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 民俗学研究所 硕士生
湘潭大学民俗学社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1-13 18:21:50
/ 个人分类:民俗学
湘潭大学民俗学社,又名湘潭大学民间文学研究社,始创于1983年,系湖南高校成立最早的一个民间文学研究社,也是全国最早的三大高校民俗学会(社)之一。学社是为调查民风民俗、展示民俗风采、研究民俗理论而设立的群众性学术团体,集学习、娱乐为一体,寓教于乐,长期举办“田野采风”、民俗征文、民俗文化风采展、民俗知识讲座、手工制作竞赛等有特色、参与性强的活动,让社员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既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又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情。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湘潭大学教授王建章长期任指导老师。社刊《竹枝》已成功创办13期,影响极大,时北师大、北大等著名高等学府的民俗社团热切来信表其仰慕之情,且建立了广泛而持久的学术交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何东昌、湖南省副省长郑培民、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钟敬文教授等许多领导、教授,或题词,或写信,或授课,热切关心和支持民俗工作。也有外国朋友如日本民间文化专业博士导师阿部泰记教授、法国科学院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研究所所长雅克来社参观。国内诸多知名报刊书籍撰文报导民俗学社的成就。
发展历程
民俗学社于1984年正式成立,从第一届以黄海舟社长为核心的理事会开始,学社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学社二十多年来已搜集整理近千万字的民间文化资料,并在我校和省内外报刊上发表千余篇民俗学民间文学调查报告和论文,社刊《竹枝》的出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学社前辈如宁国良、王伏虎、王再承、丁琰、陈德智、郑海勇、吕晓勇等为社团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一代又一代民俗人以其朴素、严谨、敢于吃苦的精神创下了无数佳绩。
成长大事记
1983年,湘潭大学中文系成立民间文学研究小组,后更名为民间文学研究社。
1984年,《竹枝》的出版,标志着民俗学社正式成立。
1985年,湘潭大学报开辟民间文学专刊。
1986年,云南大学朱宜初教授﹑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等专家对民俗学社成立三周年写来了贺信。同年民俗学社主办型元旦征联活动。
1989年,民俗学社影响力扩展到全国。《中国文化报》上刊登《湘大民俗学社成绩卓然》一文:“5年来,民俗学社100多个会员不畏严寒﹑酷暑,利用假期深入乡村实地采风。据不完全统计,他们搜索整理了数百万字民间文化资料。在《楚风》、《民间文学》、《采风报》等省内外刊物发表了百篇民间文学作品或论文。”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何东昌为湘大民俗学社题词。北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段宝林来信致贺。同年,民俗论文﹑省苗学学术研讨会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举办“楚风杯”大型征文活动。
1994年,举办十周年庆典,“十年元旦征联选萃”中,有如下一联:
玉兔走,金鸟飞。走走飞飞,飞向春光明媚处。(羊春秋上联)
卧龙欢,雏凤喜。欢欢喜喜,喜逢天下太平时。(中文系彬夫下联)
1996年,三位学生深入永州江华地区瑶寨采风,做出了《江华县两岔河乡过山瑶民俗调查报告》,在《湘潭大学报》和《湘潭日报》上均有相关报导。
1997年,法国科学家雅克·勒穆瓦纳博士就民俗研究课题来校访问。
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社寄来社刊《息壤》,创刊词上说他们的创刊很大一部分是受《竹枝》的鼓舞。
2005年,民俗学社前往响塘乡采风,拜访民间剪纸奇人吴升平。
同年5月1日前往齐白石故居和生态保护区采风,拜访“十把金剪刀”之一的胡秀英并邀请她来湘大举行剪纸作品展及现场教学。
2006年,举办“魅力文化”民俗图片展、民俗电影展播等活动。
2007年, 举办“万圣情结”民俗电影展播、“民俗漫谈”讲座、“单骑走湘潭”采风系列活动。
2008年4月,举办永不“纸‘息纸文化艺术节,收集了来自各学院的纸工艺品。经观众、老师评审,最终《孔雀东南飞》作品一举夺冠。
9月,新一届理事会组织举办民俗文化风采展,以图片形式展出许多少数民族服饰、节日等,还有民间乐器实物展出。
11月,民俗文化节之湘潭特色饮食文化展、“发现之旅”采风活动,足迹涉及望衡亭,海会寺,锦桥,东方红、齐白石纪念广场。
12月,受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火花美术研究会邀请,我社承办 “魅力火花”文化艺术展。展出的近期火花图案,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特征,具有很高的观赏、收藏和研究价值。
2009年 组织会员 踏访湖南隆回花瑶古寨、湘潭昭山观光采风。
4月,“放飞梦想”风筝放飞大赛在学校文化广场举行,得到声乐协会、心理协会及许多风筝爱好者支持。
6月,第十四期《竹枝》顺利出刊。
2010年 第十五期《竹枝》复印成功。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湘潭大学
民俗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