉祥能够可持续发展。不是有民谣么,“腊八粥,腊八面,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这一歌谣还有另一重含义,不要小看了腊八节,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节日饮食,似乎成为驶向年节的直通车。在这趟直通车上,人们仿佛有了情感与心理的发酵机与加速度,怀着美好的期待,越来越热乎地开始了忙年与迎年的具体事务。走东串西,准备购置年货,清整院落,拆洗被褥,舂好精米,磨就面粉,打酒割肉磨豆腐,……一节琐细的整体在这里都有着喜悦而特别的价值与意义,让人眼睛发亮精神抖擞心情滋润。不几天,就在眼前,一个祥瑞而美好的开端即将来临。

是的,腊八已经到了,春节还会远吗?换言之,以冬祭为序曲,以腊八为标志,辛劳一年的人们即将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神圣、最安逸、最舒适的时段,年节就要开始啦!

 

             选自拙著《春节旧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TAG: 腊八 年节

秦岭醴泉──张志春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张志春   /   2010-01-21 14:10:37
原帖由马知遥于2010-01-21 11:00:22发表
好文

呵呵,也得好吃啊
马知遥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马知遥   /   2010-01-21 11:00:22
好文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