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俗学博客开通了!

县域整合论――以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为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2-30 22:16:25 / 个人分类:乡村人类学

查看( 962 ) / 评论( 0 )

县域整合

――以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为例

徐杰舜

新农村建设还在中国大地上勃兴。对于这个关系中国农民的命运、关系中国农村的前途、关系中国农业发展的悠悠大事,如何实施,使之梦想成真?是中国人普遍关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

现在,放眼望去,轰轰烈烈进行着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普遍的特点是“以村为战”。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妥,更谈不上有错。但是从人类学整体论和整合论的理论去观照,人们就很容易发现,“以村为战”规模小,范围小,影响也小,从战略上看这只是新农村建设的“芝麻战略”。那么,新农村建设的“西瓜战略”是什么呢?是县域整合。

 

一、县域,城乡衔接点和交汇点

县域,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同时又是城市与农村的衔接点,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在地理空间上,作为中国国土的主体,县域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凸显出城镇与农村共存的特点。在人口资源上,我国74.46%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因此以城乡融合为理论基础的新乡土中国,凸显了城市与农村两者关系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反过来,农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绝对不单纯是农村的事,更不单纯是村庄的事,也必须是城市的事,尤其是与农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镇的事。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县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还可以对县域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

1.县域政治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

中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县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自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以来,与其它层次的行政区划不断变更相比,县是相对固定的行政区域,也是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最完善的一级基层政权。至今,在中国行政组织及管理层次中,县级政权仍然是政权组织中体系和职能完备的基层政府,管辖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起着承上启下,联结城乡,沟通条块的重要抠纽作用。

与此同时,县域又是社会经济矛盾的集中地。县域的发展不单纯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城市发展相比,县域发展不论是在外部发展环境上,还是在生产要素积聚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所受的波动和震动最大,积累的社会矛盾最多,就目前而言,县域是我国弱势群体最大的聚居地,是二元结构矛盾的突出区域,也是各种社会危机的高发区。作为职能最完善的一级基层政权,很多社会矛盾都要求在县一级妥善解决。所以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从这个高度上看,县域政治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我们之所以跳出村庄从县域看新农村建设,实在是看到了县域新农村建设可使“天下安”的意义和价值。

2.县域经济是安邦定国的经济支柱

与县域政治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相适应,县域经济是安邦定国的经济支柱。从经济上看,县域一般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由经济地理特点决定的工业部门经济为支柱,同时兼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业等非农业部门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实体;非农业企业和与县域经济密切相关的实体主要集中在县域的城镇型建制镇、非城镇型建制镇和集镇;县域内的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对经济运行及其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力。可见,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多种经济活动交织而成的经济有机体。从产业结构上看,县域经济是包括一、二、三产业比较齐全的区域经济;从空间结构上看,县域经济是以城镇经济为中心,以集镇经济为纽带,以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从组织层次上看,县域经济包括城镇型建制镇经济、集镇经济或非城镇型建制镇经济、乡村经济、企业经济或家庭经济等;从所有制形式上看,县域经济包括国有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经济等多种类型;从经济部门看,县域经济几乎包括一般区域经济中所有门类。因此,从地域总体和经济整体来说,县域经济既兼有城市(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两类区域经济的特点,又有区别于城市(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两类区域经济不同的特点。县域的城镇型建制镇经济以非农业为主,具有十分明显的城市经济特征。但因其与农村经济的密切关系而不能完全归属于城市经济范畴,一般称县域城镇建制镇经济为城镇经济。因此,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是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的有机结合[①]。

县域经济的这些内涵清楚地表明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中国县域经济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到55.1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92%,足见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古人云:“湖广熟,天下足”;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从本质上反映了县域经济的重要,从现代社会城市化的视野出发,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所以,党的十六大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从这个高度上看,县域经济是安邦定国的经济支柱。我们之所以跳出村落从县域看新农村建设,实在是看到了县域新农村建设可使“天下足”的意义和价值。

