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社区营造中的畲族经济与人文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11-18 21:07:40 / 个人分类:畲族

本文原标题:社区营造中的畲族经济与人文——王逍《超越大山:浙南培头村钟姓畲族社会经济文化变迁》读后记
本文原刊于:《畲乡报》2016年10月11日 03版:理论

        王逍教授新著《超越大山:浙南培头村钟姓畲族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下称《超越大山》)已于2015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可谓是其《走向市场:一个浙南畲族村落的经济变迁图像》(下称《走向市场》)的姊妹篇。该书历时5年,以近40万字的篇幅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文成培头钟姓畲民的历史文化及其村落经济的变迁图景,还通过与其他畲村的比较,深度反思了我国民族乡村经济的发展瓶颈,从而在借鉴日本“造町运动”和中国台湾“社区营造”的基础上,结合“精准扶贫”与“重塑乡贤”等时政,为我们提供了乡村“在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样板。
  一、个案外推:田野作业与文献梳理的有机融合
  个案研究在人文社会科学界普遍使用,学者们期望在个案剖析中抽绎理论,以凸显一叶知秋和见微知著的学术价值。虽然个案研究因其对象特殊性,未必能够切实且完整反映社会发展脉络,但个案研究并非全以“代表性”为追求目标,而以重视“典型性”为操作法则的研究旨趣,则告诉我们相似案例的叠加式比照,则可促进理论总结与实践推广的并轨,从而在“接力式”的个案外推中,实现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转变。
  《超越大山》的主体无疑是以文成县培头畲族村钟姓畲民经济文化变迁史为核心,但该书并未局限于对培头畲族村的单向记录,而是在比较中,脱出前五章的微型关照,于第六章分别阐述了文成县、松阳县和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多个类似畲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从而揭示出山居畲民的经济提升不仅要依托大山赋予的自然资源与人为创造的文化资源,更要有超越大山的开拓精神,并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构筑乡村与城市、地方与政府、知识与政策、个体与群体的多维互动发展模式。
  其实,上述畲民经济发展路径与实践理论的总结,完全源自王逍教授扎实的田野调查与深厚的文献功底。作为一个亲眼见证过王逍教授翻山越岭以求实、翻经查典以溯史的青年学子,我深感于她追求文献辨伪与田野求真的学术精神。正因如此,她才能发现田野对象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是如何在历时与共时的双向维度上得以延续和变异,从而于繁复冗杂的时空变换与畲汉互动中,梳理出一张经纬分明的经济生活网。
  二、社区营造:村落经济增长的人文关怀
  很多人文社会科学家认为,最理想也最合适的田野状态是以观察者身份与研究对象在一定的“距离”中展开,从而避免过于亲密引发的负面影响。然而,这种“距离产生美”的研究取向,并不利于主客双方互信机制的建构,更重要是,研究客体并非研究主体的工具,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田野模式理应受到批判,而我于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的“带着亲情去田野”,正是源自王逍教授多年田野作业及其成果的启发。
  王逍教授以高度参与的研究模式加入到培头畲族村的经济发展中,而她之所以被当地畲民授予“名誉村民”的称号,恰恰来自她的“亲情”投入,即以村落成员之一的身份投入村落发展的整体营造中去。对我们来说,社区营造也许是个并不陌生的学术名词,但它并非“中国造”的事实则让我们将眼光投向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造町运动”,而中国台湾在20世纪90年代对它的发展则将“三农不是问题”提上政策层面。
  社区营造是建立在村落集体文化自觉上的自主发展模式,它并不拒绝外界参与,而官方政策的支撑与知识分子的引导则是这项行动健康开展的关键。因此,社区营造实是一个以社会智力为中介,以集体意识为基础,自下而上的官民互动行为。虽然对文化的理解多种多样,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却得以广泛持续的使用,而地方文化的系统挖掘,则是社区营造中层级经济共同增进的动力之源。《超越大山》对文成县培头畲族村各类文化事项的梳理,虽以经济发展的历时性为依托,但这种全面呈现集体创造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推动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山居村落的自我展销,更有利于广大民众幸福感的提高。
