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过年新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5-02-21 17:10:40 / 个人分类:转引

微信拜年 旅行过年 年味变淡


过年新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本报记者 蒋肖斌 实习生 罗旻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2月17日   05 版)

   

 “你觉得现在过年好玩吗?”在羊年到来之际,中国青年报记者随机采访了100名普通人,结果,有73人回答“不好玩”,仅有27人觉得“好玩”。但当问到觉得“春节和圣诞节哪个让你更期待”时,有54人选择了春节,而期待圣诞节的仅有4人。看来,在和“洋节”PK时,传统的春节仍稳占上风。

    在接受采访的100人中,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人占了80%——春节不好玩,但却依然是最令年轻人期待的。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张勃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年轻人应该不仅仅视节日为一个好玩的日子,也要对节日本身的内涵、意义作一个思考。”

    微信红包,年味变淡,旅行过年……受访专家认为,这些春节新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吃”是节日重要主题,背后更有文化意义

    春节假期哪些元素必不可少?“年夜饭”毫无争议地排名第一,共有86人选择,接下来依次是“走亲访友”(61人)、“贴春联、剪纸、福字”(55人)、“压岁钱”(45人)、“春晚”(42人)、“放烟花爆竹”(33人)等。

    “吃”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1976年春节前,家住福州的陈敦一家因“上山下乡”而分散的几个孩子,被陈爷爷召唤回家过年。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上山”的带回了木耳、鲜笋等“山珍”,“下海”的带来了贝类、鱼干等“海味”,齐聚在三坊七巷的老家吃团圆饭。

    赵毓芬的父母是东北人,“十万官兵下新疆”时,跟着王震将军来到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赵毓芬这样的“兵二代”长大后,也大多留在了那里。出生于1960年代的她小时候对春节最清晰的记忆是“馋”。“那会儿物资匮乏,平时吃棒子面窝窝头什么的,到了过年就有好吃的,能吃上饺子、吃肉、捞面条……” 

    1983年春节前,赵毓芬家买了一台稀罕的黑白电视机,一起住平房的邻居都跑到她家看春晚。每到晚上,邻居们就搬着小板凳坐在她家厅屋,一边嗑着瓜子聊天一边看电视。“我爸当时的‘任务’就是每天给邻居们炒晚上要吃的瓜子。那年春节,我们家买了20斤瓜子,全吃完了。每天等邻居们走了,都能扫出厚厚一层瓜子壳。” 

    张勃说:“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过年吃饺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节令食品代代相传?好吃是一方面,背后还有更重要的文化意义。”张勃介绍,比如中秋吃月饼,就和天上的圆月相对,而且吃月饼的方式是一家人共享一块月饼,如果有人不在家,还要给他留一块。“现在我们总说‘平常也能吃到这些东西’,其实忽略了这些食物的象征意义和分享的感觉。”张勃说。

    “年味变淡”是因为生活好了、活动少了

    张勃说:“从节日的变化来看,娱乐并非节日的初衷,从隋唐之后,信仰色彩减弱,娱乐色彩增强。到了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大,正好借节日机会放松身心。而节日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主要在于节日的活动。”

    对于家住福州的陈家来说,从农历腊月二十左右的“筅廊”(除尘)开始,“祭灶”、“作岁”、“开笔”、“贺年”、“元宵”、“送灯”……过年的脚步就一刻不停歇。陈家96岁高龄的奶奶是全家过年的“最高指挥官”。从年前一个月起就要忙着备齐材料,磨米浆,洗削芋头,切萝卜,做“糖稞”、“菜头稞”……但如今这些都是从超市买的现成货。

    奶奶是八旗入闽的正黄旗闺秀,所以陈家的年菜也偶尔会有“熬羊脸”等满族菜。但随着年味的淡薄,饭桌上的传统菜也越来越难见到。“如今的年似乎少了一些年味,连年货都是提前在淘宝买了快递到家。”陈家的80后陈达萌说,年节聚餐,曾经要满满当当装下三桌的亲戚,如今却连一桌都坐不满。

    关于“年味变淡”的原因,受访的100人中,有61人认为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不必期待过年来改善生活”,43人认为“社会在进步,过年的方式随之发生转变也很正常”,还有32人认为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式微”。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年味不重,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情味儿少了。过去是大家庭,是熟人社会,即便是城市,活动半径比较有限,一到过年就一堆人聚在一起,情感的表达也更加充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原因:对物质的新鲜感和期待感在平日都已消耗,连丰盛的年夜饭都快吃不下了。”

    微信拜年,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了

    岁月变迁,如今春节又有了哪些新变化?有67人指出,微信代替以往的短信,成了过节的重要道具,通过微信拜年、抢红包、发红包,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张勃说:“互联网对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以前人们依靠血缘、地缘形成圈子,而微信把你拉入了一个庞大的‘朋友圈’。”

    过去拜年强调登门拜访,因为人际关系不多、住得也近,一定程度上可行。而现在,挨个“登门”显得不切实际。张勃说:“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通过电话、微信来表达情意和祝福。但如果有机会面对面交往,还是要重视。毕竟通过媒介,不如面对面让人觉得温馨。”

    此外,还有50人选择了“趁过年旅行度假”。万建中说:“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族观念也发生很多变化。现在年轻人过年愿意出门旅游,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过年怎么能出去呢?家里必须要留人,因为总有人来拜年。”但这在张勃看来其实是有渊源的,“过去春节走亲访友,也是户内户外相结合的活动,只不过现在走得远了”。

    “很多所谓‘新年俗’有其传统背景。”张勃说,“比如春晚,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被大家喜欢,和自古守岁的习俗有关——全家一起看春晚,是守岁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异形式。守岁讲究一家人坐在一起,谈谈过去和将来。春晚从8点开始,到子夜之后,时间上契合守岁的时间;春晚以欢乐祥和为主题,也符合中国人对年的感觉。”

    对于“如何增强传统节日的氛围”的问题,有72人说要“增加传统节日假期”,也有72人说应该“出现更多与节日相结合的娱乐活动”,还有20人选择了“增加基础教育教材对传统节日的解读”。

    张勃认为,现在不是特别重视“拜年”,这种正式仪式的缺失让过年越来越没气氛。“过去,一个家族的人要依次给长辈行礼,现在基本没有了。其实礼仪要在生活中培养,如果这些行为都没了,节日和平时就更没什么区别了”。

    不过,对于传统节日,年轻人并非没有兴趣。万建中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让年轻人写下心中最重要的5个节日,中西不限,“前五个还是最重要的中国的节日”。陈奶奶的儿子陈敦整理过全年的月令风俗,分享在自己的博客上。他的女儿陈达萌则开了一个专门记录老福州传统的公众号——“早题巷四号”。

    万建中说:“任何习俗都会发生变化,这很正常。现在科技带来了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和选择,过年方式比较多元。中国人的精神支柱非常世俗,就是坚信新的一年会比旧的一年好。所以,无论发生多大的变化,过年的核心意义——团圆,永远存在。随着过年越来越近,生活的一切节律都围绕着过年。连年轻人开车时都会更小心,因为可别擦着碰着,影响了过年!”


TAG: 春节 过年 中国青年报

沙野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沙野   /   2015-02-23 15:41:52
5
张润平 引用 删除 张润平   /   2015-02-21 17:39:19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