正因为县域政治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县域经济是安邦定国的经济支柱,所以新农村建设要成为中国城乡融合新的启动点,要成为乡土中国的新图像,就必须跳出村落来抓新农村建设,必须确立“县域整合”的战略思想,即以县域为整体,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这就是与“芝麻战略”相对应的“西瓜战略”。

 

二、县域整合武义模式的样本分析

 

浙江武义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实行了“西瓜战略”,在县域推进中,狠抓县域整合,创造了“武义模式”,即在人与自然协调和人与人和谐之中建构了生态家园、特色农业、工业园区、温泉旅游、城乡统筹、下山脱贫、村务监督、政府服务、教育优先、文化活力十大元素[②]。武义模式之所以吸引我们,关键在县域整合的整体性效应对我们的文化震撼。

它为县域整合论提供了一个可供分析的县域样本。

1.生态家园的县域平衡

生态是一个系统,一个村有村的生态系统,一个乡有一个乡的生态系统,一个县有一个县的生态系统,一个省有一个省的生态系,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生态系统。各个国家的生态系统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在这样的全球生态系统结构中,一个村的生态系统是最基础的,武义县有郭洞村这样的古生态村当然地成了当今的示范,成了人们旅游的胜地。可是一个村的影响力太微小了,其实早在40年前,郭洞就以保护风水林而著名,笔者当时在武义一中任教,学生中就有郭洞来的,但在武义20年,虽然多次路经郭洞,也没有进过一次村。改革开放后,在翻天覆地的变迁中,武义人从传统的躬耕垅亩发展到休闲旅游,郭洞鹊声四起,闻名于华东,成了古村落文化村,但郭洞并不能改变武义的生态,更不要说一个省、一个国了。

相比之下,一个县的影响力就大了。前已述及,由于县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又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环节,是国家的经济基础,所以,一个县生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个县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其对一个省生态的影响也就大大扩大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武义县通过县域平衡,首先抓了生态林业。从1986年开始,武义开始全面建设杉木速丰林基地,进行乡村林场大规模造林;1992年开始荒山消灭战;1993年提出的“树立大林业观念,调整林种结构,发展名、特、优经济林”;1995-1998年实施的“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四个一百万亩”工程建设;2002年开始围绕“生态立县”这一主线,突出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两大体系建设、林业分类经营,实施“武义县防护林工程国债项目”、“阔叶林发展工程”、“生物防火带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以及“笋竹两用林、花卉苗木产业带建设”、“兴林富民工程”、“村庄绿化工程”等,到2005年底止全县共造林161.65万亩,义务植树1940.09万株,使武义的绿化不但从量上得到了重大发展,而且在质上发生了重大飞跃,取得了重大突破。县林业用地面积175.7万亩,林木总蓄积202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由1985年59.8%上升到2005年的70.8%,城区公共绿地面积4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8.7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7%,绿地率增加到25.8%。2006年4月,武义县人民政府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为武义人与自然的平衡打下了基础。

在抓生态林业的同时,武义县实施“生态立县”的战略,打造了生态农业,构建了生态工业,发展了生态旅游,整治了生态人居,从而在全县范围里推进了人与自然的平衡,这也就是为什么初到武义的人一下子就会被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武义生态家园所震撼、所陶醉的原因吧!

2.特色农业与工业园区的县域协调

在县域中,农业与工业的协调是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城乡融合的一件大事。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手抓特色农业,一手抓工业园区,有效地协调了农业产业化与县域工业化的关系。    

