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俗学博客开通了!
〔书评〕族群张力的魅力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2-27 22:58:10
/ 个人分类:山爹日志
我的好友 关凯去香港科技大学跟沙伯力教授学了两年,回北京后从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跳进了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出版了《族群政治》。我读了后十分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所况士别两年啊!读后我写了一篇书评:《族群政治魅力的张力》。初发给了《中华读书报》,没消息。现又给了《中国民族报》,五六个月了,也还没消息,只好先发在自己的博客中了。
族群张力的魅力
徐杰舜
当今学界族群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东西,因而也就成了一个热点和焦点,反对使用族群者有之,赞成使用者也有之,还有所谓折中者也有之,可见族群的张力拉拽着许多学科,也拉拽着许多学者。
然而读了青年学者关凯的《族群政治》,其广阔的视野,使人们不仅感受到了族群的张力,还感受到了族群张力的魅力。
先不说学术内容,仅就文本本身全书框架别致、行文流暢、时空交错、比较手法、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少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枯燥、刻板、艰沚的弊病,叫人看得进、深得下,有些观点是一些学者想说而不知怎么说的,关凯说了,而且说得很明白;有些话是一些学者想说而不知怎么说的,关凯说了,而且说得很清楚;有些事因为有点敏感人们不好说,关凯说了,而且说得恰如其分。正因为如此,所以读关凯的《族群政治》常常会使人不禁拍案叫绝,常常会使人点头称是,常常会使人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参与讨论的冲动,感受到族群张力的魅力。
《族群政治》的国际视野十分开阔。所谓国际视野就是把中国的民族和民族关系放在国际背景中去考量、去比较。如关于在中国学界争论不休的“民族”概念问题,《族群政治》就指出:“就政权合法性来说,无论是东方的“君权天授”还是西方的“君权神授”,君主专制都不再被视为合法制度,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成为国家制度的主流;就“民族”来说,无论是东方的“华夷之辩”还是西方的“种族优越论”,不平等的民族观已经被人类社会普遍抛弃,至少在正式制度上如此。因此,在讨论“民族”的时候,东西方已经具备了共享的价值基础,这种价值基础为东西方分享智慧经验提供了可能。”这种国际视野的比较,很温柔地打破了一些人的刻板思维。这正是族群张力的国际魅力。
《族群政治》的历史视野十分深远。所谓历史视野就是把中国的民族和民族关系放在历史背景中去考量、去比较。《族群政治》一开头就从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国演绎兴衰的舞台切入,接着把人们的思绪从世界引向中国,“中华文明素以教化而不是征服面对天下,历史上中央与藩属的朝贡关系不存在殖民主义制度下赤裸裸的掠夺和被掠夺、征服与被征服的性质。恰如孔子所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虽然这种温文尔雅的方式面对信奉实用主义的殖民者曾显得那么笨拙甚至愚昧,但缺乏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却始终是西方强者在对待弱小异己时(包括“脱亚入欧”的日本)的伦理软肋。”这从世界历史到中国历史的背景展示,对于人们认识和讨论中国的民族关系是深刻的。这正是族群张力的历史魅力。
《族群政治》的当代视野十分敏锐。所谓当代视野就是在现实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对中国民族和民族关系现状的把握和洞察。对此,《族群政治》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社会转型与族群政治的把脉说,一是“中国社会的民族问题总是和来自西方的‘外部行动者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以及台湾问题里,都有美国公开或不公开介入的影子;二是“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中国日益加深的社会转型使今日的中国社会成为一个日趋分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社会;三是基于1950年代社会现实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民族政策,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缺少一种足够灵活有效的机制可以因应这种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族群政治》对中国社会转型与族群政治关系的把脉分析,使人对当代中国民族和民族关系的认识在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又有切中要害之悟。这正是族群张力的当代魅力。
当然,《族群政治》也不是完美无暇的。关凯的这本书虽然定稿在2007年9月,但撰写时间基本上在2005年到2006年之间,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所难免,再加上这本书涉及的问题既宏大又微观,既敏感又世俗,所以对一些问题或只能点到为止,或只能浅尝而止,或只能引用他人的说法,等等之类的情况,我们不能强人所难,只能抱之以理解,给之以鼓励。重要的是《族群政治》彰显的族群张力的魁力,给人们的启廸是意味深长的。
《族群政治》 关凯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张力
政治
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