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俗学博客开通了!

新乡土中国[019].第十二章 下山脱贫:武义模式元素之八(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0-22 11:51:09 / 个人分类:新乡土中国

三、反贫困战略与新农村建设

在下山脱贫政策出台之前,为了山区人民早日脱贫,各级党委、政府想了不少办法,也积极进行了多种努力。给钱给物、无偿捐助、挂钩扶贫、开发扶贫……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山凿路,架线通电。贫困山村的人民也付出了极大热情和努力,在改善交通方面修了桥铺了路。这一时期的扶贫走过了两个阶段:一是输血阶段,直接向贫困地区输送扶贫资金和物质,实际上是救济扶贫,其结果是能救一时“火”、难解长远困,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二是造血阶段,即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新兴产业,搞活经济。然而,对于那些“地无三尺平”、“打个电话都要跑几里路”,自然资源非常贫乏的深山僻坳,“血”却很难造出来。前些年县里在山区“造血”扶贫,基于“无工不富”的想法,号召山区农民发展工业,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严重制约,结果只能搞一些木材加工,到头来,农民没有富起来,反而把昔日长满树林的山坡开发成荒山秃岭,对自然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破坏。

事实表明,不管是“输血”还是“造血”,都无法让身居贫瘠高山的农民摆脱贫困。政府部门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认为要从根源上改变贫困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应该引导和鼓励他们搬迁下山,异地脱贫。这就是“下山脱贫”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反贫困战略。笔者认为,在此可以把它称为“换血”战略。也就是通过迁移下山,到平原安家定居,永远告别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贫穷的高山,把过去的“血”通通换成今天的新鲜血液,改变了农民最基础的生存环境,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那么,怎样成功地实现“换血”呢?武义县致力于下山脱贫的“三个着眼”和“五个结合”。

“三个着眼” 着眼“下得来”,注重“两个优化”:首先是优化政策,加大对下山脱贫群众的扶持。其次是优化服务,为下山脱贫群众提供更多方便。二是着眼“稳得住”,注重“三大转变”,第一个转变,搬迁方式由整村搬迁为主向整村搬迁和零星搬迁并重转变;第二个转变,安置地点由分散安置向集中安置转变引导支持下山群众向中心村、中心镇迁移,在这些地域规划、建设功能完善的下山脱贫小区第三个转变,政府资金投向由分散扶持为主向统分结合转变。三是着眼富得快”。

突出五个结合”,一是下山脱贫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相结合跳出三农三农,通过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来转移山民、减少山民、提高山民、富裕山民;二是下山脱贫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相结合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下山脱贫与劳务输出相结合下山脱贫与发展来料加工业相结合来料加工业是两只手的工业,是没有围墙的工厂,不需要大的资本投入,可以不离乡离土而有效解决山区农民的隐性失业问题,特别是可以让那些年纪较大的或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也能实现就业下山脱贫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农民搬迁下山后,充分开发利用旧村巨大的生态资源,也是下山群众致富的一大有效途径。 

通过这三个着眼于,武义县的“换血”式扶贫方法取得重大成果。山民不仅仅是改变了生存环境,而且找到了新的致富之路,从“山民”变为“市民”,这种“换血”就是武义的反贫困战略,由于这种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存环境,所以,十多年来,武义下山脱贫的村庄,没有一村、也没有一户重新搬回山上生活,也几乎不存在在山下找不到经济来源的家庭。

学者指出,反贫困战略有以下几种,帕累托(Ⅰ)式战略,帕累托(Ⅱ)式战略,卡尔多(Ⅰ)式战略,卡尔多(Ⅱ)式战略,庇古(Ⅰ)式战略,庇古(Ⅱ)式战略等。其中,帕累托(Ⅰ)式战略是指如果反贫困战略实施的结果是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的福利都增加了,这也可说是最佳的反贫困战略。武义县下山脱贫战略可以说就是这种最佳的反贫困战略。(图68:下山脱贫新村)