在打造特色农业中,武义从人与自然的协调出发,铸造了杂交水稻和有机茶两条产业“绿化”带。从1976年开始,武义开始引进三系杂交稻,为全县大面积推广杂交晚稻打响第一炮。1989年武义县被列入长江流域五省一市杂交早稻示范基地县。1997年武义又引进了袁隆平的超级稻。2004年,武义被列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超级稻示范基地,并引进了两系超级稻P88S/0293等新组合进行试种、示范,[③]在王宅镇种了106亩的一个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2005年,示范面积达5000亩左右,在18个乡镇、街道建立了连片示范方24个,经验收,平均亩产达650公斤以上。这样,杂交水稻成了武义农业产业化的一条“绿化”带。20世纪90年代初,武义就提出了“抓好名优茶,开发有机茶,带动无公害茶”的工作思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武义有机茶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享誉海内外。据统计,200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11万亩,茶叶产量7100吨,产值2.28亿元,不仅面积、产量、产值居金华市首位,而且获得了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达7716亩,居全国首位,从而被授予“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称号。这样,有机茶成了武义农业产业化的又一条“绿化”带。此外,通过县域平衡,武义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还逐渐形成了高山蔬菜、蜜梨、畜禽、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茭白、笋竹两用林等产业带,基本上完成了以特色农业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布局。

在兴建工业园区中,武义以国营企业改制为拐点,激活了县域工业化的新进程。在这个新进程中,武义借周边发达县市经济发展之势,利用这些县、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所带来的契机,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挖渠引水”,营造“创业洼地”吸引发达地区“过剩”资金、“溢出”的产业以及技术、人才和管理以验,促成了生产要素从周边发达县市高成本环境不断地向本县低成本环境流动,着力打好“永康牌”、“义乌牌”,将“中国五金城”和“中国小商品城”两大市场作为武义工业发展的“桥头堡”,借船出海,借船生财,从而引进了大量资本流入“创业洼地”。短短几年,全县共引进,新办工业企业600余家,在全县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外来企业已占五成,与此同时,桐琴工业园区、凤凰山工业园区拔地而起。这就是武义的“洼地效应”,构成了武义县域工业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武义在创造“洼地效应”的同时,又创造了“鲶鱼效应”和“蛟龙效应”,使三美化工、恒友机电、武精机器、张氏包装、正点实业、钓鱼朴克等龙头企业纷纷崛起,构成了武义县域工业化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上所述,我们不能不被武义在一抓手农业产业化,一手抓县域工业化的协调农业和工业的大手笔所折服。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正是因为有了县域协调的大手笔,才使得武义实现了“生产发展”、推进了城乡融合的过程。

3.温泉旅游的县域整合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具有温泉之韵,古文化之蕴、山水之秀的武义旅游资源,在埋藏了千百年之后,终于在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中放出了烁烁金光。

武义本有熟溪桥和延福寺早已为世所熟知,但久不为武义人所重视。笔者于1976年后曾在熟溪桥头居住了近10年,每天往来于桥上,感受到的只是交通之便,古文化的气息甚少。但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之风,一扫熟溪桥和延福寺身上的历史尘埃,县政府以景点造势聚人气,1998年组织了旅游开放工作组,启动了旅游资源开发工程,使郭洞古生态村和俞源太极星象村亮出了“庐山真面目”,以古文化的底蕴激活了武义旅游业的兴起。武义在县域整合中初步尝到了“旅游致富”的甜头。

在县域整合中,不久武义又推出了浙江第一、华东一流的温泉旅游和山水风景旅游。

温泉本来就默默地埋藏在武义大地深处。1991年温泉的开发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2001年又调整了旅游资源开发重点,加大了温泉开发力度,由政府直接投资,全面启动了温泉旅游渡假区的开发建设工作。2002年10月温泉浴场和清水湾温泉度假村先后建成开放。正是在县域整合中武义在华东地区舞起了温泉旅游的龙头。

山水本来也静静地躺在武义大地上,养在深山人未识。但郭洞“洞门”的开启,激活了武义的山水,在县域的整合下,寿仙谷、刘秀垄、清风寨、大红岩、石鹅湖、小黄山、台山等山水风景纷纷秀出,从武义县域到柳城畬族镇40多公里的路上,山水风景区像一串葡萄串一样串连在一起。也正是在县域的整合下,武义在华东地区亮出了“江南仙境”的名片。

武义的旅游业县域的整合下,短短几年就形成了以温泉旅游为龙头的旅游产业,不仅为武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了一张亮丽的名片,也为城乡融合作出了贡献,这一切,没有县域的整合,在几年前是人们所想象到的。