  在历时五年的独立调研中,王逍教授并非单纯地为完成一项任务而从事畲民经济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而是出于对发达地区欠发达民族聚居地的人文关怀,她希望借助外来学术理念与实践,为微型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于民族文化的突显中增进村落成员的集体意识与自我认同,从而为一个共同的致富目标努力奋斗。总之,这种以人文为依托,发展微型社区经济的学术取向不仅是可靠的,也是值得推广的。
  三、永续社区:朝向自主发展的现代化畲家村落
  社区营造并非一蹴即就,它需要根据内外局势、代际更替等多因素,时时做出适应村落发展的调整。尽管政府在社区营造中有着不可缺位的重要作用,但它更需要社会精英的积极参与,换言之,这一源出学术界的乡村建设理念,推崇知识力量全方位服务社会。不过,任何发展都要在一定程序或规则中进行。在日本及中国台湾,社区营造不仅要深度整合村落所拥有的“人、文、地、景、产”五大自然与人文资源,并完整实践“为社区做”到“同社区做”再到“由社区做”的三步走战略,从而实现“永续社区”的构建。
  永续社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共同体。那么,如何实现社区的“永续”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对王逍教授而言,“三步走战略”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可以说,目前她已完成“前两步”,而正往第三步靠近。
  五年间,王逍教授不断参与并帮助培头畲民完善村落各项基础设施,且颇具创造性地提出打造“钟正芳故里”的人文发展路径,从而让她赢得村民的尊重,因此这部具有典型村落史志性的《超越大山》不仅为畲民自我认同的觉醒提供助力,更应被视作当代人类学村落发展研究的代表作。尽管《超越大山》已完成,并在培头畲民中引起强烈共鸣,而外来观光客的不断涌入也为该村带来不少经济收入,但这并不代表王逍教授就此“离开”,更不代表培头畲族村的社区营造已获成功。所以,为实现村落真正走向自主发展之路,她在《超越大山》的“结语”处,不仅明确了畲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从思想、制度、政策、人力等层面提出一整套可操作的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而乡村发展则是实现全民小康的必然环节。以往只重“上楼”的发展模式,随着“乡愁”和“在地城镇化”的提出,也逐渐发生改变,从而将乡村带上另一条更为健康的发展之路。不过,一些深居山林的村落,尤以少数民族为多,依然处于贫困边缘,因此如何将“精准扶贫”落实到实处才是需要思考的重点,而个体对集体的认同,集体对个体的关照则是其中的关键。此外,乡村发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重建乡贤制度”的战略思维恰与此相合,而培头畲族村的发展,最初就是在村民、文成县原人大副主任钟金莲女士的积极推动中实现的,如今年近耄耋的她依然奔波在家乡的发展第一线。
  五年前的《走向市场》将微型社区(景宁惠明寺村)的发展建立在纯粹的自然经济资源上,而当下的《超越大山》则将视野置于民族人文资源的经济效用上,两者虽有不同,却突显了村落发展的个性需求。总之,王逍教授及其《超越大山》成功接轨于我国当代乡村发展的政策指向,并在呼吁社会精英积极投入民族乡村建设的同时,为所有从事或即将从事民族乡村建设的人文社会科学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TAG: 培头民族村 畲族 社区营造 王逍 文化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孟令法

孟令法

孟令法,字弦德,号德才,别号超然居士、清廉素君;研究方向:区域民俗(民间信仰与口头传统)、畲族社会文化史;爱好特长:书法、中国画、篆刻;宗教信仰:佛教(禅宗)。人生信条: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才能得到自在;人生立志: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日历

« 2024-09-15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4338
  • 日志数: 240
  • 建立时间: 2011-05-09
  • 更新时间: 2022-01-01

RSS订阅

Open Toolbar