四、下山脱贫的反贫困意义

武义下山脱贫的成功范例,被纳入《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10年》画册,作为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地球峰会”的交流材料。20034月,肯尼亚省长代表团考察了武义县的下山脱贫工作,对武义县的扶贫攻坚战略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中央省省长拉布鲁说:“今天我们亲眼看到了武义下山脱贫农民下山后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肯尼亚与武义南部山区十分相似,武义经验值得借鉴。”2004521日,在省农办与武义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的“下山脱贫工作十周年”座谈会上,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纷纷称赞武义的下山脱贫工作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一个创举。2004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武义下山脱贫工作作为典型在大会上作了书面介绍,下山脱贫经验向全世界作了推广介绍。

1.变征服自然为顺应自然:下山脱贫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策略

武义下山脱贫的另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对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贫困山区农民的生产方式大多靠山吃山,砍伐林木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过着砍砍柴火烧烧饭,砍砍木头烧烧炭”的生活,而且大多数山区土壤贫瘠,自然恢复非常缓慢。同时,为了改善山村的交通条件,开通致富之路而大兴交通工程。但是事与愿违,往往是“修了一条路,毁掉一片林,穷了一个村。”因此,山区的生态环境愈益受到破坏,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自然产生。

如今,通过十多年的“下山脱贫”的成功实践,高山深山的群众搬迁下山,到平原安家落户,有效地缓解了山区贫困人口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保护了山区植被;同时实施退耕还林、退宅还林等政策,又优化了生态环境,如今的高山到处呈现出一片苍翠欲滴的景象。对此,董主任也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他说:

下山脱贫有利于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直接的,因为过去我们这些山区老百姓啊,在山上一年到头你问他干什么,砍砍柴火烧烧饭,砍砍木头烧烧炭。柴火砍掉了,木头砍掉了,那山上就等于光头了,光头以后就要发生泥石流,山洪暴发,河流都堵塞,环境被破坏了嘛!那下山脱贫跟这个保护环境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我们原来林业局局长,他跟我开开玩笑,最近我们那么多山上的农民下山了,脱贫了,我听说他们要给你铸铜像,不管以后他们要多少铜给你铸铜像我都给你负责,生态环境好得多了,光秃秃的山都没有了。因为我们328个山区的村搬掉了,14315户农户,43729个人口搬迁下山,这4万多人过去就是在山上,砍砍柴火烧烧饭,砍砍木头烧烧炭,就是这个道理,有些村他要修那个机耕路,修这个机耕路我们也给编了两句顺口溜,过去不是有一句话嘛,“要致富,先修路”,这个话在一定的范围内有道理,但不是绝对的,有些贫困的山区是没用的,那结果就会是修通一条路,毁掉一片林,穷了一个村,也是很实际的。路修上去了,木头也砍光了,山上那些草也压光了,因为那个山上修路都要石头打下来,那么大的石头从上面滚下来,那树林也压光了,草也压光了,要花好多年时间才能恢复回去。

下山农民人均收入成倍增长,甚至数十倍增长。武义县下山脱贫与退宅还耕、退耕还林相结合。截至目前,已有42个行政村、171个自然村完成了退宅还耕,共增加耕地面积2277.65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也从过去的68%提高到如今的70.8%。下山脱贫为武义县的生态立县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长期以来强调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牺牲了生态环境。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只能得到一时的好处,从长远来看,是十分不明智的。因为只有人与自然协调平衡,才能获得人类的长期发展。武义县下山脱贫走出了一条既有利于人类发展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双赢的脱贫之路。

2.变强迫命令为宣传疏导:下山脱贫中人与人关系的成功协调

“谁来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状态,也就是说,除了贫困人口是必然的参加者之外,谁是反贫困的行动主体?我认为政府是反贫困行动的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主体。” “政府通过干预和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有利地影响反贫困的进程。”不可否认,政府在扶贫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武义县成功地实现了下山脱贫,得益于他们有一支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政府领导班子。