4.城乡统筹的县域规划

城乡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乡融合的重要过程。改革开放前的武义除县城有一条青石板铺设的,宽不到10米、长不过二三里的上下街以外,其余是鹅卵石铺成了一线天式的小巷,此外就是柳城镇以宣平县的底子还像个小城镇,而其他乡镇均没有城镇的样子,县城与乡镇泾渭分明,出了县城就是三级石子公路,汽车开过尘土飞扬。

改革开放后,1982年武义进行了第一次建设规划,1984年开始城区改造,1984年城区面积为8.66平方千米。1992年起,根据县城第二轮规划,老城区东北边缘的县后畈作为开发区开始新区开发建设,建武阳路、东升路、温泉路,至2000年,新老城区连成一片,建城区面积10.84平方千米。1998年开始编制新一轮县城建设规划,2000年编制成《武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这是一个迈向城乡融合很有创意的规划,根据这个规划,武义县城整个城市用地基本呈“一城五片(城南片、城中片、塔山片、白洋渡片、邵宅片)一组团(溪里)”格局,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用地呈“一区二轴”布置,居住用地形成三大居住区,工业用地安排沿江三片,绿地依山傍水,组成两条绿化轴。其中“一区二轴”主要公共设施即为塔山北侧的旅游服务中心和温泉路、武阳路两条城市商贸主轴;三大居住区即为以熟溪、塔山为界的三个居住区;三片工业区用地即为以武义江、熟溪为界的白洋渡、邵宅、胡处三片工业用地;两条绿化轴即为沿熟溪两岸设置的居民生活游憩绿化轴和壶山、北岭、塔山的山体绿化延伸锲入城区并沿原上松线两侧设置的城市绿化景观轴。为了配合全县城市化进程,满足城市框架发展的需要,明确在北岭区块统一建设一个县级大型公共设施中心,按照这个规划,至2005年底,武义城区已发展到东至百花山,南至南湖,西至五一塘,北至北缸窑约35平方公里的地域,其中建成城区面积17.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25万人。除此以外,武义县又对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绿地、景观作了规划。

现在,武义县城已不是过去破兮兮、小来兮的县城了;武义的农村也不再是过去脏兮兮、土兮兮的村庄了。现在武义县城变化大了,就像大姑娘十八变,变得亮丽可人,原来从县城边城南脚流过的熟溪水,随城南新区的建成变为熟水从城中流过,溪水两岸湖畔花园隔水相映,中间以闻名江南的古桥“熟溪桥”相连,古朴清新;坐落在城北的壶山和北岭山如今也成了森林公园;而梅郞山公园就是镶嵌在南城居民住宅区中的一块质地良好气质高雅的绿宝石。真可谓“三山立城中,溪水城中过”。如今武义县城的格局已经脱胎换骨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水城了。与此同时,武义县城的公交车把县城周围几个乡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县城到桐琴30里路途间已是新村连着新村,工厂接着工厂;从县城到柳城八九十里路途中碧绿的经济林带护着丰收的田畈,层层茶山、翠绿竹林拥抱着蔬菜园、瓜地果林、苗木花卉园、水稻荷田、食用菌大棚,沿途新村掩在青山中,工厂屹立在绿水间。6条公交线路把过去的县城、溪里、邵宅、白溪等乡镇连成了一体,所以今天这种城乡融合的亲身感受,使人不禁为武义城乡统筹的县域规划及实施而赞叹!

5.政府服务的县域调控

作为县里的行政管理机关,政府的调控作用是面对全县的。政府的职能从管理转向服务后,县域调控就是县域服务。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县域调控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历时十几年,组织了4万多山区农民下山脱贫,使“山上五百年”的农民,“下山三五年”就脱贫致富了,这是何等高质量的政府服务,所以祖祖辈辈贫穷的山区农民,由衷地把具体组织农民下山的扶贫办主任称为“武义的‘毛主席’”,可见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服务在县域调控方面做得十分到位,十分得民心!正因为这件为农民服务的工作做得好,受惠面大,影响大,所以武义县下山脱贫的经验上了世界扶贫大会。武义虽小,且尚属欠发达地区,但只要工作做得好,做得到家,政府服务县域调控完全可以创造出具有国际意义的经验!

