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勃]端午节是流动的传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6-10 20:57:04 / 个人分类:作品已发表

查看( 2078 ) / 评论( 2 )

 

  端午流动传统

  文 张勃

  (该文发表在《文化月刊·遗产》2011年第6期)

  端午节,又称重五、端五、重午、端阳、五月五、五月节、天中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蒲节、诗人节、医药节等,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萌芽于先秦时期,汉代,作为节日正式形成,只是此时节日流行的名称是五月五日。

  关于五月五日的起源,民间有许多说法,其中最为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传说楚国大夫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届时举行各种活动,遂形成了端午节。此外还有“效仿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说”等说法。但学者多认为这些说法是五月五日成为节日后人们为了解释其节俗活动所作的附会,其真正的起源还是应与五月的气候以及五月被视为恶月的观念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五月,是夏至所在的月份。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光照最长的日子,按照中国阴阳学说,就是阳气最盛、阴气最弱、阴阳最为失调的时间,也即最为不吉的“恶月”。事实上,五月天气炎热,暑毒盛行,蛇虫出没,瘟疫多发,也的确是人们在一年中生活极为不适、生存受到极大威胁的月份。在这样的时间里,以顺天应时为生活原则的人们便会采取种种措施以规避或抗争大自然强加给自己的难题。一方面,人们在这一时段,会保持身心的安定,禁绝各种情欲,尤其是色欲;行政事务亦采取“无为”的治理方式,如《礼记•月令》所说:“是月(指仲夏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另一方面则又衍生出很多方法蠲除毒气,保护自身,如兰汤沐浴等。

  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月五日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节日。唐代以降,端午节取代五月五日成为更为流行的节日名称,伴随着人们生存技术的提高和娱乐风气的盛行,它由原来的恶月恶日转变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并成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中华民国时期,曾改端午节为夏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端午节进入民间传统节日系统,2007年,则重新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五彩缤纷的习俗活动:讲传说,吃粽子,喝艾酒、雄黄酒、菖蒲酒,挂艾蒿、菖蒲,佩带香囊,缠五色线,穿五毒衣,戴五时花,焚避瘟丹,帖天师符,采集百药,走马,射柳,斗草,龙舟竞渡,迎女儿,看老师等等。然而,作为一个播布广泛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不同的地方所展现的并非上述习俗的集合,而是一个既有差别又有一定同一性的文化图景。有关嘉兴端午节的一组文章以及其他地方端午习俗的文章,揭示了这一点。

  端午节无疑是变化的,不仅节俗变,节俗主题变,节日名称变,节日的播布空间也在变化。然而,这些变化并没有导致端午节的消失,相反这些变化活跃了端午的生命力。端午节是流动的传统!这个节日,经由历代民俗主体的实践,凭借它不断被赋予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意义,跨越时空,从先秦时期一直走到现在,从一国所有发展到多国共享。当下,端午节面临着新的生存境遇,在应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一多国共享的流动的传统,又如何使其在当代发挥作用等方面,萧放、苑利、刘晓峰等先生也在他们的文章中进行了侧重不同的思考。


分享到:

TAG: 传统 端午节 流动

长江的一滴水发布于2011-07-16 23:01:13
是2011年第6期看网站链接http://www.cuheri.com/a/sdgc/2011/0609/2869.html
玉麓俗谭——英古阿格的博客 英古阿格 发布于2011-07-17 10:59:34
民俗也如是观。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