其实,在执行下山脱贫政策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其中之一是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如果干部没有深入调查,就不一定作出令群众满意的决策。二是下山农民和接纳地群众的关系,如果接纳地群众因为接纳下山移民而减少自己的经济来源,又没有得到其他的补偿,就会拒绝接纳下山移民。三是山区农民自身的心理矛盾。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个安土重迁的民族,即使是在外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也常有“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因此,虽然住在山上自然条件极度恶劣,不适宜人类的生存发展,但是传统的观念再加上对在搬迁地生活条件的担忧,制约着一些人远离故土,到另一个地方安家落户的决心。这些关系错综复杂,稍微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整个搬迁下山的计划。九龙山村邓寿明老书记的经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吴桂清在田野日记中记载了邓书记动员群众下山脱贫所经历的重重阻力:

邓书记说九龙山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初刚说要动员下山的时候,真的非常的苦,说着说着他都快掉眼泪了,说到村民不理解他的时候,刚开始动员他们下山的时候,他被别人骂说是个忘本的人,想抛弃老祖宗留下的这个地方,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过的,怎么到我们这一代就要下山,怎么对得起老祖宗,当初选书记时怎么都瞎了眼了……村民说什么难听的话的都有,邓书记忍住了,他说他也曾经想过退到二线,但是经过董老和乡里做了他的思想工作,他当时才得已坚持下来的,每说一段话他总会加一句“多亏有了老董” 

在下定决心带领全村搬下山后,邓书记不畏艰难困苦,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下山脱贫工作中。董春法说,“邓书记为了给村里省钱,每一块钱都精打细算,县里组织去玩,他从来不去,把钱留下给村里用,在办下山手续的时候,邓书记为了省钱,他从来不在县里过夜,每天都是早上早早的起来坐最早的车子去县里,坐最晚的车回到村里,每天接触了什么人,工作有什么进展了当晚都会回到村委开会通报一声,就这样走了快一年,终于办完了手续,下山脱贫成了现实。”

正是因为有许多象董主任、邓书记等等这样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努力,全县4万多山民才能顺利搬下山来。这十多年来,武义县下山脱贫战略有条不紊地实施,而且没有发生任何群众因之上访的事情。这些都归功于当地各级政府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稔熟。董春法多次对笔者说:

下山脱贫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一项崭新的工作,就必须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依靠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的大力支持和媒体的大力支持,特别需要接纳村的大力支持,要有社会各界的关心、帮扶才能完成,否则将一事无成。武义下山脱贫工作开展10多年来,历任扶贫办主任王恒荣、钟发品等,以及其他工作人员都为做好下山脱贫工作作出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贡献。

在推进下山脱贫的过程中,武义县各级政府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调研决策和总体规划,成立了下山脱贫工作领导小组,搞好试点,并制定下山脱贫总体规划,使山民“有序搬”;二是做好宣传发动和政策引导,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下山脱贫典型,同时组织贫困山区农民参观下山脱贫试点村,用现实引导说服农民。在思想上使山民“主动搬”;三是加强思想工作和组织协调,使接纳村“欢迎搬”;四是坚持自力更生和适当补助,使山民“搬得起”,为了确保“搬得起”,武义采取了一系列减轻高山、深山群众负担的政策,给予土地优惠、政策倾斜,并多方筹措资金,积极争取扶贫结对单位的援助;五是从搬迁布局和异地开发上做文章,使山民“搬得好”。对此,武义县有意识地引导下山脱贫人口向桐琴、泉溪等工业园区集中的地区迁移,既缓解工业园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解决了下山人口今后的生活出路问题。

正如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所说的那样:“武义下山脱贫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武义下山脱贫成效显著,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总结和推广,要善始善终继续抓好。”这种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正体现在上述两点,即它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两大问题,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问题,创造了一个世界扶贫史上的奇迹,从而具有国际性的反贫困借鉴作用。


分享到:

TAG: 模式 武义 乡土 元素 中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