正因为武义政府服务县域调控的力度大,水平高,所以对武义“北茶、南珠、中超市”[④]的外向型经济在积极引导,营造环境的同时,还在异地成立相应的党组织和商会来协调各方关系,并通过职业培训,为“超市”等外向型经济搭建创业平台,不断地完善了政府服务。

武义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县域调控,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可谓是劳苦功高。但政府至今仍然克勤克俭,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大班子的办公室小而狭,县委办公楼破而旧;县里所有干部上班十分准时,下班却往往没有定准,工作是兢兢业业。所有这些,与他们做出的一流的工作、一流的成绩相比,人们不能不为武义新农村建设政府服务经验叫好!

6.教育优先的县域推进

教育的发展在许多地方都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许多地方最好的房子是县、乡、村办公楼,有的乡甚至盖成了“白宫”,但最旧最破最危险的房子往往是学校。人们对此已是见怪不怪了。但是在武义笔者见到的却完全相反,在县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一中、三中、实验小校、熟溪小学、明招小学都是设施齐全、建筑新颖的一流的学校。武义教育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好的态势、完全得益于新农村建设中教育优先县域推进的结果。

武义县教育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面推进教育发展方面是做得很出色的,从1997年到2006年上半年,全县投入教育修建校舍的资金达4.08亿多元。正因为有了教育优先的县域推进,所以,武义教师的待遇得到了保证,教师的水平也上去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校的升学率也上去了。今天,笔者在学校考察中,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在抱怨经费不足,教师待遇太低,校舍基建缺口太大。所到之处,不是正在兴建新项目,如一中的操场改造,明招小学的新教学楼;就是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教育优先的县域推进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下山脱贫的县域反贫困战略

反贫困是世界性的问题。武义县过去作为浙江省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有十几万贫困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如何帮助这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反贫困战略的研究中,学者们公认帕累托式战略,即指如果反贫困战略实施的结果是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的福利增加了,就是最佳的反贫困战略。[⑤]

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从本县的实际出发,实施了下山脱贫战略,从1993年到2005年13年中,使328个村,47个行政村,14315户,43729人搬迁下山脱贫,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解读起来,这是全县人口的八分之一,是全县山区人口的二分之一,是全县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个工作量之大,工作难度之大,真是难以想像[⑥]。

但是,正是这个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工作,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了,并出人意料地创造了县域反贫困战略,实践了国际公认的最佳反贫困战略,武义因此上了全球扶贫大会作了典型介绍,武义人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下山脱贫是武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国际反贫困意义的经验!

8.村务监督的县域制度创新

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创造了具有国际意义的下山脱贫反贫困战略,还创造了具有国家意义的村务监督经验。

管理民主不仅意味着权力行使与运用的形式程度是否适宜,而且还要观察权力享有者范围的大小,同时考察权力享有者在做出重大决策前,参考或吸收权势覆盖面下的本集体内部成员意见的多寡。如属前者,是民主;属后者,就是不民主。具体来说,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1998年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条规定了村委会的基本职能是“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但是,具体运行中,谁来监督村委会?这成了人与人关系和谐发展的一个农民十分关注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村官”的权力如何制约?不然的话,随着武义县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村官”手中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之时,侵犯村民权益的事就会不断发生,农村的稳定就难以保证,干群关系就会紧张,怎么办?

就在大家都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对村务实行监督之时,武义县后陈村创造“村务监督委员会”,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对村官的监督问题。武义县领导及时抓住了这个解决村务监督的新苗子,及时加以总结,在全县范围内设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定了《村务管理制度》和《村务监督制度》,完成了基层村务的制度创新。正因为这种分权制衡管理村务的制度创新走完了中国基层民主的另一半,所以,武义人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村务监督是武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国家意义的经验!

9.文化活力的县域底蕴

文化是由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的。一个地方的文化有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质,所谓俗话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新农村建设中,武义文化的活力来自武义文化的底蕴,而这种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以县域范围来考量的。

放眼武义,既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矛,商代的双系席纹罐,商周的原始青瓷碗,又有近800年历史的古建筑熟溪桥和建于东晋重修于元代的延福寺,以及俞源、郭洞古文化村,考古与文物交相辉映;既有武义历史上最灿烂的以吕祖谦为首的明招文化,其致用、兼容、开创、孝亲精神深深地积淀在武义文化的深层,又有中国共产党建党和创建红军,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文化进入武义文化的底蕴,历史文化与革命文化根根相连;既有以农为本的风俗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民谚等在内的草根文学流传在民间,风俗文化与民间文学交融相织,于是,考古文化、文物文化、明招文化、革命文化、风俗文化和民间文化构成了武义文化底蕴的深厚内涵。

在新农村建设中,武义文化从县域底蕴释放出新的文化活力,形成了开放、创新、实干、自强的武义新精神,成为武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精神力量。

总之,武义模式的样本分析使人清晰地感受到,县域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所造成的影响,所产生的辐射力是整体的、整合的。

 

三、县域整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特征

县域整合新农村建设的“西瓜战略”具有与“芝麻战略”完全不同的特征:

1.区域性

县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性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行政网络的区域性,说明县域是国家行政管理网络中的小网络,即局域网;二是经济运行的区域性,说明县域经济的运行,即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大体上是在县区域范围内进行的;三是社会优势的区域性,即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县域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优势,包括历史优势、文化优势、教育优势、旅游优势、产业部门优势和产品优势等。因此,对县域的区域性应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即从行政网络、经济运行、社会优势三个方面来理解。

2.综合性 

县域整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性,是由县域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又是城市与农村的衔接点,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因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大系统的综合性特点,它既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建材业和服务业等产业部门,又包括计划、财政、银行、税务、物价、工商管理等职能部门,还包括教育、文化、体育、传媒等文教部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一个社会功能齐全的“小社会”。

3.层次性

县域整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性,决定了县域的多层次性。县、乡镇和村是县行政体系的三个层次。其中村是基础层,是县域的基本单元或基础环节;乡镇是中间层,其介于县村之间;县是中心层,其是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所以,县域实质上是以县为中心层、乡镇为中间层、村为基础层的多层次区域性局域网。

4.开放性

县域整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开放性,是因为县域作为一个区域系统,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通过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与外界广泛交流。县域之间存在着差异与梯度,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优势,不同县域间的优势互补和经济交流,是县域发展的基础。

在人类学的视野中,县域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断地推动新农村建设逐步走向城乡融合,构建新乡土中国。

 

参考文献:

朱孔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金融经济》,2006年第2期。

徐杰舜、林敏霞:《人与自然协调的武义》,《中国民族报》,2006年9月1日;徐杰舜、罗彩娟:《人与人和谐的武义》,《中国民族报》,2006年9月8日。

康晓光:《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战略》,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柳霞、徐桂兰、高济敖:《四万农民下山记》,《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6日。

 


[①] 朱孔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载《金融经济》,2006年第2期。

[②] 徐杰舜、林敏霞:《人与自然协调的武义》,载《中国民族报》,2006年9月1日;徐杰舜、罗彩娟:《人与人和谐的武义》,载《中国民族报》,2006年9月8日。

[③] 该组合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袁隆平院士为实现农业部二期目标产量(800公斤/亩)而选育的苗头组合。

[④] “北茶”,指武义人在北京卖茶叶,创造了“更香有机茶”品牌;“南珠”,指武义人在南方9省养珍珠,造就了新的“珍珠王国”;“中超市”,指武义人在昆山、苏州等苏南地区开超市,开拓了超市市场。

[⑤] 康晓光:《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战略》,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27-29页。

[⑥] 柳霞、徐桂兰、高济敖:《四万农民下山记》,载《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6日。

[原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六期]


TAG: 新农村建设 县域整合 武义模式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